潘惠珍笔墨里藏着一颗澄静的心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惠珍
  1971年出生于宝安万丰村,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高级教师,从事美术教育20余载,曾获得各种教育、美术奖项:连续两年获宝安区教职员工书法美术摄影展一等奖,书法三等奖,绘画二等奖等,并在历届宝安区女画家画展中都有作品参展。在潘老师的艺术世界里,一笔一世界,一墨一人生。光影间探寻,书画悦我心!
  深圳,是一座不分来处,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没有多少人会在乎你是哪里人,本地与外地,早就共融于一体。人们大多只知道这座城市眼前的繁华,而忽略繁华背后也曾有过贫困、荒凉。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才有真正的体会与感受。潘惠珍正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前的宝安,当时的深圳也仅仅属于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她说老天爷特别眷顾7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吃苦的末班车,身上印着时代给予的两种年代色彩。生活在如此的年代,人们选择的路多,不管选择哪一条路,只要坚定走下去,人生处处是风景。
  有过“偷渡香港”的“七彩”童年
  潘惠珍,1971年出生于宝安万丰村一个知识分子的农民家庭。听起来知识分子与农民好像有点矛盾,但实际上是那个年代的特殊结合。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能考上南头中学的农民子弟,由于家境贫困被逼放弃大学梦。母亲初中毕业于公明中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父母能上高中和初中,已经算是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南头中学毕业后安排在村里的米机厂上班。1979年,受“逃港”大潮影响,父亲跟着同村兄弟从蛇口港偷渡到香港。在潘惠珍11岁时,父母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她交给“蛇头”从沙井码头“焗船”到香港,平安到埠后,父亲在香港交给“蛇头”船费7000元港币。
  父亲在香港打工3年,连落脚地都没有,晚上睡在货柜车上,只能把潘惠珍投靠到香港的表亲家里。到港后父亲第一时间帮潘惠珍找学校继续读书,潘惠珍回忆说,刚上学时,会被香港同学笑老土,不管是衣着还是乡音。因为没接触过英语,第一次考试考了个鸭蛋零分,可是语文数学却是满分。香港的大多数学校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潘惠珍說偷渡去香港的人基本不懂英语,都叫英语“鸡肠”,叫外国人“鬼佬”。潘惠珍说没到一个月,她的英语测验已经拿80分,一个月后满分,而且经常是三科满分。她说读书比耕田种地简单,算不上吃苦。
  不到半年,同学们开始接纳这位三科满分的大陆同学,而她也渐渐适应了香港的生活,也开始憧憬着将来。可是天不随人意,父亲听到新闻报道说可以带孩子去领香港居留证,但他并没看清楚条件,必须是父母双方在香港才符合申领条件。到了警局被警察扣留强行“打界”(从香港遣返大陆),母亲一心想潘惠珍到香港后能照顾爸爸的起居饮食,同时也以为香港比大陆发展好,日后挣个钱能帮补家里。
  更糟的是,“打界”还要被深圳公安局罚款200元!1982年的200元,是个何等大的数目。母亲只能到生产队借钱写下欠条把潘惠珍领回来,后来为了还款卖了家里的一头小牛。潘惠珍说她和同龄人的不同人生轨迹,也许是从这段 “逃港” 经历的开始。
  “打界”回来后,潘惠珍重新回到万丰村,上学务劳不分主次。“偷渡”不成,但船费和罚款成了真实负债,母亲起早摸黑加倍劳动,别人种两列菜,母亲多种两列。潘惠珍每天早上要跟着爷爷先到地里浇田地,再把妈妈从田里摘下来的两泥箕菜担到墟里卖。爷爷甚至要求,卖不完不许上学。潘惠珍是家里的老大,底下有四个弟妹。父亲不在家,母亲整天在田里,潘惠珍还要背上妹妹去上学。只要坐下,妹妹就哭,为了不打扰同学听课,自己主动背着妹妹站到课室后面听课,还要搂着妹妹,哄她入睡。放学后,潘惠珍从来没有先回家过,直奔田地不是浇水,就是收割。到了农忙时,学也不上,收割是头等大事,农忙通常是学期末,经常遇上考试,但潘惠珍从来没跟家里人说过要做作业,要复习,要考试。寒冬腊月,潘惠珍还跟着母亲三更半夜骑着“铁人28”(28寸自行车)到西海堤帮蚝民开蚝和捡剩蚝。
  那个年代还没有义务教育,同龄人都只顾农活,边上学边放牛,一只脚在田地里,一只脚在课室。成绩顾不上,读一年,留两年,年龄大了,总是留级,也就退学干脆在家务劳。能考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村里不到十人,潘惠珍出乎意料地考上了沙井中学重点班。
  感恩父母给予坚定的求学信念
  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往往会在骨子里透着一个时代的气息。潘惠珍是一个典型。刻苦耐劳的品质深深地埋在她的成长里。当潘惠珍拿到初中录取通知书时,迎来家里的第一次选择,爷爷坚决不同意她读书,认为农村女孩能上小学识几个字已经足够,早点下田,家里多个劳动力挣工分。而且她是长头大女,下面有四个弟妹,在农村,老大通常是要为家庭为弟弟妹妹牺牲的。
  面对爷爷的决定,潘惠珍不敢违抗,如果真不能继续上学,她也不会有怨言。幸运的是,潘惠珍有一位信念坚定的母亲。母亲从小教导孩子,不想当农民就要努力读书,勤劳和读书是穷人的出路。母亲说她生在三餐喝盐水的年代也能初中毕业,再怎么艰难也要孩子上学。为了说服爷爷,母亲让潘惠珍写信给远在香港的父亲,父亲收到信马上回复,必须读下去。有了父母的支持,潘惠珍继续上学的路变得宽敞明亮。
  上初中后,潘惠珍起得更早,因为学校离家远,自行车放在田埂边,浇水施肥扎菜买菜一轮活后,湿了一半的裤腿卷起来,泥巴也没来得及清理,跳上“铁人28”去上学。潘惠珍记忆中的童年好像从来没穿过袜子。中学的科目比小学多,难度大,不比小学简单能应付。潘惠珍除了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可以学习和完成作业,放学后时间完全干农活,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学习成绩,因为她从小习惯做事专一,干活时认真干活,读书时认真读书,不掺杂念。也许是从小跟着爷爷一起干活,被爷爷严厉要求培养出来的个性,母亲常常心疼她,六七十斤的孩子要担抬上百斤的稻谷,上山砍柴,背着两大把柴下山,只见柴不见身子。潘惠珍说专心做事就有力量,坚定的意志能超乎身体的局限。
  初中三年很快过去,填报志愿成了潘惠珍人生关键的一步。80年代中后期,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工厂如雨后春笋,整个沙井都沉浸在引资当中。大部分同学能完成初中学业已经很不错了,那些小学毕业到工厂打工的同学已经挣了三年钱,也当上了主管。父亲希望潘惠珍能上大学当医生,母亲希望女儿能当老师,父母各自都希望女儿能完成自己没完的夙愿,虽然意见不统一,但相同的却是孩子能继续读书求学。上高中意味着考大学,那还得要父母再供读三四年,如果上中专,毕业就能有工作分配。潘惠珍知道家里的状况,“偷渡”去香港不成,家里还了几年的债,同龄人已经挣钱,自己还要家里负担几年学费。她想到自己还有几个弟妹,他们可以上大学,圆父亲的医生梦。她果断选择了报考当时的宝安中师,毕业后当一名人民教师。   漆画创作打开艺术之门
  1986年,潘惠珍顺利考入宝安中师。在这之前,她从没接触过美术创作。对艺术有着最初的萌动,是看到当时的美术老师张治平老师制作的漆画非常漂亮。中国漆画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别具一格的设计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丰富的视觉语言、民族性的美学趣味吸引着潘惠珍。领略到艺术天堂的美妙,对漆画的着迷一发不可收拾,这让她萌发跟张老师学习漆画制作的念头。她通过各种方法去深入了解漆画,去学习素描,打美术基础。除了课堂上完成张老师的作业,课后个人主动去求学,成为张老师的入室弟子。
  漆画的制作工序很复杂,制板,绘制,上漆,打磨,多次上清漆打磨,最后抛光。完成一幅作品需要时间很久,极考验创作者的耐心和细心。虽然过程艰辛和疲累,但刚刚接触漆画的潘惠珍每完成一幅漆画时特别有成就感。漆画的材质可以无限,一根树枝一粒沙子,哪怕是任意废弃物都可以制作漆画。那时候每逢周末回家,潘惠珍都要家里帮忙收集蛋壳,她喜欢上用蛋壳作为材质制作漆画。蛋壳碾碎成颗粒洒粘于画面,你会发现蛋壳的皲裂纹很美,蛋壳镶嵌表现会有浮雕的现代感,蛋壳的颜色丰富,属于暖色调,那种自然的冰裂纹和质色,流露出一股朴素雅致之风。原来废弃的蛋壳,经过上漆打磨各道工序后,蛋壳灵活于板上,这就是艺术创作的乐趣。
  水墨丹青回归自然
  原以为中师毕业后顺理成章分配到宝安任何一所小学,教语文或者数学。没想到,潘惠珍意外地接到学校保送韶关教育学院美术系继续进修的通知书。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求学选择,潘惠珍从来没有过如此的强烈,如此的渴望。经过中师三年的漆画创作,她知道自己真的爱上美术,人生顿时在她眼前敞开了一条路。
  她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她再一次写信给父亲,把录取通知书原文抄了一遍寄给爸爸,同时把自己的一幅作品寄给了父亲,父亲收到女儿的信,马上赶回家,目的是要让女儿知道,他有多么兴奋,多么支持她能上大学。
  从师范毕业保送上韶关教育学院美术系后,潘惠珍开始接受比较专业的美术训练。开始接触达·芬奇、莫奈、马蒂斯、毕加索、黄公望、石涛、董其昌、八大山人、黄宾虹等中外名家的作品,其中石涛的作品对潘惠珍影响最大。“石涛擅长画山水,他常常观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潘惠珍被其山水画里面的豪放郁勃折服:“他笔下的山水、兰竹、花果和人物,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
  王羲之是潘惠珍喜欢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与许多书法爱好者一样,临摹王羲之的字体也是潘惠珍爱好。
  自1991年到西乡中学任教,上了美術教学这个讲台,28年的教学生涯里,曾经创作过油画、版画和工笔画,遨游在艺术世界里的她渐渐着迷于水墨丹青,最终选择了传统山水画,这个过程对潘惠珍来说真的挺漫长。因为学的专业是美术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因而造成专业性不强,什么画种都会一点点,所以在找自己的方向感时她有些犹豫。但如今的潘惠珍喜欢顺其自然,享受什么就追求什么,在挥毫泼墨间,她觉得,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非常幸福的。
  谈到国画的创作魅力,潘惠珍觉得,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个人内心感情最直接的表达,有着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追求艺术和人生的完美。这也是她一直坚持创作的原因。如今,写字和国画创作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执笔书画时的潘惠珍是淡然和快乐的,内心特别安静,有着落,人在画中,画在心中。
  近年来,潘美珍活跃在宝安画坛,其清新飘逸的画风令人印象深刻。2019年3月,中国画作品《岭南高秋》入选“2019美丽天香——深圳宝安第九届女画家优秀作品邀请展”。5月,中国画作品《山川烟云图》入选2019中国(深圳)文博会——宝安美术作品展。
  潘惠珍的笔墨里透着一股澄清洁静的艺术气息,看她的画犹如世俗里的一泓清泉。她说能一直保持一颗澄静的心,对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与自然成长的童年,山水的绿始终是童年的绿。还有她的教学职业,不以功利而耕耘,不因平凡而焦虑,每天蘸着岁月的汗水,书写着春夏秋冬。
其他文献
伴随着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加快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涉及面广、投诉量大,不仅影响到经
摘要本文针对对人体及环境危害较大,氟原子取代较多的四氟丙醇及全氟辛酸胺的生物化学降解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了铁还原对四氟丙醇和全氟辛酸胺进行降解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也得到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工程建设相比较,水利水电工程受到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需要面
氯代硝基苯在多种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其随着工业废水的排放进入水体,并且难于被生物降解,会在环境中积累并对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从而威胁人类的健康。研究对其高效、经济的降解方法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4-氯硝基苯和2-氯硝基苯作为目标污染物,利用生物电化学系统作为辅助系统(MEAS)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工艺进行耦合,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以及其主要产物的转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
由于具有特殊的空心结构,空心微球型材料显示出了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医药、生化和化工等技术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碳酸钙模板及正辛胺模板分别制备出SiO_2空心微球,通过SEM、TEM、XRD、FTIR及BET比表面积测试等研究手段对SiO_2空心微球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首先以CaCO_3(包括原始、研磨及自制的CaCO_3)为模板
演员是舞台艺术的灵魂,导演作为戏剧演出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对演员的表演起到指导和把控的作用.因此,二者的有效合作是演出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随着厌氧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中、高温厌氧被拓展到低温(60℃)等更广泛的领域.该文结合现有的文献报道和工程实例,首次提出全温厌氧的概念,主张废水优先在其排放温度下直接进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通信方式、通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商业、军事、教育和科研等领域,逐渐成为企业和个人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采用不同反应体系的溶剂热法合成了多种一维硅纳米结构,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试样进行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