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百货商场:圣殿或魔都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程度上,正是大型百货商场塑造出了现代城市的商业中心。这样的百货商场往往以“购物中心”即“mall”的名称出现,代替了以往商业街道在城市商业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同于其他专业货物市场,百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大型百货商场又能够赋予这些商品以超出日常生活语义的光环。商品在进入这样的商场之后,即获得了时尚、流行甚至尊贵等诸多品质,如本雅明所言:“戴着王冠,焕发出诱人的色彩。”一些可以在其他地方以较低价位购买到的商品在这里会以数倍的价格售出,制造出一个个价格神话。从这个角度来说,普通街边店就像是商品的客栈,而大型百货商场就像是商品的殿堂。如果说消费社会中,广泛流行着一种拜物教的话,大型百货商场就是这种拜物教的圣殿。在这座圣殿之中,拜物者才会在一种宗教般的眩晕中对它的消费理念进行认同,认为它的价格虚高理所当然,甚至对它所推崇的商品顶礼膜拜。
  这种殿堂乃至圣殿的建立首先来自它的空间建设,也可以说是一种空间生产。列斐伏尔在著作中提到:“作为整体的空间开始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它被用来创造剩余价值。”在百货商场中,每一寸空间的运用都涉及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观察大型百货商场对空间的构造和装饰,我们可以看到空间如何隐秘地左右商品利润的生产,促成消费圣殿的建立。
  空间装饰往往是最先也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这种装饰从无数个可以想到的角度,把一个大型空间营造得既富丽堂皇又现代简约,既冰冷坚硬又温馨多情,既整齐划一又琳琅满目,既有东方的韵味又有西方的情调。相较而言,百货商场中的空间距离则容易被忽视。大型百货商场的空间主要是被一个一个品牌分割占领,这一个个品牌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又分成半开放或全开放式的空间。它们用玻璃、货架、海报、商品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品牌空间,成为整个商场装修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就像一个个细胞,将整个商场变成一个充满魅惑的有机体。而这一个个细胞之间的距离,就是商场空间距离的典型代表。这些品牌专柜之间的距离要适合购物者“闲逛”,而不仅仅是行走。本雅明在《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中写道:“百货商店用闲逛来销售商品。”为了营造闲逛的空间,专柜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大,购物者能够在其间悠闲地行走。像超市那样需要“挤”的空间语法是不适合这里的。超市的这种空间语法不仅指人,更指商品——许多商品都是被挤在一起的。因为超市的商品往往相对廉价,利润空间也有限,只有依靠品种和数量的多,才能够带来更多的盈利。大型百货商场则不同,尤其是服装、珠宝、奢侈品等楼层和区域,商品价格往往较高,单个商品的利润空间也较大,不用把它们挤在一起。在这种商场里,时间即金钱的语法被置换成了空间即金钱。一个商品所占空间越大,往往意味着它的商业价值也越高。许多柜台甚至用巨大的空间来展示一件商品。准确地说,应该是衬托,让空间的价值衬托并凸显商品的价值。单个品牌柜台里的商品如此,不同品牌柜台之间空间的大,则是对整个商场价值的展示和凸显。
  这些单元之间较大的空间能够让购物者产生悠闲的散步的感觉,正是让他们的无目的性闲逛符合商家的有目的性销售。这样的通道往往四通八达,能够将购物者引到任何一个品牌陈列区或柜台前。西谚有云“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这里则成为条条大路通柜台。
  拥有众多楼层是大型百货商场的一个重要的空间特征。它首先满足的是商品丰盛化多元化的需要。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开篇即谈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大型百货商场即是这一现象集中呈现之地。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尽可能满足人们购物、餐饮、娱乐等需求和欲望的超级商业设施。这些商业元素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巨无霸式的商业中心。就像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无相人,吞吃了一些小型角色后不断变大,超出了动物或人类生理正常生长过程。大型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就像这个角色,通过不断的吞噬,让自己成倍地增长,以庞大的体量来吞噬也就是容纳更多的商品。
  同时,百货商场的多层化和立体化,也是一种视觉的需要。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一个视觉的时代,街道的视觉限制,在这个时代中尤其明显:它往往只能提供横向视觉,而不能提供纵向视觉。而百货商场中,立体空间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纵向视觉体验。百货商场往往有一个类似天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的目光可以从一层直接抵达最高层;而站在每一层,都可以看到其他楼层的场景,可以看到尽可能多的商品。这样,百货商场不仅提供了商品的丰盛,更提供了一种“视觉的丰盛”。而这个巨大的天井空间,也可以营造出一种类宗教空间体验。人们从一层天井位置往上看,就像观看大教堂中高高的穹顶一样。这种引领视觉飞升的空间构造,容易让人产生宗教感。而与通常大教堂中容纳的基督教等宗教不同,百货商场这个空间中诞生的只能是拜物教。这样,百货大楼的立体空间不仅完成了街道的折叠,还在里面添加了“宗教空间”,似乎使人的物欲与灵魂都得到了安放。这是消费圣殿诞生必不可少的空间条件。
  多层的百货商場对商业街道地位的冲击还有着更加复杂的原因。如果说商业街道具有现代性意味的话,多层的百货商场则拥有更多的后现代性。它在形态上更像是商业街道的折叠,本质上是时间向空间的转换。经过这种“折叠”,百货商场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了更多的时间。而消费者在街道上消耗的时间,在多层的百货商场里也被折叠,而得到了节省。百货商场中的电梯在连接不同高度空间的同时,也成为连接时间的通道。
  事实上,百货商场的立体空间不仅仅是商业街道的机械折叠,更是不同街道功能的有机叠加。与有的街道商铺种类的随意性不同,大型百货商场的楼层空间应用往往根据商品种类和消费情况来进行组合设置,不同楼层设置不同的商品种类。而每一层商品种类的设置都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与策划。通过对不同楼层商品设置的观察,就能够看到百货商场空间的这种有机构成。下面我就以自己熟悉的百货商场楼层设置作为样本来进行观察和剖析。
  在大型百货商场中,一楼售卖的往往是珠宝、化妆品等较为高端的商品甚至奢侈品,为整个商场定下了价值基调。这一类商品往往不是较为大众化或廉价的。一楼往往是消费者进入性最强的空间,因为人流量最多而寸土寸金,这些相对奢侈的品牌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占领这个物质空间,而这个物质空间也是昂贵商品价值的象征。同时因为这类商品消费人群较少,而不会造成拥堵,能够有效地将顾客引导向上。   将化妆品专柜放在一楼,也有相同的逻辑。化妆品体量较小,占用空间不大,而且往往也价格不低。相对精致的柜台,也有助于一楼空间的美化。当然,还有讨好女性消费者的意图。女性往往是百货商场的主力消费群体。而化妆品正是女性的第二张皮肤,是时代高端科技为女性打造的易容术。古代许多形容女性美的成语如“花容月貌”等,总是将容貌作为女性美的首位。现代化妆品和化妆技术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把容貌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这也是网上流传的诸多女性化妆前后容貌对比的段子产生的原因。事实上,这些化妆品专柜不只提供化妆品,也同时提供化妆服务。这些都暗示了百货商场是生产时尚和美丽的场所。这种生产首先从“头”开始,也符合女性对自己进行美的修饰和包装的顺序。百货商场为时尚和美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蓝图,而化妆品在这里至少可以充当一种引导图标。
  在这种引导下,消费者开始通过电梯进入二楼。二楼开始以服装为主。事实上整个二层、三层和四层,都是以服装为主。服装这种商品为什么会在百货商场中如此重要?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服装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更是人的社会身份的象征,体现着人的文化、品位、审美差异。因此,徐敏在《现代性事物》中将服装称为“身体的上层建筑”。对于大商场而言,服装总是与时尚紧密相连,甚至可以成为它的一个代名词,是将百货商场塑造成为时尚地标的主要工具。从经济的层面来说,服装也是利润率较高的商品之一,往往以高于成本数倍的价格进行销售,一些高档服装品牌更制造出一个个价格神话。
  这个神话之所以能够诞生,与消费时代里一些独特的逻辑有关。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道:“富有就是幸福的符号的堆积”。在这个时代,金钱就是幸福的符号,在一件事物上花费金钱越多,幸福的符号堆积也就越高。冯小刚在电影《大腕》里将这个逻辑演绎得更加通俗,那就是:成功人士只买贵的,不买好的。这种逻辑在现实中的完成还需要一些特殊场合,大型百货商场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这座诞生和传播神话的圣殿里,人们心甘情愿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
  服装的象征意义和利润空间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空间。整个商场将近三层都是服装的领地。二层与三层主要为女性服装,四层主要为男性服装。为什么女性时装能够在时装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性别分工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差异。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上,可以看到男性中心主义占据了绝大部分历史时刻。在男权时代,女性成为他者,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女性时装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有对男性目光的取悦,相对高档精致的服装总是能够吸引更高社会阶层男性的注意。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男女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已经拥有较高的独立性,但男权时代在服装领域的影响依然存在。除了社会因素,女性身体的生理原因,也造成了相应时装的丰富。女性身体的曲线和男性身体相对僵硬的直线相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承载空间,也提供了更多的审美空间。女性与时装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波德里亚说:“女人已经和她的服装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女性时装的花样繁多,更新速度快,根据流行风潮不断地变化。相较而言,男性时装花样和品种则较为单一。在二层、三层搭配一定男性时装品牌之后,把男性时装主要安排在一个楼层就基本可以容纳。
  而二楼和三楼两个以女性时装为主的楼层之间,又有不同的分工。二楼依然延续一楼的作用,以较强的可进入性来搭配较为昂贵的服装品牌。三楼在女性时装之外,往往要加入儿童服装。相对而言,整个楼层品牌奢侈程度上有所降低。对于六层的百货商场来说,这个楼层正处在中间,起到连接上下的枢纽作用。抵达这个楼层之后,上面的楼层也就不再高高在上。特殊的商品让三层的空间意义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新的地平线。
  而在男性时装为主的四楼,往往还会设置运动、户外品牌。因为这种类型的服装本身带有一定的中性色彩,男女差别并不强烈。将这类商品设置在服装区域的最高层,还因为它本身所承载的运动内涵,与更高楼层所暗示的更多运动相符。
  用三层承载服装之后,第五层往往会改变内容和功能。在我所熟悉的百货商场中,有些依然用来承载服装,但更高级一些的商场用来承载美食和儿童娱乐设施。美食在楼上兼有快餐化和高档化的倾向,在这之间,还有为数不少的中档餐厅。餐饮的提供,增加了顾客停留在商场的时间。快餐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它能够缩短就餐时间,让顾客更快进入其他需要消费的楼层。我在一个百货商场的负一层就见过这种许多快餐联合起来形成的美食广场。所有的桌子安放在一起,四面被各种餐饮门面包围,售卖着各种各样天南地北的美食。桌子的面是铁皮的,泛着冰冷的白光。它们不属于哪一家门店,而是所有门店共有,有工作人员随时打扫离开的人留下的剩饭和餐具。这是标准的“中式”快餐模式。虽然快捷,但是有些冰冷,谈不上多少美食的享受。与之相比,通常在百货商场一层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倒显得有些温情。更加讲究的大型百货商场将餐饮设置在了楼上,一般情况是五层或六层。与楼上装修风格相比,负一层也就是地下室的装修相较显得过分粗糙。这种空间的改变,使餐饮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档次也随着空间高度的变化而得到提升。那种美食广场式的快餐不再成为主流,即使有,也只是微缩成为一角。虽然仍有许多快餐,但品牌中餐店成为主流,拥有自己的就餐环境和内部更加个性化的装修风格,提供的饮食也都更加精致讲究。除了一些较具特色的中餐厅外,还有较为高档的西餐厅,在装修风格上更加讲究。在这些店铺里,顾客可以安心坐下来享受美食。中国人对美食的热情可谓高之又高,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经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现代大型百货商场就提供了这种精致细腻的美食,甚至将就餐变成了舌尖上的娱乐。这正符合大型百货商场的定位,它提供最高档最前沿的商品,也提供最精细的身心娱乐。
  当然,这些店铺优雅的环境还可以让就餐成为一种社交方式。这是餐饮除了填饱肚子和舌尖享受之外最大的用途。大型百货商场乐意提供这种平臺,这样显得更有人情味,而且社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很好地促进消费,尤其是男女恋人这种交往类型。楼上餐厅改变了餐饮在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商业链条中的从属地位。我之前提到只有一个地下室美食广场的百货商场,在同城出现五楼餐厅的百货商场之后,也把顶层由服装卖场改造成了这样的餐饮空间。   除了饮食,大型百货商场还提供更多的娱乐。这座消费圣殿的形成,除了空间的装潢和修饰,更注重整体气息和氛围的构造。娱乐就是对这种气息和氛围进行铺垫、烘托、笼罩的重要环节。在百货商场的娱乐项目中,电影院、KTV、电玩城、咖啡厅、儿童游乐城等往往一应俱全。其中儿童游乐城不与上述成人化的娱乐项目同居一层,一般会与餐饮项目同在五层。儿童游乐城是百货商场提供的娱乐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将游乐场从公园搬到商场内部,让商场成为孩子们的快乐天堂,不仅仅有从经济层面的考虑,还有人伦层面。儿童的快乐天堂因为家长的参与或监督变成了亲子乐园,人伦美景一遍遍地上演,让这座金钱堆积起来的建筑闪耀出人伦的光芒。
  一般而言, 六楼是娱乐项目最为集中的地方,有电影院、咖啡厅、KTV、电玩城等。这是商场中最高的楼层,按说是可进入性最低的。但这个楼层却往往人数最多。更高的楼层也抵挡不了人们娱乐的热情。娱乐至死的时代,一定程度上在这里可以得到验证。这些娱乐项目同餐饮结合,共同打造了一出身心娱乐的盛宴。
  电影院是这些娱乐项目中的龙头老大。在城市依靠灯光消灭黑夜之后,电影院却提供了一种人造的黑夜。在黑暗的影厅中一个个光影承载的故事上演,就像是城市人的白日梦。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学家对梦进行过深入的解析,认为梦作为一种调节潜意识与意识的有效工具,对人的精神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而电影这种白日梦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调节梦与现实之间的裂隙,达到深度娱乐的功效。除此之外,电影本身也是一种时尚。在网络时代,电影院并没有被淘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电影的时尚化运作方式,使电影院站到了时尚的前沿。人们希望第一时间看到上映的电影,就像人们希望第一时间赶上时装流行风潮一样。同时,电影本身还生产时尚,许多电影角色的造型和服装都能够带动一股流行风潮。电影的这种时尚内涵与大商场运作的时尚语法有着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因此,电影院作为大商场精神调节器和时尚吹风机,有效地完善了大商场的整体人格和时尚生产运作机制。虽然KTV相较电影院显得肤浅,但却与电影院有着相似的功能。KTV中也有大量的光影叙事,不同的是,电影院依靠故事作用于消费者,而KTV主要靠音乐。音乐所带来的娱乐效果有时并不逊色于故事。而电玩城相对于前两者,则有更强的刺激性。如果说前两者主要是针对成人的话,电玩城则对青少年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游戏本身与娱乐就密不可分,但它是传统游戏的升级版,用光影声色营造出一个虚拟世界,足以让人忘记真实的现实世界,也同样会令人对现实世界的规则产生倒错感和不适感。但这对于百货商场来说,并没有问题。
  相较于电影院和KTV的大众化,咖啡厅则更具小资情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咖啡厅应归属于餐饮范畴,但咖啡又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作用于口唇的饮料,而更作用于人的大脑,给人带来精神刺激。相对于电影等工业化娱乐而言,咖啡厅所提供的,可以说是一种植物性娱乐。相较这种稍弱的娱乐性而言,大商场更为看重的是咖啡厅所提供的情调与氛围。这种情调与氛围为商场售卖的服装等小资情调商品直接提供了实践场所,就像是服装的另一种售后服务。
  各种娱乐项目的堆积,大型百货商场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构成了一个全天候的娱乐场和消费体系。这些娱乐盛宴的打造,吸引了无数人的光临。但对于它们的消费本身,却不完全是大商场的目的。它们是大商场商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它们楼层设置上可以看出大商场的态度,要想抵达它们,需要经过售卖商品的楼层。这种空间设置,暗示了一种理念:要想抵达娱乐,需要经过购买。当然,经过这种整体氛围的营造,在大商场中,购物与娱乐已经形成了意义上的同盟。购物在这里本身就产生了娱乐性。而娱乐业如本雅明所言,“把人提高到商品的水平”。
  购物与娱乐的结合为大商场的商业规划画上了一个自足的完美的圆。在这个圆中,不用走出商场的门,就可以享用到体系完整的商业服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型百货商场就像是一个微缩的城市,在缩小的城市版图里,又将城市的消费功能放大到了极致。只有这个城市是独立的,人们才会忘记其他城市,才会自觉接受这里的文化熏陶、浸染、改造。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说:“我们的超级购物中心就是我们的先贤祠,我们的阎王殿。”波德里亚认为所有的消费之神或恶魔,都汇聚于此。它们的同时存在,是一个“城市”所不可缺少的,就像城市中有富人区还有贫民窟一样。
  同样,面向大众提供更加廉价更加日常化商品的超市,也是大商场所不可缺少的。如果那些售卖昂贵服装、饰品的楼层可以比喻为富人区的话,超市就可以被比喻为这个城市里的贫民窟。与贫民窟在城市中的空间位置相似,超市在这里被设置在负一层,也就是地下室的位置。这个位置并不雅致,所谓“负一层”只是借用数学符号来对它进行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像现代国内城市中没有“贫民窟”这个称谓,而只有“棚户区”这个名称一样。它们都是一种去污名化的措施,以营造出一种整体和谐的表象。超级市场使大商场所提供的商品更加丰富、完善,也让大商场与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我住所附近的这个大商场开业之时,涌入人群最多的,并不是楼上那些消费较高的楼层,而是身处地下室里的超市。因为超市的存在,它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俯视和深入。大商场需要在开业时用它来体现自己的亲民色彩。在以后,也同样需要。
  大商场的楼层分布及空间意义逐渐清晰,可以归纳如下。超市在地下一层,是整个商场的基础,也是人气的根基。一层以奢侈品体现价值取向,也起到向上引导分流人群的目的。二、三、四层主要是服装,是大商场主要售卖的商品,将商场变成时尚秀场,生产价格神话。五层和六层主要提供餐饮和娱乐,在这里,五层的餐饮也可以看成是舌尖上的娱乐。这是大型百货商场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关,并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整个商场通过不同楼层的分割、组合、互补,最后形成了一个引君入瓮的消费模式,一个完整的消费链条,一个商品的利维坦和一个意义的共同体。
  而在物理空间层面上,大商场从负一层到六层,因为电梯的连接,大大缩小了高度上的落差和空间上的距离,整个商场成为一个緊密相连的整体,使一座大楼的高度只是人们目光中的高度,而上下基本不耗费体力。这样,大商场虽然是立体的,但又因为电梯在力上呈现得平面化,就像一个依靠车辆连接的平面化的城市一样。这是大型百货商场与城市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如果说它在气质上与哪个城市最为接近,我也许会选择那个绰号“魔都”的城市。   事实上,在有了孩子之后,我住处附近的全国连锁大型百货商场成了我的一个重要去处。在中央空调的作用下,它在炎热的夏天凉爽如秋,在冰冷的寒冬又温暖如春。这正是大商场持续不断运作的前提和方式,如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言:“所有以同样抽象方式废除了的季节都汇集于此。”它意在使消费摆脱自然、季节的束缚,但被我“搭便车”用来带孩子玩耍。五楼的儿童游乐区,我的确经常带着孩子去,因为这是离我家最近的儿童游乐城。除此之外,更多地方还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孩子一岁前学爬的时候,我们带他在服装区的那三层进行练习。服装专柜和店铺之间过道的空间很大,而且地板干净如镜,有专门的保洁人员随时打扫。晚饭过后,这几个楼层的消费者相对较少,成了孩子爬行的最佳场地。有时候他会爬进专柜和店铺之内,也并无大碍,总是能够得到谅解的笑容。如果没有正在练习爬行的孩子,我一般不会进入这些空间。对于一个工薪阶层而言,导购员的笑容和询问并不温暖如春,我甚至会在内心里制造秋风扫落叶的凄楚。那时孩子经常去的地方还有一楼被装饰而成的一棵大树。树当然是假的,但树下置有桌椅,有的老年人甚至会聚到下面打扑克。这棵假树成功地营造出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田园景象。同样的景观还有三楼的一处巨大的鸟笼,里面的确养着真的鹦鹉。虽然笼子里的绿树也是假的,但的确在繁华的商场中营造出了鸟鸣声声的景象。同样常去的还有五楼饭店旁的一个较大的水族箱。透明的玻璃之内,有小鱼在欢快地游动。孩子也是在这里学会了“鱼”的发音,爱上了鱼这种动物。这些景观刻意营造着一种自然意象,即使只是仿真的自然,也似乎可以让大商场平添生机和趣味,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它们就像是关于消费的致幻剂,用于缓解人们对消费的警惕或紧张。在另一个层面上,它们有点像城市中刻意建造的并不自然的小公园。儿童在其中玩耍,成人也仿佛可以因此而遗忘真正的自然。就如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百货商场“这篇无所不包的文摘里,不可能再有什么感觉:产生的梦幻、诗意与感觉的东西”。虚假的树和笼中的鸟并不产生真正的诗意,它只是在试图填补功利化造成的冰冷和僵硬。孩子學会走路渐渐长大之后,我已经很少带他去这里玩耍。在他还不足以产生记忆的年龄,那些仿真自然在他大脑中留下的也许是短暂的美好和巨大的空无。
  不可否认,大型百货商场的确为一个小城市带来了很多好处。人们购买商品,尤其是一些较高档的大品牌商品更加方便,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和对时尚的认识,多维度的商品和服务带动了所在区域的繁华,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当然,这些好处在大城市中也一样存在。但在这些好处之外,它的坏处也如影相随,构成一种现代城市典型的怪诞景观:它让更多的人如波德里亚所言,沉浸在由物的丰盛所带来的幸福感里;也如本雅明所言,沉浸在物的交换价值的盛宴里,沉浸在商品神学的怪诞教义中;也沉浸在它所营造的虚假梦幻里,在这个魔都中将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在这个圣殿中完成朝拜仪式,甚至完成自己身心的救赎。
  作者简介:张艳庭,1983年生。同济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有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我是文艺青年》,散文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诗集《你好,生活》。作品发表在《山东文学》《莽原》《奔流》《青春》《诗歌月刊》《中国诗歌》等百余家报刊,曾获河南省第七、第八届五四文艺奖,河南省群星奖,《诗林》年度诗歌创作奖,焦作市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奖项。现任《焦作文学》副主编。
  责任编辑 韦 露
其他文献
通过对西铭矿下组煤8号煤层开采以后,在9号煤层中6个工作面9条回采巷道的统计分析,提出开采相同地质条件下,9号煤层中的合理巷道位置以及送道时向,从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该文介绍了中国项目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理论体系、特点,以及西方投资的基本理论和项目评价的理论基础,详细探讨了西方国民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流派的基本理论和特点,从理论高
针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会展策划课程“以赛代考”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展策划“以赛代考”的实施办法。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
期刊
本文阐述了磨矿回路分布式综合性的自适应前馈控制。这种多变量系统通常用于选矿工业中的矿石破磨。其特点在于,当矿石性质和运行条件变化时,系统的动态特性随时变化。新的给
对现有省域投资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及理论界现有主张的认真借鉴是该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首先完成的是对省域投资体系的认识及其管理现状的分析.总结得出的是,不管是投资管
长期以来,我国电信业⑴一直是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行业。九十年代初期,与国际电信的发展趋势相呼应,我国电信业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1994年联通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电信市场
广东南方制碱有限公司建立于1991年,是广东省85期间重点工程,有全国十大碱厂中排名第十。 由于投资的不到位,致使债务负担过重,建设期过长,错过良好的市场机遇,以至投产之日差不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两年多的青年人。在上大学时,我学习成绩优秀,还入了党,我一直都非常自信。可是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感觉在工作上、人际关系上都非常吃力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实证会计理论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它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学界研究的主流.中国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