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慎思】
一、关于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是指发现某种事物、现实和主张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相比常规的课堂教学,审辩式思维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导、演绎的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思想的开放性、独立性、乐观性和真理性;注重培养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认识千米”一课中,“千米”单位比较大,无法比画,学生很难直观感受。1 千米=1000米,長度单位的进率为何从10变成1000?米和千米各自的适用情境和优缺点是什么?本课例将通过对话、讨论、推理、辩论等审辩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构建长度单位,多维建立千米表象,明辨长度单位适用情境,同时积累审辩思维经验。
二、关于本课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些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也总会看到千米、公里等单位。往常本课教学后会出现两个现象:(1)学生缺少十米、百米推理累加过程和经验的支撑,即便课堂上反复强调和生活场景联系,学生对远距离估测的能力依然较弱;(2)因课堂时间有限,只能让学生感受离学校或家1千米左右的地方的远近,即便联系操场等弯曲路线,也仅仅是横向空间,学生体验不够丰富和多维,一旦情境改变,学生估测的数据和现实相差较大。这两个现象都表明,学生的千米量感并未真正建立。另外,学生的审辩思维弱,常规教学虽然有对话、讨论、辨析等内容,但大多以师生交流为主,生生互动不足,思维碰撞少且审辩经验没有得到积累。
基于以上两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在想象中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辩论,厘清米和千米各自的优点和适用情境,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算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分析、审辩、推导与演绎的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多角度、多感官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估测意识,养成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
(3)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在审辩过程中发展学生思想的开放性、独立性、乐观性和真理性。
【课中笃行】
一、创造任务,营造审辩氛围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创造任务
师:如果人们创造出了第五个长度单位,你觉得这个长度单位应该放在哪里?它与现有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要求: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审辩
生:微米、千米……
生:我们之前学过的单位进率都是10,怎么一下子变成1000了呢?米和千米之间还有没有长度单位?
3.推理、认识十米和百米
小结:这些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十进制,1000米=1千米。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十米和百米,这两个单位原来是存在的,但是因为不常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认识千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经历了审辩思维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学生回忆生活现象,整理分析已有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第二步:审辩。学生发现学过的单位进率都是10,怎么从米到千米一下子变成1000了呢?第三步:推导与演绎。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十米和百米;第四步:自我调节。重新认识1千米=1000米;第五步:发展创造力。学生选择更小或更大的单位,创造出更多的长度单位,完善长度系统。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千米=1000米,更发展了分析、审辩、推导与演绎能力和创造力,养成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
二、推理任务,提供审辩素材
导语: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根据我们班同学的家庭地址,制作了一张彩色地图。
1.推理任务
要求:①从地图上找到你家离学校的距离,完成表格第三列(课前已经完成其他列);②根据地图,推理从学校门口到(
一、关于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是指发现某种事物、现实和主张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相比常规的课堂教学,审辩式思维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导、演绎的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思想的开放性、独立性、乐观性和真理性;注重培养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认识千米”一课中,“千米”单位比较大,无法比画,学生很难直观感受。1 千米=1000米,長度单位的进率为何从10变成1000?米和千米各自的适用情境和优缺点是什么?本课例将通过对话、讨论、推理、辩论等审辩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构建长度单位,多维建立千米表象,明辨长度单位适用情境,同时积累审辩思维经验。
二、关于本课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些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也总会看到千米、公里等单位。往常本课教学后会出现两个现象:(1)学生缺少十米、百米推理累加过程和经验的支撑,即便课堂上反复强调和生活场景联系,学生对远距离估测的能力依然较弱;(2)因课堂时间有限,只能让学生感受离学校或家1千米左右的地方的远近,即便联系操场等弯曲路线,也仅仅是横向空间,学生体验不够丰富和多维,一旦情境改变,学生估测的数据和现实相差较大。这两个现象都表明,学生的千米量感并未真正建立。另外,学生的审辩思维弱,常规教学虽然有对话、讨论、辨析等内容,但大多以师生交流为主,生生互动不足,思维碰撞少且审辩经验没有得到积累。
基于以上两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在想象中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辩论,厘清米和千米各自的优点和适用情境,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算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分析、审辩、推导与演绎的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多角度、多感官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估测意识,养成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
(3)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在审辩过程中发展学生思想的开放性、独立性、乐观性和真理性。
【课中笃行】
一、创造任务,营造审辩氛围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创造任务
师:如果人们创造出了第五个长度单位,你觉得这个长度单位应该放在哪里?它与现有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要求: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审辩
生:微米、千米……
生:我们之前学过的单位进率都是10,怎么一下子变成1000了呢?米和千米之间还有没有长度单位?
3.推理、认识十米和百米
小结:这些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十进制,1000米=1千米。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十米和百米,这两个单位原来是存在的,但是因为不常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认识千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经历了审辩思维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学生回忆生活现象,整理分析已有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第二步:审辩。学生发现学过的单位进率都是10,怎么从米到千米一下子变成1000了呢?第三步:推导与演绎。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十米和百米;第四步:自我调节。重新认识1千米=1000米;第五步:发展创造力。学生选择更小或更大的单位,创造出更多的长度单位,完善长度系统。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千米=1000米,更发展了分析、审辩、推导与演绎能力和创造力,养成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
二、推理任务,提供审辩素材
导语: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根据我们班同学的家庭地址,制作了一张彩色地图。
1.推理任务
要求:①从地图上找到你家离学校的距离,完成表格第三列(课前已经完成其他列);②根据地图,推理从学校门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