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缺失优质的学前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原就读学校的教育条件有限等原因,导致我校的扶贫搬迁子女普遍存在以下心理健康问题:学习被动,畏难情绪严重;性格孤僻,自卑,不善交际;抗挫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导致学生难以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之中,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脱贫;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政策的顺利实施,全面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批贫困村镇的贫困户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全国各地提出了“教育扶贫拔穷根”的理念,但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子女,进入城镇后最凸显的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素质十分令人担忧。据调查,诸如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厌学、过分紧张、恐惧、自卑、抑郁、退缩、消极懒惰、缺乏自信等。这些心理障碍,导致学生难以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之中,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这些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所以学校教师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缺乏自信。缺乏自信这种心理疾病普遍存在于高年级,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严重障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极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有了羞涩感,当自尊心受到伤害,当成绩处于落后,当生活遇到挫折,特别是想到到自己是山里人,生活条件、家庭经济水平比城里人差,天生就比城里的人笨,就比别人的地位低下,这种复杂的心理便可能转化为自卑、失去自信,走入心理误区,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失去信心。
(二)情绪抑郁。抑郁是一种低落的情绪,包括对外界环境失去兴趣,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或物体失去探索的动力,因此会产生消极、回避。严重的抑郁会演变成一种痛苦的混乱,使人情绪沉闷、反应速度减慢、对身边事物没兴趣,直至自杀或自伤。易地搬迁到城镇的少年儿童更能会体验抑郁情绪,并出现抑郁情绪下的行为表现。少年儿童的抑郁情绪常常不能被老师和家长所关注,但儿童深度抑郁后就可能会出现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故意破坏公共实施、自杀等各种不良行为。因此,易地移民搬迁孩子的抑郁情绪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
二、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包括: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良好、人格完善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心理将康的标准,提高人的心理素质,防止人的心理疾病。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智力因素健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健康教育。在两者之间,非智力因素健康教育最为重要。基于这个认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们知道,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智力是核心,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有重要的补偿、促进或抑制作用。古今中外,凡学业和事业有成就的人,他们除了有良好的智力因素外,还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智力要提高,必须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学习的效果与他本人的动机、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学生在良好的智力因素方面,他们想象力丰富,记忆力也不差,但由于他们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导致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而不会成为学习的自觉者。作为教师,就必须从现实出发,列举现实生活中勤能补拙的事例,从正面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读书能改变命运,国家“扶贫先扶志”的英明决策,引领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二)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时间加汗水、阳光加灯光、书山加题海的“三加教学法”已在中国教育界横行多年,一直制約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因在于评价制度仍然是“高考指挥棒”、学科知识的“分数”。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科考试分数,均采取题海战术,补课、加课的办法,给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强大的学习思想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起来,成绩差的孩子就选择放弃,成绩好的孩子为了分数而加班加点,不择手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要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只有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来编写校本教材,合理利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以素质教育为标准来建立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三)构建和谐的心育环境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让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心育环境。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并要求所有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社区组织的文娱活动,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最有乐趣的事,自觉、快乐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学校是实施这一民生工程的主体,要全面落实“三免一补”政策。然而,教师是实施这一民生工程的关键,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要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不放弃任何一个贫困生,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成山, 李兴绍. 易地搬迁子女心理现状研究[J]. 好日子, 2020(12):00008-00008.
[2]谢冰. 贵州省易地扶贫问题研究[D].
贵州省习水县思源中学 贵州 习水 564600
关键词:脱贫;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政策的顺利实施,全面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大批贫困村镇的贫困户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全国各地提出了“教育扶贫拔穷根”的理念,但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子女,进入城镇后最凸显的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素质十分令人担忧。据调查,诸如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厌学、过分紧张、恐惧、自卑、抑郁、退缩、消极懒惰、缺乏自信等。这些心理障碍,导致学生难以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之中,不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这些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所以学校教师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缺乏自信。缺乏自信这种心理疾病普遍存在于高年级,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严重障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极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有了羞涩感,当自尊心受到伤害,当成绩处于落后,当生活遇到挫折,特别是想到到自己是山里人,生活条件、家庭经济水平比城里人差,天生就比城里的人笨,就比别人的地位低下,这种复杂的心理便可能转化为自卑、失去自信,走入心理误区,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失去信心。
(二)情绪抑郁。抑郁是一种低落的情绪,包括对外界环境失去兴趣,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或物体失去探索的动力,因此会产生消极、回避。严重的抑郁会演变成一种痛苦的混乱,使人情绪沉闷、反应速度减慢、对身边事物没兴趣,直至自杀或自伤。易地搬迁到城镇的少年儿童更能会体验抑郁情绪,并出现抑郁情绪下的行为表现。少年儿童的抑郁情绪常常不能被老师和家长所关注,但儿童深度抑郁后就可能会出现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故意破坏公共实施、自杀等各种不良行为。因此,易地移民搬迁孩子的抑郁情绪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
二、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包括: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良好、人格完善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心理将康的标准,提高人的心理素质,防止人的心理疾病。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智力因素健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健康教育。在两者之间,非智力因素健康教育最为重要。基于这个认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们知道,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智力是核心,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有重要的补偿、促进或抑制作用。古今中外,凡学业和事业有成就的人,他们除了有良好的智力因素外,还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智力要提高,必须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学习的效果与他本人的动机、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学生在良好的智力因素方面,他们想象力丰富,记忆力也不差,但由于他们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导致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而不会成为学习的自觉者。作为教师,就必须从现实出发,列举现实生活中勤能补拙的事例,从正面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读书能改变命运,国家“扶贫先扶志”的英明决策,引领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二)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时间加汗水、阳光加灯光、书山加题海的“三加教学法”已在中国教育界横行多年,一直制約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因在于评价制度仍然是“高考指挥棒”、学科知识的“分数”。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科考试分数,均采取题海战术,补课、加课的办法,给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强大的学习思想压力,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起来,成绩差的孩子就选择放弃,成绩好的孩子为了分数而加班加点,不择手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要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只有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来编写校本教材,合理利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以素质教育为标准来建立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三)构建和谐的心育环境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成立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让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心育环境。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并要求所有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社区组织的文娱活动,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最有乐趣的事,自觉、快乐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学校是实施这一民生工程的主体,要全面落实“三免一补”政策。然而,教师是实施这一民生工程的关键,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要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放弃任何一个差生,不放弃任何一个贫困生,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成山, 李兴绍. 易地搬迁子女心理现状研究[J]. 好日子, 2020(12):00008-00008.
[2]谢冰. 贵州省易地扶贫问题研究[D].
贵州省习水县思源中学 贵州 习水 56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