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前提要:在延迟退休渐行渐近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化解养老所需的资金压力以及潜在的健康风险也是减轻养老财富焦虑的“必修课”。
养老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是“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同时强调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消息一出,不少上班族都慨叹有点焦虑,感觉“压力山大”。的确,如果单从退休年限上来看,延迟退休一旦实施,就意味着中青年群体领取退休金的时间可能向后顺延数年甚者十余年。在延迟退休渐行渐近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化解养老所需要的资金压力以及潜在健康风险显然也已经成为减轻养老财富焦虑的“必修课”。
合理化解资金压力
客观而言,我们日复一日地积极工作、积累财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能让自己过上富足理想的退休生活。但何时可以退休,如何为养老做好准备,最终又能获得怎样的晚年生活品质,说到底与每个人的养老规划及对应的资金储备密切相关。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如果不考虑子女的资金支持,退休后的收入主要依靠以下三大“养老金支柱”:第一,是基本养老金制度,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第二是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是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即个人通过储蓄投资、养老保险等储备规划为自己的养老生活追加保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养老第一支柱的保障可能存在一定缺口,企业年金整体发展也较为缓慢,覆盖面相对较小。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个人养老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和单位。如果想要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规划更高的自由度,就更需要考虑及早筹划个人养老的资金储备。如果从兼顾投资风险和收益的角度进行考量,除了大家较为熟悉的银行理财产品,养老目标基金以及商业养老险也是适用于养老储备规划的投资工具。
具体而言,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与普通公募基金相比,养老目标基金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可进一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在养老目标基金的具体选择上,如果对于自己的养老投资需求清晰,风险偏好也较为明确,可选择目标风险策略型基金;如果对投资较为陌生,则可以考虑选择目标日期策略型产品。
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则通常指年金保险产品,是一种可以提供定期、定额现金流的保险产品。借助商业养老险,投保人可以锁定终身利率,在低利率环境中也可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被投保人可在生存期间保证领取养老年金,“活多久、领多久”,进而有效对冲“长寿风险”。在养老保险产品的具体选择上,投保人可根据退休后资金需求,减去退休后可获得的收入得出养老资金缺口,确定商业保险金在填补这个缺口中占到多少比例,推算出每月或每年需领取多少商业养老保险金,从而进行合宜的保额设定。养老保险的年缴保费一般建议控制在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0%~20%之间。
科学转嫁健康风险
除了合理规划养老储备,为了避免因病返贫的健康焦虑,我们还需要学会科学转嫁健康风险。在重大疾病整体呈现出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日益降低的大背景下,如果想要有效化解健康问题可能对家庭财务造成的打击,就需要按照“重大风险优先、可控风险自留”的原则合理规划个人或家庭的健康“防线”。
一般情况下,如果家庭经济支柱的工作和收入变动不大,会使家庭一下子陷入窘迫的几乎全是因为意外事故以及重大疾病的发生。考虑家庭经济责任的集中程度以及社保相对有限的保障能力,建议投保人按照“先家庭支柱,后老人孩子”的顺序逐步为个人及其他家庭成员转嫁健康风险。
在健康保障的具体选择上,“意外险+百万医疗险+重疾险”的组合是适用于大部分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保障公式”。其中,意外险可以较低的保费支出保障被保险人因重大意外事故造成的残疾或死亡的风险;高杠杆的百万医疗险可以报销重大疾病带来的大额医疗费用;提前给付型的重疾险则可在报销型医疗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偿重疾恢复期的康复费用、护理费用以及收入损失,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水平不受重大影响。在重疾保额的选择上,一般建议为家庭支柱选择50万元以上的保额。如果因健康状况不佳、从事高风险职业等原因无法购买普通的百万医疗险等商业健康险产品,也可以购买核保较为宽松的“惠民保”等半政策性产品作为社保的补充。
及早规划事半功倍
从总体上来看,只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准备,中青年群体真的不必对延迟退休太过焦虑。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延迟退休也有降低养老金储备压力的另一面:由于工作的时间长了,月度领取养老金的金额相应会提高,个人的养老金缺口会减少。需要个人积累的养老金数额降低了,积累养老金的时间长了,工作时每年需要积累的资金金额也会相应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延迟退休一旦实施,大部分中青年群体准备养老资金的时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变长,因此“投入多不如投入早”。在相同的本金和投资回报率的基础上,时间越长,复利惊人的“时间魔力”会让收益大幅放大,尽早规划“备战”往往事半功倍。在健康保障方面,目前大部分健康医疗险的投保年龄上限为55~60周岁,且同等保障所需缴納的保费也与被保险人的年龄成正比,因此健康焦虑与风险的转嫁也同样是“宜早不宜迟”的。
说到底,有时真正可怕的并非是突发的焦虑和风险本身,而是缺乏必要的准备。过分担心自己的养老压力,除了让人内心更加压抑以外,并没有太大的益处。与其放大心理上的焦虑,不如尽早开始行动,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夯实自己的“养老小金库”,同时借助科学的健身方式以及合宜的保险规划完成“避险”预案,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良好状态。
养老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是“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同时强调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消息一出,不少上班族都慨叹有点焦虑,感觉“压力山大”。的确,如果单从退休年限上来看,延迟退休一旦实施,就意味着中青年群体领取退休金的时间可能向后顺延数年甚者十余年。在延迟退休渐行渐近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化解养老所需要的资金压力以及潜在健康风险显然也已经成为减轻养老财富焦虑的“必修课”。
合理化解资金压力
客观而言,我们日复一日地积极工作、积累财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能让自己过上富足理想的退休生活。但何时可以退休,如何为养老做好准备,最终又能获得怎样的晚年生活品质,说到底与每个人的养老规划及对应的资金储备密切相关。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如果不考虑子女的资金支持,退休后的收入主要依靠以下三大“养老金支柱”:第一,是基本养老金制度,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第二是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是个人储蓄养老金制度,即个人通过储蓄投资、养老保险等储备规划为自己的养老生活追加保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养老第一支柱的保障可能存在一定缺口,企业年金整体发展也较为缓慢,覆盖面相对较小。这就意味着,未来的个人养老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和单位。如果想要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规划更高的自由度,就更需要考虑及早筹划个人养老的资金储备。如果从兼顾投资风险和收益的角度进行考量,除了大家较为熟悉的银行理财产品,养老目标基金以及商业养老险也是适用于养老储备规划的投资工具。
具体而言,养老目标基金是指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与普通公募基金相比,养老目标基金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可进一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在养老目标基金的具体选择上,如果对于自己的养老投资需求清晰,风险偏好也较为明确,可选择目标风险策略型基金;如果对投资较为陌生,则可以考虑选择目标日期策略型产品。
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则通常指年金保险产品,是一种可以提供定期、定额现金流的保险产品。借助商业养老险,投保人可以锁定终身利率,在低利率环境中也可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被投保人可在生存期间保证领取养老年金,“活多久、领多久”,进而有效对冲“长寿风险”。在养老保险产品的具体选择上,投保人可根据退休后资金需求,减去退休后可获得的收入得出养老资金缺口,确定商业保险金在填补这个缺口中占到多少比例,推算出每月或每年需领取多少商业养老保险金,从而进行合宜的保额设定。养老保险的年缴保费一般建议控制在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0%~20%之间。
科学转嫁健康风险
除了合理规划养老储备,为了避免因病返贫的健康焦虑,我们还需要学会科学转嫁健康风险。在重大疾病整体呈现出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日益降低的大背景下,如果想要有效化解健康问题可能对家庭财务造成的打击,就需要按照“重大风险优先、可控风险自留”的原则合理规划个人或家庭的健康“防线”。
一般情况下,如果家庭经济支柱的工作和收入变动不大,会使家庭一下子陷入窘迫的几乎全是因为意外事故以及重大疾病的发生。考虑家庭经济责任的集中程度以及社保相对有限的保障能力,建议投保人按照“先家庭支柱,后老人孩子”的顺序逐步为个人及其他家庭成员转嫁健康风险。
在健康保障的具体选择上,“意外险+百万医疗险+重疾险”的组合是适用于大部分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保障公式”。其中,意外险可以较低的保费支出保障被保险人因重大意外事故造成的残疾或死亡的风险;高杠杆的百万医疗险可以报销重大疾病带来的大额医疗费用;提前给付型的重疾险则可在报销型医疗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偿重疾恢复期的康复费用、护理费用以及收入损失,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水平不受重大影响。在重疾保额的选择上,一般建议为家庭支柱选择50万元以上的保额。如果因健康状况不佳、从事高风险职业等原因无法购买普通的百万医疗险等商业健康险产品,也可以购买核保较为宽松的“惠民保”等半政策性产品作为社保的补充。
及早规划事半功倍
从总体上来看,只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准备,中青年群体真的不必对延迟退休太过焦虑。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延迟退休也有降低养老金储备压力的另一面:由于工作的时间长了,月度领取养老金的金额相应会提高,个人的养老金缺口会减少。需要个人积累的养老金数额降低了,积累养老金的时间长了,工作时每年需要积累的资金金额也会相应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延迟退休一旦实施,大部分中青年群体准备养老资金的时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变长,因此“投入多不如投入早”。在相同的本金和投资回报率的基础上,时间越长,复利惊人的“时间魔力”会让收益大幅放大,尽早规划“备战”往往事半功倍。在健康保障方面,目前大部分健康医疗险的投保年龄上限为55~60周岁,且同等保障所需缴納的保费也与被保险人的年龄成正比,因此健康焦虑与风险的转嫁也同样是“宜早不宜迟”的。
说到底,有时真正可怕的并非是突发的焦虑和风险本身,而是缺乏必要的准备。过分担心自己的养老压力,除了让人内心更加压抑以外,并没有太大的益处。与其放大心理上的焦虑,不如尽早开始行动,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夯实自己的“养老小金库”,同时借助科学的健身方式以及合宜的保险规划完成“避险”预案,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