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公众记忆持久性构建

来源 :当代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媒体时代,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主持人作为传播者,目标是让用户注意、认识、了解、追随主持人,吸引有效且长久的注意力.面对智能技术的冲击和媒介传播形态的变化,主持人可以从印象管理、集体记忆、文化品牌等方面建构持久性的佘众记忆.
其他文献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生命力所在.悬念有根,思想才有力量.剧作只有具备了“真”的品格,“正”才有价值观引导性;只有具备了“正”的品性,“真”才有现实的批判力和针对性.坚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根本,在于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态度,只有“诚”的态度,才会潜心挖掘艺术资源,找到“独”有的创作手法,生成“彩”的艺术效果.
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培植社会成员文化认同感是文化类节目存在的重要意义.《传家宝里的新中国》两季节目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而制作.节目将观众个体纳入媒介仪式的氛围中,在对集体记忆的再现中潜移默化地使观众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浸润,成为共享意义的群体,培植文化认同感,强化身份认同.
微综艺是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国内传统综艺节目变异产生的一种新的综艺节目表现形态.梳理微综艺的发展现状,探讨微综艺的概念、类型、特征、结构、文化品格,探寻微综艺节目在网络大环境中的走向,对于微综艺良性有序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电视剧《经山历海》改编自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艺术镜像,《经山海》具有现实色彩,人物群像呈现出典型化特征,《经山历海》则带有理想色彩,人物群像具有类型化特征.小说中的“文学乡村”与电视剧中的“影像乡村”也存在明显区别.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一“中国故事”,小说和电视剧都应立足于乡村现实,在艺术真实的维度上弥合艺术镜像与乡村现实之间的距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的传承和发扬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非遗纪录片是非遗的重要传播载体,在媒体融合加快推进的传播环境下,非遗纪录片面临着挑战与机遇.
谍战剧《叛逆者》以革命叙事改造了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叙事范式,以寻求革命信仰的主旨置换了小说的悲剧人性呈现.该剧的具体改编策略体现为:将复杂的人物性格纯净化与一元化;将林楠笙追求革命信仰的偶然过程处理为必然追求;以道德法则替换欲望法则.置换与改造背后体现出电视剧传达、维护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诉求和满足大众欲望与审美的文化诉求.
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畲家霓裳》以畲族服饰这一非遗文化为叙事切入点,沿着当年畲族人迁徒的路线进行了还原拍摄,全方位展现了畲族民俗风情、山水风光以及生产生活场景,辅以现代化电视制作的技术手段,生动展示了畲家服饰的渊源、变迁、演变和流传,完成了独特的叙事美学.
文献类纪录片利用影像符号储存历史故事,输出文化记忆,发挥了媒介的文化存输功能;利用媒介技术实现跨时空场景输送精神纽带,激活集体记忆,发挥了媒介的场景连接功能;采用意涵丰富的影像符号,强化群体认同,体现了媒介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传媒矩阵建构仪式景观,集体记忆产生共振,实现了媒介的仪式建构功能.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特殊历史时刻,涌现出许多党史题材大型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在叙事表达、美学表达上有明显突破,呈现出制播主体多元化、题材丰富且契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注重以审美完成历史教育,以事实明确前进方向,以情感实现价值塑造.
非遗微纪录片作为非遗传播的轻骑兵,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一些作品存在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方式的同质化、对传统元素的创新表达不够以及叙事的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全媒体传播语境下,非遗微纪录片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叙事上需要通过引入年轻视角、多维度的话语叙事以及情境化叙事等方式来实现表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