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起死回生?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ly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曝光AirPods 2的消息后,迅速成为科技媒体的头条。
  按照一些果粉的观点,AirPods 可谓是苹果继iPhone 4之后最强大的创新。隔三差五在科技媒体上发声的郭明錤,声称AirPods 的销量有望从2017 年的 1600 万增长到 2021 年的1亿多,成为苹果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配件。
  IDC也识趣的修订了耳戴式设备的定义:只需要通过按一下按钮或说出唤醒词就可以激活智能助手的无线耳机。将可穿戴设备的范围从手环、手表,扩展到了无线耳机,同时发布了一份相当亮眼的数据:2018年全球可穿戴市场销量达到1.722亿台,同比增长27.5%。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可穿戴设备公司Garmin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后,股价一度飙涨17%,Fitbit、Fossil以及国内可穿戴概念股环旭电子、耀华等,股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
  从2013年的可穿戴元年至今,漫长的寒冬之后似乎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热闹依旧的可穿戴
  李开复曾在一场论坛上回忆自己的职业经历:1980年首先做自然语言处理,1982年做计算机视觉,1983年做语音识别,1985年做人机对弈,1996年做VR/AR……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非常糟糕错误的职业选择”。
  随后话锋一转,李开复说出了不少创业者的共识:“那些顶尖的创业者都是生逢其时”,一句无奈而又有些许遗憾的解释。
  可穿戴市场也是如此,2013年前后疯狂一时的创业者大多已经退场,对智能可穿戴野心勃勃的投资者多半打了水漂,就连早期为智能手环买单的消费者,多年后也会抱怨当年的不成熟。“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定理,几千年后照旧玩弄着一大波人。
  不同于那些爆红后迅速沉寂的项目,可穿戴市场从未缺少“热闹”。
  2019年的CES上,那些靠谱和不靠谱的可穿戴产品,几乎完成了从头到脚的覆盖:一些规模不大的创业公司,一口气展示了十余款智能手表;比可折叠手机还要早一些,有人展示了搭载柔性屏的智能钱包;可以追踪呼吸、心率、睡眠质量、压力的智能内衣,以及配备骨传导耳机的头部可穿戴设备;索尼、小米乃至必胜客,纷纷以跨界的方式为智能运动鞋加一把火……
  和“元年”时的氛围一样,大把的创业者和设计师在可穿戴领域尝试奇思妙想,服饰、健康相关的公司把可穿戴作为寻找下一个增长点的试验田,而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有些传统的设备,在几年前的设计上稍加修改就从一个展会奔赴另一个展会。
  有所不同的是,早期可穿戴设備的故事还局限在健康管理上,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概念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可塑性:产品本身多了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说辞,也为打造IoT生态埋下了伏笔。
  早在2018年底的时候,IDC就曾对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进行预计,彼时还没有把耳戴式设备计算在内,给出的数字是:2018年出货量预计将达1.253亿部,较2017年增长8.5%,同时表示智能手表将在未来五年内持续增长,智能手环则几乎停滞。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还要从可穿戴设备的新使命谈起。
  趋势、红利和不确定
  解题的关键是苹果CEO库克在2019年初给投资者的信。
  除了承认中国市场的疲软,库克还有意向投资者们安利新的增长引擎:尽管iPhone产品线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服务、Mac、iPad、可穿戴、智能家居、配件等业务的营收整体同比增长了19%,其中Apple Watch 和AirPods推动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50%。
  苹果遇到的问题,俨然不是个案,翻看赛诺、IDC等有关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报告,2018年的市场容量同比下滑超过10%,仅有少数几个品牌实现了同比增长。如何在手机产品线外挖掘新的增长空间,可穿戴设备怎么看都是可选项。
  事实却也如此,AirPods上市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上演了一出被冷嘲热讽到口碑和销量逆袭的好戏,不少中国手机厂商趁势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在定价上几乎不输于苹果,保留了足够的利润空间,不排除在手机销量的重压下,进一步向可穿戴设备倾斜的可能。
  诸如5G、eSIM等产业红利,或许可以给出另一种解释。
  比如在2018年11月份,出门问问发布了支持eSIM的智能手表,公关上的说法是:“eSIM 功能是区分全智能手表和运动手表的一个分水岭,有了独立高速的互联互通能力, AI 应用生态的高速增长这扇门就打开了。”
  根据麦肯锡、IHS、GSMA等第三方预测,eSIM将在2018年实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21年达到50亿级别的连接数,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4亿美金。除了市场趋势,让可穿戴创业者兴奋的地方在于,不管是eSIM这样迟到的创新,还是5G这样大的行业红利,解决了独立联网的难题,都为其提供了生态化的可能。
  然而不确定性同样存在,BAT和头部的手机厂商都在打造IoT生态,都试图主导相关标准的制定,哪怕是市值百亿美金的巨头都很难打造互通互融的生态,留给创业者的难度无疑会更大。
  要么独立求生,要么站队巨头,无论哪种选择都需要时间去验证。在整个市场还只是出现苗头的时候,可穿戴市场的不确定都无法测量,可能距离爆发只差临门一脚,也可能向前一步就是另一个黑洞。
  留给创业者的机会
  可穿戴创业者的无奈在于,2013年到2018年间诞生了无数的新产品,可撬开用户需求的武器始终不在自己手中。
  可以引证的是,苹果等手机厂商消灭了3.5mm的耳机插孔,然后才是AirPods 等智能耳机的爆红,仅2018年就占据了可穿戴市场的四分之一。即使万魔、小鸟、出门问问等也推出了相似的产品抢占市场,被动跟随的局面在短时间内还无法逆转。
  另一方面,在IDC发布的相关报告中,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苹果、小米、华为、Fitbit、三星,在2018年第四季度拿走了65.7%的市场份额,2017年同期还只有61.1%,与智能手机行业里市场份额往头部品牌集中的结果如出一辙。
  手机厂商主宰着用户需求,手机厂商把控着销售渠道,手机厂商有着先天的品牌优势,这场竞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公平。倘若创业者从中找不到掘金的技术,可穿戴市场仍然是巨头们的后花园,所谓的“第二春”无疑是个伪命题,而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关注三个维度的现状:
  1.可穿戴的使用场景。智能可穿戴的流行,一度让手机厂商们腹背受敌,既需要面对友商们的竞争,也要谨防被智能化的新物种抢走入口。然而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并未能脱离智能手机,AirPods 的重度场景也是手机+耳机,轻度场景是手表+耳机,至少在eSIM和5G大规模商业化之前,可穿戴设备几无独立求生的可能。
  2.可穿戴的用户诉求。2015年应该是可穿戴的高潮期,不少产品瞄准的用户诉求是健康管理,后来被证明是个严重的误区,一度名声大噪的Jawbone正是在临床服务转型失败后,从独角兽迎来了天花板。反观那些销量尚佳的产品,Apple Watch选择的是时尚路线,小米手环等凭借价格优势,都未将健康管理作为核心诉求。相比之下,不少创业者在蒙眼狂奔,过去如此,现在也是这样。
  3.可穿戴的市场形态。如果对可穿戴产品进一步细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和耳机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诸如服饰、头戴式和模块化的产品多半只是活跃在各种展台上。如此这般的市场格局,也就不难理解资本的熄火,对比五年前,可穿戴市场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哪怕是人工智能、IoT等新概念轮番登场。
  至此,可穿戴市场的回暖,更像是巨头们自导自演的游戏。如果有创业者看到股市的反弹就断言春天来了,恐怕还要再感叹一句“生不逢时”。
其他文献
有传言称,苹果将于2019年春季,推出高级新闻订阅服务。在此之前,已经在与美国主要新闻出版商进行谈判,这些出版商将提供大部分原创内容。苹果公司一直在努力扩大苹果新闻(Apple News)的规模,增加内容合作伙伴的规模与数量,并在2018年年底将该服务引入苹果的平台。甚至,苹果新闻目前还在股票应用程序中为财经新闻的发布提供支持。  从2018年第三季度起,苹果的服务收入一直增长势头良好,是投资机构
期刊
在人们纷纷认同的“流量红利”枯竭、经济处于“调结构”时期之下,不可避免地也会影响到广告主投放需求,对价格、负载率、支付、利润率更有着显著的压制。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7.88亿,占比高达98.3%。  广告平台格局初步显现,高流量平台成本水涨船高。所以狂欢之后便是广告主的焦虑期:什么才是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但这
期刊
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也能享用一杯咖啡,平价吃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南来北往的司乘人员不用进城即可领略到传统的金陵文化……这是记者在南京黄栗墅高速服务区的体验,而据了解,从黄栗墅开始一直到阳澄湖,一共6对(高速公路两旁相对的两个服务区称为一对)服务区都已完成了升级改造,未来整个沪宁高速上的休息区都会各有特色,将彻底颠覆人们对服务区仅仅是为了吃泡面、排队上厕所的感官。不仅如此,出行的人可以通过“江苏高速”微
期刊
在聊天宝团队宣布解散之后,年前所刮起的这场新社交风潮终究还是渐渐冷落,而仅剩的多闪也越显尴尬。不过,一个弹窗再次引起了外界对多闪的关注。  3月19日下午,多闪向用户发送弹窗消息称:“根据腾讯公司强烈要求,您在微信、QQ上的账户信息,包括头像、昵称的权益属于腾讯公司,如果您多闪的头像昵称与微信、QQ一致,需要修改在多闪或微信、QQ上的头像昵称。如果昵称是真名,我们觉得可以保留”。  一时间,多闪以
期刊
3月21日那份财报发布前,腾讯已经对可能的巨大争议有了心理预警,但事情的不确定性在于,港股既不是恰当反映中国互联网公司价值的最佳平台,权重股还必须一边拿出真金白银的业绩,还要画出好看、好吃的大饼,典型的在平衡木上跳舞。  过去腾讯尝试了流量+资本的互联网投行模式,拼命填充场景建立壁垒,但也引起“没有梦想”的指责,于是去年反躬自省的进行了号称是“做6年规划,应对20年”趋势的架构大调整,强调内容先行
期刊
野蛮生长时的技战术,到了存量竞争阶段还会适用吗?阵地战时期喊打喊杀式的冲锋,遇到堡垒时还会奏效吗?不同的阶段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可能只是雷军失态的序曲。  随着小米9发布会的临近,雷军的微博再次成了小米对外的传声筒,时而晒一下骁龙855、IMX586、屏幕指纹等高端配置,时而释放出“小米9肯定比小米8贵不少,特别希望大家的理解”的涨价信号。  但出现最多的却是为你而战、
期刊
滴滴发布一份财报称2018年亏损109亿。其中,用于乘客和司机的补贴是113亿。对网约车司机的抽成几乎全用在了补贴上。为了减少亏损,滴滴宣布进行15%的裁员,同时聚焦打车主业,关闭外卖等非核心业务。  很多人认为,滴滴通过并购快的打车,优步中国后,基本实现了网约车市场的垄断,怎么可能发生如此巨大的亏损呢?为何还会补贴乘客和司机113亿?  1  司机:原来滴滴也挺不容易的。  对于滴滴的亏损,一些
期刊
在去年4月美团点评以27亿美元收购摩拜之前,美团点评掌门人王兴以个人名义投资了这家飞速发展的共享单车明星企业,并公开力挺摩拜方向是对的,改造了整个自行车产业链,而其劲敌ofo连接所有自行车的想法是错的。  收购摩拜之初,王兴现身摩拜全员大会,不仅承诺现有员工的位置不会动,摩拜也不会进行裁员,目的是打消员工疑虑,还顺带点评了处境艰难的老对手,用“把自己贱卖掉进了非常大的坑里”来形容ofo,并透露of
期刊
每年4月份左右,是德国初春的季节,也是一年当中气候最变化无常的季节:常常早晨是艳阳高照,但是一分钟以后就会下雨,所以没有哪个旅行社会建议这个时候去德国旅行。但每年的这个时候,在德国北部小城汉诺威,却常常用几倍的价格也订不到酒店——始于1947年的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HANNOVER MESSE)每年定期在这里召开,让这个小城在原本萧索的季节里,显得格外繁华。  同其他工业博览会不同,近年的汉诺威
期刊
全球首例无人车致死事故,无人车,无罪,这合理吗?  2018年3月18日,美国亚利桑那州,一辆配备了安全驾驶员的Uber自动驾驶汽车,撞倒了一位违规横穿马路的行人,后者被送往医院,最终不治身亡。  一年后,就在大众舆论快要忘却这桩悲剧的时候,它有了最新判决结果,当地检察官在一封信中称,Uber在事故中负有刑事责任的指控“没有依据”,事故视频可能并未准确地描述车祸过程,当时车上的安全驾驶员则需进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