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读书的种子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书展坚持用十年的时间去播撒读书的种子,到如今得到读者的认可,不容易。
  在众多的城市书展中,上海的“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尤其是最近几年,一场书展下来,总是能收获到很多掌声,除其零售额越来越大以外,还有它这种面向市民、播撒读书种子的做法,深得业界的青睐。如果图书展览只是在图书出版和图书经销商之间唱戏看戏,其他人门都进不去的话,那么只能把书展弄成圈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图书的最后归宿肯定是到读者手中,所以面向市民的上海书展播撒下了读书的种子,收获到的是潜在的图书消费者,出版社和图书经销商没有理由不喜欢。
  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参加一次书展,对于出版社来说,最关心的是通过书展能获得什么呢?以前都说参加书展是“赔本赚吆喝”,其实不全是如此,我想,一般来说,参加上海书展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三个溢出效益。
  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
  老实说,去异地参加书展的出版社,要想在经济上有特别好的回报,估计很难,不少都是去做亏钱的买卖。现在很多出版社每每都要掂量着,决定到底是不是去参加某个城市书展。在上海书展中纯利润获3万~5万元的出版社就属于销售不错的出版社,但这一点利润和编辑的出差、特装等费用一比,最多是收支平衡。但在上海书展,出版社不仅仅是计算经济利益,更多的是计算社会效益。因为读者的深度介入,特别是一大批爱书人乐在其中,会将一个出版社好书的社会效果放大;而众多的活动,既增加了出版社的曝光率,也惠赠给读者一个“吃到了鸡蛋还看到了下蛋的鸡”的意外惊喜,比如说上海书展今年600多场的活动,平均每天有近100场活动,很多的作家亲临书展现场,为自己在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宣传鼓劲。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版社在上海书展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很多出版社通过图书,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出版社,强化了某个产品线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通过书展和读者接上了缘分。
  展出的不仅仅是书,同时也展示了出版社的实力
  就是这样一件不一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事情,可还是不少出版社都愿意做,为什么?出版社不愿意放弃在上海书展露脸的机会,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一次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出版社实力的呈现。有多少种新书提供,有多少场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出版社的实力。比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每年都以集团公司名义整体参展,旗下的出版社活动多,作者影响力大,如中华书局这次在上海书展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活动,其中梁晓声新书签售,阿城即将出版的《河图洛书》的讲座,还有《史记》修订暨征求意见本新闻发布会,这些活动的成功,展示了一个出版社的产品实力及作者队伍实力,这对于出版社进一步扩大优秀的作家队伍、出版更多更好的产品,都能产生不可替代的广告效益。同时,这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和发布会,让上海书展超出了一个城市书展的地位,变成业界重要新闻发布的喉舌,成为行业的一个风向标。
  书展不仅是卖书,更是通过读书会、论坛等引导阅读
  上海书展除了主展场——上海展览中心的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等,在展场以外还同步开展了许多精彩的活动,从而达到好戏连台的效果。比如在书展期间举办的“2013年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邀请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国内外著名的作家、学者和书评人,在上海图书馆、思南公馆、复旦大学等地举行“文学对话”“诵读会”“作品欣赏会”,这些活动聚集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甚至让普通读者都感受到了文学的不朽和永恒的魅力。而举办这些活动的出版社,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该社的真诚奉献和专业品位,如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出版社,在本次文学周中活动频频,这些有惠于读者的嘉言懿行,也必将得到读者真诚的回报。又如2013年8月18日在上海大学举办的“2013年上海书展古籍论坛”,汇集了全国的古联体出版社领导,还有政府高层,通过论坛评选出读者所需的古籍图书,业内专家和政府高层的参与,使得这样的评选推荐活动具备权威性,对读者的阅读也有引导作用。书展的这些活动都配合出版社的新书去和读者深度互动,通过读者体会、专家评点,对读者进行阅读引导,这样的举措赢得的又岂止是现场销售的那一点点码洋?
  城市书展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城市都想打文化牌,书展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成为很多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性书展主要是北京图书订货会和每年一度的全国书博会,城市书展主要有台北书展、香港书展、上海书展和南国书香节等。每个城市的书展定位不同,各有特色,但在这些城市书展中,上海书展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因此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也越来越受到出版社的重视。
  回顾十年办展历程,方知上海书展受人喜爱的缘由
  探讨上海书展得到业界承认的原因,不得不回顾其十年的办展历程。记得在2004年,那时候的上海书展也是在上海展览馆,作为编辑的我在展场组织作者签售,但那时候展场内的人不是很多,当时的签售大都是草草结束的,因为人流量并不是很大, 一般是上午到了11点多钟人就稀疏了。霜雪之后,必有阳春,十年前每个场馆都显得空旷冷清,而现在各个出版社都嫌自己场地不够。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上海书展几乎每一个签售摊前都是人头攒动,美国作者卡明斯基的一本诗集在中央大厅签售的时候,竟然也有长长的待签读者队伍,让人根本看不懂其中奥妙。有人为此戏谑说:在上海书展大厅,不论是什么人写的书来签售,哪怕是一头驴写的书,估计都会有人排队待签。虽然比喻夸张诙谐,但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上海书展签售会上人山人海的盛况。
  其实,这些个看不懂也不真是完全看不懂,至少有三点说明了今年的上海书展和十年前相比有很多的不一样:
  第一是多年播撒读书的种子,今天收获到了这样的人流规模。不论是在场馆看到父母带孩子来购书,还是看到暑期的小朋友自己来购书,你都会感叹上海书展是做了一件利民的大好事,它让很多热爱读书的孩子这几天就像过节一样,尽情地沉醉在图书的海洋中,而这些孩子,就是读书的种子,只要读书的种子不断绝,书就能永远地做下去,文化的火种就会永不熄灭。一本书未必能立刻改变一个人,但一本书有可能循序渐进地改变一个人的兴趣,让他从电子产品中挣脱出来,回到纸本阅读,回到深度阅读,这个意义才是最大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今年上海书展的某个论坛上,高声疾呼让我们的孩子从电子产品中解放出来,甚至认为深度入迷电子产品是吸食了电子鸦片,甚至拿中外家长对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态度做对比,指出过分迷恋电子产品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业进步等都有不良影响。到场的读者人数增加了,读者多了喜好就多了,所以即使是冷僻的诗集签售也不至于遇冷。   第二是上海书展的宣传力度确实很大,除了延安高架路上一路的彩旗宣传,本地的电视台、广播台都会即时播报书展新闻,读者每天都能多渠道地获得关于书展的活动信息。任何一座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就不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读书塑造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是上海人的一个共识,为了提高市民的素养,就要培养市民的阅读兴趣,所以全市上下都很重视书展。电视、广播滚动播出,微博、微信铺天盖地的书展信息,每年市领导都会以市民身份去逛书展、买书。书展7天,成为市民享受文化大餐的一周。
  第三是书展组委会为读者考虑得更周到,展场也更加吸引读者。今年8月中旬是上海最热的一段时间,气温在不断攀升,但展场人数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因为展场从门口的喷雾消暑到馆内的免费Wi-Fi,处处都能体现组委会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上海书展组委会为了精心打造上海书展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最近几年每次书展结束后都要向读者和业界询问有什么不足,这种不断查找问题的“问题意识”,即每次书展结束都要查找出十个主要问题来整改,让上海书展的服务更加周到、考虑更加周全。
  第四是搭建了编者、作者和读者三方互动的舞台。任何一个愿意参与上海书展的编辑,都会在这些天里非常忙碌,看看同行的新书,推荐自己编辑的书;作者也会在这些天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的写作历程,回答读者的提问,满足读者的签售愿望;读者当然是主角,更是徜徉其中,忙得不亦乐乎。读者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作者,对作者的崇拜是对智慧的崇拜,是积极向上的推崇,所以会得到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
  第五是上海书展将书展的主题充分拓展,将书展活动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上海书展让所有关心书展的人都有机会参与活动,也让各个领域的读者都共浴一次书的洗礼。上海书展不仅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图书和搞各种签售活动,还将展出和销售联系在一起,将主展馆和其他各大书店联系起来,将书展和书展的各个活动联系起来,将卖书和培育读者读书联系起来,充分拓展书展的主题,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
  尽管上海书展也有一些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比如:首先是为什么本地作者偏多?成本考虑为主。所以会有一个学者连跑七八场的赶场子事情。现在政府也在邀请那些大作家、大学者,但还没有充分发动出版社群策群力,而是政府按自身的标准去邀请,其实很多出版社有不少优秀的合作作者,因为考虑到各种成本未能成行。其次是本地宣传很好,但覆盖长三角做得不够。毕竟长三角已经同城化,如果宣传到位可以进一步扩大上海书展的影响。再次是进一步服务好读者。今年上海书展免费Wi-Fi很不错,让书展展场的动态及时通过微博直播出来,但服务质量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比如在市民停车、饮食方面,书展组委会还可以考虑得更全面一些。但瑕不掩瑜,上海书展是在中国商业最发达之一的城市举办,所以注定了起点很高,或者可以这样说,上海书展的成功,还和这个商业城市的本色很相近,商业城市讲究的本色就是方便读者、方便消费者,越来越尽心地服务好读者,按照商业城市对待消费者应有的态度去做,将“图书是商品,书展是服务”铭记于心,所以能赢得读者的喜欢;同时,上海这座城市的高追求也让上海书展越来越具有全国性标杆意义,邀请的是国际性和国内的顶级大家,注重的是全国性和新书首发,这座城市高起点和高追求,让上海书展终于赢得业界的重视。
  十年磨一剑。上海书展坚持用十年的时间去播撒读书的种子,到如今得到读者的认可,不容易;上海书展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今天得到业界的认可,不容易;上海书展经过十年的努力,书展组委会还在不断地查找问题以期更好,不容易。城市书展万紫千红,而很多人却独爱你那一种,如此说来,上海书展十年来的付出,非常值得。
其他文献
“自扫”即扫描书籍做成电子书,有一些人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以这种手段有偿出售电子书,已成为日本的一大问题。近期,由日本国内的作家组成的日本文艺家协会及日本漫画家协会等组织在东京都内联合举行记者发布会,决定向这些代售者征收著作权使用费。
期刊
“六一”儿童节这天,百种带有绿色印刷标志的少儿读物将在北京上市。2013年北京提出今秋教材全部“变绿”的要求,出版单位须将教科书的印制委托给取得绿色认证的印刷企业,承印企业要采用绿色环保的印刷设备和原辅材料印制教科书。
期刊
“上海书展不要做简单的‘总装车间’,而是要做正面引领人文价值传播的‘风向标’。”十年磨一剑的上海书展,用其独特的魅力向市民传递着阅读的正能量。  “这个夏天,上海这座城市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有文化感召力的城市。”莫言的这句评价,让40℃高温的上海,因为阅读而变得炙热。2013年上海书展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冲击着中国传统书展,同时还为书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不仅是一场书展的革命,更是阅读的盛宴。  十
期刊
每年9月,不仅是新的学年开始,更是学术书籍大战之际。在英国,布克奖和其他图书大奖、圣诞节日图书销售等销售热点都是今年最后的激战时刻。  回顾2013年上半年的英国图书市场,绕不开的话题仍然是数字化。但2013年出版数字化不是指有多少技术型公司加入市场竞争带来了市场的改变,而是更普遍地存在于已有的“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各个层面,从出版商、读者、作者、代理商到销售渠道、销售终端、图书形式等方方面面。这样
期刊
幼儿英语图书的出版中,编辑的策划能力尤为重要,只有编辑熟悉英语的学习过程,才有可能为幼儿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才会打造出一本幼儿喜爱的英语图书。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提升,在幼儿教育中英语也逐渐成为重点,幼儿英语图书的出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幼儿英语图书出版的思路,提升英语图书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幼儿英语图书在当代教育制度下,应该有知识面广、可读性强、趣味性高等特点。  提升幼儿英
期刊
[摘要]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从立法环节到作者及出版商的数字传播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现象,产业链各方的利益博弈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数字版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数字时代应寻求版权保护和文化传播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这种利益的平衡应是促进全社会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繁荣,这才是版权保护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版权;利益;数字图书馆;版权人  [作者简介]王文萧,刘立玲,朱方,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  [
期刊
未来的发展,只有加强与世界一流出版社的合作,才会有可能跟上世界出版的步伐,打造出更多精品的中国图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并实现了巨大的顺差。与此同时,版权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在版权输出中,汉语类语言教材、传统文化出版物等占据较大比例,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等反映当代中国的图书版权输出持续增长。然而,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文化类图书版权输出却屈指可数
期刊
阅读,与一个人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发育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思想交流活动。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阅读率走低、阅读能力下降,阅读危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小康社会指
期刊
自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开放一些互联网顶级域名的注册申请以来,亚马逊公司瞄准了对“.book”“.author”和“.read”等域名的控制权,但该公司的意图遭到了业界的反对。作家协会总裁斯科特·图罗认为“私人公司占有这样的域名明显是反竞争的。”
期刊
5月8日,105家中央文化企业完成了向财政部的全面述职。由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05家中央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近一个月来分批向出资人述职,这标志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监管工作进入新的阶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