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雨 品画 识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师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学生齐读这句话)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出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点拨:六月的西湖边,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是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这就是——诗中有画。
  师:其实苏轼的许多诗词也是诗中有画的,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又是一幅怎样的画呢?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
  师:这首诗题目很长,谁来读好它?(指名读)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点拨:①六月二十七日,同样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②望湖楼,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③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④书:书写,写。
  师: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
  2.朗读诗句
  师:诗人带着醉意写下的是一首怎样的诗?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韵味)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评点)
  师:你最想欣赏谁的朗读?请这位同学为大家朗读。(及时点评、表扬)
  (全班齐读)
  3.分析诗意
  师:读了这么多遍,加上之前的预习,你弄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吗?(师生交流)
  师:苏轼的写景诗特别有名,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巧妙而贴切的比喻。这首诗中,你看到有这样的比喻吗?
  生:“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
  师:这首诗中,你们最欣赏哪一句?(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师:知道苏轼自己最喜欢哪句吗?他写这首诗时三十五岁,十五年后,他又一次到杭州,写下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他最得意的是“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
  师:杨万里写夏天西湖中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苏轼写的又是什么?
  生:夏天西湖边的一场阵雨。
  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轻声读诗句,用心揣摩。
  出示:这是一场( )的雨。
  ①急雨,来去匆匆:“未遮山”“忽吹散”
  ②大雨,声势浩大:“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入船”
  ③很美的雨,令人陶醉:“白雨跳珠”“水如天”“醉”
  引导体会:这雨中的美,不是柔美,不是甜美,不是娇美,而是壮美。诗人深深为这壮美的景色而陶醉。
  三、还原画面,感悟诗情
  1.还原画面,整体感悟
  师:写一场雨,一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按什么顺序写呢?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诗中有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怎样的画面呢?默读全诗,展开想象。
  出示:这是一幅( )的画。
  师(先采访班里的两位小画家):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作画,一幅画能表现所有的诗意吗?
  生:有难度,因为这首诗写的不是一个时间的景色,有雨前,有雨时,还有雨后。
  师:咱们来画三幅画,分别是雨前、雨时、雨后。你打算画哪一幅?你会画些什么?
  生: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水天一色(引导学生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小结:这是一组动态的、快速转换的、雄浑的、开阔的画面。
  师:苏轼不愧是了不起的诗人,短短一首诗,描绘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迅速的变化,让我们读出了如此多的画面。请大家读好这首诗,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诗味,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2.认识作者,升华主题
  师:有的人在外出游玩时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会觉得扫兴,会悻悻而归;而苏轼却兴致勃勃,带着惊喜欣赏这场雨,并为大自然壮美的景象深深陶醉。在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苏轼?
  出示:这是一个( )的人。
  师:苏轼这一生,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遭到朝廷当权派的排挤打压,先后被贬三次,被流放到八个地方,甚至因“乌台诗案”差点被处死。他一生仕途坎坷,遭遇了太多的磨难。我们在他的诗词中,读到的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超脱,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新秀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性思考,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他的诗词中,可有醉生梦死的自暴自弃?可有凄凄惨惨的自怜自艾?可有生不逢时的怨声载道?没有。有的是逆境中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豪迈,有的是苦闷中自我排解、宽容乐观的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加上天生的才华,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个留下无数经典的大文豪,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3.拓展联想,联系人生
  师:你能把这首写夏天暴雨的诗与我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吗?
  点拨:人的一生,难免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应当以洒脱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
  师:好诗就是这样意蕴丰富,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让我们和苏轼一起,站在风云变幻的雨中西湖边,再次吟诵这首诗吧!(配乐朗读)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理想描述】  作文指导课应该如何上?一节优秀的作文指导课又应具备哪些特点呢?对于这些,鲜有人提及。笔者认为,一节好的习作指导课应有五大亮点:  1.以生为本。语文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将写作视为一件愉快的事,意识到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情境相谐。儿童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世界,一堂优质的作文指导课应
【教学过程】:  板块一:直接导入,抛出问题  这是个神话故事,那它“神奇”在哪儿呢?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神奇”的呢?让我们潜心学文,揭开这神秘面纱。  板块二:开天辟地,感受“神奇”  1.出示要求:用心读第2-5小节,哪些词句能感受到“神奇”?圈划并简单批注。自己思考完毕,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第2小节  ①他“一使劲、裂开一条缝”力大无比——神奇的力量——读
每次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都会在心里偷偷地羡慕寿镜吾先生。他读起书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到入神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的镜头在如今的语文课上是难得一见了,读书的快乐也少了许多。  《与朱元思书》是六朝尺牍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吴均在书信中以简约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 。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它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要求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我们学校地处粤北山区,结合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预案,并在语文课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非连续性文本”这个陌生的概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的,打破了以“文体”为单元编排的模式,一个单元中有时兼有数种文体。对于这种编排体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又逐步重视文体教学,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有一定的关联。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基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情境导入——字词疏通——整体感知——语言品味——拓展延伸”来组织教学。阅读教学基本不关注
要培养一个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其理性思维。而当前学生说理能力缺乏,写作中不讲逻辑、以偏概全、以情感宣泄取代理性分析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中学阶段议论文教学不重视基础能力培养,热衷于体验式指导、技巧训练,过早、过多地投入应试作文训练不无关联。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拟定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年级有所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但写作能力训练应集中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尚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支撑。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华夏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标志。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令才子佳人魂牵梦萦、欲罢不能。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了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需要用心追寻和丰
设计缘起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以及小学生课外诵读的古诗文中有不少篇目都与“春天”这一主题有关。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一节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复习课,以避免复习内容的散乱、琐碎,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积累“春”词  导语: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类型的成语,其中《练习2》中的成语具体反映了四季的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  1 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2》中哪两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蜓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儿童掌握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课改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上学期要认识汉字500个左右,下学期要认识汉字800个左右。识字量如此之大,教师应如何让五六岁的孩子在识字过程中识得快,记得牢,又能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呢?下面我以一年级下册第七课为例,谈一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