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复杂多金属矿低尾化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来源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z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在选矿过程中产生大量尾矿,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因此,开展低尾化及无尾化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未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针对国内某复杂多金属矿,通过分析矿物的基因属性、赋存状态以及嵌布关系,进行了钽铌、方解石、锂矿物、云母、长石、石英共计6个产品的选别回收,实现了除少量泥质、铁屑之外的其他有价组分的全部回收利用,基本实现了无尾化综合回收利用,为以后同类型复杂多金属矿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思路和借鉴.
其他文献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动电位测定、红外光谱测定和XPS测定,考察石灰环境中络合剂对黄铜矿和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研究络合剂在石灰环境中与黄铁矿间的抑制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丁基黄药浓度下,可以使用硫代硫酸钠与石灰配合使用从而达到铜硫有效分离的目的.动电位测定结果表明,石灰调浆时黄铁矿表面动电位大幅度正移,硫代硫酸钠的加入又使动电位明显负移,说明在石灰环境中添加硫代硫酸钠时,硫代硫酸钠在黄铁矿表面发生了吸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黄铁矿单独与硫代硫酸钠作用时,SO42-和S2 O32-的特征吸收峰
通过建立多密度颗粒在康达效应下的分离模型,利用不同密度颗粒在康达壁附近迁移轨迹不同而实现不同颗粒间的分离.基于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方法模拟混合颗粒在该模型下的流动迁移特征,反映出不同密度颗粒在不同进气速度与质量流率的分离特性.研究表明,进气速度与质量流率对不同密度颗粒在康达壁下的迁移轨迹及分布均具有重要影响,当气流速度为2.8 m/s,质量流率为10 g/s时,在420~480 mm区间,矿粒铜的回收率可达65%,品位可达78%,富集比可达9.75,在480~520 mm区间,矿粒钨回收率可达59
为了研究白云石(104)表面吸附水分子的水化结构,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了单个及多层水分子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结果表明,白云石表面的Ca、Mg位点可以与水形成(Ca/Mg)—Ow键,主要是Ca 3s3d轨道、Mg 3s2p轨道及与O 2 p轨道作用,水分子在白云石表面Ca位点的吸附作用强于Mg位点.多层水分子在白云石表面吸附时,水分子层结构发生了明显分层,最靠近白云石表面的水分子层中,水分子在Ca、Mg位点上有序排列,平均吸附能为-74.35 kJ/mol;随着距离的增加,矿物表面与水分子间相互作
岩爆是岩土工程中棘手的地质灾害,工程中以预防为主.现有岩爆分级预测模型大多存在选取样本较少和准确率较低的问题.综合岩爆的参考指标,现选取围岩最大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σθ/σc(应力系数)、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单轴抗拉强度比σc/σt(脆性系数)和弹性能量指数W et作为分级评判指标,广泛收集不同工程的104组岩爆实例,选取其中84组作为样本集进行训练,20组作为测试集进行检验,应用SPSS的判别分析中的Bayes判别和Fisher判别训练及测试,输出结果中,选取了训练效果较好的Bayes判别模型.对
云南某低品位硫氧混合铜矿铜含量为1.03%,是主要有价金属,其中硫化铜占有率为71.67%,氧化铜占有率为28.33%,二氧化硅和氧化钙含量分别为43.26%和12.66%,硅酸盐和碳酸盐是主要的脉石矿物.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确定采用异步浮选—分段硫化工艺,先选硫化铜再选氧化铜,硫化铜浮选采用丁基黄药作为捕收剂,石灰作为精选抑制剂,氧化铜浮选采用丁基黄药+丁铵黑药作为捕收剂,硫化钠为硫化剂,C MC作为精选抑制剂.两段粗选作业均不加抑制剂保证铜回收率,精选作业加入抑制剂提高铜品位,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18.
云南某铜锡共生多金属矿矿石性质复杂,以回收金属铜、锡和硫为主.随着矿山的不断开发,铜的氧化率升高,铜的可选性变差,导致铜硫浮选系统精矿中铜的回收指标不理想.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详细分析铜硫浮选系统存在的问题,现场采取优化旋流器选型与工作参数、改进铜硫混合粗扫选设备配置与药剂制度、调整铜硫分离药剂制度和塔磨磨矿介质添加量等措施,使得铜精矿中铜品位提高了3.34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3.76个百分点,实现了铜硫浮选系统达产达标,为矿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云南某高硫铁硫化铅锌矿石含铅7.13%,含锌19.67%,含铁25.29%,铅锌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与黄铁矿存在细粒复杂嵌布,部分细粒锌矿物可浮性较好,难以抑制.采用部分混合浮选流程,即铅硫混浮,混合浮选尾矿再选锌的原则工艺流程,小型闭路试验获得了铅精矿Pb品位62.67%,含Zn 2.97%,Pb回收率85.01%;锌精矿Zn品位58.71%,含Pb 0.85%,Zn回收率91.22%的选别指标.铅锌回收率主要以-56μm粒级尤其以-8μm细粒级损失在硫精矿中.药剂ZD07对抑制细粒级锌矿物中具有一定优
冬瓜山铜矿属于复杂难选矿石,具有铜磁黄铁矿、层状滑石、蛇纹石类型矿石占比高的特点,该性质对铜的选别过程具有不利影响,影响铜精矿品位和铜回收率.因此,开展该矿石的矿物学特性研究,对指导选矿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矿石化学成分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主要矿物的粒度及嵌布特征分析、不同磨矿细度下重要矿物的解离度分析,并对影响选别指标的工艺矿物学因素进行总结.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冬瓜山深部矿石中铜矿物绝大部分为黄铜矿,墨铜矿占8.46%,且含有24.26%的滑石、蛇纹石易浮层状脉石矿物;黄铜矿、
研究了常温碱性低氧环境中pH对活性炭吸附氰金络合阴离子Au(CN)2-的影响.等温吸附试验显示,该过程放热,从能级判断应属物理吸附.溶液化学计算和XPS分析显示,在常温碱性低氧的条件下,溶液中或活性炭上的金几乎都为Au(CN)2-或其离子对,金吸附过程无明显化学变化.吸附试验表明,金吸附量受pH与离子强度共同作用,且金吸附量随pH的变动规律受离子强度控制,即高离子强度下与pH负相关,反之则正相关.结合电动电位分析和离子对吸附理论推测,在低离子强度下,碱提供吸附紧缺的阳离子,虽然增大体系的电斥力,但整体上仍
以“螺旋”① 学说为指导对山东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系统划分,为研究山东省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奠定了基础.山东地处扬子陆块北东缘与华北陆块东缘接触部位,经历了太古代—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旋回,随着中新生代Pangaea超大陆演化旋回和东亚螺旋作用,产生了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的拼合,沿威海—日照—临沭对应的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胶辽隆起区的鲁东以NNE—NE向为主的构造体系;往西为沂沭(郯庐)滑动断裂与鲁西的阻挡,产生了鲁西的隆起和NNW—NW向构造体系,以及鲁西南—鲁西北的华北坳陷区;对应的中新生代沉积、构造与岩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