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就是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活动、自我拓潜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呢?
  
  一、要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是历史自主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只有当我们老师做到这些,真正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朋友,热情爱护、平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充满期望,充分相信,对学习困难者更要倍加关心,适时启发点拨,才能通过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这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
  
  二、在教学中应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⑴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在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了求知的欲望。所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⑵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会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如:历史课上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汶口居民之前没有贫富差别,而后来却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但面对问题时不能直接解答,而应该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面对问题,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我一分钱也没有,让你分我一半,你愿意吗?”有的同学马上就明白了:“当然不会,那是私有财产,这就出现了贫富分化。”紧接着学生又提出:“那么大汶口居民以前怎么没有私有财产呢?”我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一个原始森林,又冷又饿,想打只野兔充饥,可你一个人又打不着,这时你看见一个陌生人,他跟你一样,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己不断地思考寻求答案,而且就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非常生动有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及时、热情、耐心、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2、以论导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可以这样问:如果陈胜、吴广没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以动引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对于丝绸之路的变迁和给当今的启示探讨,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资料、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的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更容易理解我国现在的一些基本国策,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4、以点辅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例如:讲到“春秋五霸”时,因为新教材作了修改,只提到三個霸主,为了扩宽学生知识面,我给他们补充了另外两个霸主,让他们对“五霸”有个完整的印象。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潜能得到发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排特点,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把握好“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呢?如何让“合作学习”活起来呢?我认为开展此项学习方式一定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起来。    一、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    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考虑到他们的“社交”能力。如:有的孩子社交能力差,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当听众;有的孩子“高谈阔论”成了本组
期刊
“班”是学校的基层组织,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班级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极大,而班级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一个受学生爱戴敬仰的班主任,他所开展的班级工作常常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令出必行    立身处世,要取信于人,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取信于学生,必须做到言出必信、令出必行。那些不切实际的话,不要信口开河;办不到的事情,切忌做种种许
期刊
当前,语文课改的大力推行、新课标的大讨论,使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的确,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
期刊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总结出了不少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但也存在不少困惑。本着同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起成长的愿望,本人想就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就教育教学方法怎样巧妙整合、“讲”与“不讲”如何选择,谈一点个人的意见。    一、“讲”与“不讲”要从师生实际出发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讲
期刊
高考对作文的发展等级的要求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四项。  下面,笔者着重谈谈“有文采”这一点: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震慑力、穿透力。文采从哪里来?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    一、锤炼词语,贴切亮丽    生动流畅的文学语言,读起来仿佛澄澈的山泉,琤琤咚咚地流淌着,那么美妙,那么和谐,那么动人,使
期刊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认识事物常常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他们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趋势来源。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逗号、句号、问号、
期刊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这样一套模式——一个老师、一支粉笔、一册教本、一本教参,再加上不断重复的机械的习题训练。其结果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致使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有个别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比较高,但在公共场合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形成了高分低能现象。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
期刊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立足于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选取了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益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着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课堂,恰恰是培育我国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华上百万年的人类社会史和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也正好是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最好内容。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华书局版的《中国历史》教材中,
期刊
重庆市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与不断深入,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2008年中考实行了课改实验区和非课改区触为一体的二合一考试,中考数学命题特点是注重基础、突出能力、植根于课本、重视数学应用的考查。特别是数学学科的难度将全面降低,这是减轻学生课余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更加重视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考察。下面是笔者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有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重视数学概念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适应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学的几点经验和体会。树立信心,从农村中学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就一定能适应新课改要求。  【关键词】体会 信心 习惯 兴趣 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给农村中学的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中学由于缺少政治新课程的教学经验,许多老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或多或少产生了不适感。如何尽快适应农村中学政治教学新课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