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创造性成果的取得和杰出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问题既有制度上的不完善,也有研究生本身创新能力的瓶颈。文章基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和研究生教育的制度优化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制度优化;创新能力
  Abstract: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is the guarantee for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healthy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way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talent training. Creative achievem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are inseparable from high-quality graduate educati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clude both imperfections in the system and bottlenecks in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ased on the demand and supp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system optimization method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System Optimiz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引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根本保证。近几年的中美贸易争端,说到底是科技、人力资本的问题。人力资本积累因为其正外溢性,带来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实现一个国家持续增长。因此,人才培养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无疑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创造性成果的取得和杰出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都是核心。而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其人才培养关系着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国家目标的实现、也最终影响国家能力。
  从近几年笔者所在学院的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来看,研究生的论文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差的论文,这些论文和一般差评论文的特征并无二致:研究主题不明确、逻辑结构混乱、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不恰当、结论不实,建议泛化,写作不规范、态度不端正、缺乏创新性。另一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看起来还不错,但是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些论文模型很高级、排版与格式也相当规范、方法也相当精致,但是这些论文也有一些共性,就是:“无实证、不论文”,选题背景对所研究问题的偏离,论文的思想贫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严密、因果关系的机制描述不够清晰,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脱离,政策建议往往“放之四海而皆准”,文字不经过推敲就使用等等。而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面临答辩评委的质疑和提问,回答最多的是以往什么文献这么多了,因此本人也这么做了,论文的答辩看不出独立思考的成分。
  因此,本文基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从制度和研究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当前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枷锁
  近年来,为满足管理、评价和统计的需要,我国很多高校的研究生院对研究室培养过程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本身并没有围绕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1)招生选拔机制僵化。首先,随着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程度的增加,经济学科研究生规模持续增长,跨学科、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占比较多,但部分考生并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研究生复式流于形式,这就为之后的研究生培养埋下隐患。有些高校对于是否调剂跟风制定政策,缺少针对本校情况的政策。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以前接受调剂,后来调整为不接受调剂。在本校优秀生源留不住又不接受调剂的情况下,最后录取生源质量与此前相比有所下降。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首先,对跨学科和同等学历的学术研究生没有系统让他们修本科相关必修课的要求。其他即使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本科阶段课程体系也不健全。只注重高级课程的开设,而较少关注学生学习质量。其次,有些课程内容及深度和本科阶段同质化严重。有的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评价高分,故意降低考试难度。最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的学习呈机械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质疑、探索及讨论。考虑到学分,大多数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体系里都缺少跨学科的课程设置。
  (3)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不完善。以笔者所在高校来看,研究生毕业论文、科研创新能力的方差较大,毕业论文质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其导师基本都是严格自律,自身创新意识较强,对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有些导师把担任研究生导师当成一种荣誉和福利,极力为自己争取名额,但是缺少相应的责任。导师队伍只进不出,无法淘汰进取心不强、责任心不够的导师。有的导师性格偏执,不允许学生质疑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论文的指导缺少科学性。   2.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的瓶颈分析
  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自不必赘述,而研究生阶段的创新能力是整个社会创新的重中之重。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阶段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应当致力于四方面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抗挫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只有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提升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
  (1)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研究生应当具备对所研究问题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将这种逻辑推理正确、清晰地表达出来。首先,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从逻辑上能够找出以往文献可以继续探索的话题,并将其凝练成可研究的问题。其次,推敲各变量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政治学与伦理学等之间的关系,并梳理这些变量影响的机制。显然,这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再次,选择合适而不是高级的方法进行分析。现代经济学更看重数据,因此,很多研究更偏向计量经济方法,但是这并非说明计量方法一定比其他方法,比如描述、案例分析方法更恰当。最后,研究应该得出不深入分析就得不出的结论,即研究的结论不是常识,而是现象背后的含义。
  (2)独立思考能力。任何一门科学,规范的研究首先应当是基于文献的,经济学也不例外。近年来,大量的经济学论文良莠不齐,很多经济学的学术研究生在进行某一经济问题的研究时,往往不加推敲、不加思考地模仿文献的做法。比如在计量经济分析中,为什么要选取这个变量,或者这个变量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指标计算,完全是因为某一个文献这样做了,似乎有人这么做就是一种背书。事实上,任何期刊,哪怕是顶级期刊,也可能都有选取指标、变量不规范或者不科学的问题。很多研究生对于自己的选题和具体研究的问题没有清晰地认识,有的认为导师让他这样做他就这样做,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抗挫能力。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进行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比如满怀信息地寻找数据,突然发现到某一年数据缺失导致这个数据完全没法使用等等。有的研究生在开题、预答辩甚至是答辩过程中,对于答辩评委的否定无法接受,而培养单位总是担忧由此可能带来研究生轻生等问题而主观上给研究生宽松答辩,这样又会对以后的研究生产生一种心理预期,从而循环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些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跟导师交流后直接被泼冷水,因此失去信心。
  (4)交流和沟通能力。很多研究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些研究生无法将所研究问题以讲故事的形式清晰、流畅地口头呈现给听众。在书面表达上,口语化的词语句子使用过多,标点符号错用、不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当面临其他人对所研究问题的质疑时,无法富有逻辑地进行问题的分解与剖析,这反过来又影响其对研究问题的逻辑清晰化。
  3.提升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政策建议
  (1)系统性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研究生的生源和本科生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高校的管理者认为这两者毫无关系。本科生质量培养的更好,才能吸引本校毕业的本科生继续在本校深造,提升本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本校本科生质量降低,导致本校优秀的本科生宁可不读研究生也不愿意读本校研究生。首先,招生高校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将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招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虽然短期不见得有效果,但是长期对于提升招生质量至关重要。其次,招生高校还应该转变思路,灵活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招生计划,不能仅仅先入为主地认为第一志愿没报考本校的学生无论其多优秀都不允许调剂。再次,还应该制定适合本校的选拔标准及方式,建立科学、高效、健全的招生选拔机制。
  (2)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落实研究生能力培养。完善研究培养方案。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专硕的培养,其重点就是学术能力。经济学学术能力的培养中:独立思考能力是精髓,逻辑思维能力是支柱、表达沟通能力是必要条件,抗挫能力是保障。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应强化这几种能力。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充满了较多的空话和大话,应当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微观化。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到生源的多样化。研究生的培养更多是一个精密过程,而不是大锅饭模式。因此,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来源。即使是来自于经济学专业,也应当对这些学生本科阶段核心课程的差异有所考虑。本科阶段没有修过这门课程,会导致有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学起,最后造成心理困扰。另外,经济学的创新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等等,因此,应当根据学校情况,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让经济学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视野中理解经济现象、深入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对政策参考才具有现实意义。课堂教学中,可借鉴“习明纳”模式,活跃课堂气氛,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启发式提问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动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献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节课都应当做到布置相关文献让学生阅读,可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自己查阅文献。学期中设置小测验,这些小测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测验可以是开放式问题,学生只有阅读完大量的文献才能回答问题。降低期末考核的比重,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就可以考试及格的情况。
  完善学术讨论制度。研究生参加学术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应当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自从将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制度化后,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要求参加学长的文献汇报以及学术成果汇报,而且还要求参加学院的青年工作坊,与年轻老师进行学术交流。每位学生都要求在每一学年的学术论坛上进行至少一次的学术汇报。而学生为了准备这一次的学术汇报,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对相关文献进行精读并分析,在汇报中,还要接受主持老师与同学的提问。
  (3)建立健全导师制度。高校应加强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和考评制度。首先,导师的遴选不应以其职称为必要条件,而应在考虑师德的基础上,全面、综合根据其学术水平来决定是否成为导师。在导师遴选制度中,应坚持“德先才后”的原则,先根据一个老师的师德、道德水平做第一轮遴选,其次,再考虑其学术能力。这样才能选择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导师。同时,完善淘汰制度。“德不配位”者,应当禁止其招生、取消其资格,让其退出导师队伍。其次,培育导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味着否定,身为导师,应当接受学生对自己观点的挑战。导师不能因为自己的学术观点受到学生的质疑和批判就为难学生,学术的进步恰恰是在質疑和批判中发生的。创新要求导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相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应该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各人指导各人的,而是导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组里的讨论。导师、学生经常性的交流、进行学术讨论,对于经济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要,而且也非刻意地提升了导师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2]Lucas, Robert Jr.,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2(1), pages 3-42.
  [3][美]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助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4]https://www.sohu.com/a/369832893_694078.
  [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名称(课题编号:19GWYJSCX-04):应用经济学学术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康锋莉(1978-),女,汉族,陕西澄城人,厦门大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
  夏立红(1986-),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科技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出现,犹如文字的诞生一样,是划时代的改革。现今,可以说是人人都会上网,因此很多的事物都会利用网络来直观展示,例如宣传某一件产品或者是事物。其实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也可以利用网络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本文就非遗文化的网络宣传与推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宣传与推广;非遗文化;重要性  很多人都听说过非遗文化,但是
期刊
【摘 要】我国最早的监狱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时随着夏朝的出现而产生的,经过殷商、西周、春秋各时期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日趋完备。在内乡县衙内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监,本文以内乡县衙监狱为例,简述清代地方监狱的设置及运作制度。  【关键词】清代;地方监狱;内乡县衙;机构设置;运作制度  1.监狱的起源与发展  监狱,是统治阶级关押已决犯的场所,是依照国家法律而设置的刑罚执行机构。监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增长,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提升。其中,以文艺活动来说,借助不同文艺活动,不仅能传递文化、艺术,更能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但是,文艺活动种类多样,如何开展文艺活动,调动文艺活动现场气氛,其难度较大。这也意味着主持人,应作为各类文艺活动引领者,应在文艺活动中,充分调动现场氛围,以此激发群众兴趣,进而打造更多优秀文艺节目,为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主持人;文艺活
期刊
【摘 要】新闻稿的撰写是新闻事件的浓缩,內容上应以扼要和简洁的笔触,叙述新闻的要点和事件轮廓,格式上简洁,美观,整理有序。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关键词】新闻;写作;技巧  引言  如何写好新闻稿件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新闻采访写作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热爱新闻报道
期刊
内乡县衙有一座塑像,两个胥吏站在院中一人捋须微笑,一人抚刀而立,威风凛凛。县衙主簿衙展室内更有详细的图解,里面有一句话叫“清朝与胥吏共天下”,由此可见古代胥吏的权势。胥吏作为古代衙门机关工作人员,按道理,胥和吏本非一回事,吏是不入流的下级官员,胥则为官府里的充役之人,二者有着官民的分殊。可是自从宋代官吏分途以来,正经八本的读书人羞于为吏,在人眼里,吏也就逐渐跟胥相混淆,被混称胥吏。胥吏包括六房书吏
期刊
【摘 要】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群文化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丰富人民群众休闲生活,提高人民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激活人民健康积极的娱乐生活,提高人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层人群;现状  引言  经历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文化活动已无法满足基层人民的文化需求。那里基层人群文化也必须
期刊
作者简介:王祺豪(2001年12月13日-),男,居住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夏镇,现在于西华县第二高级中学就读高三,喜琴棋懂书画好古文,每每自称两步成词,经常被叫做二诗雄,故自号<小诗癫>曾经于鸭绿江发表过诗歌以及在某些网络平台上发表过文章。  《长梦歌》  楼阁雅赏遇百合, 久尔望之触不得。春季融融独花丛,粉蕊沾衣未染红。  江湖总是无从觅,绿林豪客多失意。短尘不知有岁月,岁月怎知有真谛。  
期刊
【摘 要】随着“有被冒犯/内涵到”等新媒体语言的发展,其代表的新兴构式“有被X(X)到”正逐步被年轻人接受和认可。本文主要立足构式语法,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对“有被X(X)到”这一构式进行浅析。初步发现该构式在各个层面上均有突破原型用法,开始逐步泛化,出现了更为灵活、多样的使用倾向。  【关键词】“有被X(X)到”;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  1.理论背景:构式语法  Goldberg(1995
期刊
【摘 要】县级融媒体中心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优化策采编发流程、讲好主流故事、培养高素质队伍、增强服务功能上下功夫,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关键词】县级主流媒体;媒体融合;舆论引导  引言  在新媒体新技
期刊
【摘 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交通建设项目的增多。其中道路桥梁施工工程,无论是从施工材料还是施工技术方面来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施工技术进步为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样的其弊端也逐渐显现,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在道路桥梁施工中还应全面贯彻绿色理念,不断对工程建设内容优化,努力为人们提供一个功能丰富且环保的出行建筑。本文就绿色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展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