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中职学校语文老师如何上好诗歌鉴赏课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327315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热情蜻蜓点水,学习兴趣此起彼伏,学习态度随心所欲,很难把控住自己的行为习惯。如何把握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教学,很多中职教师一直在探索。现以一节《再别康桥》的诗歌鉴赏课为评课案例,与大家一起探究如何打造一节充满激情和魅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 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10-02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经常深入到学校进行听评课。在一些中职学校的听评课过程中,我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有一些特点。例如,他们的学习热情蜻蜓点水,学习兴趣此起彼伏,学习态度随心所欲,很难把控住自己的行为习惯。因此想要吸引中职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授课教师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刺激,从而才能掌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
  我以沈阳市旅游学校李明浩老师的一节诗歌鉴赏课为评课案例,来探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具体地说就是用怎样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学习中的个性与智慧,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智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呢?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诗歌鉴赏课《再别康桥》的授课班级是中职二年级旅服专业高职班的学生。学情是学生对诗歌接触少,语言积累弱,鉴赏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授课老师想着重通过朗诵的手段,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通过诗歌意象的研究学习加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积累精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热爱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综观李老师教学的全过程,她所展现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优雅浪漫。她精心地运用了“影、音、画”等教学手段为学生们创设了《再别康桥》的优美诗境,让学生们在“闻其声、
  观其景、临其境、悟其情”的氛围中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先生一起徐行缓步在康桥的情愫之中。
  针对李老师这一节《再别康桥》的诗歌鉴赏课,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以此来探究如何打造一节充满激情和魅力的语文课堂。
  一、优点
  第一,个人能力突出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流利的普通话、工整精练的板书、从容淡定的教态、富有激情的吟诵、娴熟运用的信息化手段,让大家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位业务素质过硬、具有较强课堂表现力和感染力、充满个人魅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这是教师上好课的根本前提。李老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尤其在即将结束教学任务之时,李老师声情并茂地示范吟诵《再别康桥》,让所有人沉醉其中,使得本节诗歌鉴赏课达到了高潮。
  第二,师生关系融洽
  李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表述清楚、流畅,娓娓道来的话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营造了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创立了心灵交融的师生关系,激活了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活泼有序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这也是李老师展现给我们的又一个亮点。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魅力课堂的基础,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上教师有广度、有技巧、有激情的语言表达才能感染学生,有爱心、有真情、有深度的情怀释放才能打动学生!这就是教师的亲和力,尤其是语文课教学,教师必须要具有亲和力,课堂教学必须向“师生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只有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学生才能回报给你精彩完美的课堂!
  第三,教学环节精巧
  语文课教学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在“读”,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本节课的第三个亮点就是李老师一直以“读”作为教学主线贯穿课堂,层次分明、情感饱满。李老师带领学生通过“三读”探究了《再别康桥》的“三美”、“三情”与“三意”。
  初读——感知三美,读出韵味。《再别康桥》诗韵中所展现出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新月诗派的精华,李老师通过“视频朗读、自由诵读、师生同读”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再别康桥》诗歌中诗节的匀称整齐、诗韵的细腻精巧、诗情的回环复沓。
  细读——感悟三情,读出滋味。《再别康桥》抒发的是徐志摩先生的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感伤之情。李老师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带领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并巧妙地运用曲线画出了诗人的情绪变化,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中紧紧抓住“云彩、金柳、柔波、清泉、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所表达的思绪。
  品读——感怀三意,读出回味。《再别康桥》把新月派诗歌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发挥到了极致,诗歌所表达的“意象、意境、意义”是新月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李老师在最后的授课环节中以“学生范读、教师演读”的鉴赏高潮中结束了本节课,完美地完成了一个回环的授课过程。
  一节诗歌鉴赏课就这样轻轻地开始,又悄悄地结束了,下课的铃声响了,但所有人都还沉浸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感伤之中,还都停滞在对李老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不舍之中……余音绕梁,意犹未尽。这样一节诗歌鉴赏课焕发出的是怎样的一种光彩呢!
  二、不足
  第一、导课有些牵强
  优秀的导课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课的内容必须是
  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的,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故意卖弄,就是矫揉造作。   本节课李老师的导课内容采用了前段新上映的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的片头,背景音乐是李叔同的《送别》,我想李老师想表达的关键点应该是《送别》这首诗的委婉感伤之情,但这个导课内容运用不是太合理。《厨子戏子痞子》电影虽然表现的是抗日题材的内容,但却是一部动作喜剧片,虽然片头用了《送别》,但整个剧情还是与《再别康桥》诗情画意的教学内容有点穿越的感觉。如果想借用《送别》的感伤之情导课,可以选择《北平往事》或《城南旧事》这样题材电影的片头的背景音乐,应该更为恰当一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先生“撑一支长篙在康河之上寻梦”的片段来导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效果应该最为理想。
  第二、朗读缺少评议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本节课李老师抓住了语文课“读”的精髓,但从朗读实践层面上讲,李老师在对朗读感悟的点评上还是欠缺一些,应该再浓墨重彩的多评议一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诗歌鉴赏上不只停留在一个“读”的层面,才能真正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滋味,读出品味来。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诗歌品鉴课,教师要从“读导思评”几个方面指引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水到渠成地从诵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适时、恰当地评议出学生哪里读的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质疑,在诵读中提高,在诵读中实现语感积淀。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之上妙语连珠的点评,看似信手捻来,但却是对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极大考验。怎样提高教师点评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①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评价语言要出口成章。
  ②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要真诚友善。
  ③积累评价素材,评价语言要富有变化,要有的放矢。
  ④善于捕捉亮点、发现问题,评价语言要机智,要循循善诱。
  ⑤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用温暖的举动带给学生身心的愉悦。
  第三、作业缺少提升
  本节诗歌品鉴课李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两项:①背诵本诗;②各组同学结合本小组对诗歌的理解拍摄一段微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中。我个人认为这两项作业的布置缺少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如果这样布置作业是否更好一些:①诗歌题目《再别康桥》中,诗人为什们用“再”字,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资料,思考“再”别的情感诠释。②探究中国现代新诗歌有几个流派?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新月派诗歌,进行朗读比赛。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查阅诗歌《人间四月天》,感知感悟作者林徽因的情感
  表达。这样的作业布置与导课内容首尾呼应,是否更加符合分层次的教学理念,是否更能锻炼学生探究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鉴赏能力,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事半功倍呢?
  教师每节课布置的作业坚决不能走过场,搞形式。教师通过巧妙地布置作业,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与文本对话,可以与教师对话,可以与同学们对话。这个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平台可以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的探究精神,可以锻炼学生唯真、唯美、唯实的创造能力。
  三、感受
  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谨规范的教学环节都不能代表语文教学的成功,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灵活的!智慧的!诗意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和文本发生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地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碰撞和共鸣,那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心智呢?
  如果教师每一节授课都简单地进行“搜索、复制、粘贴、念PPT”,那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永远无法得到有效统一的。《学记》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学生要依托教师的引领“所疑、所思、所悟,所感”。语文课教学唯有在课堂上实现师生情感和智慧的和谐共生,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高尔基名著《童年》,是脍炙人口的名著,对书中“外公”形象的评论,多从“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打人骂人……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等角度,认为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阿廖沙童年遭遇的苦难,而对“外公”展现出来的“人性”往往忽略。本文意在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探讨,引导读者关注外公身上存在的温柔“人性”。  【关键词】印象 外公 童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1-02  近些年来,“挫折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大量事实证明小孩的挫折教育是不容忽视的。这既是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一种需要。从心理学教育及思想教育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观点,经过认真探索和研究,笔者总结了如何向幼儿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些经验,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希望能为幼儿挫折教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育在蓬勃发展的繁荣下,严重欠缺的民族化与人民群众需求的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情况下,以书法为核心的新型的民族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建立迫在眉睫。本文试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书法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民族化中的作用、建立以书法为核心的新型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略析,初步探讨这个教育体系的实施办法以及分析其可预知的困难,最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文以天河区发展学前教育为例,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路径进行初探,旨在为有效开展区域性学前教育实践提供初步经验。  【关键词】学前教育 质量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4-02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生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
期刊
【摘要】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闽南语逐渐流失于我们的大街小巷中,面对我们的文化遗产渐渐地流失,我们要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呢?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从孩子抓起,将闽南语渗透于幼儿一日的学习与生活中。  【关键词】闽南语 幼儿 学习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6-01  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以
期刊
【摘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其教育问题受到关注日益增多,而就学条件准入则成为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随迁子女的入学政策,以保证随迁子女有学上、上好学。本文试图以郑州市市区为剖析点,通过对全国大中城市就学条件准入路径选择的对比,以及郑州随迁子女政策的变迁和可能的变化,同时就做好随迁子女就学需要明晰的关键点,以民生、公平、全接受为价值取向,确保每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的主要学科,它与各科目都有着密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是为今后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学科,培养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作文在小学语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作文是生活的实践,和思维语言的统一,做好作文教学工作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在对创客文化内涵的理解的基础上,以淮海工学院为例,就地方高校校园创客文化培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政策制度建设、创客空间建设、创客的选拔与培养、创客管理与创客导师职责和创客活动的开展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育创客文化。最后形成了创客文化培育路线图,实践验证了创客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创客文化 大学生 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群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更是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区域选择意向,从而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区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不容小觑,长期以来也引起了学界倾心关注并加以深入探讨。但是,大多数学者只是将目光聚焦于显性互动,而忽略了隐性互动。然而,隐性互动却是显性互动的重要前提和补充。在“互联网+”时代,理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隐性互动,以增强教学实效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 隐性互动 “互联网+”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