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发展的最大动力。一个没有了创新的民族和国家,是一个失败和没有战斗力的种族。”那么,如何在教育中贯彻这一点,便成为许多教师努力实践贯彻的目标。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科学性课程,里面包括了生活科学、天文地理和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果利用这门学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走上创新的第一步。
兴趣为一切成功的起源,许多科学家和能者的成功经验,都是起于当初的小小兴趣。只有挑起了学生对某一个课题的浓烈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趣好玩,并愿意钻研思考下去,思维才会最活跃,得到的成效也就大。
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和好奇心强,教师应该在课内外中加于正确向上的引导,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例如上到《物体的惯性》这一课时,教师先把墨水瓶放在一张平滑的纸上,然后问学生,如果把这张纸抽去,将会发生怎么样的结果?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小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讨论兴趣。结果真正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急于探个水落石出,观察格外认真仔细,连带的对惯性这个概念,也起了探索深究的兴趣。
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慢慢领会创新的乐趣。
上过科学课的教师,一般都能领略到一些“意外”。大人看来中规中矩的标准答案,在教学中却常常会遇到学生的置疑。有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当作是学生上课捣乱的行为。但恰恰是这个与课堂似乎是不搭钆的举动或是回答,往往是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和突破点。身为一个好教师,应当会适当的允许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接手一个班的第一节科学课开始,我便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自己的结论。从一开始,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结论慢慢演变到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于小结,不足的地方教师再作补充。让学习和思考成为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刚好上到了竹这一课。照例的讲到笋时,学生评说哪一种笋最好吃,最后以教师下结论,冬笋味道最好。一来,这是教参里的标准答案;二来,是有点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冬笋经历了大雪深压等等原因,味道是格外的甜美。但是,教师的答案刚刚说出,下面却有几只手不约而同地举了起来。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是,春笋比冬笋更好吃,是因为春天的季侯。而我们身处南方,都已经好几年没有下过雪了。这议一出,全班学生便热烈的讨论开来,连我都感到有些讶然。但心里更多的,应该是喜悦。让学生懂得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远比他们盲从于一个教学上的定论要有进步。
三、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
创新思维训练的价值是创新思维训练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是人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所遇到的实实在在而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个问题被当作了简单而不证自明的问题。其实价值是与需要紧密相关的,它是客体在满足主体的需要时向主体呈现出的意义。可见,价值的根源在于主题需要的出现,价值的表现在于客体对主题需要的满足。所以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属于关系范畴,不属于实体范畴。
创新思维训练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在与众多价值主体(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十分复杂。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应用到了两种方法。
1、发散性思维也被成为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防线思考,从而寻求多样性的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想的主导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思多想,从单一思想转向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学会创新的思想。
同样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开始思考。比如说是长江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可以让学生学习三峡水电站的意义上,进一步自己找资料,发现三峡水电站的好处和弊端。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的同时,三峡地区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地理和环境变化,在将来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以往的教育中总是单纯地让学生看见好处,不见坏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上长江三峡水电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知道杭州的美景,教师同时提出现在西湖的水位降低和污染,让学生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单纯地让学生走马观花知道三峡的特点要来的有意义多。
在书面上,可以使用三四年级科学书上的韦恩图(泡泡图)来帮助学生思维。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由此,讨论程序构成了头脑风暴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从程序来说,组织头脑风暴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环节:
A、确定议题B、决定人选C、商议时间D、确定规则
让有限时间里,针对一个课题内容,展开学生讨论,比如在六年级-种类繁多的动物,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分辨,自己给动物分类并确定规则。目标是让孩子们在讨论中掌握分类的原则。
四、初步动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和手来观察周围。
人的感觉器官分为声、色、嗅、味、触觉等等,小孩子的直觉感观比他们的知觉感观要发达地许多。身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觉,引导学生去感知周围的环境,用他们的眼来看,用他们的手来触摸这个新奇的世界。多增加出外观察和动手的次数,让学生有自己的观测机会。
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比如<水>这一课,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触摸观察体会水的许多性质。所谓直观性教学,对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是一条捷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适当加以引导,教会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总结方法。让他们在个体的以身体会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现在的科学课,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动手研究操作。但限于现有的条件,孩子们的很多实验和小研究工作并不能得到非常好的设备条件,但教师要尽量利用手头上现有资源,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记得在一个学校的墙壁上,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事实如此。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走上创新的第一步。
兴趣为一切成功的起源,许多科学家和能者的成功经验,都是起于当初的小小兴趣。只有挑起了学生对某一个课题的浓烈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趣好玩,并愿意钻研思考下去,思维才会最活跃,得到的成效也就大。
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和好奇心强,教师应该在课内外中加于正确向上的引导,以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例如上到《物体的惯性》这一课时,教师先把墨水瓶放在一张平滑的纸上,然后问学生,如果把这张纸抽去,将会发生怎么样的结果?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小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讨论兴趣。结果真正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急于探个水落石出,观察格外认真仔细,连带的对惯性这个概念,也起了探索深究的兴趣。
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慢慢领会创新的乐趣。
上过科学课的教师,一般都能领略到一些“意外”。大人看来中规中矩的标准答案,在教学中却常常会遇到学生的置疑。有的时候,我们把这些当作是学生上课捣乱的行为。但恰恰是这个与课堂似乎是不搭钆的举动或是回答,往往是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和突破点。身为一个好教师,应当会适当的允许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接手一个班的第一节科学课开始,我便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自己的结论。从一开始,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结论慢慢演变到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于小结,不足的地方教师再作补充。让学习和思考成为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刚好上到了竹这一课。照例的讲到笋时,学生评说哪一种笋最好吃,最后以教师下结论,冬笋味道最好。一来,这是教参里的标准答案;二来,是有点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冬笋经历了大雪深压等等原因,味道是格外的甜美。但是,教师的答案刚刚说出,下面却有几只手不约而同地举了起来。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是,春笋比冬笋更好吃,是因为春天的季侯。而我们身处南方,都已经好几年没有下过雪了。这议一出,全班学生便热烈的讨论开来,连我都感到有些讶然。但心里更多的,应该是喜悦。让学生懂得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远比他们盲从于一个教学上的定论要有进步。
三、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创新的方法。
创新思维训练的价值是创新思维训练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是人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所遇到的实实在在而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个问题被当作了简单而不证自明的问题。其实价值是与需要紧密相关的,它是客体在满足主体的需要时向主体呈现出的意义。可见,价值的根源在于主题需要的出现,价值的表现在于客体对主题需要的满足。所以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属于关系范畴,不属于实体范畴。
创新思维训练作为一种客体存在,在与众多价值主体(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十分复杂。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应用到了两种方法。
1、发散性思维也被成为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防线思考,从而寻求多样性的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想的主导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思多想,从单一思想转向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学会创新的思想。
同样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开始思考。比如说是长江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可以让学生学习三峡水电站的意义上,进一步自己找资料,发现三峡水电站的好处和弊端。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的同时,三峡地区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地理和环境变化,在将来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以往的教育中总是单纯地让学生看见好处,不见坏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上长江三峡水电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知道杭州的美景,教师同时提出现在西湖的水位降低和污染,让学生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单纯地让学生走马观花知道三峡的特点要来的有意义多。
在书面上,可以使用三四年级科学书上的韦恩图(泡泡图)来帮助学生思维。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由此,讨论程序构成了头脑风暴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从程序来说,组织头脑风暴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环节:
A、确定议题B、决定人选C、商议时间D、确定规则
让有限时间里,针对一个课题内容,展开学生讨论,比如在六年级-种类繁多的动物,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分辨,自己给动物分类并确定规则。目标是让孩子们在讨论中掌握分类的原则。
四、初步动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和手来观察周围。
人的感觉器官分为声、色、嗅、味、触觉等等,小孩子的直觉感观比他们的知觉感观要发达地许多。身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觉,引导学生去感知周围的环境,用他们的眼来看,用他们的手来触摸这个新奇的世界。多增加出外观察和动手的次数,让学生有自己的观测机会。
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比如<水>这一课,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触摸观察体会水的许多性质。所谓直观性教学,对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是一条捷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适当加以引导,教会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总结方法。让他们在个体的以身体会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现在的科学课,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动手研究操作。但限于现有的条件,孩子们的很多实验和小研究工作并不能得到非常好的设备条件,但教师要尽量利用手头上现有资源,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
记得在一个学校的墙壁上,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事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