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寿终录》真伪疑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网络上流传的孔子遗言《子寿终录》为材料,从词汇发展角度考证存在疑窦的词语,如“汝”、“仕途”、“书生”、“随心所欲”,证明这些词语不是先秦时代常用词,从而推断《子寿终录》并非出自孔子,而系后人仿古之作。
  关键词: 孔子遗言 子寿终录 词汇 伪作
  2015年,网上惊现《孔子临终遗言新发现,惊动世界》一文,引无数网友争相转载,轰动一时。考古若有此重大发现,可谓学界幸事,然此文有不少疑窦,颇值得重新思考。文中所载孔子遗言名唤《子寿终录》,其中孔子遗言为1003字。粗读已生疑心,先秦时期典籍文章均语句精炼,文约义丰。《论语》中最短一章仅4字,最长一章不过300字。何以孔子奄奄一息之际还能说出长达1003字的遗言?细读文句,句式骈俪多魏晋之风,主谓句亦非先秦主要句式,整篇文章更似今人仿古之作。观所用词汇,出现很多春秋时期不可能产生的词语,更觉系今人伪托之文,不可信也。因此,本文将从词汇发展角度出发,推测《子寿终录》所用词语之年代,从而考其真伪。现将其中一些词语例释如下。
  一、【汝】
  《汉语大字典》中“汝”字有五个义项:水名;古州名;姓;人称代词;古代汝窑及其所产瓷器的简称。此文共出现“汝”4次,如下:
  1.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
  2.汝勿复师之辙,王不成,侯为次,再次商贾,授业觅食终温饱耳,不及大盗者爽。
  3.汝猝死而不知其由。
  4.吾即赴冥府,言无诳,汝循此诫,然坦途矣!
  此四处都用作代词,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汝”在先秦已有使用,发现较早的例子如《洞灵真经》新胜卷第二:“必得封圭戎弓,不然临兵于汝。”此例“汝”作春秋楚地的地名解,指派兵前往汝这个地方。“汝”虽然在先秦已有,但并不常用来表示第二人称,而多作古地名、古水名讲,所以并不意味着该词能在孔子遗言中如此频繁地出现,且全用作人称代词。
  查阅与孔子同时代的书籍《论语》和《诗经》,可以发现作为记载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语录体文献《论语》中竟无一次用“汝”表示第二人称。《诗经》中也仅出现1次“汝”。《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此处并非人称代词,而是古代汝水之名。意为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也基本不用“汝”表第二人称。其中出现“汝”字9次,仅1次将其作第二人称代词。具体用例如下:
  1.《春秋左氏传·昭公》:“及汝清。吴不可入。”
  2.《昭公》:“臧氏使五人,以戈楯伏诸桐汝之闾。”
  3.《成公》:“楚公子申救郑。师于汝上。”
  4.《昭公》:“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
  5.《昭公》:“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
  6.《哀公》:“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
  7.《哀公》:“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
  8.《昭公》:“使汝宽守关塞。”
  9.《昭公》:“城曰:余言汝于君。”
  上文用例中“汝”的释义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地名。春秋楚地,在今安徽省阜南县南,或释为曲阜里名。例1“汝清”为春秋楚地,今安徽阜南县南。例2“桐汝”,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将其解释为:曲阜里名。此处指拿着戈盾埋伏在鲁国都城曲阜桐汝。第二、水名。指汝水,即汝河。如例3、例4“汝”为汝水。例5指晋国赵鞅、荀寅率领军队在汝水边筑城,此处“汝”也指汝水。例6“江汝”都是水名。例7意为征服陈、蔡,开拓疆域到达汝水,“汝”亦为水名。第三、姓。例8“汝”为姓,汝宽指叔宽这个人。第四、作第二人称代词,释为“你”、“你们”。例9公子城说:“我替你向国君说情。”《左传》中仅此一例把“汝”用作第二人称。
  先秦时期表示第二人称时均用“女”而非“汝”,如《诗经》、《论语》。“女”在春秋时期主要有两种译法,一指“未婚女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二种读为rǔ,通“汝”,表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论语·为政》:“由!诲女知之乎?”据统计,《论语》共出现“女”19次,其中17次“女”均视为第二人称,如《论语·公冶长》:“吾与女弗如也。”仅有2次将“女”用作“未婚女子”之意。
  1.《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2.《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且历来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中“女”的解释争议颇多,除释为“女子”之外,不乏有人赞同“女”亦通“汝”,“女子”实为“汝子”,这句当理解为“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难以教养的”。此“女子”是“汝”、“子”这两个文言实词组成的文言词组,非今之合成词“女子”也。若依此解,则《论语》中19次使用“女”字,仅1次作“未婚姑娘”,其余均为第二人称。《诗经》中也不乏“女”通“汝”,作第二人称代词的例证。如《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综上所述,“汝”字是先秦已有,后代沿袭。查阅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第二人称“女”和“汝”的使用情况基本如下。春秋时的典籍中,“女”字大量使用,“汝”字出现,但多用作地名水名,基本不用“汝”表示第二人称。战国时期“女”、“汝”作第二人称使用的情况基本对等,无所谓孰多孰少。直至两汉大量使用“汝”,几乎不用“女”。汉朝之后至南北朝时,基本只用“汝”而不用“女”,“女”作第二人称基本被“汝”替代。由此可知,先秦时期喜用“女”表示第二人称“你”或者“你们”,且《论语》中均用“女”表示第二人称。而在《子寿终录》中四个“汝”均非“女”,豈不怪哉?疑后人伪造此《孔子临终遗言》而已。
  二、【仕途】
  《子寿终录》:“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译文:“唉,鲁国啊,你是我当官路上的伤心之地呀。”可见这篇孔子遗言中“仕途”解释为当官的道路。“仕途”在《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一谓仕进之路,二代指官场。《子寿终录》中使用的是第一个义项。但“仕途”二字表“仕进之路”,先秦未尝有。   “仕途”一词早作“仕涂”,较早见于南朝范晔《后汉书·皇甫规传》:“芳曰:‘威明欲避第仕涂,故激发我耳。”言欲归家逃离为官之路。这一部分属于记言,多带有作者时代的语言特色,从原则上讲,应该视为史书作者年代的语料。因此“仕涂”较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唐代该词使用较少,多出现于杜甫诗集的一些校注中,年代不确。五代时期《旧唐书·沈传师传》:“所以垣、荐坎凛于仕涂,沈、柳不登于显贯,后之载笔执简者,可以为之痛心!”谓当官之路之坎坷。到宋代“仕涂”一词使用颇多。如《西台集》卷十一:“近复蒙恩除西京留台,待次汝州,渐齿仕涂。”这些用例中,“仕途”均作“仕途”表示当官的道路”。元明使用较少,如元《唐才子传》卷七:“水边归去一闲人仕涂屹兀,岂其谶也。”明《震川集》卷六:“今仕途颠砚于铄金毁骨之日,至旧下务委曲而全济之,此所以有伯乐、卞和之喻也。”以上两例都有言仕进之路不太顺利的意思。“仕涂”除了“仕进之路”这种意思外,还可代指官场。清《居士传》三十:“游戏仕涂,天付之拙。”
  “仕途”则较早出现在唐代,《新唐书》有云:“然放利之徒……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此为“终南捷径”之典,指求名利的最近门路,为官之路的捷径,所以此处“仕途”指的是做官的道路。至宋代“仕途”一词使用甚多。《江南野史》卷八:“其后门人弟子仕途强半显达者。”元明清时期,官场浮沉,学而优则仕,使用“仕途”一词更多,自不用说。《归潜志》卷十四:“庙堂一旦求遗逸,只恐终南是仕途。”《全元散曲·周文志》:“刬的进功名仕途,直赶到风波深处。”此几例“仕途”均释为“为官的道路”即仕进之路。从文献用例来看,“仕涂”产生较“仕途”早,二者在唐代往后都有交叉使用的情况,且自“仕途”产生后,“仕涂”的使用较少。
  除“仕途”和“仕涂”外,历代文献中表示“仕进之路”还有一词作“仕路”。“仕路”较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自纪篇》:“仕路隔绝,志穷无如。事有否然,身有利害。”王充一生怀才不遇,道路坎坷,但从不自轻自贱。此处言王充求官无门,但仍志向不改。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仕路”代指为官之路的例子。《北史》卷三四:“叟孤飘坎壕,未有仕路,遂入汉中。”指胡叟未能有为官之路仕进之路。隋唐时期用例较少。如《樊川集·上宣州高大夫书》:“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某窃惑之。”宋元时期,使用“仕路”一词较多。《爱日斋从抄》卷二:“乃布衣韦带之士,勤苦灯窗,驰驱仕路,有二三十年不可得者。”挑灯夜读必为驰骋于为官的道路上,此处“仕路”与“仕途”意同。元明清时期,“仕路”一词使用广泛,尤其在元曲杂剧,明清小说中。如《三国演义》第五九回:“操曰:‘吾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吾尝以叔事之。吾亦与公同登仕路,不觉有年矣。’”近代文章中仍见使用,如鲁迅《且介亭杂文·儒术》:“但仕路日塞,而南北之士的相争却也日甚了。”在《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表示“仕进之路”意思的篇章。如《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此后,多以“仕道”谓身逢治世则出仕,不苟求功名富贵。如宋·苏轼《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仕道固应惭孔、孟,扶颠未可责由、求。”《全宋诗》卷七零四:“致身富贵时宁少,仕道功名古亦艰。”由《论语》观之,孔子遗言若要说为官之路,或应作“仕道”而非“仕途”也。
  综上所述,可见“仕途”一词在历代有“仕涂”、“仕路”两种变体。最早表示仕进之路这一意思的词语应当是“仕路”一词,较早见于东汉时期。后产生“仕涂”一词,较早产生于南北朝时期,于唐代演变成“仕途”。这三个词产生之后,多交叉使用,并无废弃。可见无论作“仕途”或是“仕涂”,词汇出现年代绝非先秦时期,自然不可能在孔子遗言中使用。
  三、【书生】
  “书生”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指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阁下,书生也。”二指抄写的人。唐《冥报记》:“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净,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第二种解释是文言词组,似“书”加“生”合成的词,意思是抄写书的人。而第一种义项已凝固成词,后世所谓的“书生”多解释为第一种。孔子遗言《子寿终录》“书生”一词见于“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此文中“书生”亦作“读书人”解。
  从词汇发展来看“书生”这个词,不可能见于孔子时代。据查,先秦时期均不见文献中有“书生”一词,“书生”一词现于文献较早在汉代。《古列女傳·王章妻女》:“仲卿为书生,学于长安,独与妻居。”言王章在长安求学,此处“书生”指“读书人”无疑。汉代以后“书生”一词开始广泛使用,晋朝文献记载增多。《博物志》卷六:“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著也。”指汉代本来读书人都喜戴葛巾,自建安年间,白帢流行后,只有国学太学二学的学生仍戴葛巾了。到后代笔记小说,志人志怪小说等,使用“书生”一词的频率更高,且意思都为读书人。
  1.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卷三:“少为书生,能易筮,善厌胜之术。”
  2.《搜神记》卷十八:“有一斑狐,积年,能为变幻,乃变作一书生,欲诣张公。”
  3.《殷芸小说》卷三:“道逢三书生,问安何之,具以告。”
  “书生”一词自产生后一直沿用至今,现当代诗词文章中仍有其身影。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综上,“书生”一词多用于指读书人,较早产生于汉代,先秦文献均不见用例。由此,孔子遗言中绝不可能出现“书生”一词。且抛开词汇历史不谈,仅从文化常识来看,“书生”一词也不当出现于孔子时期。《子寿终录》中言“旷古书生”,大有“书生”一词古已有之,甚至长达千百年的意味。试问,孔子前有书生么?又何来所谓“旷古书生”?孔子率先打破贵族世袭阶级垄断教育的状态,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才有了书生、儒生,并使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所传续,甚至惠及世界。由此也可见,所谓“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不可能出于孔子之口。从词汇发展和文化常识都可以看出,此孔子遗言后人伪作无疑。   四、【随心所欲】
  《子寿终录》:“凡为君者多无度,随心所欲,迎其好者,侍君如待孺子。”流传的博文将此译为:“大多数国王往往干什么都没有节制,想咋胡来就咋胡来,只要你们投其所好,伺候国王其实就和哄小孩一样容易。”甚为可笑。
  “随心所欲”,《汉语大词典》谓任凭意愿行事。该词出现很晚,直至唐代才有典籍记录。较早出自《法苑珠林》卷七五:“能受持者,一切障灭,随心所欲,无不成办。”即能够接受戒律的人,一切魔障都会消灭,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做,无不成功。另有《华严经疏》卷四十二:“论云:‘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故’。”等等。在其他文献也多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之意。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却并未见典籍有“随心所欲”一词。先秦时期,表示“任凭个人意愿行事”的时候,均用“从心所欲”。
  1.《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春秋左氏传·隐公》:“或可异,盖从心所欲而自称之耳。”
  例1意谓孔子到七十岁时候,可以完全由着自己心意行事,任何念头都不越出规矩。其他用例意思都为随着自己的心意办事。
  “从心所欲”之“从”,南朝之后也作“縱”,自此历代也不乏将“从心所欲”用作“纵心所欲”之例。
  1.《论语义疏》释“从心所欲”:“从”读为“纵”,解为放纵。
  2.《白氏六帖事类集》卷十三:“孔子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
  3.柳宗元《与杨晦之书》:“孔子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
  此三例“纵心所欲”与“从心所欲”意义无二,都表示按自己心意从事。例3不但“从”字作“纵”,而且并不连用。又因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从心所欲”另有一意,代指七十岁。如《寿王可斋七帙幛词》:“年由此晋.值吾师从心所欲之年。”也有直接将“从心所欲”省作“从心”的,也指七十岁。《广异记·丁约》:“及从心之岁,毛发皆鹤。”
  唐代“随心所欲”产生后,后代仍多有用“从心所欲”或“纵心所欲”表达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的文献用例。且“随心所欲”与“从心所欲”经常同时出现,同一书中有交叉使用的情况,《法苑珠林》便是如此。
  1.唐《法苑珠林》卷十三:“随意不逆,从心所欲。我当与妃。”
  2.明《诗薮·内编·近体中》:“化则神动天随,从心所欲。”
  3.清《笑林广记·行房》:“新人曰:‘官人从心所欲。’”
  由此可见,“随心所欲”一词在孔子时代作“从心所欲”,至唐代产生后一直沿用至今。其间“从心所欲”并未废弃,还发展成“纵心所欲”,三词在唐代之后通用,都可以表达凭自己意愿行事之意。可见“随心所欲”一词出现在孔子遗言中实不可能。
  除上文所考词汇外,《子寿终录》中仍有很多词汇存疑,如“洞悉”、“弥留”、“无奈”等,此处不作赘述。综上,孔子遗言《子寿终录》中出现诸如“仕途”、“书生”、“随心所欲”等不可能现于先秦时期的词汇,从词汇发展历史来看,《子寿终录》绝非孔子遗言,而为后人仿古之作无疑。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受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
谈组方法度及其加强小方研究应用的意义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周凤梧关键词组方法度小方配伍剂量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有些医生开方大
春天是充满生机的季节,阳光温暖明媚,草木苍翠葱茏,万物似乎刚刚苏醒,一切都蕴含着无可限量的力量。在这个春天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在这个春天里,绘就福建未来五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宣传文化工作任务重大、意义深远。永定宣传思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实习阶段师范生信息寻求的现状。统计发现,师范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对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操作技能和教学知识信息需求最高,资源需求以教学实
自1999年以来,南平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了“南平机制”,使城市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流人农村,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扩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作了有
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在促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效,连续五届被福建
摘 要: 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民办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文首先对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阶段民办本科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内容改革与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实践教育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三个方面论述了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具体策略。  关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
自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强调幼儿"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同时,逐步认识到规则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针对扬州市2所幼儿园6个班级近180名幼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