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朓对“永明体”理论的实践及其成就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bei1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永明诗体新变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标志着精严声韵诗体的出现。谢朓是永明新体诗的主要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对永明新体诗“四声八病”创作的理论要求、圆美流转诗风的自觉追求以及诗歌形式美、外观美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对谢朓甚是倾服,可见其对“永明体”的实践有着较高成就,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谢朓;“永明体”;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36-02
  “永明体”是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483~493)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其艺术创新首先表现在声律理论的研讨和使用上。《梁书·庾肩吾传》称:“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①后人将此称作“新变体”。《南史·陆厥列传》云:“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②谢朓作为永明新体诗的积极倡导者与杰出的实践者,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四声八病”理论的实践
  “四声八病”是在精细运用四声的基础上形成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需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使可言文。”③
  作为永明新体诗的倡导者之一,谢朓也积极地实践着这一新诗歌体式。试看《金谷聚》一首:
  渠椀送佳人,玉杯要上客。
  车马一东西,别后思今夕。
  此诗中第一字“渠”为上声,第六字“玉”为入声,第二字“椀”为 去声,第七字“杯”为平声,完全避免了“平头”的弊病;诗中第五字“人”为上声,第十字“客”入声,亦避免了“上尾”一病;诗中第二字“椀”为去声,第五字“人”为上声,未犯“蜂腰”之病;诗中第五字“人”为上声,第十五字“西”为平声亦符合要求。
  大韵小韵两病,指在一个韵脚之内,两句诗中重用同韵字。旁纽、正纽是指在一句诗内隔字使用同声母或同音不同声调的字而造成的病犯。因为一句诗中,屡用声母相同的字,会造成“ 龃龉不可读耳” ,所以要力求回忌。谢朓对这些要求都极力践行。
  我们再来看《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一诗: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从以上引诗句可见,除两个字可平可仄(七、八句第三字),只有八个字失粘,基本上属于一首五言律诗。 如果在初唐,简直是一首极好的五言律诗。
  二、对圆美流转诗风的自觉追求
  由于声律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在当时诗人们的创作中普遍形成了对圆美流转诗风的自觉追求,从而实现了诗歌格调的平易化和形式的精致化。元嘉诗人在吸收太康时期诗歌骈偶化和使事用典等技巧的同时,因为缺少消化造成内容上的堆砌铺排,语言艰涩滞重。永明诗人正是以此为起点,一方面在格调内容上以平俗代替艰深,另一方面在篇幅形体上以集中取代舒缓,从而达到圆美流转的艺术目标。谢朓诗歌圆美流转的特点十分明显。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此诗开头两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写景的六句充分展现出建业城及其附近的风光,立体地突显了都邑风景的独特魅力。就韵律而言,此诗堪为“永明体”的典范之作。
  又其诗《入朝曲》云: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这是他的《隋王鼓吹曲》十首之一,内容是歌颂建业都城的富丽气象。④此诗起调阔大劲健,先夸说江南气势之壮,再以此衬托金陵,从而突出了其极不平凡的地位。接着,诗人用连绵优美的词句,描绘了金陵壮丽繁华的市貌。节奏流动畅达,画面清幽精美,给人很强的韵律感,达到了外部篇幅和内部节奏的双向交汇,鲜明地体现出“永明体”平易清新、气韵贯通的特点,达到其圆美流转的艺术目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说,此诗“风调高华,句成浑丽,此子建余风也”,方伯海《昭明文选集成》亦谓此诗“清丽工整,渐开五七言近体”。⑤
  三、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和外观美
  伴随着“永明体”新诗对圆美流转效果的追求,诗歌意境遂有柔美精巧的追求。同陶渊明、鲍照等人的诗风相比,永明新体诗的格调明显降低,缺少一种深沉的内在气韵。陶诗对生死问题的关切,鲍照对社会不平的愤慨,都被永明诗人以细腻的趣味、平凡的思致所取代,诗人们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用精致、细腻、新巧的笔触书写表现,比以往诗歌更具一种形式美、外观美。如《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此诗发端四句,在诗人离家西去和长江东流的对比中,在对家乡江树,归舟的专注下,表现出诗人的离乡愁绪和对家乡的无限留恋。王士祯《师友诗传录》誉之为律诗起句的楷模。王夫之《古诗评选》亦赞之曰:“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自为政,不恃外物故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诗意和写法对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孟浩然诗《早寒江上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尽,平海夕漫漫。”⑥即为明证。陈祚明赞曰“天际二句,竟堕唐音”,“入唐调,则尤用朴胜”,⑦更加证实了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再看其《游东田》诗: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诗的发端交待了出游的原因和目的,诗人平日为莫名的惆怅、苦闷缠绕,于是携友人共同出游。中间数句写景,先写登上高峻的台榭,顺山势欣赏钟山的华美楼阁,再写远眺古树茂密葱郁、烟雾缭绕迷蒙的朦胧之美,近观鱼戏荷动、鸟散花落的美好物态,远近结合,大小相间,动静相连,将粗笔勾勒与精工白描结合,刻画了一幅优美的图景,暗示了诗人情感由忧转喜的变化。结尾两句书写诗人归来后仍流恋东田优美的景物,遥望东田青山。全诗先情后景而又复归于情,这种书写形式极具美感,使人流连忘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与诗人共忧同喜。全诗用字潜进、写景清新、意境浑融,诗人用细腻的视角、精致的笔触给予诗歌一种形式与外观上的美感,景物与意绪浑然一体,气韵细腻生动,生动地体现了“永明体”的特征。
  然而,谢朓在集中体现永明新体诗歌创作的特点时,无法避免这一新诗体自身的缺点。从总体上看,永明新诗格调在向平俗转变过程中表现出眼界狭小、志趣低靡的弱点,内容多为友人交往、亲人别离之类,缺少具重大历史内涵的题材,亦无深沉浓烈的情怀抒发。
  综上所述,谢朓是“永明体”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他从诗歌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践行了永明新体诗创作特点,为“永明体”的发展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 释]
  ①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
  ②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95页。
  ③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9页。
  ④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⑤⑥杜晓勤:《谢朓庾信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页、第58页。
  ⑦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50页。
其他文献
2006年4月2日.本刊北京地区作者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本刊相交多年的老朋友——来自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
[摘要]作为一种文体,书话古已有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书画发展渐成规模。书话体现出作者独到的品书心得,许多作家、出版人纷纷投身于书话写作。人们对书话的理解各有不同,在理论和实践上无统一的定义,写法上也各行其是。书话的形式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索,才能更臻完美。  [关键词]书话;题跋;藏书记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
2005年12月7日,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刘官屯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至25日,已有91名矿工遇难,另有17人下落不明。这是2005年12月第一周里,第三次死难者在10人以上的矿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十五”期间.中国以青年为主体的国际人口流动呈增长态势。
目前农村养猪多以单家独户的方式,采取传统的圈养或放养,环境卫生很差,青料与饮水不清洁,生猪体内寄生虫感染严重。致使猪生长缓慢,发育受阻,增重效果不好,经济效益较差。由于不象暴
(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与民族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新疆是一个多宗教地区, 历史上多种宗教在这里传播、演化,宗教与新疆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杨增新执掌新疆时期的宗教政策有其特殊性,与其他地区的宗教政策有差异,对当今新疆的宗教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杨增新;新疆;宗教政策  民国初年,伊斯兰教是新疆的主要宗教,其信徒遍布全疆。杨增新执掌新疆时期(1912~1928),
洋务运动开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段发展机遇期。19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是洋务派主张“求富”、重点兴办民用工业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时期,兰州织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