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5月份是华侨生联考的时间。5月8日,作为侨生最重要的两大接收和培养学校——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联合公布了“2019年两校联招未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名单”。名单中,共有17名未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两所学校联合公告称,为保证两校联招考试的公平、公正,对于弄虚作假和钻政策空子的“高考移民”等行为,将严肃处理。
华侨生联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是由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于1985年開始组织内地高校联合招收港澳台侨学生的一项特殊的高等教育政策,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均与普通高考不同。
长期以来,由于考虑到生源地的实际教育情况,相对于内地高考,联考有着考试科目少、考题简单、录取率高、竞争弱的特点。
记者跟踪调查发现,正是看中了联考的这些特点,不少移民中介商和一些国际学校,甚至一些房产机构便趁机钻营,借联考之名,吸引内地学生家长投资移民或获取国外居住权。
而想方设法绕过竞争激烈的内地高考,获取华侨学生身份,通过参加华侨生联考考取内地名校,成了内地一些家长、学生的“选择”。
华侨生包装术
参加联考的前提是具有港澳台及华侨身份。根据我国相关政策规定,华侨身份的确立并非难事,而商业机构利用的正是我国对于华侨界定的相关政策。
2009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印发的《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认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累计居留不少于1 8个月。
除此外,根据《规定》,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的中国公民,也被视为华侨。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商业机构对这
项政策和各国移民政策了然于胸,仅就获取华侨身份而言,目前马来西亚、菲律宾、瓦努阿图、新西兰等国家的政策相对宽松,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而这几个国家也是联考中介商重点向咨询者推荐的地方。
以马来西亚为例,为了吸引外国资金,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了一项吸引鼓励外籍人在马来西亚较长时间居住的政策——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根据该计划,外籍人只需在大马银行存入30万马币(折合人民币约48万元),就可以在马来西亚获得10年居住权,且一入主申请,全家获签。
“华侨生高考只注重基础知识,初中知识70%,高中知识30%”“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激烈,华侨生高考考生少,过线就录取”“在内地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中文更加有优势,海外学习经历更能提升英语能力”。一所位于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的宣传册上这样写道。
记者走访该学校在北京的办事处了解到,他们正是用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吸引中国内地家长送孩子去马来西亚读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从中国内地招收“十几个学生”,定期组织中国内地家长前往马来西亚考察。
工作人员介绍,内地学生要接受两套教学,一方面要接受英式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接受专门针对联考设置的中文课程。
为了符合联考生“必须在国外实际生活18个月”的规定,一旦去他们的学校上学,从高一到高三,整个高中时期,学生必须在国外度过。在高中结束时,这些学生便完成了华侨生的身份转变,既可以选择申请国外高校,也可以选择以华侨生的身份参加中国内地的全国联考,上中国内地大学。
工作人员透露,2015年该学校一名参加联考的学生以500多分的联考成绩,成功被北京某重点大学录取,而当年,该大学的平均录取分数为667分。
记者了解到,上述国际学校的华侨生学费是每年30多万元左右,而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则在40万元以上。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而言,让孩子获取华侨身份,从而绕过激烈的内地高考,转走联考捷径,也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官方:严查侨生资格造假
联考政策出台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根据官方表述,联考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增进港澳台华侨青年对祖国的了解,维系他们与祖国的情感。但当前内地一些中介机构利用该项政策来吸引国人到国外投资“绿卡”或移民,与联考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仅是马来西亚,一名教育机构中介商告诉记者,哪个国家都可以运作,只要居住够18个月,都是华侨。
作为内地专门为港澳台及华侨生而设的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拒收通过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等方式取得华侨身份的华侨生通过联考进入该校。
2017年5月份,教育部则表示将继续会同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办等部门,持续加大联考资格审查力度,对资格造假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做到“零容忍”。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商业机构却采用了把孩子送出去的方式获得侨生资格。
长期研究中国高考问题的独立学者熊丙奇称,大部分运作内地考生参加“华侨生联考”的机构,帮助内地生合法地获得华侨生联考报考资格,从程序上而言,属于合法经营。他认为,商业机构钻营联考政策,并不属于监管的问题,而属于制度设计的问题。
他表示,“华侨生联考”不可能取消,但是如果既保留“华侨生联考”,又打击借此进行“境外高考移民”,就必须提高华侨生联考的报名门槛条件,并加强审核。因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熊丙奇也表明了他的建议:“把华侨生的招生权交给高校,对外籍学生进行严格考核、评价,才能杜绝身份造假者。”
“假”侨生的担忧
一名移民中介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的认定,合法地取得国外绿卡,不是“非法获取华侨身份”,真假华侨的界定也不是国内某个机构说了算,“绿卡是外国政府给的。只要居住够18个月,怎么能是假华侨呢?居住权是货真价实的。”
该工作人员称,只要政策不改变,谁也不能说这些出去读书参加联考的学生是违规的。“究竟是不是为了参加联考这个目的而获得华侨身份,这本身就很难确认。”
自今年5月份,教育部专门针对内地中介机构运作华侨生联考一事,发文称要查处“假华侨”,并称“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公开,切实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以来,远在菲律宾上学的周宇就非常担心,由于缺乏全面考察,周宇通过中介来到菲律宾读书后,发现现实情况与中介宣传的完全不一样。
“教育部的发文直指我们的身份问题,我现在真的很担心。”周宇称,由于自己成绩不太好,初三刚毕业,他父亲就通过中介机构,获得菲律宾的“绿卡”后便安排他到菲律宾上学。
不仅如此,周宇还称,在菲律宾的学校里老师是当地人,“中文都说不利索”“学校没有考勤制度,有的同学不来上课,有的上课睡觉,老师都不管”。但由于和学校签了协议不能退学,并且考虑到家人为此付出了几十万元,周宇说,虽然心里非常抱怨父母,但也很无奈,“感觉像是吃了哑巴亏”。
周宇说,在菲律宾一年多的时间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这条捷径我们也付出太多了,两年时间可以说是被浪费,还有这么大的资金支出,现在我们更担心政策有变,如果不能参加联考,最后只能申请国外的学校了。”
华侨生联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是由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于1985年開始组织内地高校联合招收港澳台侨学生的一项特殊的高等教育政策,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均与普通高考不同。
长期以来,由于考虑到生源地的实际教育情况,相对于内地高考,联考有着考试科目少、考题简单、录取率高、竞争弱的特点。
记者跟踪调查发现,正是看中了联考的这些特点,不少移民中介商和一些国际学校,甚至一些房产机构便趁机钻营,借联考之名,吸引内地学生家长投资移民或获取国外居住权。
而想方设法绕过竞争激烈的内地高考,获取华侨学生身份,通过参加华侨生联考考取内地名校,成了内地一些家长、学生的“选择”。
华侨生包装术
参加联考的前提是具有港澳台及华侨身份。根据我国相关政策规定,华侨身份的确立并非难事,而商业机构利用的正是我国对于华侨界定的相关政策。
2009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印发的《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确认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累计居留不少于1 8个月。
除此外,根据《规定》,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的中国公民,也被视为华侨。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商业机构对这
项政策和各国移民政策了然于胸,仅就获取华侨身份而言,目前马来西亚、菲律宾、瓦努阿图、新西兰等国家的政策相对宽松,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而这几个国家也是联考中介商重点向咨询者推荐的地方。
以马来西亚为例,为了吸引外国资金,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了一项吸引鼓励外籍人在马来西亚较长时间居住的政策——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根据该计划,外籍人只需在大马银行存入30万马币(折合人民币约48万元),就可以在马来西亚获得10年居住权,且一入主申请,全家获签。
“华侨生高考只注重基础知识,初中知识70%,高中知识30%”“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激烈,华侨生高考考生少,过线就录取”“在内地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中文更加有优势,海外学习经历更能提升英语能力”。一所位于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的宣传册上这样写道。
记者走访该学校在北京的办事处了解到,他们正是用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吸引中国内地家长送孩子去马来西亚读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都会从中国内地招收“十几个学生”,定期组织中国内地家长前往马来西亚考察。
工作人员介绍,内地学生要接受两套教学,一方面要接受英式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接受专门针对联考设置的中文课程。
为了符合联考生“必须在国外实际生活18个月”的规定,一旦去他们的学校上学,从高一到高三,整个高中时期,学生必须在国外度过。在高中结束时,这些学生便完成了华侨生的身份转变,既可以选择申请国外高校,也可以选择以华侨生的身份参加中国内地的全国联考,上中国内地大学。
工作人员透露,2015年该学校一名参加联考的学生以500多分的联考成绩,成功被北京某重点大学录取,而当年,该大学的平均录取分数为667分。
记者了解到,上述国际学校的华侨生学费是每年30多万元左右,而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则在40万元以上。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而言,让孩子获取华侨身份,从而绕过激烈的内地高考,转走联考捷径,也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官方:严查侨生资格造假
联考政策出台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根据官方表述,联考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增进港澳台华侨青年对祖国的了解,维系他们与祖国的情感。但当前内地一些中介机构利用该项政策来吸引国人到国外投资“绿卡”或移民,与联考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不仅是马来西亚,一名教育机构中介商告诉记者,哪个国家都可以运作,只要居住够18个月,都是华侨。
作为内地专门为港澳台及华侨生而设的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拒收通过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等方式取得华侨身份的华侨生通过联考进入该校。
2017年5月份,教育部则表示将继续会同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办等部门,持续加大联考资格审查力度,对资格造假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做到“零容忍”。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商业机构却采用了把孩子送出去的方式获得侨生资格。
长期研究中国高考问题的独立学者熊丙奇称,大部分运作内地考生参加“华侨生联考”的机构,帮助内地生合法地获得华侨生联考报考资格,从程序上而言,属于合法经营。他认为,商业机构钻营联考政策,并不属于监管的问题,而属于制度设计的问题。
他表示,“华侨生联考”不可能取消,但是如果既保留“华侨生联考”,又打击借此进行“境外高考移民”,就必须提高华侨生联考的报名门槛条件,并加强审核。因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熊丙奇也表明了他的建议:“把华侨生的招生权交给高校,对外籍学生进行严格考核、评价,才能杜绝身份造假者。”
“假”侨生的担忧
一名移民中介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的认定,合法地取得国外绿卡,不是“非法获取华侨身份”,真假华侨的界定也不是国内某个机构说了算,“绿卡是外国政府给的。只要居住够18个月,怎么能是假华侨呢?居住权是货真价实的。”
该工作人员称,只要政策不改变,谁也不能说这些出去读书参加联考的学生是违规的。“究竟是不是为了参加联考这个目的而获得华侨身份,这本身就很难确认。”
自今年5月份,教育部专门针对内地中介机构运作华侨生联考一事,发文称要查处“假华侨”,并称“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公开,切实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以来,远在菲律宾上学的周宇就非常担心,由于缺乏全面考察,周宇通过中介来到菲律宾读书后,发现现实情况与中介宣传的完全不一样。
“教育部的发文直指我们的身份问题,我现在真的很担心。”周宇称,由于自己成绩不太好,初三刚毕业,他父亲就通过中介机构,获得菲律宾的“绿卡”后便安排他到菲律宾上学。
不仅如此,周宇还称,在菲律宾的学校里老师是当地人,“中文都说不利索”“学校没有考勤制度,有的同学不来上课,有的上课睡觉,老师都不管”。但由于和学校签了协议不能退学,并且考虑到家人为此付出了几十万元,周宇说,虽然心里非常抱怨父母,但也很无奈,“感觉像是吃了哑巴亏”。
周宇说,在菲律宾一年多的时间感觉什么都没有学到。“这条捷径我们也付出太多了,两年时间可以说是被浪费,还有这么大的资金支出,现在我们更担心政策有变,如果不能参加联考,最后只能申请国外的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