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觉得我没有青春期。就算有,一个字即可以概括:闷。这可能跟我离家比较早有关,很小的时候,家里出了一点事,小学一毕业,母亲就把我送到一个外地亲戚家借住读中学了。
自此,我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家里,然后是别人的城市、别人的家乡。好在,我后来明白,其实,在这个世上,我们都是寄居者。
那些年,我不由自主地竭力显得乖巧懂事。我从不得罪人,不愿显得有个性,以讨好整个外在环境,像被在不同杯子里倒来倒去的水,跟容器保持高度的贴合。但事与愿违,常常南辕北辙,反而显得低能,似以一种笨重的方式随波逐流,妥协于一切的环境与人际:与不太中意的同学结伴上学,伺养一只难看的猫,跟一个只是喜欢集邮的外地同学长期通信。诸如此类。
同样,在情感表达上,我也有缺陷,可能并不明显:对家里人也几乎不会撒娇,更谈不上吐露心事:对各样游戏与娱乐缺乏真正的热情;身在特别热闹快活的场合,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疏离,好在,这些都是内伤与暗疾,表而卜,我好好的,强健活泼,有说有笑,但我内心里深深知道:我很憋闷,我透不过气。
随之而来的青春期,在对与外界交流有所期望、但随之失望的背景之下,我所能做的好像就只有一件事:读书。一种无意识的权宜之计与排遣之道。
看看,书放在那儿,多好!一本打开的书。倒扣着,特别像老瓦房的屋檐,似乎可以变得小小的,寄身其下,看风雨飘摇,忽觉安稳。乃至可以终身依傍,施施然于世间流连。
整个青春期,没有早恋、没有对口红的尝试、没有周末舞会的狂欢、更没有闪闪发亮的月下初吻,总之,好似一部典型的法国闷片,说起来都要让人打哈欠。
稍微算得上有一些戏剧感的细节,发生在我工作后的一个黄昏。我的单位在南京偏北方向的某一个30层的写字楼里。从办公室向外俯看,可以看见东北方向的小半个南京城,看到正下方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他们的头顶:宵员、小贩、警察、司机、送水工、餐馆侍者、幼稚园老师等等。无一例外,他们全都方向坚定、匆匆忙忙,像奔流不息的水一样冲洗、腐蚀着整个城市。那是个黄昏,光线半明半暗,天空中垂挂着造型古怪的浮云。把视线从天空往下,当我看着他们,看着那些跟我一样的人群,看着他们的头顶,像在大海中那样起起伏伏,强烈的焦灼突袭心头,如惊涛拍岸。因为我知道,我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假象:所有那些人,并不真像我所看到的那样,在目光所及的外表之后,他还有另外的感情和身世。每个人都有一团像影子那样黑乎乎的秘密,像镣铐那样深锁内心。对了,就是那些秘密,就是人们身后长长短短的影子,准确地击中了我。好像是积蓄多年的火山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我迫切地想要进入他们的秘密,贴近他们的心肠,感知他们的哀戚与慈悲。这就需要一个合法的工具,好在,它在那儿!正是它:小说!它就是一台高倍的、夸张的乃至有些变形和颠狂的望远镜,将会给我以无限刺探的自由、疯狂冒险的权利。
正是这个平淡的黄昏,小说,它如闪电来袭、如惊雷响起,我极闷、极紧张的青春期,像一个漫长燥热的午后一样,结束了,我找到了走出窄门、通往外部的途径。生理与心理上的青春期结束了,而文学的青春期开始了。
我坐到电脑前,打出了我作为写作者的第一行字。
自此,我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家里,然后是别人的城市、别人的家乡。好在,我后来明白,其实,在这个世上,我们都是寄居者。
那些年,我不由自主地竭力显得乖巧懂事。我从不得罪人,不愿显得有个性,以讨好整个外在环境,像被在不同杯子里倒来倒去的水,跟容器保持高度的贴合。但事与愿违,常常南辕北辙,反而显得低能,似以一种笨重的方式随波逐流,妥协于一切的环境与人际:与不太中意的同学结伴上学,伺养一只难看的猫,跟一个只是喜欢集邮的外地同学长期通信。诸如此类。
同样,在情感表达上,我也有缺陷,可能并不明显:对家里人也几乎不会撒娇,更谈不上吐露心事:对各样游戏与娱乐缺乏真正的热情;身在特别热闹快活的场合,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疏离,好在,这些都是内伤与暗疾,表而卜,我好好的,强健活泼,有说有笑,但我内心里深深知道:我很憋闷,我透不过气。
随之而来的青春期,在对与外界交流有所期望、但随之失望的背景之下,我所能做的好像就只有一件事:读书。一种无意识的权宜之计与排遣之道。
看看,书放在那儿,多好!一本打开的书。倒扣着,特别像老瓦房的屋檐,似乎可以变得小小的,寄身其下,看风雨飘摇,忽觉安稳。乃至可以终身依傍,施施然于世间流连。
整个青春期,没有早恋、没有对口红的尝试、没有周末舞会的狂欢、更没有闪闪发亮的月下初吻,总之,好似一部典型的法国闷片,说起来都要让人打哈欠。
稍微算得上有一些戏剧感的细节,发生在我工作后的一个黄昏。我的单位在南京偏北方向的某一个30层的写字楼里。从办公室向外俯看,可以看见东北方向的小半个南京城,看到正下方各种各样的人,看到他们的头顶:宵员、小贩、警察、司机、送水工、餐馆侍者、幼稚园老师等等。无一例外,他们全都方向坚定、匆匆忙忙,像奔流不息的水一样冲洗、腐蚀着整个城市。那是个黄昏,光线半明半暗,天空中垂挂着造型古怪的浮云。把视线从天空往下,当我看着他们,看着那些跟我一样的人群,看着他们的头顶,像在大海中那样起起伏伏,强烈的焦灼突袭心头,如惊涛拍岸。因为我知道,我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假象:所有那些人,并不真像我所看到的那样,在目光所及的外表之后,他还有另外的感情和身世。每个人都有一团像影子那样黑乎乎的秘密,像镣铐那样深锁内心。对了,就是那些秘密,就是人们身后长长短短的影子,准确地击中了我。好像是积蓄多年的火山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我迫切地想要进入他们的秘密,贴近他们的心肠,感知他们的哀戚与慈悲。这就需要一个合法的工具,好在,它在那儿!正是它:小说!它就是一台高倍的、夸张的乃至有些变形和颠狂的望远镜,将会给我以无限刺探的自由、疯狂冒险的权利。
正是这个平淡的黄昏,小说,它如闪电来袭、如惊雷响起,我极闷、极紧张的青春期,像一个漫长燥热的午后一样,结束了,我找到了走出窄门、通往外部的途径。生理与心理上的青春期结束了,而文学的青春期开始了。
我坐到电脑前,打出了我作为写作者的第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