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我校的《我本管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批准立项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尝试运用课堂评价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开展了对各学科录像课的分析研究。现以我校在区“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展示的语文学科6节公开课为例,把我们的做法报告如下。 本次评价的课堂教學样本是我校课题组实验教师2014年10月在区“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展示的6节语文汇报课的录像。
从总评结果看,教师在教学目标上的平均得分最高,为9.7分,其次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平均得分为9.5和8.9分。平均得分最低的是教学过程,为8.6。整体而言,这6节课对学科教学的定位基本准确,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基本到位。
一、课前导入
从6节课导入环节的分析结果看,最低分为7.6分,最高分为9.6分,平均分为8.4分。主要是导入占用时间过多,不够简洁,缺少新意。
二、课堂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几乎所有教师都做到了按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设计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内容
在“围绕教学目标”“难度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呈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项上的得分均达到或超过8.8分,这说明大部分课都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难度的设计和呈现方式设计上都能考虑学生的需要。
四、课堂教学过程
从课堂教学过程看,相对而言,“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一项的平均得分略高,为9分。其次为“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合适”“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比例合适”。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师生语言互动”有效。
五、教学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及时评价,有效的评价可以持续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激励性的评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见表3。
从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做得比较好,这说明教师课堂上做到了“目中有人”关注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后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六、课堂教学效果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教师在“目标达成度”和“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两项得分略高,为8.8分;“学生参与度与检测效果”次之;“教师指导的实效性”得分相对最低,为8.4分。见表4。
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6节课能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实施教学,根据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学生行为已经成为课堂行为的主体。在部分课堂中,已经出现学生语言所占比例超过教师语言所占比例的情况。6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读书、积极思考、主动表达的时间增加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语文课堂上学生静心学习语言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缺少对学习程度的具体描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学生的学习在根本上仍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互动和交流还没有形成。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需进一步改进。
(一)加强学情研究,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学理之趣
语文教学之“趣”,不仅包括直观形象的现实之趣,也应该包括读书、表达等学习本身的学理之趣。教师要首先认识到“趣”的两层含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趣”。
(二)在保证学生行为数量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还课堂于学生
要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还应做到鼓励学生多说、多做,尽可能给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调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并通过互赏、互助、互评、互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避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虚假主体现象。
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加强师生有效交流与互动
师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为此,建议教师首先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奠定基础,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机做出反应。
从总评结果看,教师在教学目标上的平均得分最高,为9.7分,其次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平均得分为9.5和8.9分。平均得分最低的是教学过程,为8.6。整体而言,这6节课对学科教学的定位基本准确,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基本到位。
一、课前导入
从6节课导入环节的分析结果看,最低分为7.6分,最高分为9.6分,平均分为8.4分。主要是导入占用时间过多,不够简洁,缺少新意。
二、课堂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几乎所有教师都做到了按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设计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内容
在“围绕教学目标”“难度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呈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项上的得分均达到或超过8.8分,这说明大部分课都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难度的设计和呈现方式设计上都能考虑学生的需要。
四、课堂教学过程
从课堂教学过程看,相对而言,“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一项的平均得分略高,为9分。其次为“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合适”“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比例合适”。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师生语言互动”有效。
五、教学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及时评价,有效的评价可以持续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激励性的评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见表3。
从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做得比较好,这说明教师课堂上做到了“目中有人”关注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后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六、课堂教学效果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教师在“目标达成度”和“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程度”两项得分略高,为8.8分;“学生参与度与检测效果”次之;“教师指导的实效性”得分相对最低,为8.4分。见表4。
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6节课能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实施教学,根据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学生行为已经成为课堂行为的主体。在部分课堂中,已经出现学生语言所占比例超过教师语言所占比例的情况。6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读书、积极思考、主动表达的时间增加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语文课堂上学生静心学习语言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缺少对学习程度的具体描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还有所欠缺;学生的学习在根本上仍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互动和交流还没有形成。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需进一步改进。
(一)加强学情研究,引导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学理之趣
语文教学之“趣”,不仅包括直观形象的现实之趣,也应该包括读书、表达等学习本身的学理之趣。教师要首先认识到“趣”的两层含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趣”。
(二)在保证学生行为数量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还课堂于学生
要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还应做到鼓励学生多说、多做,尽可能给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调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并通过互赏、互助、互评、互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避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虚假主体现象。
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加强师生有效交流与互动
师生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为此,建议教师首先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奠定基础,并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机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