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酸和不同规程PUVA疗法治疗持续性掌跖脓胞病的疗效比较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074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84例病期长、病情重的持续性掌跖脓疱病(PPP)患者用3种不同规程PUVA疗法和维生素A酸(etretinate)作疗效比较研究。

其他文献
1983年11月22~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协商会议,评论当前世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情况,促进受本病侵袭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协作。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首先由Lyell(1955)提出,“中毒性”指早期前驱症状、随后的红斑及皮肤剥脱是由循环毒素引起,“表皮”指病变主要在表皮,“坏死松解”包含病理的坏死及临床的表皮松解。本文就TEN的处理提出原则性指导。 TEN的发病因素很多,其中以药物居首位,抗菌素、巴比妥、乙内酰脲、吡唑啉酮衍生物、磺胺、砜类为主要的几类其他非药物因素有接种、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免疫以及特发性病例
临床上表现出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主要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还涉及到细菌及真菌的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等的造血器官的肿瘤性疾病。除上述疾病外,对于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学的特征,即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全身脏器中有嗜酸粒细胞浸润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的疾病,1956年Engfeodt等称为播散性嗜酸性胶原病。其后,Hardy等将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播散
作者报告3例同性恋男性在急性AIDS病毒感染后出现一种玫瑰糠疹样急性发疹。例150岁,同性恋男性,有梅毒和生殖器疱疹史。1985年8月急性发病,严重的头痛、肌痛、关节痛及咽喉痛,全身不适及轻度瘙痒的皮疹,全身性淋巴腺肿大,面、躯干及四肢出现斑状的玫瑰糠疹样皮疹,12天内症状消失,此后肿大的淋巴腺也消失。无梅毒、弓形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或乙型肝炎的血清学证据。
作者报告一例丘疹性黄色瘤,对其组织作了光镜和电镜研究。患者男性,26岁。躯干、臂部、股部及头皮发生无症状性丘疹结节3年。开始为小丘疹,直径逐渐增大到1cm。患者无其它疾病,个人及家族中无高脂血症史。体检发现上述部位有直径4~11mm大小丘疹或丘疹结节30个,伴有色素沉着,但较大的皮损具有淡黄色晕。Darier征阴性。全血计数及分类、小便检查、血化学分析,血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均正常。在患者诊治的16个
期刊

最近发现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HTLV-Ⅲ)可能是AIDS的病原体。大多数AIDS患者有抗HTLV-Ⅲ抗体,而在低危对照人群(如献血者中)这种抗体的阳性率低于1%,并从AIDS患者及可能患本病的危险对象中已分离到HTLV-Ⅱ。
无环马晋抬疗急性期带状炮疹的效果经双盲治疗试验得到证实,对皮肤损害和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效果,但不能防止疤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皮质类固醇治疗急性期带状疙疹对控制炎症和疼痛均有较好效果,但因可导致全身播散而使应用受到反对。
期刊
由皮质类固醇剂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不多见,过去多为个别病例的报告.作者在1980~1983年间见到9例由新的皮质类固醇药物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9例全为女性,其中6例对Tixo-cortol Pivalate过敏,3例对Amcinonide过敏.
期刊
真皮中含有不同类型的氨基葡聚糖(AGs),它们与富含胶原的细胞外基质有关.绝大部分的GAGs是以透明质酸盐(HA)的形式分布于整个真皮细胞外基质,并在近表面处浓度较高.硫酸皮肤素B(DS)则均匀分布于真皮.此外还有较少量硫酸软骨素(CS),肝素(HP)和硫酸乙酰肝素(HS).在损伤后愈合过程中,形成疤痕的调节因素及异常疤痕的产生原因知道尚少.
期刊
淋巴瘤样丘疹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患。但已有报导一些最初诊断为淋巴瘤样丘疹病的患者最终演变成系统性淋巴瘤。本文作者采用流动细胞测量仪(Flow Cytometry)测定单个细胞DNA含量的方法以预测这些病例是否有发展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作者通过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的观察,发现例1患者皮肤损害中DNA含量出现异常图象。治疗前的活检标本显示高双倍体(HyperdipIoid)Gl峰,经PUVA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