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最牛班级”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wang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底,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统计系主任应志良又回国了,此次他特地来探亲。这是他四个月内第二次回国了。四个月前,他曾经回到复旦大学,参加母校78级数学系毕业三十周年聚会。
  高考恢复后,最初两批复旦数学系学生相继在1982年1月和6月毕业。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而后选择出国、读研或创业。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大学教授,也有部分或在商界立足,或在各级政府机关任职。复旦82届数学系毕业生也因此被网友称之为“史上最牛班级”。
  


  最終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爱学习的
  1977年8月,学校里的老师通知应志良,国家恢复高考了。在应志良曾就读的上海市龙山中学,物理和生物分别被称为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老师上课也多用上海话教学。
  当时在毕业班就读的应志良,正好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复习参加高考,但在当年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他取得了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并获奖。
  最终,全国决赛有57人获奖,其中25人来自上海。在当时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动员下,这25人中的绝大部分进入了复旦大学。
  比应志良早半年入学的77级学生吴宗敏,上大学前在上海无线电八厂当工人,在机修车间维修空调、冰箱等。听闻高考恢复,吴宗敏产生了报考的念头。
  “文革”开始时,吴宗敏还在上小学三年级,并无高中教材和练习资料。为了准备高考,他和同学只好向“文革前”的老高中生借,将资料抄下来复习。
  在上海无线电八厂,那年一共有4名学生考取大学。去复旦数学系报到的当天,厂里工人将大红喜报贴到吴家门口,给吴宗敏戴上大红花,一路敲锣打鼓送到了复旦。
  吴宗敏是第三个来到宿舍的,在他之前来的是李源潮。在复旦大学校友网上的一篇访谈录中,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的李源潮曾回忆道,尽管1968年就参加工作,但十年来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上大学,因此当高考恢复,他便瞒着父母和同事报了名。当时,李源潮是已有四年教龄的数学教师,高考当天,他上午请假去参加考试,下午回来继续工作。他只想要学好数学,毕业后继续当教师。
  作为恢复高考后最早的两批大学生,77级、78级学生的年龄情况十分复杂,包括已经工作多年的考生、应届高中生,甚至有跳级的学生,年龄差距可达15~20岁。但无论长幼,在十年的知识匮乏后,“希望上大学,并最终能考上大学的同学都是热爱学习的。”吴宗敏说。
  让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1980年代的复旦自修室和图书馆座位也很紧张,学生经常要去抢位子,实在不行,只能到防空洞改造的地下房间里去自修。入学时,寝室10点半熄灯,大家都觉得熄灯太早了。作为学生代表,李源潮专门找了苏步青校长协商,最终将熄灯延迟半小时。寝室熄灯以后,数学系的同学都到走廊上背英文,甚至自备手电筒学习。
  在学习上,大家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现在仍在复旦数学系工作的78级学生邱维元对一次考试印象深刻:“第一学期的数学分析,我只考了78分,已经是班上最后几名了。那时候考不满80分就认为考得非常差了,不好意思了很长时间。”这也是他大学学习过程中,拿到的唯一一个低于80分的成绩。
  据吴宗敏回忆,“当时学生面对的功利诱惑比现在少,大家都安安心心做数学”。当时学校老师曾说,1949年之后,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勤奋的一届学生。
  当时的复旦数学系只有苏步青和谷超豪两名教授,现移居美国的中科院院士夏道行,那时在复旦也只是副教授,其余给学生上课的都是讲师。对于吴宗敏和李源潮这批学生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有当时的班主任孙芳烈老师和指导员杨浣明。
  在接手77、78级学生时,孙芳烈已经快40岁了,还有两个孩子,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这批学生,孙把小孩全托,随时随地和学生在一起,没事就来寝室聊天。在他的辅导下,吴宗敏所在的班级在数学分析的考试中,14人获得满分,这件事甚至得到了苏步青校长的关注。
  在本科阶段,吴宗敏认为,他的成绩并不算班级里最好的。他偶尔会去询问班主任及指导员,他的成绩在班级里怎么样,班主任及指导员都告诉他:“你当然是最好的。”当时吴宗敏听了很高兴,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回想起来,他意识到,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他会让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出国留学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吴宗敏是恢复高考后,复旦大学出国留学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本科毕业后,出于对学习热爱,他报名了研究生考试。在那份报名表的一个角落里,有一行小字写着:是否愿意作为出国留学代培生。通过研究生考试后,吴宗敏本想留在复旦数学系读研,没有想到学校通知他到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系去学习。那是中国教育部和德国签订的交流协议内容,连专业和导师都已经确定了。
  在1982年,复旦数学系一共派出了6名学生,分赴美、德、法留学。
  在工作分配制的时代,摆在留学归来的吴宗敏面前的,是五六个高校的聘书。他最终回到了复旦,因为在读博阶段,复旦的老师们在与他的日常联络中,都希望他能回来任教。在吴宗敏看来,上大学、读研、留学、再回国,这是很平常的一条路。
  与吴宗敏报名考研不同,在度过了“最幸福的本科四年”后,应志良突然接到通知,说系里面要找他谈谈。他当时并不知道,这次谈话会将自己送出了国门。
  在那个年代,对于当时毕业生月收入不足50元的学生而言,25美元的托福考试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好在当时的出国留学手续常不齐全,语言考试也不是必须的,谷超豪先生为应志良写了推荐信,最终,应志良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
  从哥大获得博士学位后,应志良赴伊利诺伊大学任教。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应志良觉得自己的这一切并没有什么计划,他用了“随机游动”这个统计学术语来形容他的经历。
  和经济体制改革走得近一点   就在吴宗敏等人出国留学的时候,李源潮以他所希望的教师身份留在了复旦。入学前就是党员的他,很快就成为了班级团支书,而后又是数学系的团总支书。“做了五级团的书记,做了五个单位的党的书记;就此,这个书记就没再离身。”李源潮在访谈录中说。
  在李源潮调任复旦团委副書记时,他的78级同学潘皓波接任了系里的团总支书记。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潘皓波读了很多报纸和文件,认为自己“和经济体制改革走得近一点”。他当时认为:改革既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为了参加到改革中来,他创办了勤工助学,与11家单位联系了132个勤工助学的岗位,而后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复旦学生咨询科技开发中心。
  当时,潘皓波还是一心想做研究。从复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他考入复旦信息管理专业读研。在一边读书一边任教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信息管理方面的教师缺乏实践,他便离开学校进入上海中旅集团积累经验。起初,他还抱着做几年就回学校的想法,却没有想到,在那里一干就是10多年,并自行研发了一套旅行社管理软件。为了让软件在全国范围推广,2001年潘皓波下海经商,并创立了现在的金棕榈集团。
  在82届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后来都选择了自主创业或进入华尔街,潘皓波是其中一位。徐幼于最早发现警示次贷风险,而在美国金融界出名;陈振华在学生时代就帮老师同事修电脑,编代码对他来说很容易,因此后来创办了Cybercon公司,为IBM、Apple等公司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考普斯总统奖”获得者
  出生于福建莆田县一个农民家庭的范剑青,在中学里幸运地遇到了一批当时被称为“臭老九”的好老师。受他们影响,只有15岁的范剑青在恢复高考次年就考入复旦78级数学系,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在职攻读硕博。
  1985年前后,大陆学生出国留学渐成趋势,国外大学也逐步向中国开放了个人自由申请。在当时,申请一所学校的邮寄费和申请费相当于范剑青月工资的一半,为了节省成本,他找出一份统计学专业的大学排名,只申请了排名最靠前的四五所大学。最终,他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伯克利,范剑青遇到了两位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导师,在统计界,能获此殊荣的至今也只有四位。博士毕业前夕,范剑青找到了一份在美国任教的工作,就留在了美国。如今范剑青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系的终身教授,并获有被誉为“统计学届的诺贝尔奖”的“考普斯总统奖”。在他之后,他的同学孟晓犂也曾获得过这一奖项。
  在复旦数学系完成本硕学习后,孟晓犂留学哈佛,成为哈佛统计系第一个复旦学生。初到哈佛的第一周,他选修了Rubin教授关于人口普查统计方法的应用课程。当时他很不理解:统计人口有这么难吗?在课上到一半时,他忍不住举手提问:“Rubin教授,在中国大陆,人口普查很容易,清点人数就行了。”Rubin教授愣了一会儿说:“晓犂是非常天真的(Innocent)。”
  孟晓犂最终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在他任哈佛统计系系主任期间,统计学系成为哈佛最具跨学科特点的系科之一。几个月前,他又成为哈佛历史上第一个华人研究生院院长。
其他文献
对大多数人来说,北美印第安是个颇为神秘、传奇的民族。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美国西部片中,头顶羽冠,胯下烈马,手执长矛,只要酋长振臂一呼,全部族便会呼喊着旋风般横扫敌营。  在加拿大,印第安被称为“第一民族”,因为他们在土著民族中人口最多,有633个部落70多万人。现代社会中,印第安人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况到底如何?他们的领袖——加拿大印第安族的全国大酋长又是怎样的人呢?为此,我先后两次深入了印
期刊
2012年10月18日反对外地孩子在京“异地高考”的北京青年,和要求孩子在京参加高考的外地家长,在北京市教委信访辦外对峙。一边留恋的是飞速发展的北京城丧失的东西,怀着对北京的乡愁;一边追求的是相对公平的高考机会,不想在北京打拼十多年后,自己孩子的教育,成为未知数。  教委信访办的争执背后,是近年来北京公共资源紧张、道路拥堵、空气质量下降、公交拥挤、医院爆满的现实问题。对于这群二三十岁的北京籍访民来
期刊
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有超过1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万失独父母。  有失独者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没有孩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当他们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将于何处安放?  “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丧服与葬仪……
期刊
“邻避”这个词儿在新加坡见诸报端、引发热议,也是最近的事。它是英文缩写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翻译,意思是“别在我家后院”。邻居的邻,躲避的避,这两个汉字选得好——不仅读起来发音相近,而且基本反映出它的含义。  “邻避”最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自英国环境大臣尼古拉斯·雷德利之口。因为有居民反对一些发展项目,被反对的项目整体而言对社会和国家有益,但对当地居民可能会造成一些负
期刊
历经八年讨论,新汽车召回条例终于出台。在新规下,一旦车企拒绝召回问题车辆,便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被吊销行政许可等严厉处罚。车企的“紧箍咒”真的要来了吗?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下称召回新规)10月底正式公布,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召回新规替代了2004年以部门法规形式颁布的缺陷产品召回规定。这是一个消费者等待已久的法案。  “紧箍咒”到底有多紧?“新规提高
期刊
近日,广州市纪委官方微博“廉洁广州”对网传“房婶坐拥24套房产”一事作出微回应:广州城建退休职工李芸卿,系原广州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属下设计院退休高级工程师,未曾担任该单位行政职务,也非中共党员。网上登载其家庭的24套房产情况基本属实,部分房产与其儿子共同所有。  11月7日,网友“仿缩”在天涯论坛发布了一条名为“望尘莫及,汗颜啊”的主帖,将李芸卿的“家庭房产情况一览表”曝光出来。虽然原帖只有3万多点
期刊
近几十年来,印度牢牢占据“世界药房”的位置,源源不断地向贫穷国家输出廉价药,成为全球最大的药品供应国。不过,这些廉价药大多数是仿制大药厂的品牌药,后者在欧洲和美国受专利保护。  随着印度仿制药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麻烦也来了,越来越多的欧美药厂不满印度方面对于自己品牌药的仿制和大量生产,它们和印度政府的官司也纠缠不清。近期,拜耳、诺华、辉瑞等公司均在印度法院打起了官司。  一旦这些制药企业败诉
期刊
崔莹知道,她和女儿在进行一场赌博,她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在升高中时,把孩子送回老家。她赌,女儿高考时,政策能够松动。现在,离女儿的高考,只剩下200来天,崔莹说:“我愿意用自己一条命,换一张北京的考桌。”  8月31日清晨7点,80多岁的姑姑打来电话:“快看新闻!”她手忙脚乱地打开了电视——早间新闻里,正播放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
期刊
近日,一张周黑鸭冠名武汉地铁的图片引热议,网友调侃“各位乘客您好,周黑鸭·江汉路到了,请您拿好手中的鸭脖子,依次从左边车门下车。”其实一直以来,关于冠名的事情都容易引起争议,我国现有多个城市拍卖地铁站冠名权,是城建部门筹措资金的通行办法。这次武汉地铁的周黑鸭·江汉路站亮相后,就又引起了一阵口水。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主站名还在,在站名前冠上广告而不影响市民理解,其实没什么不对。地铁站也是
期刊
16日清晨,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贵州毕节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分析,5个小孩可能是躲进垃圾箱避寒窒息“闷死”,尸检结果显示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其死亡垃圾箱内有木炭生火取暖痕迹。  “路有冻死骨”,网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句话。那该是怎样的情形呢?沉痛地想:在寒冷的雨夜,那5名孩子怎样蜷缩在那个“近一人高、长约1.5米、宽约1.3米”的垃圾箱里,尽可能使身姿显得不那么难受,并且相互取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