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朋友圈里最穷的人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1073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看朋友圈,你会不会觉得很多人比你有钱?他们买着你买不起的衣服,在你觉得很贵的餐厅就餐。
  不光你是这样,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感觉。来自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威廉·马修斯教授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个现象。研究者招募了190个年龄在18—67岁之间的人,让他们估计一下,在这次参与实验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比自己有钱,又有多少人比自己更穷。
  结果,大多数人觉得比自己有钱的人更多。他们估计有59.1%的人比自己有钱,觉得比自己更穷的人只有37.1%。参与这次实验的有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有历经人间百态的花甲之人,也有三十而立的壮年之人,可他们都觉得自己的钱不如其他人多。
  我们为什么会错误地以为别人比自己有钱呢?一个原因是,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有钱人的新闻和消息。我们的朋友不会把自己节衣缩食吃泡面榨菜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但是买了新车新房却会迫不及待地要让大家知道。另一个原因是,新闻记者喜欢报道有钱人的生活。媒体往往会花费大量篇幅描述其奢侈消费的行为,所以我们总是在新闻里听到那些富二代一掷千金的故事。
  长此以往,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印象,那就是有钱人很多,穷鬼似乎只有自己一个。如果让我们想一个比自己有钱的朋友,我们可以一下子想起很多个。但是如果让我们想一个比自己穷的朋友,我们就需要绞尽脑汁才能想出来了。这种很容易提取有钱人信息的记忆库就会让我们误以为身边的有钱人很多。
  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别人比较有钱,除了有钱人的信息更加泛滥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比较。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相对的,是基于事物之间的比较得出的:今天比昨天更冷,飞机比火车更快。而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也需要通过跟别人比较来获得。如果我们每个月赚2万元,那么我们到底是一个成功人士还是一个失败的人呢?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跟别人进行对比。如果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每个月才赚几千元,那么我们就很成功。如果我们身边的人都是年收入上百万元,那么我们就不那么成功了。
  美国密歇根州霍普学院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研究了奥运会上的运动员,他发现铜牌选手比银牌选手要更加快乐,虽然他们的名次更低。這是为什么呢?因为比较的对象不一样。银牌选手喜欢把自己跟金牌选手比较,他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差一点就拿到了金牌。但是铜牌选手喜欢把自己跟没有拿到奖牌的那群人相比,比起他们来说,自己太幸运了,因为差一点就没有奖牌了。
  人们通过社会比较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著名美国记者亨利·孟肯曾诙谐地调侃:“人生赢家就是比你老婆的闺蜜的老公多赚100美元的人。”
  有趣的是,比较收入时,你更加倾向于和比你赚得多的人去比较。你的薪水可能仅仅是一些同事薪资的几个零头,也有可能是一些同事全部收入的好几倍。但你发现了吗?你总是喜欢拿自己跟有钱人比较,而不是跟穷人比较。尽管你知道手头拿到的这点钱已经远远胜过那些非洲国家的人们,也足够应付你偶尔燃起的消费欲了,但是只要想到那些肆意挥霍金钱的土豪,你还是会咽不下这口气。
  所以,你总觉得别人比较有钱,那是因为你眼里看到的只有那些比你更有钱的人。同事晒出的去新加坡环球影城的照片让你羡慕不已,你在心里想了这件事情好几天;但你没有发现,你国庆节去上海迪士尼时有些同事宅在家里哪儿也没去。
  这样的社会比较不但会使你产生自己很穷的错觉,还会偷走你的幸福感。
  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的那样,比较就是一个小偷,它会偷走你的快乐。
  你有没有觉得网络时代人们变得更加不快乐了呢?《纽约时报》曾经有一篇报道,讲到了这个话题。他们认为根本原因是网络让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人们的视野发生了变化。30年前,如果你是小县城的首富,那么你的日子相当惬意,觉得自己就像皇帝一样。但是在网络时代,你经常会看到马云,就忍不住把自己的财富跟马云比较,觉得自己简直是个穷光蛋。在过去,你跟你的同学比成绩,跟你的邻居比财富。在网络时代,你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比成绩,跟“马云们”比财富。这样一来,自然幸福不到哪里去。
  错误估计别人的有钱程度,还可能导致生活中的一些错误决策。例如,你开始创业,为产品定价时,如果目标客户是身边的人,你会错误地以为这些人比较有钱,就可能制订一个偏高的价格,导致产品无人问津。又比如,拍卖竞价时,如果你认定其他竞争者更有钱,会给出更高的价格,你就可能过早地放弃竞价或者盲目地开出高价。
  所以,你绝对不是朋友圈里最穷的那个人。如果你觉得是,那只是一种幻觉。
其他文献
阿尔法声波刺激海马体,可以提高记忆力;delta声波30秒可以快速入眠;特定频率的声波能提高免疫力……  打开某短视频软件,许多这样的短视频扑面而来,视频博主们说得煞有介事,让人不得不信。在评论区,有的网友表示,听听特定的声音就能健脑,这些声波不可能这么神奇;也有人表示,这些说法是有依据的;还有很多人在怀孕时把播放音乐作为胎教的重要内容。  那么大脑与外界的声波究竟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过了一定年龄,
期刊
有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里匆匆走过我们  它有急事  它从雨中汲取生命  犹如果园里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树停住了脚步  它挺拔的軀体在晴朗的夜晚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着那瞬间  当雪花在天空中绽放
期刊
给5个月大的女儿喂母乳时,盯着春寒料峭的窗外,我想起10年前去埃及的事。当时,我是独自旅行的背包客,从印度飞到埃及,住在开罗解放广场附近的一家青年旅舍里。在开罗,我总是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身边的小贩卖力地榨着血红色的石榴汁,鱼铺的老板经常朝我吹口哨:“来呀,尝尝看。”  26岁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要结婚,要生小孩。而且我十分确定,自己压根儿不是当好妻子和好妈妈的料。我怎么会喜欢小孩子呢?婴儿什么都不
期刊
我原本打算写一篇探讨科技进步如何影响文学的随笔,却发现那是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只好将“文学”换成了“推理小说”。仔细想想,出道十七年以来,我从来就没有在意过“文学性”,即便偶尔提及,也对何谓“文学性”感到一头雾水。  那么,科技进步对推理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答案是彻头彻尾的颠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手机的普及。  比如,有人在荒郊野外发现一名男性死者。经检查,他的死因是后脑勺遭到重击后引发脑出血
期刊
2020年6月25日,梅茜的前腿有个小肿块,去医院检查,肿瘤,医生建议切除,再化验。3天后我接到通知,恶性,以后都要服用抗癌药。  梅茜腿上绑着绷带,深夜不肯回狗窝,赖在正在写稿的我脚边。  摸摸她的脑袋,她晃晃耳朵,静悄悄地趴着看我。我有些恍惚,突然真真切切意识到,梅茜10岁了,所以医生写医嘱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她老了。  她老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那只巴掌大的小狗,沙发上翻腾,撕咬我的书
期刊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让它挂在新居客厅补壁。  这使我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我自知字写得不好看,何况已经有很多年没写书法了。  朋友说:“怕什么?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荣,我都不怕了,你怕什么?”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意思是说我字写得不好,你看到这幅字,请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处,就原谅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态度,朋
期刊
不知不觉,我的婚姻已经走过了7年。回首来路,茫茫人海,与妻相遇不易,相处不易,相守更不易。现在,我们一儿一女,婚姻幸福。算不算“人生赢家”不敢说,但我的确是一个幸运的男人,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爱情与婚姻的理解。  我与妻子的相遇纯属偶然,当时,她来我们公司做项目助理。一起出差的途中,我注意到她的眼睛清澈透明,突然心动了。爱情很奇怪,就在那一瞬间,你就会锁定一个人。我问她:“听说你还没有男朋友?”
期刊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过《形影神三首》,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几句作为收尾。  真奇怪,当别人汲汲于名利,拼命捞取高官厚禄的时候,陶渊明却退出江湖,拂袖而去。天天喝酒天天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老实实当个隐士也就算了,偏偏他不乐意。当别人大聊玄学,赶时髦饮酒的时候,陶渊明又开始认真思考生死的意义了。  偏要格格不入,偏要跟别人不一样。  于是,就有了开头提到
期刊
一上班,同事小孙便大曝其完美的周末生活:举家“旅行”。听罢他幸福的侃侃而谈,原来竟是一次郊游。浏览他的空间,一幅幅山野风光美不胜收,一张张野餐画面趣味横生。不由打趣小孙:这也叫旅行?小孙略显不屑:看来你是out了,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微旅行!  微旅行,就是短小的旅行,隨时发生的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繁忙的现代人减压的一种方式。其实,旅行的真义是休闲放松,又何必在乎旅途远近?这种不用长期
期刊
其实我不太讲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所以需要出走。  我70年代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  后来我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身上就是一个背包,两件衬衫。我也曾经睡火车站,那时候坎城的火车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