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启思·积学·养习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状态转变为富有强烈参与意识的主动灵活的接受、获取状态,要用教材和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把启发思维作为教学重点目标,调动学生积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动情;启思;积學;养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0902
  课堂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笔者不揣浅陋,也想来凑点趣。窃以为,如果从操作策略和目标设置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始终抓住四个要点不放。
  一、动情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学生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充满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如果教师能够饱含激情地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就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语文学习的乐趣。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营造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式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是教学独幕剧的开堂锣鼓。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教师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事半功倍。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范读吸引学生,也是“动情”的常用手段之一。以情动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感染上,还应该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有机融合在一起。例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令人同情,但她的固执和愚昧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鲁四老爷和鲁四婶应当对祥林嫂的死负有责任,但作为教师,仅仅让学生产生痛恨他们的感情,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两个人算得上坏人吗?经过讨论和争辩,大家的意见渐趋统一:鲁四老爷和鲁四婶的言行,在那个时代很正常,不存在“心术之坏”;相反,如果这两个人“心术坏”,那么,作品批判社会制度的力度就小了,鲁迅的深刻用意正在于此。
  二、启思
  语文既然有工具性的作用,就应当包括思维的工具,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背默识记,忽视思维开发。诗书满腹而毫无述作,古人称之为“书橱”。“书橱”除了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外,对社会用途极小。语文课堂教学理应把启发思维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只有当学生的思维都启动起来了,其理解和创造的兴奋点才能形成。一般说来,首先要重视思维的发散。《项链》多种结尾的想象,就是一种思维发散活动,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就是从不同角度对胡同文化进行发散式介绍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思维发散的幅度更是开阔。就可操作性而言,发散学生思维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考虑问题。个人、群体、国家民族、人类是由小到大的纵向发散;东西南北中,吃穿住行玩,道德、法律、制度、政策,是横向并列发散。其次要重视思维的变异,如果说发散主要是量的增加和域的拓展,那么求异思维则是质的提升。我们这片文化土壤上,“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尤甚。不少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入现成的答案中,容不得不同意见,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之门关闭,思维神经萎缩。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良好学习品质。语文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作品,总体上说都是好“例子”,但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就有多处知识性错误。即使巨擘如鲁迅,对中医中药和京剧的看法就不无偏激。笔者的学生中,就曾有人指出《拿来主义》一文,论的是从外国横向“拿来”,却以纵向继承祖上大宅子作喻,比类不当。教师的分析,不是圣经,要提倡学生挑教师的刺。
  三、积学
  古人提倡“积学以储宝”,现在却有人讳言积学,他们将知识、学问和能力对立起来,误以为强调积学就会影响能力的培养。笔者坚持认为,不讲积学的语文课就不是好的语文课。当然,不能将积学简单理解为知识点的记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不可能离开知识、学问而孤立地形成。也许有的小说作者不需要太深的学养,但对于他们来说,通晓世风人情,体察处境心态,就是学问。写世情小说的人逛商店,大多要十分注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商品的名称、样式、价格以及主要消费对象等,当场记录下来或回家后立即回忆录写。这不是积学又是什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者、学习者与文本对话,学习者自身的内心对话。但无论何种意义或何种层次上的对话,离开所积之“学”,就是空谈。对话得有资本,已有的“学”就是资本。曾听《促织》一课,执教者引入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抄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当即熟读成诵。评课时,有人批评这是旁逸斜出。笔者私下觉得执教者做得好,体现了强烈的积学意识。如果布置学生课后读背,效果肯定要打折扣。诚然,积学不在认识之难,而在操作之难,诸如重点知识如何把握就是困惑点。另外,机械和琐碎也是积学之大忌。笔者以为,积学的重点应据文而定,特别是只有“此文”才有的“学”最好当堂解决,不留尾巴。例如,《鸿门宴》中的通假字较多,从本字与通假字的关系看,几乎涵括了通假字的所有类型。笔者就要求学生将通假字的各种类型连同本课的相关例子一并记住,而且当堂检测。假如有的知识点太分散,可以相对集中起来之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同刊物的主题汇编)。为了调动学生积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竞赛活动,利用他们的好胜心进行心理驱策。
  四、养习
  学习习惯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这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因为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语文学习习惯的外延无非是预习习惯、书写习惯、思维习惯、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之类,没有详细罗列的必要。关键倒是要解决两个问题:1.对于已经养成的不良习惯如何纠正?2.良好习惯培养的课堂操作要领是什么?养习,重在一个“养”字,怎么“养”?只能在行为中养。我们深知,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养”就是“播种行为”。根据现代社会行为理论,纠正不良习惯难度虽大,但只要坚持“逆向反复”,还是能够收到效果的。举个例子,少数高中生至今写作还没有列写提纲的习惯,而是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响到哪。笔者的做法是,学生必须先向同桌口述提纲,然后写下来,最后才能撰写正文。对这批人,笔者有特殊政策:只要写了提纲,就起码给个及格分。至于良好习惯培养的课堂操作要领,就是不做则罢,做则彻底,不能让学生心存侥幸。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先向他们介绍常用的标记法和批注法,再集思广益,让大家自创简易实用的标记。接下来,就让每个学生使用这些标记进行批注,并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评比。笔者还实行突击性检查,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褒贬分明,奖惩有度。如“?”是通用的表示疑问的标志,但光有问号,一点不考虑解决问号中的问题,还是不行。笔者便检查“问号消除”(困惑得解)的情况。利用理性的引导,借助必要的督察,经过多次的强化,大多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基本养成。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摘要]这篇论文是由一节高二必修复习示范课引发的对高中历史以练代教复习课模式可行性的思考。通过对旧知再现、检查复习、真题再现三个课堂教学步骤的合理阐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问题教学的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复习 以练代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09  最近听了由某名师开的一节必修Ⅰ专题一小高考复习课,题目
摘要:在当代中国,民生总体上处于发展之中,并遵循着一定的历史逻辑:从保障民生,到改善民生,再到提升民生,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社会和生态,民生发展表现为质量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民生发展不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它兼具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特征,不断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而且还具有不平衡性。只有把握了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其特点,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推进民生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人
[摘 要]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平台,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掌握有效的对话途径,这样才会让语文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平等对话;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0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摘 要]情感因素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主义价值观。蔡锋老师执教人民版《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从“展示教师的情感”和“发掘学生的情感”两方面着手,对情感因素进行了有效运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關键词]历史教学;情感因素;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7102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交
[摘要]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高中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引导:自主制定学习目标,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开展自主评价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460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摘 要]提升学生的史料辨析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史料辨析处理能力,需抓住几个关键词:存疑、分类、习法、探境、有序。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辨析处理能力;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81-02  史料辨析处理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能力之一,而且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
[摘要]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强调发现学习,强化学习内部动机,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解读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对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最后,以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为例,提出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项策略,以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布鲁纳学习理论高中地理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在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时,要关注议题的真实性,倾向议题的开放性,倡导议题的引领性。  [关键词]议题;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导学案”正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它把“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没”等问题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因此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在这样背景下,我校也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以营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
[摘要]以《愚公移山》课堂教学环节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才适合农村中学教与学的自我思考。  [关键词]愚公移山课堂教学环节自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23  农村初中语文课改的步伐越来越快,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成为课改的关键一环引起广泛关注,引起教师的自我思考。  笔者对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