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碑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唐初传入中国,在唐太宗以及后来六位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中国广为流传。前后大约兴盛了200多年,陕西省周至县的大秦寺塔就是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的见证,也是全世界唯一存留的一座景教塔。
  而在中国西安碑林,还有一块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据考证,这碑正是在周至县大秦寺里修建和出土的,此碑和此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
  景教碑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波斯传教士伊斯于2月4日建立于大秦寺院中的。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写,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
  碑高2.36米,宽0.86米,厚0.25米,2吨多重。上端刻有十字架,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上有楷书32行,行书62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景教传入中国和当时的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大唐和西域等国的商业来往,使得景教得以传入。到了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实行了“武宗灭佛”,把景教也一起灭掉了。公元980年,景教总部特派教士来华调查,调查报告称:“中国之基督教已全亡……寻遍全境,竟无一人可以授教者,故急归回也。”
  此时离建碑时间正好200年。
  谁知就在此碑长睡地下800年后,也就是明天启三年(1623年)突然又出现在中国的光天化日之下。当时西方各国有不少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由于动静太大,引起注意,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西安郊区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
  这个沉睡了800年的宝贝就在这风吹雨淋中又默默地度过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当地有一位姓张的举人偶然见到了此碑,恰巧张举人认得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曾亲耳聆听过利玛窦的道理,对基督教略知一二。此时利玛窦已死,张举人便把碑的拓片寄给了远在杭州的利玛窦的高徒李之藻(1565-1630年),李之藻1598年考取进士,1601年相识利玛窦,1610年受洗成为基督徒,曾任明政府的历局监督。李认真看后确认为景教之碑,特撰写了《读景教碑书后》。
  从此,碑的内容告白于天下。各地传教士们纷纷来拓片,一时间广为流传,很快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此碑的内容被翻译为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日文、拉丁文等各种文字,仅意大利文就有十几种文本。
  就在国外把这块碑当成宝贝研究的时间,该碑却依然可怜兮兮地躺在中国的露天地里任凭风吹日晒。时间又过去了200多年,大约在1859年,也就是景教碑出土了234年后,才由一位韩姓民间人士修了一个碑亭,但没有几年,又在战乱中毁了,景教碑再次裸露在田地之间。1891年,北京外交使团请求清朝的总理衙门保护景教碑,并汇出100两银子作经费,在西安建碑亭。谁知等到这100两银子汇到西安时,只剩下了5两,其余都被沿途官吏苛扣了,只好草草搭了一个破瓦房,没有多久就垮了。
  20世纪初,一个叫何尔谟的丹麦小伙子出现了。他是一名记者,当年只有19岁,在上海听说了这块碑,敏锐的头脑使他立即对这块碑着了迷,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他将此碑视为至宝,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它。这块碑成了他梦寐以求的宝贝,他一定要得到他,把他搬回自己的祖国去,他认为中国人不了解它的价值。因此,他开始了戏剧性的“偷运”活动。
  经过7年的准备,也就是在1907年的一个春天,他来到了西安,用3000块大洋收买了一个金胜寺的76岁的老道士。他让老道士秘密雇人仿制一块同样的碑,来替换这快“景教碑”,想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搬走这块宝贝。
  谁知这老外的一张脸或者还有他那贪婪的眼神引起了中国人的怀疑,总之,被人发现了,碑不久就被转移到了西安碑林,也就是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这个丹麦小伙子百般周折后,只能把那块仿制的碑带走了。
  据说这块仿制的碑也是一流的水平,几乎可以乱真。
  仿制石碑终于在折腾了数月之后被运到美国纽约,在“大都市艺术馆”隆重展览,立即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很快便出现了许多仿制碑。据说目前全世界至少有8块仿制碑,都作为重要艺术品摆放在国家艺术馆内,而何尔谟当年搬走的那一块碑则被一个美国人高价买走,送给了梵蒂冈天主教庭,成为教堂的圣物。
  景教碑的出土一开始在中国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看见的人都认为是佛教碑文,当时所有的人都不会想到此碑与基督教有关系,更想不到此碑会成为“世界第一碑”。
  但是此碑究竟是在哪里修建和出土的,目前已成为大秦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确实出土于大秦寺内,那大秦寺的“申遗”基本可成定局。经过学术界反复研究考证,专家们认为,此碑不仅确实修建自唐朝,出土自明朝,而且确实是从大秦寺出土的。从关英先生的著作《景教与大秦寺》中,我们至少可以看见三个证据。
  
  一是美国历史学家巴尔多利在《亚洲第三部之中国》一书中记述了外国传教士方得望的报告:“有一老人来告,此碑出土之地冬日四周积雪,惟碑土之上无之,数年如此,居民以为其下必有伏藏,掘土而见碑。周至县令见其碑甚古,上有外国字,未解其意,乃运赴长安。”
  二是德国学者刻射在《著名中国》里提到“数月前周至人筑墙,掘地得石,至是神甫偕进士同往观之。”
  三是夏鸣雷的《西安碑》一书记述:“是年周至人建屋,工人掘地得碑,上有汉文及迦尔都文。据碑志,基督之法,古时已入中国矣。”
  中国著名学者冯承钧根据大量的考察之后得出结论:“景教碑出土不在西安而在周至,出土后运至西安金胜寺。”
  以上三个历史记录,至少证明了景教碑出土于周至而非西安。
  另外,甘肃敦煌在20世纪初出土的景教经典文献,也为景教碑的历史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在景教碑出土(1623—1625年)约300年之后,敦煌石室中发现了7部有关唐朝景教的经卷,这些经卷均为黄麻纸卷轴的手抄本。其中有一个《尊经》上明确记载:“大秦本教经,都五百三十部……唐太宗皇帝,贞观九年西域大德僧阿罗本届于中夏,并奏上本旨。房玄龄、魏徵宣译奏言,后如本教大德僧景净译得以上30部……”。
  这里不但记载了景教文献有530部,而且记载了撰写景教碑文的景净翻译有经文30余部。这就充分印证了周至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碑”确为唐朝之物。
  如今,这块景教碑在中国已经被教内人士和学术界人士复制多块,周至县大秦寺内的复制碑,是2000年10月25日由香港基督徒商人陈立文捐资重新修建的。陈先生是虔诚的基督徒,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多次捐助西安的经济建设,被选为西安市政协委员,在揭碑仪式上他深情地说:“我们爱大秦,爱圣地,我们所作的,是我们应该作的。”
  大秦寺内有一《大秦寺重立景教碑记》,上写到:“大秦寺为唐代景教寺院,景教碑于明末出土于该寺。古往今来,古碑已成稀世珍宝……世纪之交,西部开发,旅游业渐兴。人云,大秦寺不可无大秦碑也……”。可见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政府也开始逐渐重视了。
  另外,西安东新教堂的长老崔天言也对景教碑颇有研究,在教堂内置放着两块复制的景教碑,一块是原文,一块是翻译过的汉文,还找著名画家根据景教碑画了20余幅油画,办了一个关于景教的展览,还印制了画册,详细介绍了景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情况,为保存和诠释这个国宝作出了贡献。
  那么这块碑又为什么会被列入世界四大石刻碑之首呢?先让我们看看另外三块碑的情况。
  一是“罗赛塔石碑”,1799年在埃及尼罗河被发现,上面同时书写着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字,学者们成功地解读了古埃及文字,由此推论出古埃及历史的波澜壮阔。该文不仅是解读古埃及的一把钥匙,而且是今人了解古埃及历史的大门。该碑现存大英博物馆。
  二是“摩押碑”。1868年在死海发现,刻有34行希伯来文和摩押文,记述了公元前850年摩押王米沙和以色列打仗的历史,是对基督教《旧约圣经》进行考证的重要文物资料。
  三是“授时石刻”,即南美阿兹特克族的“授时石刻”,记载了远古人对时间与宗教的认知。该碑现存墨西哥国家博物馆。
  可见这三块碑对人类历史的重大作用,而“西安景教碑”又为什么与这三块碑并列为世界四大名碑而且名列第一呢?
  该碑不仅石破天惊地揭示了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历史见证,而且碑文大量引用了中国的古代经典,其中引用《易经》30处,《诗经》30处,《春秋》20处,涉及经书约150处,史书100余处,子书30处……可见当时的传教士们为了传教,颇费心机,首先要学习并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使用中国人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传道。从文字功底上来看,作者中西文都十分精通,实为一篇极高水平的美文。全世界有关考察该碑文的书籍有80多部,文章不计其数。
  
  石碑上共有1780个汉字,碑底和两侧还有70多位景教教士的姓名,多为叙利亚人,均为来华传教士。景教碑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属于世界性文化遗产,该碑出土4世纪以来,一直是国际讨论热点,对其研究之广泛,时间之长,著作之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之大是任何一块碑石都无法相比的,正因此,才被世界文物界公认为“世界第一碑”。
  景教碑出土之际,正是明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之时,被世界传教士们视为至宝,称颂曰:“景教碑者,中国基督教之昆仑”,是宗教界发现的“新大陆”。
  景教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和平的象征,世界文化融合的象征。同时也印证了唐朝之所以如此强大、如此辉煌的原因,一个强盛的国家,一定是开放的,包容的,尤其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兼容。
  碑文中还记载了一个重要信息,皇帝曾亲自下旨,让在长安义宁坊建大秦寺,并安置景教僧21人。崔天言牧师已查明义宁坊的明确方位,就在西安西郊一带。就景教碑和义宁坊景教旧址,崔长老正在努力争取申报世界遗产。
  此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212-213页)对景教碑和敦煌出土的经卷都有较详细介绍。
  今天我们在这里介绍这块石碑,不仅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解读。中国大地的宝贝实在太多了,有必要让中国人充分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加倍地珍惜它们,世世代代地看护好它们。 (责编:石晓)
  
  主要参考资料:
  1. 《景教与大秦寺》三秦出版社 作者:关英
  2. 《中土基督》 云南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张朝晖,男,1972年5月出生,福建省平和县人,现供职于福建向荣集团,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斋名:三思斋。书法作品被现代诗词馆、吴江静思园、盛世轩(北京)书画艺术研究院等有关单位收藏。自以为:“艺无止境”、“法无定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吾将上下而求索”。    艺无止境·追求最高——小议张朝辉书法艺术  阎 正      张朝辉今年三十七岁,如日中天的年龄,在书法的海洋
期刊
近年来持续上涨的国际金银价格丝毫影响不了人们买金的热情,不仅各种黄金投资项目大火,金银首饰销售也稳步上升。金银藏品中的一个“黑马”品种——古代金银锭的收藏形势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好。在近年来各大拍卖会上,古代金银锭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在2008年4月底举办的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十分罕见的明代嘉靖户部造五十两重金锭以28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并一举刷新中国金银锭拍卖价格的世界
期刊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整个钱币市场处于较低迷的状态,一些近年来发行的流通纪念币和金银纪念币及第三、第四版人民币价格都下跌了不少。但是我国的一些早中期钱币,比如古钱币、老银元、第一和第二版人民币等板块中的优质品种却在逆势上扬。尤其是被集币新人们称为“老古董”的第一版人民币里不少强势品种的市价,甚至还大大超越了1997年币市高潮时的价格。    强势品种屡创新高    第一版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自1948
期刊
在古代瓷器中,爵的形制与功用奇特而神秘,装饰与内涵丰富而深邃,因而引起古陶瓷界、收藏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本文试从爵的形制工艺和装饰文化方面作一简要解析。    一 、 瓷爵的源流与功用    首先认识“爵”字。许慎《说文解字》云:“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现在我们有幸看到许多古文字资料,真正认识了“爵”字。古文字学家孙海波《古文声系》“爵
期刊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我国传统花卉之一。梅花以“先天下而春,禀天质之至美,凌岁寒而独开,生命力顽强不息”的品性为世人所喜爱,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对象,赞美梅花的千古名句更是广为传唱。毛主席的《咏梅》一词更是将梅花的傲骨精神、高尚品格及神韵表现得光彩照人。  书画梅花作品让人百看不厌,瓷绘梅花作品更是惹人喜爱。近现代文人瓷画中,梅花创作以田鹤仙、王鹤亭、李明亮、陆云山、卓安之最为突出。瓷绘艺术
期刊
编者按:  西方油画从20世纪初来华广泛传播,经过近百年的融合,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本土化过程主要是依托学校美术教育实现的。因此,中国油画史上的绝大部分名家精品,都与各时期的美术学院密切相关,时下艺术市场走红的油画家,几乎都接受过美术学院的培养,或者曾执教于美术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史论硕士、现任教于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刘晓丹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绘画与中国艺术市场研究。其所作的《
期刊
上世纪末,寿山石市场喜添新石种——大红袍,大红袍一经问世,喜气洋洋很快在业界唱响。  大红袍(箕花坑)发掘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于寿山高山西北面不到一亩地的山坳中。大红袍为高山系掘性独石,由于土壤长期滋养,其性凝结通灵,其质地多为半透明或微透明牛角冻地或藕粉冻地。色泽纹理以大红为主调,条纹呈不规则分布,且色界分明,间有橙、黄、绿、青、蓝、紫、灰各色。色调浓淡相间,神采飘逸,煞是好看。偶尔还能在牛角
期刊
【本刊上海讯】2008年6月24日,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组委会在上海东方商厦七楼梅园村饭店召开上海大师座谈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长兴、张心一、李宇、周百均、梁瑞玉、陈海龙、张京年、刘忠荣、刘红宝、宋菁等出席了会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本届提名奖专家评委朱玉成首先向大家通报了3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启动仪式及本次会议主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本届
期刊
脸谱,即戏剧演员以某些颜色在剧中所扮人物的脸上勾画出的特定图案。色彩斑斓的脸谱是中国戏剧的象征,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的,采用装饰、夸张的手法塑造舞台人物的造型艺术。  早在我国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年)的乐舞节目里就有了戴假面具的歌舞,这假面具亦称“代面”,就是脸谱的鼻祖(图1)。到了唐、宋时期,在当时的涂面化妆基础上,吸收了面具特点,继而发展成脸谱的化妆艺术。到了元代,当时杂剧的形成使脸
期刊
敬圣惜字    “敬圣惜字”也称敬惜字纸,源于古人认为文字是圣人仓颉所创造,故尊之为“仓颉至圣”,并敬称其所创文字为“圣迹”,进而引申到对书有文字的纸张(字纸)不敢随意抛弃而加以收集处理。由于其功用在于使人学习知识而知书达礼,所以必须加以敬惜。又文昌帝为主宰文章的神至祗,故所有的劝善书都把“敬圣惜字”和文昌帝联系在一起。民间具体敬惜之法,主要表现在:  一、不可用字纸来擦拭或包裹器物,以及不可秽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