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舞莲步芳 历寒梅生香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缘戏曲 少小受熏陶
   “胭脂水粉,淡施得腮儿红,眼儿媚。”“漫舒水袖,飞花逐月,荡起红尘一缕情缘。”“莲步轻移,流苏慢摆,引领灵魂穿越千年……”
   见到张凌云的第一眼,这几句并非一出戏的唱词便从我的脑海里一跃而出,觉得与她的气质非常契合。看到她办公桌上摆放的几幅端庄美丽、眉目生情的古装剧照,更觉她与唱词所表达的意境十分吻合。
   说实话,接到张主编安排我采访张凌云的电话后,我曾在脑海里勾勒过被采访者的样貌:听说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是青海戏曲界的佼佼者,想必一定是位年过半百的老艺术家形象。谁知一见面,出现在我眼前是一位身着粉色休闲装的中年女子,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被长而浓密的睫毛拥着,眉目流转,宛若一汪深泉。脑后扎着马尾辫,走起路来,左甩右摆,令人悦目。
   张凌云,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青海戏剧家协会理事。现挂职于青海省文化馆,担任馆长助理,党委委员。
   张凌云是幸福的,出生在平弦戏世家,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青海省平弦剧团第一代演员。母亲张月芳是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母亲13岁进入省艺校,与父亲张宝元是艺校同班同学,夫妻二人一直是戏曲舞台上的搭档。父母都是性格刚强、肯学肯干的人。母亲除了演戏还演过方言小品,上世纪80年代的公交车上经常播放,深受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
   张凌云自幼便受到平弦艺术的濡染与熏陶。那个时候,演出任务繁重,父母同台演出是常有的事,在幸运与幸福的同时,也意味着她得更早独立,要替父母分担一些家庭的担子,她比同龄孩子要付出更多辛苦。
   常言道:“自古忠孝难两全!”一头是钟爱的事业,一头是嗷嗷待哺的幼女,面对繁重的演出任务,张宝元夫妇毅然选择以事业为重。上世纪60年代,青海省正式成立平弦实验剧团,省领导和省委宣传部吴仁部长每星期都要到剧团亲自指导工作,省委书记杨植霖、省长王昭每隔二三天就到剧场检查编排的剧目。平弦戏得到省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使全团演职员工信心百倍,每个人都抱着一定要将平弦戏事业大力发展好的执着信念,争分夺秒地工作。他们首先排练了大型传统剧目三本连台戏《狸猫换太子》。当时,在西宁人民剧院连演上百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创下了青海戏曲史上的罕见纪录。
   那时的平弦剧团阵容非常强大,剧团里有土生土长、自学成才的著名编剧——像张宝元夫妇,他们既是剧团的主要演员又是专职导演,他们善于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勤奋创作。张凌云的父母经常下乡演出,平均每天演三场是常事。剧团没有汽车,下乡演出全凭架子车拉运服装道具,演员们自己背行李。全团分两个演出队,遵照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指示,全体演员们上山下乡,送戏上门,把戏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次完成演出任务后,演员们分头为老乡家打扫院落、担水、割猪草、做饭、洗衣服。男演员们还为乡亲理发、修架子车、修自行车、送书本、送年画。吃过晚饭后就连夜赶路,爬山涉水,实在累了就在山头上躺一会儿,为的是赶往下一个地点进行第二天上午的演出。他们经常会遇到三三两两的狼向他們围来,惊恐之下,他们只好拿起手电筒摇晃着照射,好在他们人多,彼此壮胆,狼在手电光照之下往往被吓跑。
   乡下演出,场地十分简陋,没有电灯,更谈不上舞台灯光效果,有的村用汽灯或煤油灯吊挂起来照明,有的村在没有汽灯的情况下,就把生产队的拖拉机开出来打开前面的两个大灯作为舞台的照明。演员和观众或顶炎炎烈日,或遭遇冰天雪地、扬风飞雪。为保证演出质量和舞台形象,无论酷暑严寒,演员们都是单衣上面穿戏装坚持演出。演员们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就认真采访挖掘当地的好人、好事、好社会现象等,将它们编排成小节目,如快板、三句半、倒江水、贤孝、女声表演唱,在舞台上演出,令乡亲们倍感亲切、非常佩服,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启示。老乡们热情激动,掌声不断,真正做到了演员与乡亲们血脉相融。
   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们扎根农村,立足生活,不断汲取生活中的营养,所以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既有中国戏曲程式化的体现,也融入了河湟流域民风与民俗的特色,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和导演模式。他们将生活升华为艺术,从中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表演和导演的路子,他们拥有勤奋的创作精神和扎实的创作实力,所以,剧团演员们不愁没有剧本演。那个时期创作的平弦剧目,大部分采用青海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贯穿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使平弦戏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那些剧目演出后,曾受到省级领导的高度赞誉与肯定,受到青海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文化部授予青海平弦剧团为“乌兰牧骑式”优秀演出队!不久又荣获“毛主席的好剧团”光荣称号。
   由于父母演出十分忙碌,无形之中就苦了年幼的张凌云,同时,也锻炼了她独立坚强、吃苦耐劳的好品格。在她幼小的时候,父母因为忙演出而将她和弟弟送到爷爷奶奶那里,由爷爷奶奶照看,稍大一些之后,作为家里的老大,她不但要照顾好自己,还得带好弟弟,所以她从小就开始替父母承担家务活,年少的她的确吃了很多苦,同时也锻炼了她利落泼辣的个性。那时候,父母根本顾不上她和弟弟,生活与学习全凭自觉。父母无论演出多么忙,只要在家,只要有那么一点空闲,他们都要互相切磋唱词或者互相对戏,指出哪里唱得不到位,该如何改进等等,年少的凌云就是在这样的戏曲艺术的氛围里,浸润着艺术的养分成长起来的。
  凌云有志 娇女初展翅
   由于从小受父母的艺术熏陶,1985年,17岁的张凌云考入青海平弦实验剧团,之后,被送往陕西省艺术学校代培,进行了四年的戏曲专业学习。
   在考入青海平弦实验剧团的同时,她还考上了省艺校的声乐系和兰州战友文工团的声乐系。因为省艺校平弦剧团将她们送到西安上学,也是出于对西安古城的向往和对平弦戏的热爱,她坚决选择了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    在她进入戏曲行业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比如,刚进艺校学习,她就进入折子戏的排练中。作为戏曲前辈的母亲就亲自为她制作戏服和彩鞋等。利用寒暑假回家的机会,母亲还经常与她对戏,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指点。母亲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个云手,一个眼神都必须按照要求严格训练,这使她的专业水平提高很快。
   在西安艺校学戏时,她有幸得到校长马蓝鱼老师的亲自指点,并将《鬼怨》这出折子戏传授给她。她将“李慧娘”这个角色表演得声情并茂,细腻传神,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称赞,为她以后的戏剧舞台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艺校的训练场地有限,学员们排练时都是按照不同专业分成小块排练,唯她可以单独在舞台上排练,由校长每天准时教她。文唱武打,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张凌云常常是汗水湿透衣衫,被蚊虫叮伤的皮肤又红又肿,疼痛难忍,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也曾忍不住偷偷落泪,但她依然咬牙坚持,从未打过退堂鼓。“艺术就是要吃苦,要靠真本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张凌云说这不仅是父母的告诫,更是自己从小就遵守的座右铭,所以,几十年来她一直坚守着这个座右铭。抱着珍惜短暂的学习机会和学点真本事的坚强信念,她从不找借口偷懒,白天学唱、练功,晚上待夜深人静时,借着月光和窗外的灯光偷偷到练功房习武打坐。年少的她明白:梅花香自苦寒来!她以不懈的勤奋和坚持,使自己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功底一天天深厚起来,并终于在同届学员中崭露头角,也频频赢得老师的赞赏与肯定。
   四年学业终于完成,她得到马蓝鱼老前辈的真传,这是她的造化与福缘,为她在今后的戏剧舞台上插上了一双丰腴的翅膀,使她能够勇敢地在辽阔的蓝天下展翅飞翔!
   刚走出校园的张凌云,正巧赶上1989年在青海省举办的“全省中青年戏曲演员大赛”,此次比赛规模大,级别高。记得当时京剧团的杨海东、李忆芳等老师也都参加了此次比赛。凭借平弦折子戏《鬼怨》,她以美丽端庄的扮相与婉转柔美的唱腔,加上扎实的基本功,通过了初赛、复赛和决赛,一举获得了一等奖。这成为她戏曲舞台生涯的一个良好开端。此后,该剧目又先后在北京参加“全国文化博览”“全国地方戏剧研讨会百戏长廊”等演出,均获最佳演出奖。1991年该剧参加北京戏剧大赛,又获得了优秀表演奖的荣誉。张凌云以“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走上了平弦戏剧之路。凭借她扎实的功底和对戏剧事业的热爱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一步一个台阶地攀上了演艺的高地。在戏剧表演中她擅长花旦、闺门旦、武旦等行当,对每个行当的表演都能依据戏剧人物的原型,惟妙惟肖地加以刻画,并将其傳神地呈现给观众。由她主演的《拾玉镯》《假婿乘龙》《中秋月》《杨门女将》《鬼怨》《赵氏孤儿》《日月湾的笑声》《未婚妈妈》《魂系金银滩》等诸多平弦戏剧目,既让她享誉荣耀,同时也展示出她扎实的表演才华。
   1989年,张凌云正式进入平弦剧团以后,母亲张月芳既是慈母又是恩师,在母亲悉心地传帮带下,她们很快排出了几出戏,如平弦现代戏《中秋月》,该剧1991年1月12日获得青海省文艺展演省级二等奖。该剧讲述了一位残疾女孩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真挚追求,是一出感人至深的戏。
   2009年8月,她第一次到安徽省参加“长江文艺”大赛,当时青海省去了两位参赛演员,经过初赛、复赛之后,张凌云进入了决赛。决赛时,她独自一人拉着一个沉重的大箱子前往合肥参赛,箱子里面装满了她演出的服装和道具。炎热的夏天,对于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女孩来说,那是何等的难熬,同时,还要抵挡蚊虫的叮咬,那份难熬与苦楚,只有她自己知道。对于一位戏曲演员来说,保证不感冒是最重要的,否则会严重影响唱腔。因此,她不敢开空调,只能强忍受着炎热带给她的折磨。至今,她还清晰记得,那天凌晨到蚌埠,需转车,结果不知情的她竟然坐上了一趟慢车,本来不长的一段路,她一直晃了四五个小时才到合肥。而且一到那里就开始排练,身体疲惫不堪。即便这样,她还是坚持参加了决赛。决赛之后,评出8个金奖,她位居其中之一。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编审纽镖老师说:“听到了青海平弦戏,感觉非常亲切。”听到戏曲界权威的老师这样说,凌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紧张了很久的身心,此刻如释重负。
   作为戏曲演员,张凌云非常热爱这一行,30多年来,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青海平弦戏。值得欣慰的是,有辛苦付出就会有回报。
   2011年,省演艺集团邀请山西著名剧作家纪丁先生为平弦戏演员们量身打造创作了大型平弦现代戏《未婚妈妈》,本剧目得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扶持,由张凌云出任主演。拿到剧本后,她首先对剧本做了深刻分析,对人物进行多方位理解,她不只研究自己的角色,还常与剧组的其他演员们一起进行角色分析,加上导演的启发和指点,最终圆满完成剧本与角色的塑造。剧目中她饰演的主角“海花儿”,惟妙惟肖地表演,细腻委婉的唱腔,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同年,平弦戏《未婚妈妈》获得了中国第十四届人口文化奖优秀剧目奖。2012年,为了参加全国39个重点院团(北方片区)优秀剧目展演,编剧对此剧目在音乐和剧目等方面做了再次创作与修改。
   2014年,平弦戏《未婚妈妈》在京成功演出后,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确立为全国39各重点院团之一(当时全国近300多家院团),为青海地方戏曲争得了特殊荣誉。她格外激动,幸福的泪水从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里不断涌出,当时的她悲喜交加,因为,这场戏成功演出的背后她背负着太大的压力,太重的责任,那是她人生中不能承受之重。
   原来,在这个剧目的排练演出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对她这一生影响极其重大的事,她至亲的老父亲生病离世。在她与母亲一同照顾病重的父亲时,接到了《未婚妈妈》剧目要到北京汇报演出的任务,因为身担戏中主角,责任重大,父母也给予她极大鼓励和支持,为演出的成功和不辜负父母的殷切鼓励,她全身心投入排练。记得第二场是跪戏,唱腔大,动作难度高,她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戏中,反复练、反复跪地,最后把膝盖跪破,一次次渗出鲜血,但她全然不觉。稍有闲暇,又禁不住担心和牵挂父亲。虽然排练时间紧迫,但无论多累、多忙,她都要腾出时间去看望住院的父亲。很快在忙碌中圆满完成了汇演任务,但紧接着就得去参加全国39个重点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排练任务越来越紧迫。此时父亲病情加重,她腾出每天中午、晚上所有的宝贵时间奔向医院看望父亲,并在心里默默祈祷父亲能够好起来。尽管她已很努力地照顾父亲,可还是觉得尽孝太少而心存愧疚。就在离展演没几天的时候,父亲走了。正在排练厅排练的她得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傻了,那一瞬间,她竟不知悲痛为何物。为了排练这个剧目,她没有请过一天假,每天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匆忙赶往医院看望父亲,其余时间全都在排练厅里度过,挥汗如雨。此时的她情绪失控,忍不住放声痛哭,不能自已。好心的亲友劝慰“不要哭坏了嗓子”。理性的母亲也忍痛相劝“这次演出也是父亲的期盼”。为了不辜负全团同仁的希望和大家的努力付出,不辜负亲友们的希望,张凌云将生死离别的悲伤硬是收进心底。送走父亲的当天,她立刻进入排练厅,把所有的精力投入演出。    2014年4月29日进京,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容她有时间想任何事,全心全意想着如何将戏演好,她必须得把舞台上的角色演好、演出彩。所以,当演出获得成功那一刻,站在舞台上的她百感交集,在心里默默对父亲说:“父亲,您看到了吗?女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直到从北京演出回来她才反应过来父亲没有了,那种感觉,至今令她不能释怀,只要提起就泪水涟涟。6年了,她一直不敢相信父亲已经没有了的痛苦事实。
   由于承受着丧父之痛,从北京演出回来之后,她得了偏头疼,身体被病痛折磨着,最后没办法,吃了许多付中药进行调理。在她调理病痛期间有个到银川参加全国第4届秦腔艺术节的赛事,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她本不想参加,但是,为了青海戏曲能够登上艺术节的舞台,也为青海戏曲能够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她还是坚持去参加了。结果那次演出获得了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和个人优秀表演奖。
   如今张凌云在事业上已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在国家级、省级各种大赛中多次荣获单项奖、集体奖、金奖、一等奖、表演奖、优秀奖。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获得青海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她不骄不躁,一如既往。因为,她已从悠然的岁月里历练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淡定。
  荣登戏晚 历寒梅自香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由于张凌云有毅力,肯吃苦,文武戏全都拿得起,她的演技水平提高很快。记得那是1990年的夏天,她骑自行车时被迎面而来的骑车带孩子的男子给撞了,结果髌骨粉碎,被送入医院治疗,左腿打了石膏。伤好后,左腿关节僵硬,不能打弯。这对于十分热爱戏曲事业的张凌云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她坚持进行恢复锻炼,经过3个月非常人可以忍受的恢复性锻炼之后,受伤的腿终于恢复健康。那段时间都是母亲陪着她,母女俩将客厅里的茶几拉向一边,就在客厅里练,母亲为她指导每一个动作、唱腔、手法等。伤好后她出演了《鬼怨》,由于演技出色,多次获奖。
   作为戏剧演员,她深知唱腔与舞台功底的重要,多登台多唱,熟能生巧,才能演好剧目。平弦戏的程式与其他戏是相通的,区别一是唱腔念白用的是青海西寧地方官话,区别二是音乐不同,与其他音乐比,平弦戏的音乐比较委婉动听。若说到审美特征,那就要看拍的是什么剧,应以观看剧目所产生的意象为评判标准。平弦戏较之于秦腔戏的唱腔要细腻些,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2017年,纪丁编剧又为平弦剧团量身打造了一出《魂系金银滩》,该剧表现了一位藏族党员干部、基层女书记的感人形象,故事生动感人。张凌云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大的责任心以及过硬的戏曲功底,出演女主角,大获成功。无论取得多少成绩,她都从不放松对戏曲的追求。2017年2月,剧目《魂系金银滩》得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扶持,她再次饰演主角“卓玛措”。舞台上的她,表演功底扎实、演技娴熟,将真挚的人物情感融入精熟演技呈现给观众,塑造出了极富时代特色的人物典范。
   2017年年底,张凌云到北京参加文化部院团长干部培训学习,为期半个月。就在培训将要结束时,她接到领导电话让她暂时不要回青海,准备参加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他们的节目《魂系金银滩》片段经过审查后,晚会总导演感觉这个片段如果在戏曲晚会上呈现的话,有点单薄,又让她唱了一段传统戏《白娘子》唱段,听完她的唱段之后,总导演当即决定留下她一人,准备重新组创《古戏迎新春》。新年戏曲晚会前的排练之苦,强度之大,可想而知。这场晚会非同寻常,需各级领导层层审查,层层把关,不到最后一刻,能否留在舞台上都是未知的。12月29日,他们被安排进入国家大剧院,马上就要过安检了,她的心还是悬着的,直到开始化妆,那位为她化妆的老师才对她说可以放心了。
   她清楚地记得那晚文化部领导来看望他们的情景。领导们和蔼可亲,让人很温暖,尤其是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来到后台慰问演员时握住她的手说:“你们这个节目是新编节目,时间虽短,可是一次比一次好。今晚的演出不要紧张,把最精彩的一幕呈现给观众。”
   2017年12月29日晚,一年一度的梨园盛会“2018新年戏曲晚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拉开帷幕,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剧院观看演出。张凌云有幸代表青海省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人民展示平弦戏的魅力,令她深感荣幸与骄傲!这是青海平弦戏有史以来参加的最高规格的演出,也是青海平弦戏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2018新年戏曲晚会”是戏曲界最高规格的“盛宴”,荟萃了全国多地代表性剧种的戏曲名家,集中展示了我国戏曲艺术传承创新的丰硕成果。能够在这样重量级的舞台上亮相,对于青海平弦戏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也是国家对青海省文化事业多年来发展成果的肯定。这个节目是在北京新排练的一个各地方戏曲联唱板块,时间紧,任务重,由导演组创编新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重新配器、用平弦曲调完成。张凌云与几位乐队老师共同努力,不分昼夜辛苦排练,反复修改、锻打、磨合,作品最终得到总导演和专家组的认可。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演出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他们丝毫不敢懈怠,每一个字、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是经过反复练习、精雕细琢完成的。在联唱节目中,张凌云以其端庄大方、俏丽优美的扮相,在舞台上漫舞水袖、轻移莲步,盈盈浅唱、婀娜生姿。一个云手,一个盘腕,一个转身,几步圆场,水袖轻舞,眼波流转,百媚千娇。她用平弦的曲调把剧目中“殷殷彩袖舞春风,车如流水马如龙。轻笼寒烟慢摇桨,笑迎那处处欢歌挂花灯……”这段“小唱”所表达的盛世祥和的景象精彩地呈现给观众,充分展示了大美青海的文化名片——平弦戏剧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参加新年戏曲晚会演出,张凌云收获颇丰。她结识了众多优秀的国家级艺术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如做人、做事、对艺术的执着与尊重、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待艺术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等。通过与大艺术家们的交流,使她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使她对“专业”二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放眼未来 立足团队发展
   历经30多年的摸爬滚打后,张凌云已经历练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平弦戏台柱子。2013年,由于工作需要,她被任命为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副团长。上任后她意识到剧团要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和保护是重中之重。作为剧团领导应该放眼未来,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动员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做好传帮带工作。特别是对专业领域内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要重点培养。要多与优秀的院团交流,将戏曲界的优秀专家学者请进来传授技艺,拓宽演员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作为平弦戏第三代演员,努力带领新一代演员充分挖掘平弦剧种的地方艺术特色,做好传承与创新。带领大家进一步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时代精品。
   2017年,她又被任命为平弦戏创作研究室主任。
   2019年8月11日中旬,《魂系金银滩》剧目进京参加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剧目演出,地点在北京评剧大剧院。演出那天,一踏进剧院的门,她的心情就难以平静。5年前,也是在这个舞台上她演出了《未婚妈妈》,让中国人知道了青海平弦戏,认识了祖国大西北高地上勤劳、勇敢又坚强的西北人,再想到5年前父亲的离世,真是感慨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未婚妈妈》剧目,是从全国300多台剧目中选出的30台剧目之一。演出过程中,反响很大,当时在场的几位已经退休的青海的老师们非常激动,当场就振臂欢呼起来。其实,当时张凌云是带病坚持演出的,因为7月份她在排练时不慎将左腿膝盖的半月板挫伤,由于演出任务重,受伤后,她顾不得休息养伤,打着绷带坚持去参加排练,腿伤一直没有养好,演出时她坚持按照剧目要求做了高难动作,当时就听到腿关节处咔咔作响,钻心的疼,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张凌云娴熟的演技得到了“国戏”北京专家老师的夸赞,并提出了一些将平弦戏改进提高的建议。作为一位戏曲演员,能经常出去观摩、学习,对演员的专业能力提高力度非常大。
   青海平弦戏从第三代演员开始走出省门,也就是说,是从张凌云这一代才走向省外,在省外开始有了一些影响。但是,张凌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若想让更多国人了解青海平弦戏,必须继续努力,还需加大宣传力度。
   她深深懂得,剧团是培养人才、产生剧目的地方。离开了舞台,演员无所谓演员,更不可能有任何专业的提高。作为平弦戏演员,她深知青海平弦戏从诞生到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近年来通过创新,唱腔的咬字已经靠近了普通话,有所改变。但民间的平弦唱腔仍是本土的、纯青海话。2008年,青海平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平弦戏还没有被列入。1992年,青海平弦剧团被誉为“天下第一团”。
   由于剧团先后累积表演了数量可观的剧目,而戏曲又是主要通过音乐唱腔表现其复杂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形式,为此从1962年排练《狸猫换太子》时,在音乐唱腔方面,大胆突破了曲牌联套结构,借鑒、创作和发展了导板、快板、散板等板式和弦乐板头、打击乐、行弦等,同时又保留了原先平弦中各类曲调的精华,使平弦戏的曲牌结构,由曲牌联套体走上了辅以板式变化的综合体路子。另外,它还吸收了青海眉户和贤孝中的部分唱腔和曲牌,加以糅合运用,并吸取了青海民间的唢呐曲牌,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表现力,在念白、表演和形体训练方面也增加了高难度的要求。平弦戏作为青海地方的新型剧种,它没有其他大剧种那样剧目繁多、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但它深受青海当地群众的喜爱,在青海民间广为流传。
  尾 声
   作为艺术形象的塑造者,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能概括角色的轮廓外形,更要体现出艺术家的内在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的艺术家将个人独特的性情和对艺术境界的追求注入到戏曲之中,使地方戏曲艺术蕴含丰富的情愫,也有浓浓地方文化的内涵,彰显了传统戏曲的空灵、恬淡、朴素的魅力。在当今,地方戏曲——平弦戏所面临多方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使其出现繁荣,不断创新是一个值得探索与追寻的命题,这也是艺术家始终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   登上蚂蚁山,便可看到山顶上依山形修建的三个亭子,其中在最东边的亭子(后改建为塔)凭栏俯瞰,整个乐都县城便一览无余。因为湟水而形成的河谷地带使青海东部成为青藏高原最美丽富饶的区域,乐都地处大峡和老鸦峡两个峡谷之间的盆地中,南北两面山形成天然的屏障,这里相对宽阔,湟水河像一条飘带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流向我们看不见的远方。铁路公路像几条弯曲的长线在远处的村庄和树木的遮掩下忽隐忽现,穿过城区的建筑后
期刊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文化在扶贫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不仅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文化扶贫更是激发扶贫工作的内生力,能够从根源上预防贫困,是扶贫工作治本之法。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青海省文化旅游部门集合文化资源、凝聚文化力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准扶贫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來,我们创造了减贫的好成绩,剩下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期刊
如果说长篇小说《守四方》描写的是高原官兵赤诚奉献的故事的话,倒不如说是描写主人公如何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的一部具有哲理意味和诗意象征的作品。  作为安徽文艺出版社的一名编辑,我有幸担任长篇小说《守四方》的责任编辑。读完作家贺贵成用满腔的激情、满腔的挚爱、满腔的热血创作反映高原军旅生活的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守四方》,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让我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心中不禁升腾起一种深
期刊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就一点也不奇怪。  明朝实行的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明
期刊
前不久,我慕名来到在我省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互助县塘川镇双树村。走在乡间小路,亲身感受着这里的乡土气息,和农户人家和当地的人们一起聊起以往那个年代。我们谈论的话题很广,谈到人民政府建政解放初期和土匪做斗争的故事,谈到我省第一农村党支部建立时的情形,其中的一部分老人也谈到了当初知青下乡的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和边疆。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
期刊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争议。在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大部分人流离失所,但有户可查的人口仍然达500万,所以保守估计当时明朝的人口大约在7000到8000万左右,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过4亿,所以明朝绝对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矿产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尽记载,后来的200多年,世界上都没有国家能
期刊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分析,对山西省农村成年男子的体育锻炼健身情况分析研究,发现在该省农村成年男子中体育锻炼健身意识薄弱,体育锻炼的项目和活动方式单一,健身锻炼场所有限,导致该省成年男子的身体素质出现逐年衰退的趋势。据此对如何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育健身;农村;成年男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自2005年全国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国民体质监测调查以后
期刊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200多年来,乾隆的这道圣旨一直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祸根。那么,当时正值鼎盛时期的大清帝国,为何会有这种举动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防范郑成功反攻,清朝实行海禁政策  原来早在明朝败亡后,郑成功等政
期刊
明月高悬,江风猎猎,伍子胥牵着王孙胜的小手,孤独的白发随风飘扬,转过头,已是泪流满面。  伍子胥过了大江,来到吴国境内。这一路盘缠已经用尽,他和王孙胜只得忍饥挨饿一路疾行,挨到江苏溧阳市的濑水岸边,两人终于再也撑不住了。  一路颠簸,一路饥饿,一路担惊受怕,身心已经疲惫到了崩溃的边缘,现在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口饭。  突然,伍子胥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濑水岸边,一个瘦小清秀的女子在急流中一面浣纱一面唱
期刊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这位确有其实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却被岁月的洪流淹没不传了。她一生辅佐了四代皇帝,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即崇祯),直到明朝灭亡。  天启七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入承大统。清兵趁机直奔向通州,京师形势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诸军镇边勤王,秦良玉接旨后,带领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