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旅游产业是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在脱困攻坚中所发挥的作用明显。旅游扶贫需经过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随着旅游扶贫的相关变化以及实践发展而产生变化。重庆市黔江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行业发展政策优势叠加、旅游市场快速增长,以发展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可行可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黔江今后一段时期的一件大事,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将对全区贫困群众永久脱贫、长期致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着力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交通优势明显,集“铁、公、机”一体的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二是加大航空航线培育。加密黔江至重庆航班,争取每天2-3班;争取与其他航空公司联运开通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旅游城市航线;积极争取跨區域旅游支线机场的航空时刻,增加国际旅游航线和入境旅游包机业务。三是加强片区“大交通”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石黔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城市东外环、黔江至永顺、黔江至遵义高速公路,加快启动黔江至重庆高铁、黔江至毕节昭通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马喇片区、金石片区、石黄片区二级公路,打通区内各旅游景点连接道路。
(2)着力打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积极争取旅游改革项目落户黔江。加强与国、市对接,争取将我区纳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进行建设。旅游扶贫是我国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对入选的试点区县、村,国家将在资金、物资、技术等6个方面给予倾斜,将有利于我区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加强对接落实,积极争取国家民族旅游先行试验区落户黔江。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交易中心、旅游大数据中心和休闲旅游研究中心,大力宣传推介“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提升黔江旅游软实力。
(3)进一步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一是建设旅游大项目带动就业扶贫。着力推进4A级以上景区、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酒店及大型观光农林业等旅游项目建设,吸纳贫困人员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企业总员工的15%,以此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旅游扶贫目标。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创业扶贫。依法有偿流转使用农用地,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合作开发农村特色村寨旅游资源,发展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以及种养殖业。三是通过旅游资源入股、投工投劳等运作模式带动创收扶贫。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带农户(贫困户),能人吸纳或租赁贫困户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源,以合作参股等形式共同建设。由企业或能人牵头,市场化运作,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能人进行开发建设,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
(4)推进旅游与文化、城乡建设、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我区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让游客停下来体验1-2个演出和游乐项目。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增产扩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推进旅游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村庄建设和高山生态移民搬迁应当融合旅游发展,在建设中按“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功能设计村落,以公路沿线、城镇周围、特色村寨为重点,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推进绿色生态村、民俗文化村、特色产业村与特色旅游村建设相结合。三是推进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产业布局,给人感觉就是“大、多、齐”,让游客参与其中。依托产业链,既让群众增收致富,又能让旅客参与其中,还能让远方的游客住下来。
(5)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旅游人才智力支撑。一是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依托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对黔江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职业经理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和导游等方面高端人才。培养和挖掘一批农家厨师、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农民导游、村姑服务员、养殖和园艺高手等等,着力培养满足乡村旅游需要的特色型乡土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返乡农民工参加乡村旅游培训,同等享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培训合格后优先获得乡村旅游服务经营资格。三是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要主动承担一批旅游研究课题、区域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和策划,逐步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研发水平。
(6)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影响力。一是创新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国内游”,开拓“国内游”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游”,拓展“入境游”客源市场。巩固“重点区域”,重点在重庆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主要城市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销。二是提升旅游内涵。借助濯水电影创作拍摄基地、文艺扶贫基地、北京电影学院濯水实训基地等,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在濯水古镇打造一部反映中国武陵山片区土苗风情的少数民族大型实景演出,以此形成轰动效应,促进黔江旅游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逐渐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态势。三是倡导全民参与。倡导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和营造黔江旅游深厚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旅游大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1)着力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交通优势明显,集“铁、公、机”一体的交通枢纽基本形成。二是加大航空航线培育。加密黔江至重庆航班,争取每天2-3班;争取与其他航空公司联运开通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旅游城市航线;积极争取跨區域旅游支线机场的航空时刻,增加国际旅游航线和入境旅游包机业务。三是加强片区“大交通”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石黔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城市东外环、黔江至永顺、黔江至遵义高速公路,加快启动黔江至重庆高铁、黔江至毕节昭通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马喇片区、金石片区、石黄片区二级公路,打通区内各旅游景点连接道路。
(2)着力打造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积极争取旅游改革项目落户黔江。加强与国、市对接,争取将我区纳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进行建设。旅游扶贫是我国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对入选的试点区县、村,国家将在资金、物资、技术等6个方面给予倾斜,将有利于我区乡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加强对接落实,积极争取国家民族旅游先行试验区落户黔江。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交易中心、旅游大数据中心和休闲旅游研究中心,大力宣传推介“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提升黔江旅游软实力。
(3)进一步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一是建设旅游大项目带动就业扶贫。着力推进4A级以上景区、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酒店及大型观光农林业等旅游项目建设,吸纳贫困人员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企业总员工的15%,以此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旅游扶贫目标。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创业扶贫。依法有偿流转使用农用地,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合作开发农村特色村寨旅游资源,发展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以及种养殖业。三是通过旅游资源入股、投工投劳等运作模式带动创收扶贫。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带农户(贫困户),能人吸纳或租赁贫困户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源,以合作参股等形式共同建设。由企业或能人牵头,市场化运作,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能人进行开发建设,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
(4)推进旅游与文化、城乡建设、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我区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让游客停下来体验1-2个演出和游乐项目。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增产扩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推进旅游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村庄建设和高山生态移民搬迁应当融合旅游发展,在建设中按“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功能设计村落,以公路沿线、城镇周围、特色村寨为重点,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推进绿色生态村、民俗文化村、特色产业村与特色旅游村建设相结合。三是推进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产业布局,给人感觉就是“大、多、齐”,让游客参与其中。依托产业链,既让群众增收致富,又能让旅客参与其中,还能让远方的游客住下来。
(5)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旅游人才智力支撑。一是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依托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对黔江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培训;实施旅游企业家培养工程,重点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职业经理队伍建设,引进一批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和导游等方面高端人才。培养和挖掘一批农家厨师、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农民导游、村姑服务员、养殖和园艺高手等等,着力培养满足乡村旅游需要的特色型乡土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返乡农民工参加乡村旅游培训,同等享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培训合格后优先获得乡村旅游服务经营资格。三是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要主动承担一批旅游研究课题、区域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和策划,逐步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研发水平。
(6)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影响力。一是创新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国内游”,开拓“国内游”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游”,拓展“入境游”客源市场。巩固“重点区域”,重点在重庆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主要城市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销。二是提升旅游内涵。借助濯水电影创作拍摄基地、文艺扶贫基地、北京电影学院濯水实训基地等,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在濯水古镇打造一部反映中国武陵山片区土苗风情的少数民族大型实景演出,以此形成轰动效应,促进黔江旅游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逐渐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态势。三是倡导全民参与。倡导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和营造黔江旅游深厚氛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旅游大区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