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内心世界

来源 :花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ong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尊重已深植美国人的意识中
  
  Self-esteem这个单词是“高度的自我评价”、“自信”的意思,当然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自我尊重”。对于任何一个美国人来说,这已经不需要任何一种解释。在报纸刊物上,在广播电视中,哪怕在随意的一次脱口秀中,都会经常地出现“自我尊重”这个词,它已经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而深植于美国人的意识之中。
  这种价值是从小就得到培育的。在幼儿园里,老师总是会说:人应该尊重自己。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命令式的口吻,而总是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表现的。比如,一个孩子过生日,老师会送一个盒子并对他说,假如他朝这件礼物瞧一瞧,就会看到一种独一无二的、独特无比的东西,整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人会有这样东西。孩子打开盒子后发现,里面是一面小镜子。确实,镜子里映出的正是孩子自己的那张面孔。也就是那张“独一无二的、非常珍贵的、独特无比的”面孔,其他人是谁也不会有的。这就是一种“自我尊重”的教育。
  再来看另一幅画面。在一个幼儿园里,其他孩子都已经吃完了早餐,可有一个女孩还坐在桌旁慢吞吞地吃。于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便走过来问:“凯丽,你怎么这么慢,大家都急着去玩耍哩,你拖大家的后腿了。”这时从旁经过的校长正好听到了这一席话。她便把这位年轻教师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您担心其他的孩子急着去玩耍是对的,但是您没有考虑到凯丽,没有考虑她当时的情绪。她一个人坐在那儿吃,已经没有了同伴,她已经很委屈了,更何况还要经受一种对大伙儿负疚的感受。”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孩子的内心感到某种负疚,否则,孩子可能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感受,也就可能会缺少自尊。失败者往往就是这样养成的。
  
  宽容在美国早已是不存在争议的问题
  
  宽容,就意味着准备接受一切其他的、在该环境内还未习惯的、非标准的和非传统的东西,它意味着对其他种族和民族群体的一种尊重,对其他宗教、对其他社会地位的一种尊重。
  有一个十岁的乌克兰女孩奥列霞随父母定居美国。女孩很漂亮,英语也不错,很快就融入了一个新的集体。但是,这种情况并非是所有的孩子都很乐意接受的。有两个被全班公认为宠儿的女孩不大服气,决定同她一决高低。她们开始“炮制”舆论,嘲笑奥列霞与她们不一样的习俗。比如,美国中学生常常用小金属盒子从家里带些菜到学校去,大多是三明治和鱼鲜色拉之类,而奥列霞带的总是肉饼、肉丸子之类。有一次,奥列霞穿了一套牛仔裙上学,当然,在那一大片的牛仔裤中间,她的牛仔裙呈现出一种绝对的异国情调,这样,她们又得到了一次嘲讽逗乐的机会。奥列霞感受到了冷漠和不友好,她非常伤心。
  作为妈妈的玛丽娜就跑去找学校的校长,她想弄明白,她的女儿应该如何在这个她陌生的环境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万万没想到,校长听了玛丽娜的话,先是脸色苍白,转而是一阵羞红,后来就激动起来,校长说,我感到羞愧,在我们学校里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样说吧,您的女儿什么也不需要做,这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将纠正这样的过错。
  不知道这位校长同她的那两位爱妒忌的女学生究竟交换了些什么意见。总之,其中的一名女生很快就邀请奥列霞去参加了一次家庭聚会,另一位女生也向她提议在最近的一个周末去自己家里做客,妈妈和爸爸都非常高兴接待她。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女教师也更换了这次家庭作业的题目,将原先的学做葱汤的作业改为学煮乌克兰博尔食汤。显然,这样就使奥列霞成了一名主要的“师傅”。
  
  孤独是美国人的一种主要精神悲剧所在
  
  在旁观者看来,美国人都是天生的集体主义者。他们喜爱交往、非常开放且相互联络频繁。但假若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正是美国人的一种主要精神悲剧所在,那就是孤独。
  有人认为,这种外表的交际与内心的孤独之间的矛盾,可能就是美国人性格的最主要的不合常理之处。有评论家说,在不断变化与热烈之间,作为美国人都感到自己异常孤单。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人在交际之中还得不到快乐?问题的根本之所在是个人主义。“每个人都为自己,只有上帝为大家。”美国人天生就是个人主义者。
  在一个讲习班,有一位姑娘已经三个星期没来上课了。她怎么啦?一个中国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谁也不知道,好像谁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谁对此都毫无兴趣,她是否还活在人间。后来,才得知那位美国姑娘病了,正在住院治疗。那么,有谁去看望过她吗?她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帮助?中国教师用中国人的惯有思维问同教研室的几位美国同事,然而回答是一片沉默,然后却异口同声地说——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她有她的亲人!
  
   美国人提倡追求的最高价值
  是建立温馨的家庭
  
  有一次,《共青团真理报》一周之内就登出了两篇专访,一篇是采访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一篇是采访歌唱家兼作曲家亚历山大·罗森鲍姆。最后一个问题是:“对您来说,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工作还是家庭?”他们两人都是名人,而且年龄也差不多。他们的工作原则上说都是艺术,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甚至也没有种族出身上的差异,都是犹太人,所以不致对他们的价值观有什么影响。只是一个长在美国,而另一个长在俄罗斯。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罗森鲍姆说,“我想,工作还是主要的。”而斯皮尔伯格说:“当然是家庭啦!”
  在一位美国朋友的家里,我讲了这个故事,可是主人却微笑着问我是否相信斯皮尔伯格说的是真心话。我回答说,“这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也许他正是为了讨好国人同胞的精神心理。而问题也恰恰正在这里: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心理?美国人都希望能说:“家庭比什么都更重要。”可是,这种理念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扬,还只是作为一个目标而加以教育培养。
  电视媒体、各种“秀”都在为这一理念而努力。有一些特别节目也是由夫妇二人共同主持的。家庭问题已成为众多的连续剧和“肥皂剧”的中心题体。家庭作为一种最大的价值在儿童秀中也会被常常提起。
  当我把这件事说给我的一位莫斯科朋友听时,他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加糖的甜粥,只是一种造势的宣传。”就算是这样吧,可重要的是这种宣传正在取得效果,正在促成各种年龄段人们的社会共识。
  
  不息的进取是美国人最希望传给子女的品质
  
  从以上的描述中,暂时还不足以感受到那种复杂和紧张生活的气氛。激烈的竞争、为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准所进行的不懈拼斗、紧张和压力,这些才是一个成年美国人正常的心理背景。那些操心的父母还要培育孩子,否则孩子长大后也是一个无用之人。
  在美国人最希望传给自己子女的所有品质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有利地出卖自己的才能和经常不息的进取”。
其他文献
简爱和希斯克是同一类人,如果他们遇上,注定会相爱。    简爱总是受欺负    15岁那年,家里的生意遭遇破产。每天放学,邓小池总要磨蹭到最后,目送其他同学坐私家车离开后,她才像一  尾黄花鱼一般,溜进川流不息的地铁站。  周一,轮到邓小池和沈谦值日。扫除完毕,沈谦典见 脸请求邓小池:“我家司机今天生病了,一会能不能搭你的顺风车回家?”邓小池心中一惊,故作轻松地耸耸肩,“不好意思,我家的车今天进修
期刊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土灰色的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它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准备度过这个艰难的日子。因此,在整个旱季到来之前,沙鼠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在自家的洞口进进出出,满嘴都是草根。从早起一直到夜晚,辛苦的程度让人惊叹。  但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当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它们度过旱季时,沙鼠仍然要拼命地工作,仍然一分不停地寻找草根,并一定要将草根咬断,运回自己的洞穴,这样它们似乎才能心安理得,才会
期刊
无论世界上的人如何极力阻碍,我只想能与你靠得更近一些。  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分开我们已融合的心!    1    这是一只用黄金丝纺织而成的鸟笼,白玉钓钩子,斑竹翠玉底座,吊在屋子正中那根描满了埃及神像彩绘的千年楠木房柱上。鸟笼中有一只红嘴,黑眼睑,浑身羽毛柔滑如绸缎、如七彩云霞的流苏鸟。  流苏鸟神情痴呆,郁郁不欢,单脚独立,懒洋洋地用红嘴剔梳着羽毛,只在偶尔抬头眺望蓝天之时,眸子中才有一
期刊
黎小落,我就是唐寅,唐伯虎。你怎么就那么没心没肺呢!    1    17岁以前,沈晓军的单车后座是我的专属领地。沈晓军蹬着他那辆叮当乱响的飞鸽二八载我穿过古色秋韵的南市老城,踏过繁华喧闹的滨江道步行街,直奔山东路大块朵颐号称津门一绝的“狗不理”三鲜包。  我吃得满嘴流油,连呼Delicious,咂着嘴巴告诉沈晓军:如果将来有个男人肯为我着围裙下厨做包子,当然一定要“狗不理”的,我就嫁他。沈晓军哼
期刊
我娘说我抓周的时候,对眼前的银元绣包等物视而不见,舍近求远的爬到角落里一把抄起祖传的飞刀。  我爹很高兴。曾经他为我是个女儿身而苦恼,他多么苦恼没有人继续他的飞刀绝学,当时他很拽的吟了句诗,说什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红袖,绿柳,花小花她们,都喜欢杨三。  杨三是杨府的三少爷,老爷叫他智通,红绿花她们叫她三少爷,我平时也这样喊,但我心里就叫他杨三。  我跟红绿花她们一样,都
期刊
对于超级敏感的人来说,任何一次的心情不爽都是一场灾难。    幽幽说:生活中我总是对一些细节问题苦恼不堪。校园里同学迎面走来没跟我打招呼;上课时老师看我的眼神里没有微笑;好朋友请吃饭没有叫上我;同桌不来上课却没告诉我原因,等等这样的事。时间长了,我总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有时我会因为误解别人的好意乱发脾气。比如,同寝姐妹让我周末别睡懒觉早起和她们一起打球,我就觉得她们是在讽刺我
期刊
青春的我们是云和树的影子,在飘移中寻找精神的依托。迷茫了,痛苦了,失落了,流泪了……就来到这里,让我与你一起担当与面对,主持人素安时刻恭候你的真情倾诉。  互动E-mail:SLY17@sina.com    “余光恐惧症”让我不愿走进课堂    很小的时候,那时我也就6岁多,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游戏过程中,我不小心掀开了一个小女孩的裙子,恰巧被下班的父亲看到,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期刊
梦是生活的延续,梦会带你到神秘的异度空间。在梦里,有人会兴奋地咯咯笑醒,也有人惊恐地大喊大叫。为什  么人明明睡着了,大脑还能不停地编织各色故事?那些稀奇古怪的梦境又在暗示我们什么?  请第一时间将那些好玩的,古怪的,BT的,不可理喻的梦说给我听。让专业的我为你解释疑惑和不安!  接梦专区:130021长春市清华路156号《中学生心理》“解梦”收   E—MAIL:xiaomoyucc@sina.
期刊
  
期刊
狗仔队说要为你集资整容    当年,你怀揣五个音乐大奖进军歌坛,被某唱片公司老板以一句“你不漂亮”为由拒之门外。那时,我也是个以貌取人的家伙,听《未知》时,觉得香港能出一个把歌唱全的小女生也算不小的惊喜。然而看到你的照片却认定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喜欢你。  那时,你不幸遇到了香港最糟糕的造型师。每次出镜都是宽大的脸庞配两团媒婆似的胭脂,加上小脸女生梳着是清纯你梳着怎么看都像大妈的中长碎发,衣服大红大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