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六体千字文》再考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bati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宫旧藏的赵孟《六体千字文》已被前人认定为伪作,但对于前后的明清题跋尚未深入探究,对于赵书是元代还是明代的伪作也说法不一。今天,经过抽丝剥茧可以发现,这卷赵书《六体千字文》连同台北故宫所藏元代俞和的《篆隶千字文》,竟都指向一个人的手笔。此人可算名门之后,书画皆精。倘用《六体千字文》比鉴迄今流传的一些宋元书画,其结果是会令人触目惊心的。
  赵孟《六体千字文》再考
  赵孟《六体千字文》为清宫旧藏,原存承德避暑山庄,故《石渠宝笈》诸编未曾著录,今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979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出版前对该件书法作品已存疑义,但因所书《六体千字文》,对观览者有习字、识字之便,又为研究者提供资料,故予以出版。兹后,徐邦达、刘九庵二先生相继再研究,徐先生基本认可清安岐以为是元俞和伪作;刘先生以为是元人临仿,总之非赵书真迹。但对该卷明清诸人的书跋以及书法本身,仍需再作研究。
  明清诸跋皆可疑
  首先看该卷卷前卷后的明清诸人书跋。徐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中的考鉴:“卷后董其昌跋也是伪造的,连文句都不很通顺,清人题跋等则均真。”除董跋为伪跋外,经再研究发现其他书跋有真有伪。该卷明清诸人书跋分作卷前卷后两处。卷前隔水之前有明韩逢禧一跋及李在湄等人观款。卷后有明董其昌、陈鼎及清人沈荃、陈奕禧、沈宗敬等人书跋、观款。这些明末清初之际的人,在一卷著名书卷上分别于卷前、后两处作书跋,其本身就是一件奇怪之事。又卷前隔水处钤清王时敏等藏印,但书卷本幅及其他处未见他们的另外藏印。依书画鉴定常识,颇有拆配之嫌。再从诸书跋的文字看,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韩逢禧书跋中称:“孟礼世翁惟十袭珍之。”即表明此卷藏者为“孟礼世翁”。卷后沈宗敬跋则称:“此卷为太仓所进。”所谓“太仓”是指王时敏(1592年至1680年),似以照应前隔水上王时敏的二藏印。当然也可能是王时敏传给康熙年间为官的八子王掞、孙子王原祁,由他们献给康熙帝,总之此卷为太仓王氏所藏。究竟是韩逢禧所说是与王时敏同为明末人的“孟礼世翁”的藏品,还是太仓王氏家的藏品?此其问题之一。
  据清陈奕禧、沈宗敬二人书跋,此卷入清康熙内府后,被康熙赏赐给曹日暎(恒斋)。果如此,则此卷后又归乾隆内府,可谓是二进宫的书作了。陈奕禧书跋时间为康熙甲申(1704年),此卷应早于这个时间入康熙内府。安岐《墨缘汇观》记:“又《六体千文》一卷,泰兴季氏藏。白纸本,书非魏公(赵孟)真迹,类俞紫芝(和)。”按安岐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若此卷果于康熙甲申之前已入宫,他只能在其二十岁前后见过此卷了。而他在那时就开始收藏书画并有了这样高的鉴定水平了吗?安氏提到此卷为“泰兴季氏藏本”,刘九庵先生以为“泰兴季氏”,即江苏泰兴人氏的季振宜,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清初收藏家。此卷又有了清初之际的第三位藏者。此其可疑处之二。
  沈宗敬书跋有:“卷末有先文恪及冯明经甲午同观题款”云云。沈宗敬为沈荃之子,沈荃卒后谥“文恪”,故称“先文恪”。沈荃观款书是在顺治甲午(1654年),他又在哪里得见此卷呢?辽宁省博物馆藏赵孟章草书《急就篇》卷后有沈荃书跋,跋称:“曩从董宗伯(其昌)家见赵吴兴(孟頫)《六体千文》。”就是说他早年曾在董其昌家中见过此卷。但依此卷沈荃观款时间,董其昌已卒十八年,更何况此卷董其昌书跋为伪跋,此可证卷后董其昌至沈宗敬诸跋均为伪跋。至于卷前韩逢禧等书跋、观款,应是与前隔水一并拆配而来的,是真伪杂配的作伪手法。此其可疑处之三。
  该卷明清诸人书跋如此这般,虽不能直接表明该卷赵书为伪迹,但至少表明该卷是有问题的。至于赵书本身,徐先生以为其年款:“延祐桼(同七)年秋九月廿四、五日吴兴赵孟书此千文敬为湖山先生寿”的一行书,与“所见伪赵作书画《九歌图》的一行年款,竟是出于一人之手,其中‘赵孟’三字更似模子刻印似的”。此是以伪证伪的一种鉴考。又以为此卷书法,与清宫旧藏、今藏台北故宫的元俞和《篆隶千字文册》的书法“确有相似之处”(参见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下卷》中关于赵孟《六体千字文卷》中的考鉴),因此认为上述安岐所说:“类俞紫芝(和)”,是“正有见地的”,即基本同意安岐的看法。需要再讨论的是赵书款识,此卷是赵孟于廿四、五日两天书成。有关文献说赵氏能日书万字,《六体千字文》计应六千余字,六体中包括大、小篆二体,大、小篆的文字形体,象形因素极浓厚,颇有“画成其字”的意味,正因为其难书,才改易成后来隶、楷文字。至于古章草书,汉赵壹《非草书》中非议的草书,指的就是这种隶书的草体:“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意思是草书本来希望写得便利而快,现在反而变得十分难写,速度更慢了。就此而论,若是书写行草二体,日书万字也许还有可能。书写篆、章草书大概就不容易了。再论楷书,北京故宫藏赵孟《道德经》一卷,卷末署款:“延祐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孟頫。”该卷为小楷书,恰也在廿四、五日两天写完五千余言的老子《道德经》。即便是小楷书,两天内能写完如此长卷吗?该卷长618.6厘米,若将这六米多长的小楷书手卷两天内写完,大概只能令观者叹为神技了,更何况两天内写完六体的《千字文》了,此其可疑之处四。
  安岐对该卷“类俞紫芝(和)”的说法,刘九庵先生表示了不同看法。他在《赵孟书法丛考》(原载《文物》1987年第9期)一文中,以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俞和《临兰亭序帖》为例,指出俞和所书:“此一卷中具备三体,如楷书之端庄,行书之沉着,章草运转自如变态多样,自非《六体千文》书法所可比拟。”“详查原作六体的用笔之势,楷、隶、章草运笔稚弱板刻,尤其是楷书,多用侧锋,无赵氏篆籀遗意,结体既不同于其早期,也有异于晚年。”这就是说,《六体千文》书法特点、水平,与赵孟、俞和二人书法均有较大差距。按俞和(1307年至1382年),字子仲,号紫芝,浙江桐庐人。据《杭州志》记:“早年得赵文敏(孟頫)运笔之法,临晋唐诸帖甚伙,行草逼真文敏,好事者得其书,每用赵款识,仓促莫能辨。”就此言,俞和应是习赵水平最高者。《六体千文》当非俞伪。但徐邦达先生是将《六体千文》与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的俞和《篆隶千文》册来做比较。《六体千文》中有篆隶二体,文字内容相同。比较的结果,不仅如徐先生所说:“确有相似之处”,甚至许多字形、笔法“更似模子刻印似的一般无二。”那么,《六体千文》是不是就是俞和所书呢?此可疑处之五。   《六体千文》究竟何人所伪
  综合上述,《六体千文》卷前后的明清诸人书跋应是真伪杂配的,亦非赵书真迹。最后的问题是,究竟为何人所伪。忆及本人曾揭示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真草千字文》,为明陆士仁所伪的一例。一是该卷所书款识中年款与揭傒斯当时的职官不符,以卷后明刘瑞书跋中的问题为考据,二是将其所书楷、真二体《千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陆士仁《四体千文》(2008年8月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故宫珍藏历代名家墨迹·明代》)相比较,得出为陆士仁所伪的结论,并撰文《元揭傒斯〈真草千文〉辨伪》(载1997年第二期《文物》)。据此线索,再将《六体千文》一卷与陆士仁《四体千文》逐体比较,除个别文字的结构、形态有些变化外,大都不仅“确有相似之处”,且很多文字书写“更似模子刻印一般无二”。陆士仁《四体千文》是篆、隶、楷、草四体分书《千文》成卷的。如将四体剪裁成每体一行,排成《六体千文》的形态,然后加以比较,就更能一目了然了。若将其中的篆隶二体,与上述俞和《千文》册中篆隶相比较,同样一般无二,即俞和篆隶《千文》册,也应为陆士仁所伪。
  如果鉴《六体千文》为陆士仁所伪,那么此卷赝书则较一般真迹书画更别具特殊的意义,即因为其兼具六体书法,可以用作以伪证伪的依据。如将六体中章草书,用来比较《石渠宝笈·续编》中赵孟章草《急就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邓文原章草《急就章》的书法时,不难感觉到其相似之处。若选择这些章草书的相同文字加以比较时,其相似性更为凸显。在本人所撰《赵孟章草书〈急就篇〉再考》(见《中国收藏》2016年第6期)一文中,曾提到王国维先生对赵氏章草书的看法,一是以为“甚无法度”,即书无章草书的古意与章法;二是以为是“明人摹本”,用当代艺术分析来说,这就是时代风格间的区别。王先生所鉴,也可以为本文看法佐证。
  最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陆士仁其人。陆士仁为文征明的学生陆师道(1517年至1581年尚在)之子,字文近,号澄湖,苏州人。清姜绍书《无声史诗·卷二》记:“士仁克传家学,补博士弟子员,屡试不售……至于临摹文待诏(征明),可谓得其心印,而书亦如之。尝岁晏摹衡山(文征明)《积雪图》以资桂玉,售之得五金,却其半曰:‘此伪耳,不汝紿也,其敦长者行类如此。”就是说,陆士仁不能以科举博取功名,专以书画为生涯。但他并不是一位敦厚长者,是靠卖书画为生的。陆士仁《四体千文》后又其子陆广明一跋,跋称此卷是他的小外甥周云美,用自己存的一点钱,一半用来买书纸,一半用作润笔之资,才得来此卷。对自己外孙尚且如此,何况他人。由姜绍书的记载和以往本人的研究,只注意到陆仿伪文征明的书画,且数量颇巨,对其所伪揭傒斯《真草千文》,以为是孤例,殊不知其仿伪古书画的本领之大,数量之巨。倘用《六体千文》为一伪例,去比鉴迄今流传的一些宋元书作,其结果会令人触目惊心的。
  陆士仁无生卒年记载,但据其子陆广明跋其《四体千文》,可推知其卒年。陆士仁《四体千文》书于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年),陆广明跋时已是二十五年后,而陆士仁已卒去十九年,即陆士仁书后六年去世,当卒于天启壬戌二年(1622年)。其父陆师道于万历九年(1581年)尚有作品传世,即台北故宫藏《吉祥庵图》。以此为界限,陆士仁仍在世四十一年,他能做出多少伪书画啊!
  姜绍书附记其子陆广明:“书法精工,摹唐宋明迹,几欲乱真,亦昭代李怀琳也。”李怀琳,唐太宗时待诏文林馆,“好为伪迹”,以伪书画而著名。按姜绍书所记,如陆士仁父子联手,其家便成了伪作书画的作坊了。又陆士仁承其父陆师道而为文征明再传弟子,不同于一般伪书画者,因为有着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作伪手段必高于俗工、俗手,其能欺瞒至今,绝非偶然。
  (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其他文献
赏画就像与人聊天,遇到高人的时候你尽管竖着耳朵去听,哪怕轮不上说一句话都是享受。王翚的《水村图》就是一幅令我仿佛聆听高人聊天的佳作。画作于康熙“己丑(1709年)春仲望后三日”,时年王翚七十八岁。78岁时的王翚身体很好,颐养故里,衣食无忧,画画无需像中青年时候那样常常是为名为利甚至为迎合达官贵人去作,而是一种近乎自娱自乐的随性表达,是“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苏东坡语)的心情抒发。早年缺啥,
期刊
上了点儿年纪的人都知道,曾几何时,那声熟悉的『磨剪子嘞,戗菜刀』已经很难听到;修钢笔、弹棉花、补碗、纳鞋底……多年前我们居家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和小物件,已经被岁月所洗刷。该留住的,该放手的,匠心需要『断舍离』。  当被都市的快节奏压迫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希望回归一种“慢生活”。有人说,慢生活是一种闲适,比如睡到自然醒,或者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笔者倒认为,这些只是表象
期刊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是古代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艺术。四川盆地开发较早,秦统一巴蜀后、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得以在川传播。两汉时期,四川富庶而安定,画像砖在这里迅猛生长起来。它约始于西汉中后期,盛行于东汉,蜀汉时期仍存。清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新繁出土的一批画像砖,是目前最早的画像砖发现记录。  两汉时期的四川社会安定、民生富庶,在“灵魂不死”、“事死如生”等观
期刊
编者按:在这组策划的尾声,我们特意邀请了几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资深人士。“匠心”,不光只是从事艺术的人们才需要。只要你有一份职业,或者是忙于做某一件事,人人都应该将它置之心头,你说是吗?  艺术家不能有“匠气”  林明杰(《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  首先要厘清匠心的概念。如果匠心只是要求认认真真、呕心沥血、终其一生去传承、完善一种手艺,那么它与艺术家无关。因为对艺术家的要求要比此高得多!  现
期刊
师傅与徒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最为常见的称呼。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个徒弟半个儿』,师傅传授徒弟的,除了技艺,还有做人;而在徒弟眼中,光环之外的师傅,更多的是种亲近……称呼虽然很质朴,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匠心需要无私。  因为工作的缘故,笔者有幸拜访过几位曾与顾景舟先生联系紧密的现当代紫砂艺术家。尽管他们如今早已各有所成,创作屡屡被圈内人所称道,但只要提到顾老,回想起他对自己的
期刊
编者按:一幅以2.3亿元成交的《云中君和大司命》让傅抱石再次成为拍场焦点话题,与山水、高士、仕女等题材相比,他的历史人物题材更具有与古人息息相通的感情共鸣。可以说,他笔下的古人如史诗般魅力永恒,而在他的身上,也体现了无穷的诗人气质。  上世纪40年代以来,傅抱石以历史人物画知名画坛,或高人逸士,仙风道骨、气宇轩昂;或靓女美妇,面容光洁、妩媚艳丽,展现出高贵博雅的古朴气质。他的人物画追求“线性”,运
期刊
宋人的起居生活崇尚静雅,故瓷有汝哥诸名窑称雄至今。即便是胭脂香粉盒,也是美不胜收,极为讲究的。  脂粉天然  古代女子用脂粉来涂唇、抹面,先秦时就已十分盛行。从《楚辞》中“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一句,《淮南子》里“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之记载,皆可想见2000多年前女子妆容后的风姿该是如何美艳了。  据学者考证,汉代以前,古人用来涂唇的化妆品为朱砂。汉代刘熙《释
期刊
如今消夏,室内空调必不可少,室外只有求遮阳伞或者折扇了。但在古代,王孙公子除了把扇摇以外,还会从饮食起居等多方位开启“夏日模式”,竹席、竹榻、竹夫人、竹枕、瓷枕、冰块等用具会集体上线。而最为古人常用来制凉的当属竹制品。一因竹子内空心,导热系数比较低,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二因竹制品经济实惠、轻便耐用。  不过,古人服饰繁复,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袒膊露腿,所以对凉衣的需求也就只能诉诸翠竹,于是竹汗衫应运
期刊
11月3日,位于英国伦敦的埃斯卡纳齐画廊将展出24件重要中国早期艺术品,再次为我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本次展览将展出一系列意义非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器和骨雕,全部来自私人名家收藏,充分展现了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000年)下至唐代(618年至907年)这2500年来华夏古典文明的璀璨精华。  此次展览是埃斯卡纳齐自2003年以来,展出中国早期艺术品种类最为丰富的一次。展出藏品均传承有绪,其
期刊
元代八思巴文“寿山福海”大钱,是压胜钱中极为罕见的品种之一。此钱方穿,面背重轮,带挂钮。正面为4个元代八思巴文字,对读,地张满施罗纹。背为高浮雕图案,穿上一只凤凰展翅俯翔;穿下一卧鹿回首向上顾盼,凤鹿作上下呼应状。穿左右为缠枝牡丹。  八思巴文是元朝八思巴喇嘛仿照西藏字体所造的一种蒙古字,元亡后,除在北元小部分蒙族地区沿用了一些年外,基本废止,成为死文字。而在元统治时期,自至元六年(1269年)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