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探讨

来源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o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谁抢占了人才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区域,真正迈入以开放性、竞争性、联动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时代。要全面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中部地区人才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才尤其是区域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发展创新的关键。
  一、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
  1. 高层次人才总量状况。据统计,在武汉城市圈内各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1.75%、13.07%、20.21%、36.08%和28.89%。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2.65%、8.50%和9.27%。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0.67%、1.59%、3.55%和4.50%。
  2. 人才素质明显提高。湖北省历来是教育大省,武汉城市圈中的9个城市更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2003-2009年的六年间,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激增,而中等专业院校与技工学校的学生人数除在2004-2005年、2005-2006两年有很大程度的缩减外,也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3. 创新载体稳步推进。按照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了钢铁、汽车、高新技术、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十几条产业链。截止2008年末,武汉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645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1.7亿元,增长25.5%。2009年9月20日,由国家发改委下文,正式批复认定武汉市为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4.人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湖北省的GDP以9230.68亿元排在全国第12位。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国第13名,其中有三项指标排全国第10名,和湖北省GDP全国名次相当。从2008年和2009年武汉城市圈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来看,专利申请量2009年较2008年增长了23.68%,专利授予量增长了41.30%,专利的授予量增长率明显高于专利申请量增长率,说明武汉城市圈具有的知识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
  5. 人才创新环境日益改善。据2009年湖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湖北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4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0项,应用技术成果693项,软科学成果27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69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7.9亿元,增长24%。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8亿元,增长19.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全年安排“863”计划项目298项(课题),经费1.8亿元,“973”计划项目120项,经费11692.11万元。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22.5亿元,国家安排资金1.73亿元,银行贷款10.5亿元。而武汉城市圈在以上项目中很多数据指标占湖北省的60%以上,甚至有些数据超过80%,城市圈内人才创新环境随着上述环境的改善与相关人才引进与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措施,如户籍管理、人才评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措施的出台日益改善。
  二、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武汉城市圈虽然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吸引载体偏少、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1. 企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总体数量不足。目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虽高,但多集中在教育、卫生领域,而生产经营型企业里却明显不足。当前,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实现产业升级和新产业发展,需要一批政治素质硬、业务素质高、创新素质强的高素质人才,但现有的企业高新人才却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2.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吸引载体偏少。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一市独大,集中了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而其他8市创新资源却不尽如人意。由经济学上的“木桶效应”来看,木桶的装水量是由木桶的短板决定的。武汉市与其它8市的经济、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等差距越来越大,损害其他城市的创新积极性,致使虽同处于城市圈内,但却发展松散,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制度,制约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城市圈从整体上来说产业层次不高,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规模较小,配套性不强,而且未形成产、供、销等环节的有效链接和相互配合的产业集群。因此,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少足够的吸纳和承载能力,缺乏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载体,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聚集效应。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下形成的,由于企业运行机制的呆滞、企业家精神缺乏造成企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这使得在体制转轨中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以至竞争力普遍下降。
  3.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环境不够优化。武汉城市圈的人才往沿海发达地区流动较多,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失,据抽样调查,近年来武汉市人才流失率高达10%,本科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占流失人才的66.20%。虽然近几年出现了人才回流的现象,流入人口已逾百万,但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95年,小学文化程度者占80%。导致人才外流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一是由于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在一些领导尤其是基层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中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二是圈内人才流动与发展在户籍管理、资格认定、人才评价、社会保障、生活待遇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人才发展的机制障碍。此外,政策泛化,缺乏执行力,行动落后于蓝图,落实滞后于计划等都是导致人才流失的环境问题。
  4.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的有效性不高。一方面,虽然在总量结构分布上五种人才队伍的总体结构具有相互间的现实合理性。但是从类型构成看却不尽合理。首先,专业技术人才的总量结构虽然最高,但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领域,而生产经营型企业里却明显不足;其次,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明显偏低。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内,武汉作为现代产业的主要集聚地,拥有国家级创业园区,一城独大,优势明显,但没能向城市圈内其他城市更好地扩散、辐射,圈内人才共享机制已经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此外,在一些城市,政府和单位、部门仍然视人才为地方所有、部门所有和企业所有,人才政策制定与落实往往受自身利益驱动影响,人才在区域、行业、部门之间的政策性壁垒还没有彻底破除。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城市间对于人才共建共享的反应各异,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对策与建议
  1. 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队伍创新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创新型人才机制合作与交流。最大程度地聚集创新资源,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一是加强武汉城市圈内高校间的校际合作,共同开发和整合教育科研资源,加强高校自主创新基础能力的建设。对圈内高校教育科研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使各高校在学科、学术思想以及科研等方面都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科研创新基地建设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建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整合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将武汉城市圈高校的技术科学优势、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支持相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建立创新研发辐射与产业化中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院、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等形式,形成与企业“研产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构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训新体系,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和创新战略联盟。
  2. 稳步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载体建设。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平台载体建设,要抓住中央加大对中部地区投入的契机,从政策、资金、场所等方面给予扶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科技、人才、技术及产业优势,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规划与建设,努力为进园、站(中心)工作的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发挥这些载体以及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方面的集聚和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作用,着力打造“中国光谷”品牌,吸引、支持国内外国家级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到此设立分支机构,努力将东湖高新区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形成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按照创新驱动、重点跨越、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努力把具有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名牌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用武之地。
  3. 优化人才工作环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一是政策环境。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完善户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相关制度,促进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国家和区域颁布的各项政策,积极制定适合本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妥善解决高层次创新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等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二是舆论环境。加大对科技信息建设的投入,在整个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建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理念,让人才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大力支持创新,鼓励竞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要积极探索技术要素资本化,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改善创业环境, 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行政效率, 规范政府行为, 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业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 提供公平、 公正、 舒心的工作环境。三是激励环境。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建立以政府奖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三奖结合的人才奖励体系, 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还可以设立“人才创新能力开发专项资金”,加大对创业人才的扶持力度, 获得国家承认的国外硕士以上学位的留学人员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汉实施转化或创业, 经人事部门审定,可获一定数额的创业资助资金。进一步发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杠杆作用, 大力培养、吸引、稳定各类学科带头人才。
  4. 改善人才结构,建立高效的人才创新合作机制。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紧缺已成为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大阻碍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按照武汉城市圈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部署,针对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依靠宏观调控与市场手段,鼓励知识要素、技术要素向武汉城市圈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汇聚,要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武汉城市圈的部分区域、部分产业和部分单位,形成局部人才高地。采取措施,确保人才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健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引导和鼓励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工资、档案来汉创新创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和提供专业服务。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武汉城市圈区域合作机制,明确区域合作发展的方向、重点和途径,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发挥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优势。以制度性合作来消除人才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碍,根据实际需要和人才适度储备原则,编制各种人才合作规划。各城市政府应打破行政壁垒、全力协作,制定统一的区域创新体系,合理调配和共享城市圈内人才资源,加强技术人才培养,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合作机制,合理调配人才在9个城市的流动。
  责任编辑:徐建秋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程度,各级政府依法治教和依法办学的实现程度和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的贯彻程度等等。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学校办学加以监督,确保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基于此,进一步研究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督导评估制度体系,运用督导评估机制督促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着力解决县域内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评价制度与教师评价制度陈旧、教学手
期刊
【内容提要】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领导科学研究的新课题。公开推荐选拔和竞争上岗已经成为我国干部选拔的重要方式,但如何保证其公平性和科学性,一直是研究和实践中的难题。深圳市近年来在干部公开推荐选拔和竞争上岗方面所做的一些改革和创新,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公开推荐选拔 竞争上岗 深圳实践  【作者单位】 中共广东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公开选
期刊
他所报道的农民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还被请进中南海与总理对话;他的批评报道受到领导高度重视,5任省委书记多次予以批示,有力促进了三农事业的发展;从事记者职业15年,他走遍了湖北境内所有的县,一年中大半时间在基层,乘汽车至少要跑4万多公里,不遗余力传播农民的声音;他进村入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1000多篇充满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不惧艰难为“三农”发展鼓与呼,生动诠释了新时期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
期刊
【内容提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留守学生队伍不断壮大。这些留守学生在监管内容与监护责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笔者对泸州市江阳区留守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发现留守学生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番面貌——“学业有教、困难有帮、心灵有润、快乐成长、角色遗忘”。  【关键词】 留守学生 新时期 监管 责任  【作者简介】 周舫,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基础部,现挂职于共青团泸
期刊
【内容提要】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确保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对于提高我们党的质量,使我党保持生机与活力,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都极其重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黄冈师范学院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质量保障 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2012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2017903)的研究成
期刊
市场化环境下我国大学的内部运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大学拥有绝对的权威,也承担着全部的责任,而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只能服从大学的安排和指令,毫无权利可言。市场体制下,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与大学之间逐渐形成建立在经济契约(学费)基础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一、我国大学和学生关系的历史演变   我国大学和学生的关系经历了从政府和大学主
期刊
“616”对口支援工程是湖北省委、省政府针对湖北省内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帮扶政策,其主要内涵是:对省内10个少数民族县市实施对口支援。由1位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省直6个单位(4个省直厅局、一所高校或科研单位、一家大型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一个民族县(市),每年至少办成6件较大的实事。“616”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新一轮民族县(市)对口支援工作的全面启动。  一、“616”工程促进了恩施市民族区域经
期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4日下午前往国家信访局,与来访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并就政府工作听取意见。总理情真意切的话语,让在场的人们深受感动,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总理全国,日理万机,却亲临信访局,亲自接访,系史上首次,引起各方特别关注。我们要特别关注总理接访这个热点新闻,跟进了解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调查得怎样,解决得如何,
期刊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五心”为基本思路,以“五法”为主要措施(“五心”:精心抓规范、狠心抓作风、用心抓教学、细心抓安全、真心抓稳定;“五法”:用曝光整改的办法促进工作落实、用信访跟踪的办法破解工作难题、用统一均衡的办法夯实工作基础、用公开透明的办法杜绝行政腐败、用考核引导的办法激活工作动力),积极探索,锐意改革,有力推进了浠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近两年
期刊
如何在高校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工作能力,努力做到参有新策,谋有高度,干有落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名“学习型”、“开拓型”、“实干型”和“廉洁型”的领导干部。    一、要勤于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    一是要确保学习时间。要科学统筹时间,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科技法规、上级文件精神、新的教育理念、管理业务知识、先进高校管理经验等。二是要做到学思结合。应带着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