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

来源 :新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5071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蒂·史密斯(1896—1972),20世纪早期德裔移民的后代,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成长经历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和文学。《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主要的作品,首次出版于1943年。后来相继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音乐剧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生存之书”“成长之书”,书名一语双关:一方面指书中提到的天堂树,这种树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扎根并顽强生长的树;另一方面象征着主人公弗兰西所具备的那种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
  11岁的女孩儿弗兰西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和其他生活在这个穷人区的小孩儿一样,每逢周末,她就和小她一岁的弟弟雷尼一起去垃圾站卖掉他们一周来积攒的布头、纸张、金属等废物,换得几枚硬币。他们俩会把这笔小小的收入上交给妈妈,每人只各留一分钱放到储蓄罐里。当然有时也会去路边的便宜店慰劳一下自己。一分钱可以买到一块水果硬糖,如果舍得花五分钱就能品尝到一大块粉白相间、香甜可口的威化饼干。没错,就是这么便宜,这是1912年的物价。
  弗兰西和雷尼的妈妈凯蒂这一年才29岁(也没有错,她结婚很早),年轻漂亮,性格开朗,手脚麻利,向来都是吃苦耐劳。她做清洁工,一天到晚会把三套出租公寓打扫得干干净净,工资所得虽然不高但却被免去了他们一家四口住房的租金,过日子剩下的就是如何在食物等日常开销上精打细算了。爸爸约翰尼潇洒帅气,有音乐细胞,在一家名为麦克加里蒂的酒吧做驻店歌手已经好多年了,客人需要他就有一夜的工作,闲着的时候也常常有。微薄的工资虽说都交给了妈妈,但小费却自己留着买醉,因而醉醺醺地深夜回家成了家常便饭。“我责任未尽,一无是处。”酒醒后的爸爸这样自责道。他怀才不遇却又安于这种身为生活弱者的现状,他越是知道妻子和孩子们深深地爱着他,有时就越是羞愧难当。
  这个家庭的常客还有两个姨妈茜茜、艾薇和外祖母玛丽。玛丽是一位坚强、智慧的老太太,她自己一个大字都不识,肚子里却装着一千多个民间故事。以前她把这些故事讲给女儿们听,现在又把它们讲给外孙女和外孙子听。不仅如此,玛丽要求凯蒂每天晚上临睡前为孩子们朗读一页莎士比亚的剧本,她说:“书里藏着世界,让孩子们早一点儿知道书里的事情,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鲁克林的出租屋这么大,这样等他们长大了遇上不如意的事就会找到应对的办法。”凯蒂照着母亲的嘱咐做了,好让孩子们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能有三十岁人的见识。
  喜欢书,爱阅读,这一点在弗兰西身上已经显现出优秀的潜质。每个周末她都会来到布鲁克林图书馆,虽然是个又小又破的地方,但弗兰西觉得这里收藏着全世界最好的书,她计划把这里的书都读个遍,从书名上的字母“A”打头的开始读,争取一本不落。弗兰西还一直想着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她发誓长大后要努力工作,好好存钱,将自己喜歡的书全都买下。
  12岁的时候,弗兰西发现自己变了。以前她幻想自己长大后会当演员,现在又要“改行”当作家,因为在学校英文课(语文课)上她的作文得分通常都是“A”,还经常受到老师的夸赞。以前她无忧无虑,现在却时常多愁善感,甚至看到弟弟高出自己半头心里都不痛快。她和爸爸讲过这些事,爸爸让她伸伸舌头,然后煞有介事地对她说:“你已经得了一种病。”“这可怎么办?什么病?”“别怕,人人都会得,这是一种‘成长病’。”爸爸的幽默让弗兰西似懂非懂,但心中的一块石头却落了地。
  1914年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对弗兰西并无直接影响,没有恐惧也没有激愤;另一件是弗兰西的作文《冬日》发表在校刊上,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成了铅字,心中那份激动可想而知,更坚定了未来要成为作家的远大志向。然而就在第二年,她却毅然将这一梦想自我打碎。那一年,爸爸失业了,被自己一直深深依恋的侍者工会赶了出去。约翰尼无疑是一个出色的歌手,但也是一个名声远扬的“酒鬼”。他苦闷、消沉,原本并不强大的内心几乎一下子全部坍塌。那天晚上,喝了酒的约翰尼一夜未归,待被街头巡警发现时昏睡不醒,送到医院后确诊为肺内感染,三天后不治身亡,可怜的他也只有34岁。弗兰西的少年时代就在这几天内结束了,她告诉妈妈她要辍学,挣钱补贴家用。妈妈断然拒绝了她:“你拿不到初中毕业证书,也就办不了工作证。”酒吧老板基于与约翰尼的友情以及对他们家的同情,主动提出让弗兰西和雷尼每天放学后去打工一个小时,周末再来做半天,他给姐弟俩每人每周两元钱工钱,这让有孕在身的凯蒂得到了很大安抚,起码两个孩子不至于饿肚子而且还能正常上学。
  爸爸的去世,让弗兰西的作文选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不再写花鸟树木,她实在太思念父亲了,自选题目的作文她就写起了关于约翰尼的前尘往事来。这样的忆旧作文她写了三篇,可是都没得“A”,老师给的分数都是“C”。写完第四篇后,老师找她谈话了:“你的文笔没有问题,不过写得不美。贫困、饥饿、醉酒这些题目都不该去写,它们不应该也没必要出现在作文里。”弗兰西没有资格与老师辩论,她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在心里她这样反驳老师道:“济慈说过‘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我写的这些故事和情感都是真实的,谁说它们不是美的?”回到家中,她把四篇写爸爸的作文挑出放到一边,把自己所有得“A”的作文全部塞进炉膛付之一炬,她对着炉子说给自己:“我的写作生涯就此告一段落。”
  就在爸爸去世半年后,1916年5月28日,妈妈产下一个女婴,取名劳瑞,弗兰西和雷尼有了一个可爱的妹妹。6月底,弗兰西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典礼。学校有个惯例,学生毕业会收到家长送来的鲜花,但礼堂里不能带鲜花进去,所以花都送到了教室,老师会将花摆放在那个同学的课桌上。弗兰西当然清楚自己家的情况,所以她料定鲜花都是属于别的同学的。然而,当她走近自己的课桌时惊呆了:两打暗红色的玫瑰花,插在一束蕨叶中。上面别着一张卡片,写道:“献给弗兰西,恭贺毕业。爱你的爸爸。”那字迹确实是爸爸的。看来这是一个梦,一个让她不知究竟的梦。她似梦似醒,感觉爸爸一定就在外面大厅等着自己。来到大厅,姨妈茜茜帮她解开了这个谜:“弗兰西,大约一年前,你爸爸就给了我这张写好的卡片,还有两元钱。他说:‘等弗兰西毕业的时候,你给她送束花——我怕自己忘了。’”闻此,弗兰西的情绪瞬间如破堤之水,一泻千里。   凯蒂在《世界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是模范文摘局要招一名档案员,可以是无经验的新手,但年龄要在16岁以上。弗兰西还差将近两年,但她谎称自己刚满16岁,居然顺利地通过面试,幸运地被录用了。她用心学习,上手很快,只用了两个星期就记住了大约两千个名字或档案柜标签。老板很满意,提升她做实习阅读员——这是局里最让人羡慕的工作。弗兰西本来就喜欢看报纸,现在既是工作又是学习,每周还有工资进账,因为她非常满意,工作起来也格外卖力气。
  转眼到了8月底,是高中要开学的日子。过去妈妈非常重视弗兰西的学业,现在则无法再提让女儿上高中的事了。她是最了解女儿的,她知道雷尼本来就不太喜欢读书,如果停他的学,他永远都不会再回學校;而弗兰西不一样,她会拼搏,会奋斗,她的学习仍然会天天向上,就如同院子里的那棵天堂树。对此弗兰西心存不甘,百感交集。好在她现在能挣钱了,可以让家里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很大的安慰。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宣战。各大报纸的“号外”无一不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标题大多使用三个字母:WAR(战争)。战争的氛围从远方渗透过来,影响着美国国内的生产生活,模范文摘局的业务受到冲击,日渐凋敝。终于有一天,老板十分无奈又带歉意地告知弗兰西下个月就不要来上班了。弗兰西没有让老板难堪,她说正好自己打算辞职回学校读书,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不过她离开模范文摘局之后马不停蹄地又谋得了一个新的岗位,这是一份电传打字员的工作。工作时间内一个小时发报,一个小时收报,中间可以休息十五分钟。这样,弗兰西每天的作息时间发生了改变:下午四点离开家门去上班,下班后凌晨两点才回到家中。一觉睡到次日上午十点左右,然后可以帮助妈妈处理家务,照顾妹妹。终于,妈妈又同她谈起没有让她读高中的事,言语中带着愧疚。不过弗兰西的回答却语出惊人:“我绝对不会去上高中了,不过有朝一日我会去读大学。”近一年来,她通过大量阅读学到了不少知识:历史、政治、地理、文学,和她当初的同学相比,更是“阅人无数”。她想,一些高中生可以提前修得大学学分,自己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呢?于是,她从大学的课程目录中选择了“法语入门”“戏剧”等四门课程,报了暑期学校(大体相当于“预科”),开始了她的全新学习之旅。学费不算少,六十元,不过依弗兰西现在的积蓄,她完全有能力支付。就这样,弗兰西带着自己的梦想,并且怀揣“梦想成真”的理想,如饥似渴地自修课程。工作、生活,一切都被她安排得有条不紊。小妹妹劳瑞健康成长,雷尼用课余时间送报纸所得补贴家用,妈妈也早已恢复了清洁工正常的工作量,一家人的生活又有了往日的生机。
  暑期学校结束时,弗兰西顺利通过了选修的四门功课考试,这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的一半课程。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突击准备,她也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密歇根大学在向她招手。最后一个工作日,弗兰西带着满腔的热爱,精心发完最后一份电报。她很高兴这份电报是为出生报喜,而不是为死亡报信,这份电报就是与她求职生涯暂时的道别。是呀,当1918年到来后不久,她就要离开布鲁克林远赴密歇根州了,这一切都像是梦幻。她在想,爸爸约翰尼是否知道今天的她是什么样子;她在想,外祖母玛丽是否知道今天的她是什么样子。几个月前,外祖母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老人家临终前仍乐观地教导家人:“你看一切,要好比你是第一次或最后一次看到那样。如果这样的话,你在世上的日子就会充满荣光。”姨妈艾薇说老太太是一位哲学家,一个伟大的女人,大家都十分认同。
  临行前,弗兰西又去看了一下她初中的学校,学校显得很小,这不禁让她感到吃惊。她马上想明白了,学校大小应该没有变,变的是她的眼界,她的眼界开阔了。最该道别的是公寓院子里那棵天堂树。天堂树的叶子,过去像一把小伞,在太平梯四面卷曲着,环绕着,衬托着。可是后来住进了一家租户,抱怨树的枝条妨碍了他们,于是房东派来两个人把树砍了大半截儿。然而那棵树并没有死,随后在树桩上又发出新枝来。如今新的树干沿着地面生长,又蓬蓬勃勃地向着天空舒展了。
  弗兰西在心底祝福这棵伴她成长的天堂树,祝福她亲爱的家人,祝福她熟悉的故乡。
  (责任编辑  高博)
其他文献
夏天的傍晚,在葡萄藤下的长椅上,我依偎在爷爷怀里。爷爷凝望着远处他最喜爱的两棵白桦树,我知道爷爷又想起了陈年往事。  事情要从1934年2月说起:抗联独立师团长韩浩和部长韩震带领80多人,深入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海清火洛和洼子沟村(现为瓦尔喀什寨村)一带发动群众抗日。我的祖太爷(我爷爷的爷爷)孙云峰有着一副热心肠,总是帮助抗联战士。韩部长来到祖太爷家说:“你们一家人好,这里后边就是大山,森林茂密,便
期刊
最近,彩虹姐姐发现水粉颜料班的同学们都变得很自以为是,他们都觉得自己的颜色最美,不想和别的颜色玩儿。  彩虹姐姐想到一个好主意,她大喊道:“周末要举行画画比赛,大家都开始画吧,我明天会来看的。”水粉颜料们欢呼着……  第二天,彩虹姐姐看到讲台上摆着很多画,一幅画上画着火红的太阳,一幅画上画着蓝色的大海,一幅画上画着黄色的沙滩,还有一幅画上画着绿色的草地。  “这样可不行,” 彩虹姐姐摇摇头说,“这
期刊
经常看《中国味道》栏目的小读者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陌生,没错,我们在介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曾多次提及它们。有同学可能要问:到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哪?别急,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总的来说,它们鲜活生动、有趣好玩儿,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被保护、珍视、代代传承。  啥是“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它的“兄弟”——物质文化遗产,名字仅一字之差,
期刊
微风、海浪、沙滩、金色的阳光,我穿着闪闪发光的裙子,头上别着精致的皇冠发卡,像童话故事中的公主一样,感受着无尽的快乐。  今天是我的生日,这是爸爸、妈妈和小姨为我准备的生日惊喜。  大海边,我们一家人围坐着。小姨带头唱起了生日快乐歌,爸爸和妈妈打开一个大蛋糕,幸福感像海浪一样包围着我。  “来,我们比赛,看谁能先把沙堡搭起来!”小姨提议道。  海边的沙子又细又软,轻轻地从指缝间滑过。我抓起几捧放在
期刊
每到下课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抱着篮球来到操场,玩儿起那令人兴奋的篮球攻防战,享受篮球场这个乐园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我们把篮球框当作“好朋友”,会时不时地把夺过来的球传给它,它没接住也不气馁,而是等待下一球的到来。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留了作业,我在写作业时好像听到篮球场在呼唤:“加油,用心写,不要马虎,等到下課我们就可以见面了!”写完作业后,我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感觉自己完成得很
期刊
刚一走出地铁站,一个姑娘拦住我和女儿问:“小妹妹,要小猫吗?家里的猫生的,不要钱……”  竹筐里,三只雪白的小奶猫闭着眼睛,怕冷似的挤作一团。姑娘顺手捞出一只,说:“它刚满月就会用猫砂了,不会在家里乱拉乱尿。小妹妹,你喜欢吗?”  小孩子对小动物根本没有抵抗力,女儿接过那只小奶猫,眼巴巴地看着我:“妈妈,你看它多可怜,咱们要了它吧!我可以喂它,还能清理猫砂。”  公交车来了,见我没反对,女儿抱着小
期刊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里常常萦绕着欢聲笑语,但偶尔也会有一些小插曲。比如,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的竟是让我垂涎已久的网红食品——大辣片。  最近,很多同学都喜欢吃辣片,每当看到薄薄的辣片浸泡在红得发亮的辣椒油中,上面还有数不尽的芝麻,我都会不自觉地咽下口水,好想吃呀。但妈妈严禁我吃垃圾食品,辣片绝对是最高等级的“违禁品”。爸爸是个标准的吃货,得知我的愿望后,马上就带我去超市购买,终于品尝到了那微辣鲜香的
期刊
我一年前新买一辆车,提车一年多了,今天去交警队查违章记录,只见服务人员淡淡地看了我一眼,说:“大哥呀,咱们这分都能上清华啦!”  我当时就凌乱了……
期刊
作者简介  圣埃克絮佩里,法国飞行员、作家。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代表作《南方邮件》、《夜航》、《小王子》、《人类的大地》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人类的大地》第七章第六节,讲述在1935年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沙漠之中,在各种求救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
期刊
一千多年前的东晋王朝,有个著名的诗人叫陶渊明。因为不满当时朝廷腐败、官场倾轧,他在三十岁时辞去官职,隐居山林,种田为生。在归隐期间,陶渊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流传至今,《桃花源记》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桃花源记》讲述了东晋太元(公元376年—396年)年间,武陵(今湖南省内)一位渔夫的奇遇:这位渔夫某次出门捕鱼时,不知不觉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被两岸绵延数百里、美丽的桃花林惊呆。他划船沿溪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