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出走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末读《月亮与六便士》,内心处在风暴之中,对我的生活和写作冲击很大。作家毛姆让我产生了无比的亲切感,对他生发出同情与理解;我早已感觉到的东西被他轻易说出,他小说中的那种自言自语就像是我的独白;好像我们共同说着同一个话题。隐隐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生活样式;他以高更为原型塑造的思德里克兰德这个人物,就是“我们中间的人”。通过他,我精神领域的一些东西在被看清,一些彷徨与迟疑被解除,过往的冲动在加强;先前的道德观念的残余在彻底清除,对女人软弱心理,虚幻的温情在消解,而触摸到存在最真实的内核;对艺术的本质的理解又臻于更深层的理悟;思德里克兰德这个人物是必然要来到我的生命中来的;我看到生命中真实呼喊,思德里克兰德的出走让我为之着迷,他在召唤我从凡庸舒适的生活中走出去实践自己的艺术,他说:“我必须画画儿,”“如果现在不开始就晚了”;他的出走使他的家庭、周围的人震惊和猜疑,这一切都在思德里克兰德的意料之中。他管不了那么多了,所谓的责任义务和道德他已看得很透,没有比生命中血液的要求更具道德的了;他不出走,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将会在平庸和虚假的环境中给消蚀掉,那是最不道德最不负责任的;况且他出走要 为他的画画去吃多大的苦。这是必然到来的对自己命运的承担,他将在绝无依傍的世界中去独自承担自己艺术的使命和为之所承受的痛苦,这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他是在用整个生命去冒险,他觉得必须去为艺术吃苦,把生命交给画画那是值得的,他什么都可忍耐;对女人对经纪人的体面对周遭蝇头小利甚或温情谋杀洞察得十分清楚。在他走出家门来到巴黎,然后到塔希提时,他很清楚未来生活将缩短他的生命,但可以拯救他的艺术。
  他站在画布前,我清楚地看见他怎样将自己的血涂抹在画布上,站在画布前的思德里克兰德先生对所谓既成的一切画派,官方的、传统的、当代的一切形式都弃之如泥,在画布前他仅仅看到的是他自己,始终是他自己;他作画是在进行一场血和肉的厮杀,他把自己理解的生活,慧眼看见的世界的图像在画布中表现出来;他胸中有两个灵魂,他看见另一个血肉模糊地呈现在画布上,与他分离开来,我们看到了画布上灵魂的秘密;它既崇高又冷漠,既美丽又残忍,它使我们震惊而不是感动,让你畏惧而不是欣悦。这时候你感到的是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
  有时我想我们一个人活着与死去有什么两样。你活着或者说你已死去。甚至这样想:毛姆的作品、高更的画给人带来些什么(小说中思德里克兰德的画与废品放在一起)。但在我合上这本小说时,我感到毛姆的伟大,他给一个人,譬如你和我还有那大地上不断出现的生命带来了怎样的震动与激励,他们的作品在塑造着一代代人的灵魂。设想没有高更四十岁的出走,他若压抑了血液深处的呼唤声,若缺乏一个艺术家的勇气与胆识和道德,他们活了一生就像是没有活过一样。而他的死也变得平常。但是当我在小说结尾看到思德里克兰德的尸骸躺在那间茅草棚内的草席上,对此我们不能不震动:一个活生生的人现在已气息全无。在伤感之余我得到的是无限的宽慰。因为他毕竟创造了一件件不朽的作品。而当思德里克兰德太太在舒适虚饰的客厅以未亡人的身份接待评论家来访的时候,我觉得那是对她一个莫大的讽刺。
  我注意到了小说中的“我”到塔希提追踪思德里克兰德足迹时,与岛民蒂阿瑞讲述阿拉伯罕这个人物,他几乎是思德里克兰德的一个衬托人物。在他前往地中海渡假时,突然离职到亚历山大港安居下来,放弃他可能的飞黄腾达、名利双收的职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在牵引着他,他想那是他身体中那种远比自己意志更强大的力量引他上岸的;也是这种力量让思德里克兰德出走,把他作为丈夫的身份,银行经纪人的职位扔弃在英国,只身一个前往巴黎一直来到塔希提的;而我什么时候能像思德里克兰德一样跨出那一大步。而今,我还掉在舒适生活的沟槽里。应该说我为了艺术,多年来在尘世不断地学习着放弃,但是我放弃得还不够。我显明地感触到周遭环境的无法忍耐,感觉它的荒芜;生命漫无节制的松缓而另一面是死的催逼,感到自己就处在死亡的边缘,甚至觉得抓不到一根稻草……虽然我在不断地从这种处境中挣脱出来,在不断地向我命运指示的方向走去,但我的步子还小,内心的力量太匮乏;今天晚上,我处在急剧的风暴之中,我再次听到血液深处一个声音在呼唤……
其他文献
读荒芜编的《我所认识的沈从文》一书,从中更认识了这位老夫子,更佩服他为文为艺的精神,更敬仰他为人的品格。  “文革”期间,我曾有缘和沈从文先生见过一面。那是在北京他的斗室里。我心目中,沈老是大作家,气度非凡,见面,得小心翼翼,不可冒失。谁知一见,却是个极其平凡的老头儿。说话湘西口音,似乎有点像四川话,听不真切。见我们去,从橱柜里拿出糕点让我们吃。老人热情,敢不从命,拿起一块就啃,啊,太硬了,一看,
期刊
一    发表在《开放》杂志二○○○年五月号的《李慎之访谈录》,今年又在《书屋》第一期改名《新世纪 老任务》重新发表。其中有些观点和提法,很难让读者赞同。我去年曾给《开放》杂志提过建议,修正“鲁迅先生不反封建”这一段话,没有回音。我认为断定在鲁迅著作中找不到“反封建”字样,是与鲁迅著作不相符合的。作者李慎之先生在答客文中说“……五十多年前受教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以后(中国)就不再是封
期刊
《单刀赴会》的剧情是:赤壁之战后,鲁肃奉孙权之命,千方百计,要向蜀汉讨回荆州。为此,鲁肃于临江亭邀请镇守荆州的关羽赴宴,预设伏兵,想以威逼要挟的手段要回荆州,关羽明知有诈,仍只带周仓一人,持青龙偃月刀勇闯虎穴。  在这出戏中没有刀枪相击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没有几句唱,全剧凭的是刻画关羽精气神,再加上环境气氛的渲染,周围人物的衬托,来体现关羽的英雄气概。  剧中关羽的造型是按《三国演义》中描写:“
期刊
幼时,前文说到的那位烧饼店老板,特爱看京戏。他没结婚,当然没有儿女。因此就十分喜欢我。他每去戏院看戏,都得把我带上。一、搀着我,有陪伴说话,加上淘气,就不感寂寞。二、因我幼小,乘车,进戏院都不用买票。三、他有一肚子的京戏。每出戏的人物,情节,头头是道。他要讲给我听。使我懂得不少。从散场出来,已是夜里十点多了。就带我去吃夜宵。有馄饨、四喜汤团、糖芋芨,随我挑。  从此,我迷上了京戏。有次看《吊金龟》
期刊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阵营逐渐分化,鲁迅是我国第一代新文学家中最早走上职业作家道路的一个。鲁迅在上海做职业作家这段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及出版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他不仅以其译著实绩创造了丰饶的精神艺术价值,而且凭其现代市民的觉悟自觉地实现了可观的世俗物质价值。然而,广为流布的各种鲁迅研究论著大多着重于探讨鲁迅的精神生活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鲁迅的物质生活状况仅被研究者零星提及且大多失之简约。尤其是鲁迅定居
期刊
在书店见到这本三十多万字定价近三十元钱的书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不是说我特别喜欢柳永的词,而是出于我对柳永的经历很感兴趣,出于对柳永与妓女间那种并非一般肉欲关系了解的渴望。《中国古典文学史》中提到柳永的词很受妓女的喜欢,“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而且柳永死时,“葬资竞无所出”,是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此后,每逢清明,都有歌妓舞妓载酒爻饮于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时人谓之“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
期刊
作家的作品,每每为时代留下影子;时代的影子,又往往替作家的作品圈定了一定的范围。文坛上经历越久的作家,他的作品反映的这一规律也越鲜明。综览曾被冰心老人归入“功力很深的散文作家”之列的徐开垒,他的新作《家在文缘村——徐开垒散文自选集》(文汇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更使人觉得:作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确实是形影不离。  尽管在这本书里,徐开垒的第一篇散文《阴天》和最后一篇散文《迟写的后记》,都发表
期刊
我一直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人对历史的最大负债,就是严重破坏了自己的生态环境。  在沙漠化与城市化同时推进的今天,中国的城市人口大都已对大自然的美相当隔膜。近二十多年的加速现代化,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却使我们失去了无数的江河湖泊,失去了不少森林。城市的天空上,已很少看到有鸟儿飞翔。  我们曾经拥有过美好的栖息之地,它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近二十年来,已游过
期刊
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谈吃的著述也就不绝如缕代有佳作。但说来也怪,名家谈吃,却往往意不在吃,远的如袁枚那份素净的《随园食单》不说,即如现代文化史上的两位名人周作人梁实秋,也很少胶柱鼓瑟般谈某款菜的秘方或一味渲染珍馐杂错前的大快朵颐,用知堂的话说,他们寻找的是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看来,要想从饮食这件俗事上雅起来,你就不能不把目光投到吃之外,去捕捉蕴含于食品中的情趣风味和文化民俗,否则倒不如
期刊
近日,有机会读到岳阳籍革命家、学者许诺(1910—1993)的若干首诗联,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了,他的诗联使我自然地相起了清代著名诗歌美学家叶燮的一段话:“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