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举行发布会,《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规定了相应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
【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陕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正确引导,也出现了地区差距扩大、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区域问不协调性增强的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发展的成本,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中国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其所承担的主体功能也应该有所差异。但长期以来,在宏观调控和区域管理中,我们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种差异性,对不同区域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前些年出现的无序开发现象,就与现行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政绩考核和相关政策密切相关。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上,并不是每一块国土都适合开发,即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产建设活动。适宜且能够进行开发的只能是一小部分国土,大部分国土不适宜也不应该进行开发。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各地区不管有无条件,都片面追求GDP增长,强调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结果导致各地开发区遍地开花,工业项目散乱布局,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张,这种空间无序开发的状况不符合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划分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明确那些区域应该优化开发,那些区域应该重点开发,那些区域应该限制或禁止开发,将有利于实行并强化空间管治,规范和优化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是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提出的—种区域发展新思路。
【对策】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规划》对我国国土空间版图进行了重新勾勒:按开发内容划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格局”;按开发方式划分,则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三大格局”具体而言,即《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规划》明确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并明确了能源、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框架。《规划》强调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据此控制开发强度,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次序。
首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要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优化开发区域的考核将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以及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以优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考核。对重点开发区域,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比较强,还有一些发展空间的地区,主要是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综合考核经济增长、吸纳人口、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对于限制开发区域的两类中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经济增长收入的考核。对于另一类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它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对于禁止开发的区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规划》明确提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结果,要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其次,不同功能区政策差别化。既然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全国统一的政策面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实施时,也会采取差别化的方式。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介绍,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了“9 1”的政策体系。“9”是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1”是绩效评价考核。如目前的产业政策是按照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目录,在全国是同一个,未来将是按主体功能区来实行,比如现在在全国是鼓励的,但是未来可能在确定的优化开发区域当中是鼓励的,在限制开发区域当中就不一定是鼓励的项目,也可能变成允许或限制的。
最后,自然保护区禁止城镇化。自然保护区在《规划》当中被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是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杨伟民透露,要在“十二五”期间给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定范围、定功能,定编制,定经费。并且要在“十二五”期间将现有的禁止开发区域的范围,包括核心区、缓冲区等,把它的范围界定,此举有利于重新准确地进行功能定位、保护对象以及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有利于最终实现禁止开发区域所确定的功能定位。
【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陕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正确引导,也出现了地区差距扩大、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区域问不协调性增强的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发展的成本,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中国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其所承担的主体功能也应该有所差异。但长期以来,在宏观调控和区域管理中,我们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种差异性,对不同区域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前些年出现的无序开发现象,就与现行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政绩考核和相关政策密切相关。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上,并不是每一块国土都适合开发,即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产建设活动。适宜且能够进行开发的只能是一小部分国土,大部分国土不适宜也不应该进行开发。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各地区不管有无条件,都片面追求GDP增长,强调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结果导致各地开发区遍地开花,工业项目散乱布局,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张,这种空间无序开发的状况不符合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划分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明确那些区域应该优化开发,那些区域应该重点开发,那些区域应该限制或禁止开发,将有利于实行并强化空间管治,规范和优化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是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提出的—种区域发展新思路。
【对策】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规划》对我国国土空间版图进行了重新勾勒:按开发内容划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格局”;按开发方式划分,则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三大格局”具体而言,即《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规划》明确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并明确了能源、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框架。《规划》强调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据此控制开发强度,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次序。
首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要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优化开发区域的考核将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以及对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等指标的评价,以优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考核。对重点开发区域,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比较强,还有一些发展空间的地区,主要是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综合考核经济增长、吸纳人口、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对于限制开发区域的两类中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经济增长收入的考核。对于另一类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它对于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对于禁止开发的区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规划》明确提出,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结果,要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其次,不同功能区政策差别化。既然全国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全国统一的政策面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实施时,也会采取差别化的方式。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介绍,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了“9 1”的政策体系。“9”是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1”是绩效评价考核。如目前的产业政策是按照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目录,在全国是同一个,未来将是按主体功能区来实行,比如现在在全国是鼓励的,但是未来可能在确定的优化开发区域当中是鼓励的,在限制开发区域当中就不一定是鼓励的项目,也可能变成允许或限制的。
最后,自然保护区禁止城镇化。自然保护区在《规划》当中被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是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杨伟民透露,要在“十二五”期间给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定范围、定功能,定编制,定经费。并且要在“十二五”期间将现有的禁止开发区域的范围,包括核心区、缓冲区等,把它的范围界定,此举有利于重新准确地进行功能定位、保护对象以及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有利于最终实现禁止开发区域所确定的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