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前几年相比,美国政治理论家吉恩·夏普已经老了。两个月前,他刚刚过了自己的85岁生日,生活中的他也越来越离不开拐杖的陪伴。不过,与他的日渐衰老相反,他的理论却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在世界范围内生根开花。多年前,夏普曾在席卷东欧的“颜色革命”中名噪一时,被称为“颜色革命教父”。“颜色革命”之后,很多人认为他的理论会过气。而现在,无论是在动荡不定的埃及,还是枪林弹雨的叙利亚战场,夏普幽灵一般的影子还在游荡。可以说,这个时代的政治理论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这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两次动荡的“精神导师”
2012年10月,欧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当结果宣布时,记者席上传来明显的嘘声,诺贝尔和平奖再次成了人们调侃的对象。这个结果之所以饱受争议,除了欧盟获奖本身让人感觉有待商榷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之前的大热门、美国学者夏普意外落选。
这已经是夏普第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也是获奖呼声最高的一次。结果公布前,挪威奥斯陆和平研究所主席哈普威金曾表示,夏普是最有资格获奖的人。在一家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表中,夏普也是最大热门。虽然再一次与诺贝尔和平奖失之交臂,但4年之内三获提名,足以说明夏普这些年来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夏普的名字最早为人所知,要追溯到1991年。在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脱离苏联的运动中,他的理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当时立陶宛的国防部长布特克维休斯声称,夏普的书“对我们来说比核武器还重要”。随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东欧刮起“颜色革命”风潮,塞尔维亚、乌克兰等国的“颜色革命”领导人都将夏普的理论奉为经典。
2010年底,一名小贩的自焚引发了突尼斯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示威抗议行动,随后,多国民众针对政府的抗议示威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被西方称为“阿拉伯之春”。在“阿拉伯之春”的起点突尼斯,人们最初并不知道夏普是何方神圣,但反对派将他的著作一批批印成小册子,散发给民众。“独裁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一个政权的自由或专制程度,取决于政权下的民众有多强烈的愿望争取自由”,这些话语让许多下层民众“如梦初醒”。当他们走上街头抗议总统本·阿里时,手中拿着的都是这些小册子。最终,本·阿里被迫放弃总统权力,他也是“阿拉伯之春”中第一个被赶下台的国家元首。
在随后卷入动荡的埃及,不少示威者聚集在塔里尔广场,在坦克的巨大阴影下,手举火把阅读夏普的著作。“看到夏普关于如何攻击独裁者弱点的论述时,我受到了非常大的鼓舞。”反政府组织“四月六日青年运动”的领导人这样说。据说,早在2010年9月,夏普的作品就曾引起埃及反对派领袖、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的注意,在反对派高层的推动下,夏普的理论广泛传播。最终,在民众的压力下,埃及“变天”,总统穆巴拉克锒铛入狱。
仍在战火中的叙利亚,夏普的影响力也无处不在。很多反政府士兵怀揣着夏普的小册子上战场,激战过后,政府军士兵经常能在被炸毁的废墟里发现它们,这些破破烂烂的小册子被反政府武装称为“精神食粮”。今年1月出版的一本名为《阿拉伯革命背后隐藏的一面》的书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夏普因为其理论贡献,称得上是“阿拉伯之春”的“精神导师”。
实用小册子的“魔力”
夏普的书究竟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能有如此的魔力?一位参加过埃及抗议活动的示威者说:“他的书令人精神一振,因为书中指明了一种我们本来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道路。”更通俗地说,夏普的全部著作讲的都是同一件事:如何通过非暴力的手段颠覆一个政权。
在1993年所著的《从独裁到民主》中,夏普的理念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政权的存在依赖于民众的服从和支持,如果民众因为不满而不支持政府,那政权也就无法继续维持了,而不再支持是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实现的。这本书最初是为当时的缅甸反对派而写的,只在缅甸秘密流传,但很快,它通过各种渠道从缅甸流向前南斯拉夫,又流向乌克兰、格鲁吉亚,最后来到了突尼斯、埃及和叙利亚。
“没有宣传,没有促销,它的传播是因为人们发现它有用。”夏普说。他的评价其实有些过谦,这本书除了提出“非暴力抗争”这样的“有用”理念,关键还在于它教给人一整套实用的行动方案,这在卷入“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的众多国家中屡试不爽。因此,夏普的著作不仅是宣传鼓动的武器,更是反对派的行为指南。
比如,夏普在书中教导人们,不要一开始就用“彻底公正”、“全面和平”这样空洞的字眼号召民众,而是要制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实现,别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他称,大多数民众都对独裁政权心怀恐惧,不敢公然反抗,因此,要先策划一些小规模的抗争,让活跃分子打头阵,逐步打消旁观者的顾虑,让他们觉得自己站在多数人一边。然后,当示威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后,要使用特定的符号、颜色来作为行动的标志,凸显行动的整体性,增强所有参与者的归属感。如果政府采取镇压行动,就要利用这样的机会进一步激发民众的不满,争取更多人加入抗争。这种极具可操作性的“指导”,往往能在松散的下层民众中起到凝聚的作用。
夏普的理论中最核心的一点,是要摸清维系“独裁政府”的命脉。“支撑一个政权的是人民和各种国家机构,想推翻这个政权,削弱这些支撑就可以了。”他说,“没有一个政权可以在没有民众支持的情况下维系下去。非暴力抗争就像白蚁蚕食树木,可以把政权的支柱力量蚕食掉。这种力量并不亚于一枚炸弹或是一杆枪。最终,整个支柱会轰然倒塌。”
对于如何搞垮这些“支柱”,夏普有独到的观察。“支撑权力的无非几种因素,比如树立道德权威,比如动用经济力量,比如对大众的控制。希特勒不是超人,他只是让别人都相信他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人们必须帮助他。独裁者也一样有致命的缺点,一旦找到他的力量的源头,找到他的弱点,你就可以集中力量去攻击它。”
在夏普的理论中,非暴力是一个核心关键词,也是一条底线。他并不支持目前叙利亚发生的流血冲突,认为反对派与政府军进行武装对抗,几乎是一种“自杀”行为。他一直声称,自己之所以从事非暴力抗争研究,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冲突、暴力和牺牲。“人们曾经说非暴力运动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但在突尼斯和埃及之后,人们就无法再质疑非暴力推翻政权的可能性了。”夏普说。不过,尽管被描述为“精神领袖”,但夏普始终不承认自己在“阿拉伯之春”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人们都说我的影响很大,但我还没有看到确凿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两次动荡的“精神导师”
2012年10月,欧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当结果宣布时,记者席上传来明显的嘘声,诺贝尔和平奖再次成了人们调侃的对象。这个结果之所以饱受争议,除了欧盟获奖本身让人感觉有待商榷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之前的大热门、美国学者夏普意外落选。
这已经是夏普第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也是获奖呼声最高的一次。结果公布前,挪威奥斯陆和平研究所主席哈普威金曾表示,夏普是最有资格获奖的人。在一家博彩公司开出的赔率表中,夏普也是最大热门。虽然再一次与诺贝尔和平奖失之交臂,但4年之内三获提名,足以说明夏普这些年来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夏普的名字最早为人所知,要追溯到1991年。在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脱离苏联的运动中,他的理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当时立陶宛的国防部长布特克维休斯声称,夏普的书“对我们来说比核武器还重要”。随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东欧刮起“颜色革命”风潮,塞尔维亚、乌克兰等国的“颜色革命”领导人都将夏普的理论奉为经典。
2010年底,一名小贩的自焚引发了突尼斯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示威抗议行动,随后,多国民众针对政府的抗议示威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被西方称为“阿拉伯之春”。在“阿拉伯之春”的起点突尼斯,人们最初并不知道夏普是何方神圣,但反对派将他的著作一批批印成小册子,散发给民众。“独裁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一个政权的自由或专制程度,取决于政权下的民众有多强烈的愿望争取自由”,这些话语让许多下层民众“如梦初醒”。当他们走上街头抗议总统本·阿里时,手中拿着的都是这些小册子。最终,本·阿里被迫放弃总统权力,他也是“阿拉伯之春”中第一个被赶下台的国家元首。
在随后卷入动荡的埃及,不少示威者聚集在塔里尔广场,在坦克的巨大阴影下,手举火把阅读夏普的著作。“看到夏普关于如何攻击独裁者弱点的论述时,我受到了非常大的鼓舞。”反政府组织“四月六日青年运动”的领导人这样说。据说,早在2010年9月,夏普的作品就曾引起埃及反对派领袖、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的注意,在反对派高层的推动下,夏普的理论广泛传播。最终,在民众的压力下,埃及“变天”,总统穆巴拉克锒铛入狱。
仍在战火中的叙利亚,夏普的影响力也无处不在。很多反政府士兵怀揣着夏普的小册子上战场,激战过后,政府军士兵经常能在被炸毁的废墟里发现它们,这些破破烂烂的小册子被反政府武装称为“精神食粮”。今年1月出版的一本名为《阿拉伯革命背后隐藏的一面》的书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夏普因为其理论贡献,称得上是“阿拉伯之春”的“精神导师”。
实用小册子的“魔力”
夏普的书究竟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能有如此的魔力?一位参加过埃及抗议活动的示威者说:“他的书令人精神一振,因为书中指明了一种我们本来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道路。”更通俗地说,夏普的全部著作讲的都是同一件事:如何通过非暴力的手段颠覆一个政权。
在1993年所著的《从独裁到民主》中,夏普的理念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政权的存在依赖于民众的服从和支持,如果民众因为不满而不支持政府,那政权也就无法继续维持了,而不再支持是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实现的。这本书最初是为当时的缅甸反对派而写的,只在缅甸秘密流传,但很快,它通过各种渠道从缅甸流向前南斯拉夫,又流向乌克兰、格鲁吉亚,最后来到了突尼斯、埃及和叙利亚。
“没有宣传,没有促销,它的传播是因为人们发现它有用。”夏普说。他的评价其实有些过谦,这本书除了提出“非暴力抗争”这样的“有用”理念,关键还在于它教给人一整套实用的行动方案,这在卷入“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的众多国家中屡试不爽。因此,夏普的著作不仅是宣传鼓动的武器,更是反对派的行为指南。
比如,夏普在书中教导人们,不要一开始就用“彻底公正”、“全面和平”这样空洞的字眼号召民众,而是要制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实现,别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他称,大多数民众都对独裁政权心怀恐惧,不敢公然反抗,因此,要先策划一些小规模的抗争,让活跃分子打头阵,逐步打消旁观者的顾虑,让他们觉得自己站在多数人一边。然后,当示威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后,要使用特定的符号、颜色来作为行动的标志,凸显行动的整体性,增强所有参与者的归属感。如果政府采取镇压行动,就要利用这样的机会进一步激发民众的不满,争取更多人加入抗争。这种极具可操作性的“指导”,往往能在松散的下层民众中起到凝聚的作用。
夏普的理论中最核心的一点,是要摸清维系“独裁政府”的命脉。“支撑一个政权的是人民和各种国家机构,想推翻这个政权,削弱这些支撑就可以了。”他说,“没有一个政权可以在没有民众支持的情况下维系下去。非暴力抗争就像白蚁蚕食树木,可以把政权的支柱力量蚕食掉。这种力量并不亚于一枚炸弹或是一杆枪。最终,整个支柱会轰然倒塌。”
对于如何搞垮这些“支柱”,夏普有独到的观察。“支撑权力的无非几种因素,比如树立道德权威,比如动用经济力量,比如对大众的控制。希特勒不是超人,他只是让别人都相信他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人们必须帮助他。独裁者也一样有致命的缺点,一旦找到他的力量的源头,找到他的弱点,你就可以集中力量去攻击它。”
在夏普的理论中,非暴力是一个核心关键词,也是一条底线。他并不支持目前叙利亚发生的流血冲突,认为反对派与政府军进行武装对抗,几乎是一种“自杀”行为。他一直声称,自己之所以从事非暴力抗争研究,就是为了尽量减少冲突、暴力和牺牲。“人们曾经说非暴力运动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但在突尼斯和埃及之后,人们就无法再质疑非暴力推翻政权的可能性了。”夏普说。不过,尽管被描述为“精神领袖”,但夏普始终不承认自己在“阿拉伯之春”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人们都说我的影响很大,但我还没有看到确凿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