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丽莎白•亚历山大《赞美这一天》的历史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mf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赞美这一天》是美国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朗诵诗。本文试从朗诵诗事件、诗歌的内容以及诗歌所采用的自由诗体等所体现的历史性进行分析。进而说明,该诗已具有同其他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同等重要的历史性;诗歌所体现的历史精神、时代精神表明了该诗是一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史,一部美国少数族移民的边缘史,一部美国人民的奋斗史和美国未来的壮观史。而诗人所采用的自由诗体更具有表现生活本质的先锋意味,表现了其历史性。
  关键词:《赞美这一天》 朗诵诗事件 内容 自由体 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非洲裔美国女诗人、耶鲁大学教授伊丽莎白·亚历山大1962年出生在纽约哈莱姆,在华盛顿长大,先后获得了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波士顿大学硕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已经出版了六部诗集和两部论文集。近年来,伊丽莎白先后获得了杰克逊诗歌奖、普西卡奖、格温朵琳·布鲁克斯诗歌奖等诗歌大奖,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四位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朗诵诗歌的诗人。作为诗人、学者,伊丽莎白已经赢得全国声誉和广泛认同,她被美国诗歌基金会总裁约翰·巴尔誉为“当代美国诗歌界的一个种子声音”。
  《赞美这一天》是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在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44届总统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典礼上的朗诵诗。本文将从朗诵诗事件、内容,诗体等论证该诗的历史性。
  文学的历史性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新的历史批评理论,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历史性这一观点已被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所认可和证实。新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怀特始终坚持文史相通的观点,坚持“在文学中审视历史”。他的历史书写的理论在方法论层次方面启迪我们“去关注那些曾经被忽略、被轻视和被遗忘的历史因素”,这“对扩大人们的历史理论思维,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是有益的,为全面、完整地理解历史真实、历史结构、历史过程和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统”。
  1825年2月23日,普希金给诗人尼·伊·格涅吉奇的信中说:“人民的历史是属于诗人的。”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诗人需要承担起书写历史的重担;二是诗人需要用诗人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而诗人的方式便是历史文学。伊丽莎白·亚历山大的诗歌《赞美这一天》也应属历史文学。而历史文学的历史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1、历史精神,时代精神;2、时代环境,历史氛围;3、事件的组织和时空的结构;4、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世界;5、语言。
  一 事件组织和时空结构体现了朗诵诗事件及其历史性
  朗诵诗事件本身是在一定时空发生的事件,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它具有极大的权威性。2009年1月20日11:30,美国国会山前的国家广场上,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的主持下,奥巴马举起右手,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随着海军陆战队军乐团奏响向统帅致敬,美国正式告别布什时代,进入奥巴马‘梦的时代’”。随后奥巴马进行了就职演说,在其演讲结束后,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朗诵了诗歌《赞美这一天》。而这就是朗诵诗事件的历史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朗诵诗事件和朗诵诗是具有历史性的,这意味着第一位美国非裔总统奥巴马的正式就职,值得赞美。
  新历史主义把文字,特别是体现历史事件的文学看成是组成特定历史时刻的一部分。罗伯特·肯尼迪曾在1961年说,国家在种族关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30年或40年后”可能出现一位黑人总统。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肯尼迪的话以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就职而变为现实。因此,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朗诵诗和朗诵诗事件也就必定组成了特定历史时刻的一部分。每当人们谈到第一位美国非裔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时,就会想到非裔美国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在其典礼上的诗歌朗诵和朗诵诗。诗人也因此而立即进入大众传媒的视野,成为美国民众追棒的对象。伊丽莎白本人在接受美国CNN电视台采访时承认说,“这是一首应景诗,它必须服务于那一时刻,那个特别的日子。”这段话表明,伊丽莎白这首诗是对奥巴马就任总统仪式举行的这一天作出的回应。事实上,这一历史事件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它的真实性已具有极大的权威。因此,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诗朗诵事件已具有同其它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同等重要的历史性。不仅就任的总统是一位非裔美国人,而且在这位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的诗朗诵者也是一位非裔美国人。它意味美国在种族关系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二 朗诵诗内容体现的历史与时代精神表明了诗歌的的历史性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已从“注意中心”转到“注意边缘”,从“注意经典”转到“注意一般”,从“注意精英历史”转到“注意普通生活”。伊丽莎白·亚历山大的朗诵诗的内容所体现的就是一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史,一部美国移民的边缘历史,一部美国人民的奋斗史和美国未来的壮观史。
  在该诗的前6节中,诗人把自己置于听众和读者之中,似乎同他们一起在讲述着现在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如:
  每一天,我们去忙碌我们的事业,
  互相从身边经过,互相注意或
  不注意对方的眼神,互相想给对方打招呼或不打招呼,
  这节诗的关键词是忙碌,由于日常生活的忙碌,人们相互从身边经过时,不会每次都看见对方,也不会每次都与对方打招呼或说话。由于忙碌,也有可能,人们真的没有看见对方或假装没看见对方而不打招呼或说话。很明显,诗词体现了普通美国人每天都这样生活着:忙碌。又如:
  有人缝拢褶边,缝补
  制服上的一个洞,补一只轮胎,
  缝补需要缝补的东西。
  一般美国人工作之余的日常生活就是如此。美国人喜欢阅读如何做某事的书,喜欢自己缝缝补补,自己做许多家务琐事。这节诗的关键字是缝和补。诗人在原文中使用了动词的现在进行式,表明这是当今一般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现今的历史性,体现了美国当代特别是在2009年全球处于金融危机时的精神:节俭。
  《赞美这一天》也体现了它是美国不同少数裔族的移民的边缘历史。如:
  我们四周声音喧哗,
  四周是荆棘,是喧嚣,
  每个人都讲着我们祖先的语言。
  诗人在历史和虚构间勾勒出美国社会特别是美国移民社会的现实与历史。这里所说的“喧哗”、“荆棘”体现了美国边缘文化史。曾经身处边缘的少数裔族移民的四周是荆棘,为了平等、种族平等,他们喧哗,因为没有喧哗就没有民主和平等;没有荆棘,就没有妨碍民主和平等的种族主义,也就没有移民的斗争。同时,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移民带来了各种语言和文化,因此,每个人都讲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继承了他们祖先的传统、文化。又如:
  明白地讲,许多人为了今天而献身了。
  歌颂把我们带到这里来的死者的名字,
  他们筑铁路,架桥梁,
  拾棉花,割莴苣,
  他们用一块块砖建造闪闪发亮的高楼大厦,
  他们在里面清扫,在里面劳作。
  他们“筑铁路,架桥梁”,这使我们想起中国移民所建的中央和平铁路(Central Pacific Railroad);他们“拾棉花”,使我们想起非裔奴隶们在美国南方种植园的艰辛劳作;他们“割莴苣”,使我们想起加州墨西哥的移民。这就是美国人民特别是美国移民的历史和精神:辛勤劳作,建设祖国。没有这些移民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和贡献,美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必定会后退许多年。
  作为一个非洲裔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为今天的进步、今天的胜利而骄傲、而自豪。但今天是过去奋斗的结晶,她要人们记住“许多人为了今天而献身了”。例如,无数黑人奴隶死在了奴隶主的皮鞭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奋起反抗,才赢得了美国白人的同情和支持。亚伯拉罕·林肯为了今天献身了;“美国内战”中数以万计的人为废奴、为今天而献身了。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种族主义者枪杀,他也为今天而献身了。总之,由于黑人和白人的共同抗争,美国黑人才能成为在地位与法律上与白人一道享有社会公平的公民。而这一切所体现的历史精神、时代精神就是:奋斗、斗争,就是胜利。
  今天,种族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美国黑人取得了民权并当选总统,这也是历史。诗人赞美奥巴马就任总统这一天所象征的美国历史进步,并要美国人“赞美奋斗;赞美今天这一天”。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唤,这是胜利的宣言!
  最后,诗人号召人们用超越婚姻、孝顺、民族的爱去爱他人。正如享有国际声誉的黑人诗人休斯在他的诗歌《爱》中所写道的:“爱是一种奇迹”。的确,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倡导的这种爱可以创造奇迹、消灭战争、带来光明。因此,“赞美走向那个光明”。这就是诗人描绘的一幅美国未来的壮观史。其历史精神就是爱:不仅爱邻居、爱民族,更要爱世界。不知奥巴马政府是否能做到这一超越民族的爱。果真如此,必定壮观。
  三 朗诵诗的诗体所表现的历史性
  诗歌的历史性还体现在文风上,具体来说是语言风格和格律两方面。下面主要从诗的格律来分析《赞美这一天》的历史性。
  《赞美这一天》共15节,除最后一节是独行诗外,其他14节均为3行诗。该诗采用了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an)创造的诗体——自由诗体(free verse),即诗歌中没有固定的节拍,也没有有规律的韵脚。这种诗有散文的意味,易于理解;较传统诗更逼近现实生活,更具有表现生活本质的先锋意味。这种诗歌失去了传统的格律,使诗无定节,节无定句、句无定行、行无定字、字不限声、韵不限位等,但这种诗歌揭示的主题往往发人深省。
  19世纪,诗人惠特曼为了冲破英国文学的藩篱,建立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独立的美国诗歌诗体——自由体。惠特曼的自由诗体具有分段自由、造句自由和诗歌散文化等特征。他改变了传统诗歌格律对诗歌作的束缚,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自由地流动于自己创作的自由诗中;他反对当时美国文坛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陈腐贵族倾向,第一次把目光放在普通人、放在日常生活上。《赞美这一天》诗歌采用的正是这一诗体,诗人同样把目光放在普通人、放在日常生活上。
  在《赞美这一天》中,有的诗节只有一句,有的诗节由二句构成,还有的由三或四句构成,有的是二节二个句子,即有一句是跨节的。每行诗的字数也不一样,多则12字,少则6字。据说该诗诗体也流行于非裔族文学圈内,属非洲传统的“赞歌”。非洲传统的“赞歌”常用小词、短词和赞美词书写历史、赞美他们的民族和人民。在一个非裔族总统的就职典礼上的朗诵诗诗体由表达民主之声的“自由诗”诗体和渴望及歌颂民主的非洲“赞歌”混合构成,实在是一首应景诗,完全能服务于那一时刻、那个特别的日子。这种表现时代环境、历史氛围的诗体自然表现了其历史性。所采用的这一特殊的诗体本身就是在赞美今天的胜利,赞美非裔、拉丁裔或亚裔以及全美国种族关系方面的胜利。
  总之,诗歌《赞美这一天》所表现的历史精神、时代精神、时代环境、历史氛围,以及朗诵诗事件的组织和时空的结构、诗人所采用的自由诗体等都表现了其历史性,表明了该诗是一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史,一部美国少数族移民的边缘史,一部美国人民的奋斗史和美国未来的壮观史。
  
  参考文献:
  [1] 雍文华:《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文艺研究》,1997年第6期。
  [2] 石渝:《奥巴马盛典登场》,《世界知识》,2009年第3期。
  [3] 罗良功:《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诗歌中的历史书写——以〈赞美这一天〉为例》,《济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 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张子清译:《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朗诵诗》,《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
  [5] 维基百科:http://cprr.org/Museum/chinese.htm/
  
  作者简介:黄崇珍,女,1950—,湖北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国语言学,工作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选取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代表作《女勇士》中母亲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与饥饿意象展开分析与讨论。进而揭示华裔女性尤其是华裔母亲长期受压制的欲望与身份寻求的困境,以便深刻认识和理解第一代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及母女关系。  关键词:《女勇士》 食物意象 女性饥饿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籍华裔女作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常常探索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尤其关注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人类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意义,充满了冲突与悖论。本文运用新批评相关理论来研究其两部宗教小说中精巧的悖论建构,以期有助于深入探讨其小说创作的复杂性与艺术价值,展现出其小说的精神境界的矛盾性,从而观照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启迪人们剖析和超越自我,寻求生存的意义与灵魂的家园。  关键词:宗教小说 悖论建构 戏剧效果 艺术
期刊
摘要:乔治·艾略特本人过着离经叛道的私生活,可惜在女性观上却一直趋于保守:她认同女性身上的美德,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都被刻画为拥有美丽外表和崇高心灵的动人形象;她认为婚姻仍旧是女性最完美的归宿。其小说既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种种不公的遭遇,同时又强化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作用。这就是艾略特小说中独特的女性意识。同时,本文还着重挖掘了其背后所隐藏的宗教追求以及道德精神。  关键词:女性意识 超验诉求
期刊
摘要:《李尔王》中的“愚人”是贯穿整部戏剧的一条重要线索,他的存在帮助剧中的李尔王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和现状,也使剧外的观众更清晰地掌握了作者的思绪和整部戏剧的节奏。因此,愚人的存在搭建了观众—角色—作者三者间思维相通的桥梁。  关键词:《李尔王》 愚人 桥梁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李尔王》的背景是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农村的圈地运动
期刊
摘要:艾伦·金斯堡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揭露和批判了战后美国社会的反生态实质,具有生态主义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然而,金斯堡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它打上了深深的后现代文化烙印,成为了后现代语境下异化的现实主义。鉴于金斯堡诗歌创作的生态主义思想内容,生态美学成为了考量这种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异化的现实主义的合理视角。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生态美学 异化的
期刊
摘要: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垮掉一代的代言人,金斯堡在这首诗作中喊出了反叛美国所代表的主流文化的主要声音,呈现了一幅民族的疯狂和绝望的精神画面——在人类中心主义文化引领下,工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异化和危机。  关键词:生态批评 《嚎叫》 精神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间,许多美国诗人开始摆脱传统,不再认为诗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麦克白的悲剧成因,认为麦克白夫人的挑唆和女巫的预言只是麦克白悲剧成因的外在因素,而麦克白内在的野心和欲望的无限膨胀才是最终导致其毁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麦克白 悲剧 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麦克白》与《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被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然而,和其他三部悲剧相比,《麦克白》的悲剧特性更为“纯粹”。这部剧
期刊
摘要: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女权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受到典型的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其早期和后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讨论了里奇诗歌风格的演变过程及其女权主义的文学特征。  关键词:艾德里安娜·里奇 女权主义 风格演变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20世纪颇为多产的美国女权主义诗人。从20世纪50到70年代,她的作品发展迅速
期刊
摘要:作为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乔治·桑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引领了当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潮流。特别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田园小说,以其鲜明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审美原则,突出赞扬了田园生活中充满的人性美、自然美和理想美,丰富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内涵。本文通过对乔治·桑田园小说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魔沼》故事内容的分析,着力挖掘了故事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内涵,并引导读者反思乡间田园生活和工业文
期刊
摘要:作为中西方名著《红楼梦》和《简·爱》中的主人公,林黛玉和简·爱的人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本文认为造成她们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求善哲学和西方的求真哲学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简·爱 林黛玉 哲学 《红楼梦》 《简·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中西方名著《红楼梦》和《简·爱》中的主人公,林黛玉和简·爱同样都长成于寄人篱下的客居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