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胜读十年书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elaopol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之水 著
  中华书局
  2011年11月出版
  定价:48.00元
  
  戴维•里夫曾用一句话评价他的母亲苏珊•桑塔格,他说她的一生活得就像是往图书馆里不断藏书。这句评语在我读《〈读书〉十年》的间隙忽然想起,觉得用来形容扬之水的生活十分恰切。
  我读扬之水的著作不多,但是对其人印象十分深刻。这样说似乎很矛盾,根本没有见过其人,何谈“印象深刻”,可能是从她的一本一本书中总结出来的印象吧。总觉得现时代里,能够以此“隔离方式”做学问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扬之水在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想当年我也曾以做‘女强人’理想之人生,近年却尽弃此图,只求一厅花草,一帘清风,一窗明月,伴我数卷诗书。”此等浪漫与理想,在八十年代的学人中应该不算少数,但是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好像并不多见。前几年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火热一时,很多人怀念八十年代的单纯和理想主义,但是那本书给我的印象还是有些“伪装”。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她的访谈中,所涉及的对象大都是学界中的“成功人士”。在他们的集体意识中,八十年代只是一个怀旧的话题,所有的苦难都会成为抒情,所有的挫折都是成功的积淀。但在扬之水的《〈读书〉十年》中,我发现了一个更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的八十年代”。用作者的话说,日记本不是为了发表的,只是为了单纯的记录,以免忘怀——如此方能展现一个真实的八十年代,一个更为真切的十年。
  沈昌文给扬之水写的序言中,着重提到了《读书》杂志的创办:“编《读书》的都是经过浩劫复出工作的大牌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都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但是他们招聘的编辑标准确实有些“怪异”:最早聘用的吴彬,是从云南建设兵团回城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现在大名鼎鼎的王炎,被聘用的时候是公交车售票员,也是初中一年级学生。而招聘扬之水的时候,沈昌文写到:“一看简历,颇不简单。这‘不简单’按今天理解,必定是在海外某某名校上过学,等等。几十年前,这位扬之水的‘不简单’却是,读过初中,插过队,做过售货员,开过卡车等等。卡车司机居然对文字工作感兴趣,而且确实在《读书》发表过文章,令人惊讶。大家觉得合适。于是录用。”
  这才是我一向欣赏的那个八十年代,更为私人化的真实,更为贴近我们的情感距离。八十年代的《读书》是这种精神的最佳诠释,编辑、作者、读者不分彼此,可随时去拜访,一坐就是一下午。与我们现在壁垒森严,严防死守的学术气象大相径庭。
  扬之水的《〈读书〉十年》主要描述了她从一九八六年进入《读书》杂志开始到一九九六年离开杂志,转业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这段时间的生活与工作。日记打算分为三册出版,此时我们翻阅的是第一册,从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零年這段时间的记述。这十年对她而言极其重要,是因为她可以接触到一大批几乎从“文革”浩劫中“复活”的文化老人,与他们的交往构成了她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也许从更深远的角度说,是构成了她以后学术生涯的一部分。与金克木、徐梵澄、张中行、钱钟书、杨绛、冯亦代等人的交往,深深影响了她在学术上的选择。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十年中,也是她集中精力,钻研学问的十年,所谓《读书》十年,其实正是“读书十年”的好日子。
  说扬之水是学界“隐士”亦不为过。放眼望,如今学界,棍扫一大片,枪挑一条线,遍地都是学者和专家,说出的话连常识都混淆不清,倒是此等学问可堪忧虑,也更令人怀疑。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六日的日记中,扬之水记录了绿原的一封信,其中提到说:“余半生寂寞,偶有兴涂鸦,均不过与回声对话而已。匆匆已是望七之年,万事更不复妄求矣。不意承君撰文揄扬,实不胜感激而又喜悦,同时亦难免一丝淡淡的哀愁。”扬之水说,读罢令人很伤感。读扬之水的书,伤感倒是没有,只是突然想到沈昌文的那句:潇洒送日月,寂寞对时人。与时代有意拉开的那种寂寞,才是真正的疏离吧?
其他文献
水果小贩的大梦想  2011年,是万启贵在北京卖台湾精品水果的第四个年头。  这一年,他延续了公司一贯的企业宗旨,以“立足海峡两岸三农,推动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努力,推进国家的统一进程。  早在1993年,他还不过是北京街头上骑着三轮车卖水果的小贩,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拼,在顺义开办了多家水果销售门市。四年前,他结识了有“大陆台湾水果销售第一人”之称的台商黄一钟,在顺义
期刊
《论语》说,见贤思齐,说的就是榜样的力量。榜样,是标杆和楷模,能弘扬美德,彰显精神,能给大家带来内心的激励和行动的效仿。  当历史进入这个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形态在变化,人们的思想方式、人生追求也在变化,价值观呈现多元。  和以往相比,人生起点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的际遇也更加丰富多彩。榜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许多我们当年景仰的榜样,已经无法企及,无法追求,无法复制,尽管依然耀眼,但已渐
期刊
为宝贝回家织就爱网  2011年,随着公安部第五次打拐专项行动的开展,两个特大拐卖儿童犯罪团伙被捣毁,近6000名被拐儿童被成功解救,“宝贝回家寻子网”公益网站创办人张宝艳感受到一股从未有过的力量。“这次我真正感受到,公安部对打拐工作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张宝艳如是说。这个创办于民间的网站,与公安部门的合作愈来愈紧密,效率也愈来愈高。  2007年,张宝艳着手建设“宝贝回家寻子网”。她南上北下收集
期刊
25年前,14岁的杨广富辍学随长辈去贩牛贩羊的时候,没人能看出,这个孩子除了填饱肚子之外,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白手创富的故事很多,但这位主人公,起点在绝大多数人之下,最终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尊重。杨广富,当之无愧成为农村青年成就一番事业的榜样。   1月8日,山东省2011年度“青年榜样”的颁奖晚宴上,虎背熊腰、嗓音浑厚的杨广富扬扬手里的手机,起身和记者打招呼。闲聊中他说,知道自己当
期刊
奠基小学生的幸福人生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一个普通小学校长的人生誓言,也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者们发出的最强音。  由这句普通的誓言出发,北京海淀区七一小学校长许培军不惟分数与升学率至上的潮流所动,使学生在“学会学习,懂得感恩,强健体魄”的培养目标中,实实在在地追求“一手好字、一口计算、一门外语、一种乐器、一项运动、一次远行、一心向上的七一教育”。  这位“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全国创
期刊
2012年2月5日,NBA,纽约尼克斯队结束了两连败,主场99-92击败新泽西网队。  在这场比赛中,一个人的表现震惊世界,他不是全场得分最高的安东尼,也不是阿玛尔斯塔德迈尔,而是两周前刚刚从NBDL选拔上来的华裔控卫林书豪,替补出场的他如有神助,19投10中得到25分,外加5个篮板、7次助攻和2个抢断,是尼克斯队取胜的最大功臣。  这绝对不是“灵光乍现”,两天之后,林书豪砍下28分、8个助攻、2
期刊
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关爱?我们应该如何关爱他们?  “曹辅,下周你会轻松一些了吧,这一周你真是太忙了!”这是同事们与曹健打招呼最常说的话了。曹健是江苏省兴化市中堡中心校的大队辅导员,这一学年度,曹健一如既往地挑起了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教一日闲过!”  中堡镇地处江苏兴化市西北湖荡地区,当众多农民怀揣创业致富的梦想远走四方时,留下的是1572名留守儿童,均在6-15周岁,占全镇学
期刊
将民间艺术的丰富题材,夸张的造型,鲜明的色彩,与中国画的笔墨、文字题跋、篆刻融为一体    杨莹莹,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艺术总监,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长务副秘书长。常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汉办、国际孔子学院等院校  杨莹莹出身于美术世家,父亲是著名画家杨永青。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年幼时,美术艺术便成为触及她幼小
期刊
孔子之时,学不在官,正是学问下移、生机再来的一个时期。他曾给学生们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邑,也一定会有忠诚信实的人,处处都有贤人,只要好学,“敏以求之”,都将有真实学问。   学习中国文化,体认中国精神,应有顶天立地、站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格志向,具有“农夫般的气质”和“大地一样的品格”,這样才会有更真实的体会和作为。   有其人,然后有其人之学。风骨即是境界,修养即是功夫。讲求境界和功夫的中国学问,
期刊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记者面前的孙晓燕,明显不善言谈。她说,自己在病房呆惯了,只会和病人聊家常,开玩笑,离开病房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孙晓燕是个从潍坊卫校毕业的农村女孩子。20年前,她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开始从事护士工作。身为“白衣天使”,她并不飘逸,承受着自己才知的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