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评价探索型的课程,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眼前的实践问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上高中时的一段学习体会:
一次,我因病听不清老师讲课,只好直接自学教科书《万有引力》一节内容,当时,我的代数推导能力较差,读了半天总感觉一知半解,怎么也看不透整个推导过程的来龙去脉及技巧,但背景资料却提醒了我:牛顿是根据开普勒“观察行星得出来的开普勒三个定律”+“向心力公式”得到万有引力公式的。我悄悄地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大胆的挑战:如果我是牛顿,如果我当时已经掌握了开普勒三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知识,我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于是,我暂时抛开课本上的具体内容,我的思维退回到了历史的原点,假定我是牛顿,假定我已经开始怀疑“行星绕太阳运行及其规律是由于某一种未知力的作用而造成的”,那么,这个力必须一方面满足开普勒关于行星的运动学规律,另一方面必须满足向心力公式动力学规律,把这两个表达式联列成方程组,轻而易举地演算出了万有引力的表达式,这不仅使所遇到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而且再去做本章应用题时,居然到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运用自如的境界。
对这个经验进行一下分析,不难发现,成功不能仅仅归结于我个人的聪明,前人早已发现、并普及到了普通中学的经典知识,如果三百年后的我们,竟然都重复不了三百年前的古人的智慧过程,恐怕就是沿袭性的继承,也是难以保证的。那我们就太可悲了!
究其根源,不是学习者缺乏敢于创新的智慧,而是缺乏敢为人先的思想理念和对探索过程的阶段性把握。这种做法要求我们敢于站在牛顿的足迹旁,进行与牛顿相类似的探索。这种做法,会使我们轻而易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去除了许多不得要领的细枝末节的纠缠,由于直接切入问题的纵深“阶段性节点”,拨云见日,实现了受力与运动规律的多方位的严格的“契合”。
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毕竟不同于真正的通过冥思苦想也毫无思路的研发过程,作为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方向性,我们必须严格避免两种倾向的发生:一是漫无目的地提出“空泛性的问题”(见于《人民教育》2007。22期35页),不得要领、盲目跟风、盲目探索。二是要避免不着边际地、一环接一环地纠缠随机问题,就像是通过字典去查一个单词的用法,还没看完就又遇到另一个想弄明白的新问题,马上又去纠缠这个新问题了,往往查了半天字典,查了很多内容,耗费了很多精力,还没有查到你最需要的关键词。如果这样去设计一个探索课型,低效与失败是注定的最终结果。 判断不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根本实现不了任何探索过程。
探索过程不是无章可循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具备高效性。探索过程不是漫无边际、不得要领地盲目设问过程,必须保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探索过程不是把每一个问题铺天盖地地统统提出来,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探索”,更不是把每个问题都交给学生,才会体现学习的主体作用,而是在设法达到一定的阶段性的时机时,找到“节点性”问题加以探索,这就是说探索过程必须具备阶段节点性。探索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创造“悬疑”和“悬念”的过程,也就是还须具备趣味性。
高效性、阶段节点性、针对性、趣味性是探索课程必须具备的四个评价特征。
(作者单位:063500河北省滦南教师进修学校)
一次,我因病听不清老师讲课,只好直接自学教科书《万有引力》一节内容,当时,我的代数推导能力较差,读了半天总感觉一知半解,怎么也看不透整个推导过程的来龙去脉及技巧,但背景资料却提醒了我:牛顿是根据开普勒“观察行星得出来的开普勒三个定律”+“向心力公式”得到万有引力公式的。我悄悄地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大胆的挑战:如果我是牛顿,如果我当时已经掌握了开普勒三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知识,我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于是,我暂时抛开课本上的具体内容,我的思维退回到了历史的原点,假定我是牛顿,假定我已经开始怀疑“行星绕太阳运行及其规律是由于某一种未知力的作用而造成的”,那么,这个力必须一方面满足开普勒关于行星的运动学规律,另一方面必须满足向心力公式动力学规律,把这两个表达式联列成方程组,轻而易举地演算出了万有引力的表达式,这不仅使所遇到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而且再去做本章应用题时,居然到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运用自如的境界。
对这个经验进行一下分析,不难发现,成功不能仅仅归结于我个人的聪明,前人早已发现、并普及到了普通中学的经典知识,如果三百年后的我们,竟然都重复不了三百年前的古人的智慧过程,恐怕就是沿袭性的继承,也是难以保证的。那我们就太可悲了!
究其根源,不是学习者缺乏敢于创新的智慧,而是缺乏敢为人先的思想理念和对探索过程的阶段性把握。这种做法要求我们敢于站在牛顿的足迹旁,进行与牛顿相类似的探索。这种做法,会使我们轻而易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去除了许多不得要领的细枝末节的纠缠,由于直接切入问题的纵深“阶段性节点”,拨云见日,实现了受力与运动规律的多方位的严格的“契合”。
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毕竟不同于真正的通过冥思苦想也毫无思路的研发过程,作为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方向性,我们必须严格避免两种倾向的发生:一是漫无目的地提出“空泛性的问题”(见于《人民教育》2007。22期35页),不得要领、盲目跟风、盲目探索。二是要避免不着边际地、一环接一环地纠缠随机问题,就像是通过字典去查一个单词的用法,还没看完就又遇到另一个想弄明白的新问题,马上又去纠缠这个新问题了,往往查了半天字典,查了很多内容,耗费了很多精力,还没有查到你最需要的关键词。如果这样去设计一个探索课型,低效与失败是注定的最终结果。 判断不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根本实现不了任何探索过程。
探索过程不是无章可循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具备高效性。探索过程不是漫无边际、不得要领地盲目设问过程,必须保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探索过程不是把每一个问题铺天盖地地统统提出来,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探索”,更不是把每个问题都交给学生,才会体现学习的主体作用,而是在设法达到一定的阶段性的时机时,找到“节点性”问题加以探索,这就是说探索过程必须具备阶段节点性。探索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创造“悬疑”和“悬念”的过程,也就是还须具备趣味性。
高效性、阶段节点性、针对性、趣味性是探索课程必须具备的四个评价特征。
(作者单位:063500河北省滦南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