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世界近现代史比较难学,认为这一门课涉及的国家遍及世界各地,人物事件繁多,且人名、地名、事件名古怪冗长、五花八门,学起来无所适从,感觉只有一个字:“乱”。其实,这是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所致。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看似凌乱繁杂,但只要找到历史发展的主线就有章可循,而且是非常有规律的。本文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谈一谈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
  1500年前后,人类告别了彼此孤立、分散、几近隔绝的状态,世界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拼盘,而是逐步发展成一个密切相连的整体,直到今天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其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的,这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条基本线索。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根本动力,这是近代社会发展的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每一次大飞跃都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大调整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人类生产和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制度矛盾的重新调整,这一系列矛盾的解决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所以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力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同理,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改革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帝国主义垄断时代,二战后至当今全球化时代。
  在世界近现代史中,各种社会矛盾及其发展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阶级矛盾,主要有旧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新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两种。其中以新矛盾为主,最初表现出来的是卢德运动,最终发展成为两大阵营的对立,引起工人运动。制度矛盾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封建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解决方式前期主要是暴力革命,如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后期主要是和平改革方式,如俄国1861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其二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解决方式由暴力向和平改革过渡,甚至两种制度并存竞争、和平共处,如俄国十月革命、两大阵营的冷战和东欧剧变。一般来说,阶级矛盾总体上服从于制度矛盾,如早期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基本上充当了资产阶级的同盟军,共同促成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推动社会进步。民族矛盾也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强国对弱国的殖民掠夺和侵略扩张,从而引发波浪起伏的民族解放运动,如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另一种是强国之间的殖民争霸,如老牌帝国与后起之秀的不断斗争,终于引发了世界大战。
  现以蒸汽时代为例说明之。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以蒸汽机使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对人类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在各国的统治基础日益巩固;一些落后国家如俄国、日本,甚至中国等,开始了主动向资本主义学习,自上而下地改革历程,世界近现代史进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改革时代,使资本主义制度终于战胜了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制度矛盾)。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又引起两方面的矛盾:其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开展,如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和法国巴黎公社等(阶级矛盾)。其二,随着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国力日益增强,特别需要拓展市场以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开始,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引起民族解放运动,如亚洲革命风暴;一种是资本主义大国争霸斗争日益激烈。工业革命使原先发展进程不一的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些国家呈现跳跃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明显。由于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等资源的有限性,从而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国争霸(民族矛盾)。
  以此类推,每个时期都可以用这种模式去学习。高屋建瓴,宏观把握,抓住生产力发展这根主线,世界近现代史就不再是凌乱无序、一盘散沙,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有着很强的规律性,正如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尤其在高三总复习时,面对繁杂的世界史知识,却不知如何下手;茫茫题海,何处是岸?似到山穷水尽之地步。如果能抓住主干,带动枝叶,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就能深入浅出、疏而不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会收获柳暗花明之惊喜。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思想政治学科开卷考试命题体现了新课改理念,集导向性、选拔性、创新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过有益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试题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应考能力,我认真分析思想政治学科中考命题的特点,积极地探讨应对的策略。  一、命题特点  1.试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融合科学和
美术教学在传统的模式下流传至今,都是属于一种模仿性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形似兼神似”,根本谈不上去寻求“异端”。这种教学思想长期以来压抑着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想像空间、自由思维、独有创造性的童趣又怎么能发挥、发展呢?我们的教育步伐又怎样向前迈进呢?社会的需求又怎样实现呢?这迫使我们的教学不得不进行改革。    一、教学思想转变是教学创新的前提    1.现阶段的中小学
【摘 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精选适当教法”、“激发学习兴趣”、“讲究语言表述”、“重视信息反馈”等策略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效率 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让“铁”成“钢”,让“顽石”充满灵性,让“泥土”芬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时代内涵。新课改给教学工作
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阅读即是源头活水,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四点看法。  一、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课文时,泛读和精读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这一过程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去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回答教师提出的涉及课文主题或主要事实的问题。这就
科学类文章阅读是每年高考的一个大考点。几乎每个省份的考卷都有所涉及,它包括自然科学文章(科技文)和社会科学文章(社科文)两类。从高考实际看,全国卷2001年以前以科技文为主。从这之后.社科文开始作为现代文小阅读的材料,与科技文交替出现,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把握要点理清结构、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科学类文章阅读在高考中常以客观题为考察形式,近两年不少省份的命题由以前的四道题12分变为三道题9分,
课堂生成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及时调整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特点。有效的生成能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使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如何有效达成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计划的活动,教师须在课前对教学有清晰的思考和精心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印在他的意识里。”可见,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非常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快乐地读书。让书伴着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精心挑选阅读材料  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告诉我们:“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或
在初中语文课文和中考阅读理解的试题中,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题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因为这类题目能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等。因此对这类热点问题指导老师应教会学生应对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白“主旨”的含义及其作用。文章的主旨指通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写作意图。也叫中心思想、主题、意旨。与其相应的基本作用是它能概括文章的内容,展示作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限于老师的“教”或让学生“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是广大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教育的灵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活动教学已成了思品课的一大亮点。粤教版教材每一课都安排了“探究园”“实践与评价”等活动,学生活动贯穿了思品课教学的始终。但是,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活动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课堂缺少活动,仍以讲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