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进青铜中的悲情故事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要谈的是一组系列雕塑。其法文原名为“L’Age m?觠r”,成熟“或”成熟之时“”还有“过度成熟”之意。如树上的水果,成熟过了就会掉下来腐烂掉。有人把它译成“盛筵必散”,似觉不尽完美,且暂译为“爱尽情断”吧。其实它是一组自白性的雕塑,作者为罗丹的情人、学生、模特和助手卡蜜尔·克洛代尔。它真实地展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一段富于悲剧性的爱情。故事还得从卡蜜尔说起。
  1864年,卡蜜尔出生于法国东北部一个小官吏家庭,六七岁就开始学习雕塑,展示了这方面的才能。1881年她随全家迁居巴黎当时这个世界艺术之都,由于当时还没有招收女生的官方艺术学校,无奈之下只得到私人的工作室里学习,两年后成为罗丹的学生,接着又当助手。她的才能和容貌很快引起罗丹的注意。在大师一些表现性爱的著名雕塑中,不久就出现了卡蜜尔充当模特的身影。
  1886年,卡蜜尔同在一起学习的英国师姐李普斯科布去伦敦度假,罗丹顿觉失落,心绪不宁,随即奔赴伦敦,通过学生李普斯科布的周旋,连连向卡蜜尔射出爱情之箭,但屡遭冷遇,甚至吃了闭门羹。这不是学生不讲情面,24岁的年龄差距,还有罗斯·伯蕾(罗丹的老情人)的存在,对于一个22岁的姑娘来说,不能不是难于克服的感情障碍。但所有这些并没有让罗丹畏缩不前,反而展开更猛的攻势。俗话说诚能感神。罗丹回巴黎后很快就收到卡蜜尔从伦敦的来信。信中不但语气温和,而且充满诚挚的热情,最后还和老师半开玩笑地说:“请把你所有开心的事都为我保留下来吧,深情的拥抱,卡蜜尔”。在新的感情上,罗丹总算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一场三角恋爱的开始,同时也是悲剧的序幕。
  罗丹有情人和儿子的事实卡蜜尔并不是不知,而且多次见过他们,但她最终臣服于罗丹的天才,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伯蕾虽已捷足先登,但她毕竟是个乡下妇女,姿色平平,在事业上和罗丹缺乏共同语言。在得到罗丹信誓旦旦的保证,保证“今后不再同别的妇女来往……”后,卡蜜尔最后下定决心,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搬进罗丹的工作室,每月有4天生活在一起。
  1884—1887年是罗丹丰产的时期。作为大师的模特,我们在《地狱之门》和《吻》中看到了卡蜜尔苗条的身材;作为大师的助手,我们又看到她在《加莱义民》中留下了刻刀的痕迹。他们在一起创作,又一起到国外旅游,所谓琴瑟和谐,生活倒也丰富多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罗丹并未履行自己的诺言,仍和伯蕾有往来,卡蜜尔劝阻也无济于事。因为在罗丹的心目中,伯蕾是个值得保护的女人,忠厚、朴实,把一切都真诚地奉献给了他,十余年如一日,是个值得信赖的女人,而卡蜜尔则是一缕灿烂的阳光,值得珍惜,一旦遇到阴天,这一切就不复存在了,而且她还要左右他,这是他最不愿意的。同样,在共同生活中卡蜜尔也深深地体会到,罗丹最看重的是事业而不是她,不能像她所希望的那样,豁出一切去爱她,为她牺牲一切。且有伯蕾的存在,于是在相处中他们矛盾不断,最后痛苦地分离。失意、贫困、自怜和孤独终于在1913年把才貌双全的卡蜜尔送进了精神病院,等待着她的是长达30年的疯人生活,直到1943年去世。
  题图《爱尽情断》为卡蜜尔1894年完成的石膏样稿。当时两人的矛盾已经达到难以解决的程度,分手已成定局,组雕只是表达作者的一线希望而已。中间那个中年男子代表罗丹(当时他54岁),左边的老妇暗示罗斯·伯蕾。右边那个跪在地上的少妇当然是卡蜜尔自己。她年轻漂亮,体态优美,楚楚动人。正乞求似地跪在地上,仰着头,把罗丹的手紧紧抱在胸前,至死不放。罗丹身旁的老妇早已年老色衰,肌肉松驰,两乳下垂,皱纹满面,活像一个巫师或妖婆。她一手搂着罗丹的腰,好像硬要把他掠走,一手紧捏拳头,转过身来蔑视着跪在地上的情敌,压抑在胸中十余年的积忿似乎一下爆发出来,就要把拳头狠狠地砸在少妇身上。罗丹似乎也中了她的妖术,昏昏沉沉,站立不稳。他那只搭在老妇肩上的手,紧紧抓住老妇的胳膊,不知是在保持平衡,还是制止老妇的粗鲁。他上身虽然明显向右倾斜,但那转向左侧的头和即将跟着转过去的身子,都清楚地表明了他内心的倾向,罗丹与少妇已形成了一定的距离,成败之势早成定局,悲剧在所难免。
  在4年后,也就是1898年完成的青铜组雕《爱尽情断》(左下图)中,构图已有较大的改变。伯蕾更像一个妖婆。她身上的披衫高高飘起,脸颊紧贴着被挟持者的头,双手紧握着他的双臂,使两个人体彻底倾向左边。而罗丹也最后丢开了乞求者的双手。飘然上升之势已成。所有一切都暗示着罗丹已被“妖婆”彻底征服。他和卡蜜尔的关系已彻底无法挽回。三角形的构图,更加深了那即将飘然而去的感觉和无可挽回的趋势。底座的造型也独具匠心是由几个不同的块面组成,特别是那卷起的一角,使人想起天空中飘浮的云层。多年崇敬和心爱的男人,转眼就要被“妖婆”卷走了,人去楼空,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留下的只是失落。这就是卡蜜尔当时的心情,痛苦而无奈的自白。
  像罗丹一样,卡蜜尔的创作是十分认真负责的,在创作《爱尽情断》中,也还对跪在地上那个女人的形象,单独进行长期的探讨。右上图即为其中之一,于1894年翻成铜像,名为《上帝飞走了》。这一命题充分体现出罗丹在她心目中的形象。他就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上帝,离开他就等于失去了阳光,剩下的只能是一片漆黑。因此,她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跪地乞求,仰望天空,伸出那双无力的手,心痛得似乎指头都在颤动。那悲伤的面容,失意的双眼和微动的嘴唇,毫无保留地把内心的痛苦彻底揭示出来。所谓爱之深,痛之切。此情此景,无不让人动容。长长的发辫缠绕在女人肩上和胸前,给人以作茧自缚的感觉。显然她在绝望和失意中也没有一点责怪罗丹的想法。这种心理在卡蜜尔一些铅笔构图中同样充分表现出来。在铅笔构图之一中我们可以看到,罗丹被囚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手脚都被铁链锁着。他曾拼命地挣扎,但却无能为力。门外还有个老巫婆,她怒发冲冠,手持一把特大的扫帚,恶狠狠地守在外边。罗丹是无辜的,也是无奈的。■
其他文献
夏日的斜阳照在南极冰盖上,斯拉威克·图拉兹克正凝视着190米外的一架飞机——这是一架“大力神”军用运输机,它刚刚将图拉兹克领导的探险队队员和12名工人,以及重达4500千克的钻探用具运抵巨大的南极冰盖上。但现在,它因机身下的滑雪板被冻在雪地上而无法起飞。一些人正拼命地铲除飞机滑雪板上的雪。飞机不能在寒冷的冰原上停留太长时间,如果引擎关闭超过几分钟,飞机就有可能无法启动。  飞机轰鸣着,飞转的螺旋桨
“象征幸福的青鸟”,原为比利时戏剧家梅特林克创作的一出戏名,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历尽艰辛寻求象征幸福的青色鸟的故事。而著名英国作家劳伦斯却在他的鲜为人知的短篇小说《两只青乌》里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个女人为一个男人相争,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劳伦斯和他的妻子佛瑞达以及被劳伦斯当作他和佛瑞达之间缓冲器的女人多萝西布莱特。  在现实生活中,劳伦斯的成功离不开女人,例如:对
一个秋日的午后,我们驱车于斯洛伐克东南部的小路上,去探访一个名叫Rejdova的小村庄。蓝天下,小木屋就像童话故事中描述的一样,静静地与世无争,公鸡和狗儿们在花园里围着老人们转悠……一切都仿佛停止在过去的某一刻。这个隐藏在斯洛伐克东南部深山里的村庄,远离尘嚣,仿佛世外桃源。斯洛伐克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自古以来就是常用的建筑材料。我看到,有些木屋除了外墙上的白色纹样,屋顶还使用了鞍形的木瓦,窗帘则是各
“奥芬巴赫”显然是一个德国姓氏,然而奥芬巴赫·雅克却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古典轻歌剧的奠基人。的确,奥氏原姓埃伯希特,他的生父埃伯希特·犹大·伊萨克是德国科隆地方犹太人教堂的唱诗班班长。小埃伯希特因为生在科隆附近的奥芬巴赫,因而改姓奥芬巴赫。  奥氏诞生于1819年,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6岁时他就会拉小提琴,9岁时学会了大提琴,而且后来成了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童年时与哥哥姐姐搭配组成家庭弦乐三
20 世纪初,一只老虎在尼泊尔和印度杀死并吃掉400 多人后,在1907 年被猎人射杀。其实,这只被称为“查姆帕瓦特食人虎”的老虎并非天生就喜欢吃人肉。当它还很年幼时,曾被一位猎人打伤,使它的嘴巴严重受伤,失去了两颗犬齿。这个缺陷让查姆帕瓦特食人虎不得不从猎杀水牛或其他大型有蹄类动物转向更容易捕食的猎物——人类。科学家认为,这种情况在吃人的大型猫科动物中相当普遍。人类通常不是它们的食物,但在某些情
“五四”前夕,中国文坛的外国翻译小说激增。这些翻译中,被译介数量稳居前四位的外国作家都属西方流行的通俗作家之列,其中赖德·哈葛德的作品被译介的数量仅次于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而且,在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有三个在创刊号刊登西方文豪的肖像。《新小说》选的是托尔斯泰,《小说林》选的是雨果,1906年《月月小说》的创刊号上赫然登着的就是哈葛德的头像,这俨然是把他作为与托尔斯泰等作家齐名的文豪,成
一提起真菌,很多人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真菌恐惧症”。的确,真菌感染无处不在:霉菌会侵扰一块放久了的面包,一个正在腐烂的橘子,甚至为我们的天花板上色……然而,科学家却从小小真菌中看到了诸多的有用之处。几千年来,微小真菌是生产诸如面包、啤酒、豆腐乳等美味食品的重要酵母菌,而西方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黄金乳品”——奶酪则来自大型真菌的力量,它们能加速发酵奶中风味物质的形成。  从生
鲁道福·安纳亚(1937- )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奇卡诺(墨西哥裔美国人)文艺复兴的一员主将,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2部、史诗2部、散文集1部、青少年文学作品8部,并有7部剧作上演,赢得了“奇卡诺文学的教父和领袖”、“最受好评、影响最广泛的奇卡诺作家”等美誉,在西语裔族群内部和主流社会都享有不凡的声望。长篇小说《保佑我,乌尔蒂玛》(1972)是他的处女作,如今已被公认为奇
王亚飞,当代著名国画家,1957年11月出生于中国茶圣陆羽故里湖北竟陵。现为一级美术师、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艺委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院院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画廊艺委会委员、客座教授、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客座教授。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和书法,尤擅泼墨写雄鹰
“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里尔克语),一座不夜之城,爱情之城,塞纳河畔的艺术与历史之都。有人说,人们对于巴黎的爱不是“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而是最后的“一瞥之恋”(Love at lastsight)。  19世纪初的巴黎就正经历这样一个时刻。此时的巴黎,不但感受到了被“启蒙思想”、“大革命”所激起的热情,也深深影响了一大批“来自远方的客人”——沙皇俄国的官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