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明代杂剧三种序言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bet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戏剧史上,杂剧据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就剧本的流传来说,元代杂剧是较为幸运的,不单保存下来三十种当时的坊刻本,而且一直到明代还有许多名家从事搜集、考藏、镌刻和评骘。其中最为易致的是被人称做元代杂剧的“功魁祸首”的吴兴臧氏(懋循)雕虫馆在万历四十四年丙辰(一六一六)交由博古堂绣梓的《元曲选》十集、二十卷、一百种。然而,能够把现存元代杂剧做出前无古人的最称完备的总结工作,则不能不推以长乐郑西谛(振铎)先生为首的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在一九五八年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行世的《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应当指出,《元曲选》和《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所收的杂剧都羼入少数的明人作品;但是,明代杂剧则较少有人裒辑成书。有之,那就是古杭沈氏(泰)福次居在崇祯二年乙巳(一六二七)刊行的《盛明杂剧》三十卷、三十种,在崇祯十四年辛巳(一六四一)续编的《盛明杂剧二集》三十卷、三十种,以及清代无锡邹氏(式金)夕佳楼在顺治十八年辛丑(一六六一)至康熙元年壬寅(一六六二)两年间雕成的《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三十四卷、三十四种。
  沈泰,字林宗,别署福次居主人,浙江杭县人。他不是戏剧作家,然而他与当代著名传奇作家袁晋、杂剧作家徐都相交至厚,属于知音顾误之列。但是,他在明社式微之际,发愿步武吴兴臧氏,号召海内同好,“毋吝千里邮筒,共襄百种快事”,可见是一位有心人。我们从他选录的明代杂剧作品来看,正如袁晋在《盛明杂剧二集叙》里所说:“杂剧,词场之短兵也:或以寄悲愤,写,纪妖冶,书忠孝;无穷心事,无穷感触,借四折为寓言,减之不得,增之不可;作者情之所含,辞所尽,音之所合,即具大法程焉。”则沈氏不只是一位志在保存明代杂剧作品的有心人,而更重要的是传播明代杂剧作家的信息,发扬明代杂剧作家的心曲,盖有深意存焉!假如有人单纯拿着元代杂剧爨演古事以讽刺时政来和明代杂剧借箸古人以抒写胸臆在题材的差异上品评高下,那肯定不是沈氏发愿刻书的用心所在。
  邹式金,字仲,号木石,别署香眉主人,江苏无锡人。他和他的弟弟邹兑金都是杂剧作家。他在《杂剧三集》里选入了邹兑金的《空堂话》杂剧一折,并且把他自撰的描绘宋代词人柳永和谢天香的生离死别故事的《风流冢》杂剧四折编为最后一种做为压卷。这里必须提出的问题是:《杂剧三集》是在清代初期纂集成书的,按照常理来讲,应该命名《圣清杂剧》或《国朝杂剧》方为得体;可是邹氏却把它叫做《杂剧三集》,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呢?细心的读者试检一下目录,便会发现所收的杂剧作家无一例外地都是由明入清的文人;再阅读一下作品,便会发现所收的杂剧内容正如邹氏在《小引》里所称的“迩来世变沧桑,人多怀感:或抑郁幽忧,抒其禾黍、铜驼之怨;或愤懑激烈,写其击壶、弹铗之思。”定名《杂剧三集》,实寓赓继沈氏《盛明杂剧》两编之后尘,充分表现了不肯承认新朝的故国之思,也是感慨至深,盖有深意存焉!
  正是由于如上的原因,这三部杂剧选集虽然合在一起只不过戋戋九十四种,不单比不上臧氏百种之数,而且距我们所知在五百余种的明代杂剧中的比例也未免过少,须知此乃“漏网之鱼”,能够保存下来是很艰难的。北京中国书店鉴于古旧书籍日渐稀少,而需求者又复綦众,于是在近年来开始了复制工作。他们一方面精选公私藏家的有用而鲜见的善本付诸景印,一方面则把多方搜求到的书版重行刷制。我认为这是一桩很有意义的工作,所以他们把武进董氏诵芬室分别在民国七年戊午(一九一八)仿明精刊的《盛明杂剧》、民国十四年乙丑(一九二五)复刊的《盛明杂剧二集》和民国三十年辛巳(一九四一)重校定的《杂剧三集》汇齐重刷,要我写几句话弁诸卷,我是谊不容辞的。
  不过,坦率地说,我诚挚地希望北京中国书店的朋友们不做这桩工作则已,既做就做得尽善尽美。即以这三种杂剧选集而言,我觉得还可以多做两件事情:一个是各书所收的杂剧作家一律不著真实姓氏,或以字行,如徐渭作徐文长、许潮作许时泉、邹兑金作邹叔介;或用别号,如汪道昆作汪南溟、凌初作凌初成、尤侗作尤悔庵;或取室名,如王衡作蘅芜室主人、叶宪祖作槲园居士、王骥德作秦楼外史。此外,如朱有用其封号周宪王,冯惟敏则误冯海浮为冯北海。是相当凌乱的。我们充分理解在当时文网严密之下的编者不得已的苦衷,但是现在对于读者则形成了人为的障碍。因此,完全有必要在卷末附加一个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和作品内容源流的“叙录”。另一个是邹式金在镌刻《杂剧三集》的同时,还附刊了金陵黄氏(方胤)的《陌花轩杂剧》一卷,内收短剧七种、共十折,武进董氏诵芬室也依式摹制上版,但是,这次重刷不悉缘何未予兼收?黄氏的七种短剧,刻画市井百态淋漓尽致,其创作旨趣与明末其他作家机杼相同,不应该以其谱写猥鄙世俗而摒弃不收。
  抑有进者,我更希望北京中国书店的朋友们在把这三部明代杂剧选集刷出之后,更鼓余勇,除了把长乐郑西谛(振锋)先生在三十年代辑印的《清人杂剧初集》和《清人杂剧二集》共八十种重行复制以外,并且根据他计划而未竟全功的三、四、五集辑印出版,则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作品之传世者斐然具备,真是无上功德了。
  
  庚申中秋于北京
其他文献
从《爝火集》到《随想录》    “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痕而死去。”    ——巴金:《做一个战士》(一九三八.七)    《爝火集》与《随想录》第一集是两本新出版的巴金散文集。它们的篇幅也都不算多,加在一起不到三十万字。在巴金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活动中,特别是与《家》等许多宏篇巨制相比,也许并不占有什么重要位置。然而,我们却可以从这两本散文集中看到自建国至
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其中阐述了民族政策。  “邓小平曾在1978年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这并不是什么夸张之词,新疆各族人民的解放就是一个生动的明证。每当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是毛泽东给新疆各族人民指明方向。”新
每当我读着一些记述著名作家、学者在十年动乱年代所受迫害的文章时,愤懑、痛惜之感总会萦绕心际,久久难以平静。无数珍贵的手稿、书信,就这样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人类文明的倒退呵!  近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劫后余“剩”的作家书简,还出版了几种书信专集,为了解和研究现代历史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我感到庆幸,更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我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有一种抢救史料的紧迫感,把征集、整理
序《俄国短篇小说选》    在文学史上,先后交替的几种创作方法总是互相排斥,同时又互相联系。完全独辟蹊径,没有本国或外国的前辈可以依傍的作家是很少的。俄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之前,卡拉姆辛和马尔林斯基(一七九八——一八三七)已朝着这个方向作过一些探索和准备,为文学增加了表现手段,扩大了表现领域。在体裁的演进上,他们也是先行者。他们以各自的创作和论著,改变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重诗轻文的局面。卡拉姆辛
粉碎“四人帮”之后,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如《李自成成》、《曹雪芹》、《戊戌喋血记》、《星星草》、《风萧萧》等,很受读者欢迎。有关历史小说诸问题,过去早就有过争论,迄今未都解决,因此我们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以《戊戌喋血记》等书为例,希望展开讨论,促进历史小说诸问题之走向解决,并愿有更好更多的历史小说问世。下面是座谈的记录。《星星草》作者凌力同志允为我们撰文谈谈其创作经过和经验,将另期刊载。    任光椿
当年自己横被口祸,以致弄得笑齿啼颜尽成罪状、无所措手足的时候,曾经怀着虔诚的忏悔心情,去读那篇记载于汉代刘向所著《说苑》的《金人铭》,打算割除烦恼、下决心学金人“三缄其口”了。这篇文章讲了那么多,就说了现代的两句俗语:“当说少开口,遇事躲着走。”它看来产生于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秦代,作者大半是当时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统治者的暴行打断了他思想上的脊梁骨。他站不起来了,还想让大家一同倒下。他假装出胜利者
作为“00后”,我出生时,彩色电影和电视剧就已经非常普及了。每每听到长辈们谈及露天看黑白电影的故事,总令我心驰神往。也许正由于此,我对黑白电影有着别样的情愫。  我看过的黑白电影不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兵张嘎》。该片1963年上映,即便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依旧被电影中传达的信仰力量震撼了。年少是他,勇敢朴实是他,爱国热血也是他。黑白影像中,嘎子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多彩又可爱可敬。  电影
读侯宝林《自传》    一九七九年秋,正值侯宝林先生从事艺术事业五十周年的时候,他离开了舞台。艺术界的同行、各地的相声迷们,乃至国内外学者,无不为之惋惜。信件、电话纷至沓来,希望能继续欣赏他那精湛的表演。是的,以他六十二岁的年纪,他可以表演下去;以他五十年的经验,他自然还能奉献给观众许多欢笑。但是人们不了解,促使他下这个决心的,是盘桓在胸中已经很久了的一个更重大、意义更深远的问题:相声事业以后怎么
许纪霖: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代表作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等,近日出版新书《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  许纪霖未曾料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成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