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悬念”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d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课教学中设置“悬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导入新课、教材过渡、重点难点讲解以及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潜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历史课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讲的主要是距离我们现在很久远的东西,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有一种虚无缥缈、若即若离的感觉,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自然科学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一堂生动有趣且又紧扣教学大纲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从而忘了这是在上课而是在享受,并且在享受的同时又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谓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呢?这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课题。
  一、设置悬念的作用
  看过四大文学名著的老师和学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在每一章节的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或者矛盾冲突到不可收拾的关键时刻,也是读者最为痴迷的时刻,书中会突然冒出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足你的胃口,让你非继续看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最为出名的是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老师在说书时,也会经常采取同样的方法,使听者就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一集接着一集看,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听,不仅没有一丝倦意,反而是欲罢不能。
  同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讲历史事件,就要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跃然纸上。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的实践
  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作简要介绍。
  1.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在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课堂开头的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打开幻灯片展示一张“火车”的图片,然后讲道:“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火车,但是大家知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为什么叫做火车吗?”,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没有人知道答案。然后笔者又问道:“火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全班依然没有人知道结果。紧接着又抛出第三个问题:“火车的动力机械是什么?”全班无语。这时笔者看到每一位学生渴望知道答案的眼神,笔者判断这就是导入新课的最佳时机,因此适时的加上一句“想知道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吗?请跟我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问题设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答案,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迁移到教学中来,省去了课堂上无谓的维持纪律的烦恼和不必要的麻烦。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也为后面教材的讲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语文课上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用到历史教学上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历史书上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之所以在特定的地方出现是有其原因的。这就给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使学生自然地由前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后一个教学环节。此时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时,在讲授珍妮纺纱机发明后,可设置这样的悬念:这样一个纺纱机说白了也就是一台不会说话的机器,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后纷纷扎头于书本,急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缘由。再如笔者在讲瓦特与蒸汽机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在工业革命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说水力的应用就必须把工场设在有水并且要水流湍急的地方,否则资本家利益就会受损,这是一个令人头痛很长时间的问题,但是一个人物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这一问题解决后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一连串问题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到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尝试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同时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答案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上收到了事半功倍、一石二鸟的效果。因此在教材内容过渡时设置悬念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3.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置悬念
  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过程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考试经常考到的内容,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把重点讲清,把难点突破。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所在之处不易被学生所察觉,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过人的洞察力,要能够从洋洋洒洒一篇课文中归纳出重点,寻找到难点。但这还不是终极目标,重点和难点找到之后,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又必须立刻就要解决的难题又出现了,即如何将其讲透彻讲明白,这也成了摆在历史老师面前的一大任务,笔者认为此时设置悬念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科学研究表明一节课45分钟,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一直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容易。学生出现一段时间的走神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因此,对于类似现象的发生我们也不会询问学生、深究原因,只是寄希望于学生自制力的提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笔者认为此时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的影响”时,笔者讲道:发端于英国而后又波及欧美等国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进步和幸福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挑战和矛盾呢?这是书上一笔带过但考试又经常考到的重点问题,这样问题的设置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讲了一节课的工业革命全是讲其带来的好处,没有涉及其缺陷,设置这个悬念后学生的思维就被深深地吸引到了即将要学的新内容中去,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展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4.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的。历史课里面的故事情节更是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还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如何在结束旧课时准确无误地找出本节课与下一节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也就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攻克的任务。在此时,教师一定要做到心知肚明,有的放矢,才不至于乱了阵脚。精心设置悬念,通过悬念将二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自觉地解开这个“谜”。
  如在讲英国工业革命出现的新能源时,讲到“作为蒸汽机本身它和我们人一样它也是在消耗了一定的能源后才可以工作的,那么它消耗的能源又是什么呢?这种能源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有没有出现呢?”接着笔者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学生们课后预习下一节并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因此笔者在这里呼吁:历史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置悬念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阳光的笑容,积极的心态,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会淡然一笑,冷静处之;2014年,他代表唐山劳动技师学院参加河北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获得河北省车工第一名;同年6月,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中职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  他是李建勇,2014—2015年度劳动出版“技能雏鹰”奖学金获得者。  人生的选择 无悔的追求  也许是上天的有意捉弄,成绩一向不错的李建勇在中考中发挥失常,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技工院校教师本身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学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学院近两年来这方面的大胆改革与尝试,阐述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改革与运行经验。  一、构建考核评价管理部门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在校长的指导下,由分管教学校长直接领导的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执行权威机构, 全面负责教学质量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主动尝试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做中教”,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以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开展情境式教学。  关键词:情境式 中等职业教育 计算机应用专业  中等职校教师,要主动尝试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如结合专业实际,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
摘 要:深化“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实际,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介绍了“教学做合一”的四个要素及五项具体措施,并总结了“教学做合一”的成效。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人才培养质量 工业分析与检验  课 题: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适应市场需求的“332”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3-48-3。  高等职业
“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学校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能胜岗 能转岗’。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要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学生毕业之后既能就业也能适应岗位的变化。”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刘国荣说。为了使学生既有直接就业能力,也有转岗能力,学校借鉴德国双元制、北美CBE和国际劳工组织MES课程模式特点,结合多年镇江高专的办学实际,创建了“四平台八模块”的高职课程模式,简称“4F8M”课程
摘 要:本文就构建“学员为本、实践取向”的培训模式进行探究,重点介绍了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长期的各级各类培训实践中逐步构建起“学员为本、实践取向”的培训模式,着力彰显“实践取向,学做合一”的培训特色,积极建构“结构合理、资源互补”的师资团队,扎实打造“专业实用、丰富多元”的实践基地,精心创设“以人为本、温馨高雅”的培训氛围的经验做法。  关键词:学员为本 实践取向 培训模式  笔者所在徐州幼
第十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启动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面启动。本次大赛设置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焊工、美发师3个竞赛职业 (工种),决赛将于10月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据悉,比赛期间,全国大赛组委会将围绕“岗位技能促振兴,青春建功中国梦”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回顾“振兴杯”十年历程,选树当代优秀青工
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要进行精心明确预设的,但是这种预设并不意味着课堂是既定的、刻板的、不可逆的机械程序,它要在动态的课堂进行中达成与生成某种有效益的平衡。课堂是活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兴奋点;面对同一文本,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教师如果能智慧地整合、梳理、引导这些解读,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小说这种文学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和丰富多彩
一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要破门得分,必须善于捕捉门前战机,有强烈的射门意识,而且要有临门一脚的硬功夫。同样,要使任务顺利成功地进行,教师必须要善于叩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门,善于捕捉时机,想学生之所想,这样任务才能有效展开。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设计任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个性得到发展,使英语教学更加和谐高效。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设计
摘 要:招生对处在欠发达地区、面向市场办学、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技工学校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学校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有可持续的生源。招生政策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关键词:技工学校 招生工作 形势探析  笔者学校作为一所技工学校,地处欠发达的湖南邵阳市郊。学校执行面向市场办学、自主招生政策。因管理体制因素,相对于中职学校,技校上无对口支援院校,下无稳定生源基地,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