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古腾今邓石如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ib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刻苦寻求八体书,清朝第一有嘉誉。穷追二李开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书法家渡边寒鸥评论邓石如的一首七绝诗。
  邓石如,原名琰,为表示自己“不负,不低头,不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因他家在安徽省怀宁县皖公山下,便格“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他54岁时,清仁宗嗣位,为避“琰”字讳,乃以字行,更名“完白”。又因其长期一笈横肩,遍游天涯,故又自号“笈游道人”。康有为评他的书法篆刻为“千百年来一人”。
  从一个“少产乡僻,眇所见闻”的穷孩子成为著名书法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他的刻苦好学。他年少时以白居易习书、写作致使手腕起茧为楷模,惜时发奋,学习书法刻章。但家境贫苦,买不起碑帖和有关书籍,于是他从17岁始,以书法、刻印鬻艺出游,以寻求书刻艺术的“群书”。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多少个除夕和中秋,他或寻访碑碣,或卖字求生,或贪婪读书,荒庙野寺是他经常栖息之所。
  他多次登上泰山、峄山,细心揣摩秦汉刻石;为了寻找残碑断碣,他经常走人迹罕至的山道;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50岁时还一再攀登匡庐绝顶,一连饿了八日,只以草木果实充饥。穷困的境遇没有阻止邓石如寻求书刻艺术的决心,他62岁时还登泰山观碑。一次游黄山,踏遍三十六峰,见怪异而具情趣的石块,他感到对治学有所启发,就满满贮两大囊石头。为减轻负担,他竟然抛掉行李,但重负仍压得他足破肩肿。担石归途路经广德,市人皆笑其迂腐,而他依然扬扬有喜色。
  四十多年的刻苦寻求,不仅使邓石如通过临摹古人碑碣吸取了必要的养分,而且在实际艺术生活和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中,进一步锻炼了他的书刻技巧。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一天,邓石如在寿州(今安徽寿县)为寿春书院诸生刻印、书扇。该院书法主讲梁山献见到邓石如的作品后,连声赞道:“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余所不能。”当他得知邓石如学书刻印的经历后,非常同情,除直接给予指导外,还将邓石如介绍给江宁的朋友梅。梅家中藏有“秘府异珍”和秦汉以后历代的许多金石善本,虽家道中落,仍接纳了邓石如,不仅尽出所藏供邓石如纵观博览、悉心研习,而且还为他提供衣食及笔墨费用。邓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达8年之久,在梁山献的指导下,学成了正、草、隶、篆各体书法,所治印苍劲庄严,流利清新。
  乾隆五十年(1785年)某日,邓石如到安徽歙县卖书刻印,被翰林院编修、金石书法家张皋文见到,张皋文认为邓石如篆刻锋劲刚健、姿态婀娜,很是敬佩。当时,张皋文正客居在徽州府修撰金榜的家里,他把邓石如的书刻情况告诉了金榜。金榜慕才,冒雨把邓石如从一个荒凉的寺庙中邀至家中,与之畅谈书印理论。当时金榜家有座宏大壮丽的祠堂,堂中有不少楹联和匾额,是由金榜数易其稿精心书写后镌刊而成的。金榜自以为水平较高,及至见到邓石如的书法篆刻,深感相形见绌,于是召来工匠,把匾额凿掉,又架起屋顶,把柱子放下,请邓石如重寫刻成后再建。邓石如在金榜家还阅读了不少金石书法典籍和名人墨迹,又一次开阔了眼界。一年后,邓石如由金榜推荐,先后结识了京城户部尚书曹埴和身居相国要职的刘墉等艺坛名流,得到了他们的赏识和帮助。
  邓石如寻求书法刻印艺术能吃苦,肯钻研,有恒心,加上一些有识之士的鼓励和帮助,终于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篆刻艺术大家,蜚声海内外。包世臣评其篆隶已达于“平和简静,道丽天成”之境,列为神品;草书能品上,楷书逸品上。朝鲜著名学者金秋史于道光初年时评曰:“邓完白先生篆隶,天下奉为圭臬,殆无异辞。”邓石如的印章艺术被识者目之为“印从书出”“一举突破陈规”的奇品,誉为“邓派”。
  (编辑
其他文献
林語堂说:“吾们的吃东西吃它的组织肌理,它所抵达于吾们牙齿上的松脆或弹性的感觉,并其味香色。”这是谈吃的一句精辟语,想来林先生对美食没少下功力。近日,翻检起汪曾祺先生的《四方食事》诸文,齿间似有美味层层泛起,兴致所至而谈小吃。  小吃是流放乡间的逐臣,是深山老林中的隐士,是诗歌里的长短句。生活在梅岭北麓的客家人,十分好客,便有了许多客家小吃。  譬如灰豆腐。陈年的雪水、草木灰、甘草、食盐,倒入瓦罐
一般来说,领导都喜欢喝水。当然,也包括茶水。普洱、大红袍、铁观音,各有所好。更讲究一点的,水里加了红枣、枸杞、菊花等等,有段时间,“保温杯里加枸杞”几乎成了养生的标配。一大早,泡上一大杯水,在看文件或者开会的间隙,挪动一下屁股,身子往后一仰,微微靠在椅背上,端起水杯喝几口,醒脑提神又解乏。  李局长也不例外。他常说,喝水有益身心健康,还能帮助减肥。不熟悉李局长的人,自然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熟悉李局
1  大学时的一个假期,我回了趟老家。想起平时聊天时,很多同学说从来没有吃过我家乡的特产,甚至都没有听过。所以回来时,我特意带了一些家乡的土特产,还有母亲亲手腌制的酸豆角和糖蒜。  在教室,我把特产分给同学,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说笑。这时,郭华皱起眉头说:“其实所谓的特产,没有一样好吃的,徒有虚名而已。尤其是自己家腌制的食物,既不卫生也不健康,最好少吃……”  听了郭华的话,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我感觉
中国共产党十分珍视自己的历史,非常注重通过建党周年纪念,特别是逢十纪念来对全党进行党的历史经验和当前形势与任务教育。胡乔木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纪念尤其是逢十纪念中,充分发挥“党内第一支笔”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建党20周年。胡乔木协助毛泽东编成《六大以来》  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在这一年
到了夏至,白昼的光阴愈加阔绰。凌晨4点,天空就等不及地撩开了夜的黑毡,露出蓝冰似的曙色。蓝冰渐渐融开,化成漫天米白,黎明的幽暗被天光漂洗干净。那一刻,还不到凌晨5点钟;再次看到暮色合拢,又要等晚8点以后了。  多长的日脚!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  在二十四节气里,夏至排第十
下班后坐在楼下的茶铺喝茶。茶铺女老板种了不少花草。有一盆很大的栀子花开得正好,沁得茶铺里满是花香。  就花的属性而言,我一直觉得栀子花更适合于农村的生态环境。在农村长大的我,记得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农家房前的栀子花骨朵儿就缀满了枝丫。女主人们喜欢在傍晚数一下那些将要绽放的骨朵,第二天趁太阳还没有出来前,就把那些开了的花连着一两片叶子摘下,带着露珠的雪白花儿分外水灵,花香四溢。把摘下的花插在家里的酒瓶
民国时期,相声名家张寿臣经常在新中央戏院以丑角的身份演出小戏。  一次,张寿臣与另一位相声演员周德山搭档演出《打面缸》,张寿臣扮演大老爷,周德山出演四老爷。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台中间摆一张面桌,大老爷藏在桌后,四老爷上场,他上场后先念数板,然后会念一句道白“有请大老爷”,大老爷借这句道白自桌后走出,剧情再往下发展。由于周德山年事已高,在念完数板后,竟将“有请大老爷”这句关键的道白忘掉了。没有这句台
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围在铁锅旁,看着母亲烧饭炒菜。尽管当时日子苦,锅内难得有好菜,可即便是最简单的卷心菜烧豆腐,也能让我欢喜。铁锅里咕噜起伏的响声,是我听到的最美乐曲。  父亲偶尔会买一些小鱼小虾,给我们补充营养。母亲把锅烧得通红,淋油,等油烧热后便倒入鱼虾,只听“吱”的一声,白烟四起,鱼香味便很快弥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种神奇的“创可贴”,只要将它粘贴到创伤两边,像拉拉链一样缓缓地将束紧条拉紧,再剪掉锁条多余的部分。这样一贴、一拉、一剪,就可以免去医院缝针,避免缝合时的恐惧和撕心裂肺的疼痛,而且不会留下不堪入目的疤痕,也不必经受拆线的痛苦。仿佛穿衣服拉拉链一样,轻轻松松地完成伤口处理。  阿米尔·贝尔森是Zipline MedicalZipline?医疗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一次他到郊外爬山,不小心
聂元梓大字报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1966年,我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三年级学习。这年夏天,我们正在北京朝阳区楼梓庄大队(北京工业大学的附近)搞社教。社教运动此时已进入尾声。  5月8日,《解放军报》发表署名“高炬”的文章《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同日,《光明日报》发表署名“何明”的文章《擦亮眼睛,辨别真假》。“高炬”的文章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日报》在4月16日以三个版的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