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猪仔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ger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如果你未曾在广汕公路上被卖过猪仔,并不是说你有多幸运,只能证明你很少在那条路上出没。即使你像我一样,一年仅有寒暑假加上清明、国庆期间往来,你也会有这样“中彩”的机会。
  卖猪仔,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遍布于广东各条国道和省道、不经旅客允许强迫旅客转乘车辆的俗称。人被当成了猪仔,任由司机和其他乘务人员倒腾、兜售。其猖獗程度几乎到了每一辆客车每天都参与的地步。1994年的秋天,我在东莞莞城参加教育实习,其间曾回学校,然后,在校门口对面的马路搭乘开往东莞的客车。车往东,走广州到深圳的国道,每途经一地就被卖一次。车到黄埔区,被卖,一辆更旧的中巴车。到了增城的新塘,又被逼着上一辆车窗贴着胶纸的中巴。以为就此可以直达东莞客运站,不是的,在东莞的万江镇,还是又换了一辆车,再咣咣当当地开进莞城。
  广汕公路长,镇与镇之间的距离远,不及广深公路的繁华和热闹,但卖猪仔的招数,一样不少。
  从广州返回老家,我都在燕岭大厦附近搭车。从学校的西门出来,搭一辆摩托车穿过广深铁路的铁轨,左拐进入不长的瘦狗岭路,就到了燕岭大厦了。大厦是广汕公路与广州市区衔接的标志性建筑。在大厦前面的路边,一块蓝色路牌上书“广汕公路”四个白色宋体字,外加一个向前的箭头图标,清晰醒目。从车站出来的车,都要经过这里然后驶入广汕公路,此地也就成了等车的地方。每次到了燕岭大厦的那块路牌边,总能看到站立或蹲着、身边放一些行李的男女,也可看到匆匆赶来的人。
  不时会有客车停下,卖票的小伙子一只手抓住车门的拉手,探出大半个身子大声吆喝,报出地名一串,好像往东的每一个地方这车都可以抵达。人群中有些异动,有人上车了,有人在犹豫。小伙子机灵,迅速跳下车,三步两步就到了犹豫者面前,一边问去哪里,一边弯腰想拎那人的袋子。有人报出地名,小伙子一迭声“到到到”回应,拎着行李往前,那人就跟着上车。警惕的人会跑到车头去看写字的纸板,那上面标注途经和到达的地方,然后匆匆回来,举着行李也上车了。我从不为其所动。小伙子的口音告诉我,他的家乡和车上挂着的目的地还有上百公里。我在等待车牌为“粤N”的车。
  我等待的“粤N”长途汽车,并不仅仅通向我的老家。所有汕尾市汽车的车牌前面两个字都是“粤N”。我的老家只是汕尾市辖下的一个县——陆丰县,赫赫有名的农民运动发生地,中国第一个苏维埃诞生地。我曾经急匆匆地上车,但是,在海丰县城汽车站前面的一片空地被赶下车,然后,又被吆喝着推上一辆只能站的中巴车。那客车扬长而去,留给我一片呛人的、肮脏的尘土。海陆丰,在外人口中紧密连接好像成了一家子,其实是两个相连的县,两座县城隔三十多公里。隔开的,并不仅仅是这样的距离,还有人心。在利益面前,太多的人并不会因为彼此是同乡而放下算计。所谓的老乡,不过是无法遮风挡雨的脆纸片罢了。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上车前用方言与跟车者们交谈,凭借口音去判断车最终的目的地,并由此决定是否上车。但是,还是中招了。
  卖票的小伙子一口地道的东海口音。东海是一个镇,陆丰的县城所在地。我依稀记得曾经在他手里买过从广州返回老家的车票。上车。车上一律是难以描述的脏乱。小伙子大声嚷着,终于为我找到一个座位。座位在过道里,一张焊接在固定位置的小椅子,也有厚厚的海绵垫,也有靠背。只是,那椅子可收放,没人时往上一推,竖起来,不影响过道的通行;人多时往下一扳,横摊着,就给车多了一个座位。椅子靠背极矮,就在裤腰处。坐的地方太小,勉强放下一多半屁股。但我没有挑剔,本来车就不多,本来就是半途上的车,哪能顾及太多?平安顺利地回到家,是我唯一的目标。
  车摇摇晃晃沿着广汕公路往东。在华南植物园边上,又有人上车。一对母女,普通话,说要去汕头。卖票的小伙子拿着一张纸板,上面写着“汕头”两个字,一脸笑容地用普通话回答,到汕頭汽车站。我的心咯噔一下——她们要被卖猪仔了!
  车上的人对他们的对话没有任何反应。没听到?习惯了?不想引火烧身?我又能做什么呢?告诉她,这车不是开往汕头的,让她换乘一辆?可是,如果这样,那卖票的人绝对会找我的麻烦,而她们,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等到下一趟车呢?即使又上一辆车,就一定能保证不被卖猪仔吗?我摇摇头,看到了自己的无能。
  车摇晃着往前,那对母女上车时浮起来的热闹很快就被晃平了。车上满满当当的人各忙各的,望着窗外发呆,低声窃窃私语,打瞌睡,还有人偷偷抽烟,站起来坐下去看着摆在过道的行李,一脸痛苦地晕车。我看着她们,一个大的绿色的旅行袋,袋子风尘仆仆,肯定赶了很远的路;一个小小的竹篮,已看不清篮子外面的图画,我猜想是鸳鸯戏水之类的,或许,这就是她当年的嫁妆。我看不到篮子里装些什么,也许就是她们这一路上吃的喝的,也可能还有一些特产。她们坐在发动机盖上面的木板上,和我面对面。我想和她们换位置,当妈妈的笑着拒绝了,说有得坐就好了。我还坚持,告诉她们,脸朝车后容易晕车。女人就有些犹豫。这时,边上一个头发抹了茶油的家伙向她们招手,说他那里有座位。我上车时他坚决不肯把座位上的行李拿下来,说那些东西很贵重,必须放在座位上。卖票的小伙子望向我,我说没关系,坐哪儿都行。我实在讨厌把自己的头发打理得苍蝇都站不住的男人。
  那女的可能是看出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或者仅仅是一个出门在外的女子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她礼貌、客气而又坚决地拒绝了那个人的好意。全车的人都没有吱声,包括我。这时,一声轻轻的嗤笑就会点燃一堆干草。但她还是跟我换了位置,把旅行袋放在面前,让孩子坐在袋子上,揽着她,对我笑了笑。我读出她的不好意思和感谢。我也笑了笑。
  路上总有人下车,又总有人上车。几番轮换,座位也变了。我和那母女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但没有说话。我想告诉她,这车不是开往汕头的,但还是忍住了。这个时候说出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能平添她的担心和忧虑。孩子哭闹时,她从篮子里拿出了一个大大的馒头。孩子捧着馒头一口一口吃,她又把手伸向篮子,一会儿,手收回来,对我歉意地笑。我明白她的意思。我看着她,摇了摇头,然后,也笑了。孩子扛不住长途汽车的单调和乏味,哼哼唧唧想睡,她抱着孩子,轻轻地哼着一首歌。声音婉转、圆润,曲调轻快、俏皮。多年后,等我娶了个长沙女子为妻,我才知道她唱的是一首湖南童谣——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
  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绣扎糍粑,
  糍粑跌得井里,变扎蛤蟆,
  蛤蟆伸腿,变扎阿鹊,
  阿鹊上树,变扎斑鸠,
  斑鸠咕咕咕,告诉和尚打屁股!
  冬天的暗来得早,才下午五点多,车外的山和田野已被暮色罩住。透过蒙满灰尘的车窗,视野越发模糊,增添了更多的暗。我估算着车抵达的时间,那时,再黑的天对于我来说也无须烦恼,距离车站不远的家有父母在等我,可这母女,她们还有一百多公里的夜路。我的心中浮起不安,我该怎样去帮助她们?
  那些年,在广汕公路上,我被当成猪仔卖过多次,有时回一趟家,兜兜转转换五六辆车。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投诉,我不知道怎么就没有人管这件事。只要顺从,人身是安全的,但其中的无奈、憋屈却是难以描述的。就因为还算安全,就可以省略这当中的种种不堪吗?就可以这样放任吗?作为个体的旅客,除了忍受,又有什么力量可以去和他们对抗呢?司機不言不语地开车,那个卖票的小伙子靠着椅子在打瞌睡。他们应该都是本分的,老婆,孩子,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开车,卖票,这一路的长途跋涉,也不是轻松的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这样不知不觉或者有意地干起了这些伤天害理的事。这世上的恶,就像荒坡上的野草,若冒头,若生长,就会蔓延得肆无忌惮了。
  车到海丰县城。两边的路灯淡淡地黄着。顺着路往前,再过半个小时我就可以下车了。心中有回家的激动和暗喜,知道我回去,父母肯定做了我爱吃的菜。这个时候,车稍偏出公路,停在一个棚子前面。卖票的小伙子站起来,大声吆喝,车坏了,带上行李下车。
  小伙子的话像鞭炮一样把安静的客车炸开了。有人骂娘,有人找小伙子论理,有人嘟囔不知道说什么,有人拖着行李下车。
  我帮那对母女拎行李下车。小女孩累坏了,趴在她妈妈怀里,无精打采的。车虽然破旧,但车厢密封,一车的人气,终归暖和。一步跨入冬天的夜,我禁不住打了个冷战。风呼呼地砸在身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雨也来凑热闹,极细的牛毛一样的雨,路灯下斜斜地下来,落在脖子上,针扎似的。我一下子精神起来,身子绷得更紧了。
  一辆破旧的中巴车开过来,围着小伙子的人散开了,往车上去。小伙子对着零散站着的人喊,还不上去,送你们回陆丰。我看着那女子,她怯怯地望向我。她可是买了去汕头的车票的呀?!小伙子没理会我的话,走向那辆中巴,抓着车门回头问我,你不上车吗?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也许是忍不下去的怒火冲上来,把行李放在湿漉漉的地上,冲过去,抓住他的衣服,问他,那她们呢?小伙子从车上跳下来,狠着脸盯着。我在那一刻安静下来,松开手,平静地说,我认识你!
  在陆丰,我陪着那对母女拦了五辆在车的挡风玻璃下面写着“汕头”的车。拦到第五辆时,雨更密了,天更冷了,夜更深了。从陆丰到汕头,须途经惠来、潮阳,那两个县的方言口音跟汕头市区有明显的区别。我不知道我的经验是否适用,刚刚,那小伙子的确是陆丰人,可车和司机都是海丰的。我就那样地又上了一次当。
  那女子上车时向我再三道谢。我努力地笑,努力笑得坦然,想这样或许能让她宽心些。这一路往东,不知她们是否还会再被卖猪仔,风大,雨密,天冷,夜黑。唯愿她们顺利到达,在这长长的广汕公路尽头,有一处灯火、一个人在等着她们。
  责任编辑:沙爽
其他文献
观看,以隐身的形式  1912年,佩索阿在文学刊物《鹰》上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评论《从社会学角度看葡萄牙新诗》。后来,他和友人创办了《流放》《葡萄牙未来主义》《俄耳甫斯》等文学刊物,宣传现代主义。虽然这些主张也遭受到保守派的非难和讥笑,但佩索阿仍是葡萄牙现代主义的活跃领袖,有自己的追随者。  他的密友安东尼奥·费罗在萨拉查政府主管宣传。在朋友的鼓励下,佩索阿参加了全国宣传委员会组织的诗歌比赛,《音讯》
期刊
青海湖畔宽广的草原上,每一天,都会有炊烟伴随太阳从帐房里升起又飘散。每一天,晨光下的牧人们都重复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感受着不一样的欢乐和遗憾。  晨光微露中,拉羊家的女主人和长大了的女儿们先起床,给取暖的炉子和烧饭的炉子生上火。房子很快暖和起来,开水和奶茶飘散着热气和浓香,男人们闻着味起来了。  当然,如果愿意,男人们还可以多睡会儿,但早出晚归的放牧生活,让他们马上打起了精神。  用过永远以糌粑
期刊
雁群过境的日子  母亲一边起床一边跟父亲说话,说她好像听见过雁的声音了。母亲没有察觉,从听到雁群的第一声鸣叫开始,我就再也没睡着。我大睁着眼睛,竖起耳朵听了一夜。雁群的叫声高亢辽远,穿过月光,穿过云层,仿佛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天而降地覆盖了村庄。黎明时分,当我推开门,发现一帧帧季节的幕布已经庄严地拉起。  母亲忙着做饭,我去忙我的事。雁群过境之后,我习惯了满村子寻找,总感觉还有许多音符遗落在某个角落,
期刊
即使不是雨后,每到黄昏,那些小小的生命也拱出地面,一个细如针鼻的小孔就可以成为它生命的通道。眼睛睁得溜圆,腰弯成九十度,注意力集中,很快有一个小惊喜,快速拂去地面上的杂物,用铁铲敛去潮湿的泥土,拇指粗的窟窿出现在眼前,像雨点打在水洼上的窝,逐渐清晰、明朗,浓浓的土腥弥漫开来,一个小生命怯怯地蠕动,好像还没有从懵懂的睡眠中醒来,靠一点点蠕动适应另一个世界的介入。  有的生命停止在那个晚霞即将燃尽的黄
期刊
从渡口下来已是黄昏,分不清方位,只觉得周围是南腔北调的人,有接站的,有问询的,像是一碗煮坏了的粥。也有沉默不语的,他们侧身于路边,三步一跪,像逗号,也像一个个感叹号,在众生熙攘中默默起身、合掌、叩首,似乎众生皆是他们的佛主。母亲呆呆地看了他们一会儿,半晌才说了句:他们好诚心。  有一个农妇上来,问我们要不要住宿。一问,在法雨寺那边。农妇操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里面裹着舟山土话,因跟宁波话比较接近,也能
期刊
《普陀旧志》记载说:  宋元丰中,侯夷人贡,见大土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倭惧而还之,得名以此。  当地也有渔歌说:  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  神仙之传说,向来是超自然的。信者信之,不信者恒不信。但天地之间,始终是有一种伟力存在的,不一定是宗教或者具体的神灵,而是一种存在于万物之间的伟大力量。南海观音之愿,也是中国人所愿。最终落架普陀山,
期刊
我是傍晚四点到达松阳的,但车站楼顶的大钟,显示的却是十二点二十五分。  或者说,是九点整——那是一个正方形的四面钟,在出站口,我能够同时看到这座钟的两面,指针各自固定在不同的时间。  我第一次来松阳,是在十年前。那时这座钟的指针就已经停在了现在的位置。松阳人说,钟楼停摆的时间应该还要更久远,久远到几乎已经没人能够记清最后一次准确计时是在什么时候了。  在一个进出城市最主要,也是最需要守时的场所,这
期刊
去宣州,登上谢朓楼,近旁的朴树国槐,皆满冠明黄,风来,落叶簌簌菲菲。老人们坐于树下对弈,颇为陶陶然;远望群山剪影,刘禹锡《秋词二首》中几句来到目前: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宣州,自谢朓以降,李白来过,韩愈来过,杜牧来过,不晓得刘禹锡可有涉足,谨以这几句描摹皖南深秋山色,确乎恰当——处处山明水净,树叶由绿转黄,数棵树已成红色,在浅黄中格外显眼。登
期刊
摘要:在社會飞速发展的今天,相比过去最明显的一点变化就是很多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破坏,当今全球的化学污染也已经越来越严重,所以把环保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符合了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能够让学生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了解到化学工业的开展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一系列危害。作为初中化学老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让每一个
期刊
几经周折,我跟镇长电话联系到真正的游牧事宜,他说下午酋长们要来镇上开会。  午后,在石渠县尼嘎镇政府楼道上,镇长一见我,就说:“菊母远牧场离石渠县城几十公里, 是最近的,他们都不会汉话。”  楼梯拐角处站着一个康巴汉子,身材高大神情木然,披肩发乱糟糟的,穿着羽绒背心。我想对他微笑,也滞涩了。  镇长说:“你跟他去吧。”  给镇长道了谢,我向四郎酋长走去。  村是现在的称谓,四郎是村长,也是游牧部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