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试题想到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ing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数意义的教学该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该怎样面向全体,落实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此谈谈思考。
  关键词: 分数意义 分数概念 对比练习
  浏览历年的小学数学毕业试卷,经常会有类似的试题:把x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x份,每份是全长的,每份是米。很多学生屡做屡错,究其原因,还是对分数意义的不理解。分数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数意义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分数意义的教学不能很好落实,那么,小数意义、分数计算、分数实际问题解决都会受到影响。分数意义的教学该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该怎样面向全体,落实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一、从分数的产生入手,初步认识分数
  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认识分数,首先要明白分数的产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可以用分数表示。苏教国标本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2个小朋友去秋游,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怎么分?当然平均分。4个苹果平均分2份,每份2个;2瓶水平均分2份,每份1瓶;1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半个,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了,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用分数表示。教学时,我们就用好这个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一半”。体验分数的产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部分学生对分数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折纸、涂色),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将生活数学提升为学科数学。
  二、抓住单位“1”,建立分数概念
  确定单位“1”是学生认识分数概念的关键。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分了三个阶段,逐步揭示单位“1”的概念,第一阶段把一个物体或图形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第二阶段把一些物体当做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第三阶段综合揭示单位“1”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做单位“1”。而最终的归纳综合揭示是以前面的教学为基础的。因此,前两次分数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次分数教学中,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蛋糕”的,直接说“每份是”行吗?如果说“每份是个”行吗?教学中如果能在这里做一下“文章”,也就对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埋下了伏笔,学生如果在这里能正确辨别,相信毕业试卷上的习题也就不会错了。第二次分数教学中,单位“1”由一个物体扩展到一些物体,是学生理解水平的一次飞跃,因此更重要。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整体“1”的概念。可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出示一些图片(一把伞、一盘桃、一把香蕉、一盒蘑菇……)告诉学生:我们早就认识了数1,1无处不在,这些图片中也都能找到它。再请学生也来举例,学生立即意识到: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一支粉笔、一盒粉笔等。这些实例让学生体会到:1不仅可以表示一件物体,而且常常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从生活中的“1”入手,贴近学生生活,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通过对比练习,深化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意义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字面意义上,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还需通过不同的实例,通过对比练习进行深化。例如出示一组图:
  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然后进行两次对比:图1、2和图3对比,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数量虽然不同,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表示。图3和图4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数量虽然相同,但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就不同。两次对比,帮助学生抓住了关键——平均分的份数。从而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本质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情境生活化,促进分数意义的巩固
  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特别需要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历中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切苹果、剪绳子、切西瓜等现实生活情景中。例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4块,每块是这个苹果的( ),将1米长绳子平均剪成2段,每段是它的( ),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分数:如全班36人,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人数是总人数的;随手拿1盒彩色粉笔,取出1支,你能找到分数吗?再打开盒子,让学生看见粉笔有5种颜色,分成10行,问:你还能找出哪些分数?……总之,在分数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实现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全体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促进分数意义的巩固。
其他文献
摘 要: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更是教育的真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如果教育得法,把他们潜在的内因调动起来,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就能赶上去。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学困生 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 转化策略  在学校的数学教学、教研中,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老大难课题。学困生对学习产生逆反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难题。数学
摘 要: 语文教学承载着让学生提高素养,陶冶性情,具备良好品德的使命。课本中的文章虽说都是精挑细选的产物,但在各方面都有局限性。课外阅读能很好地增强课本内容的丰富性及类型的多样性。它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且更容易被接受。本文从一个角度讨论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性  语文是一门主观思想比客观理论更重要的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它并不是可以仅靠
摘 要: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基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所以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情境创设,即生活的情境、想象的情境、探究的情境和合作的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情景教学 有效性  美术课程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教师要尽量呈现丰富多彩的课程,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课堂有
卢梭曾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他所指的就是“体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表现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内在意义的交流。体验是实践活动中人的内心情感活动,是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与新认识,并发展学生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一、走进文本,优化体验的方法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生命情感的世界,学生阅读的作品,往
摘 要: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以及高中生生态文明知行脱节,必须注重高中生生态文明教育。高中自然地理教材内容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核心,其对生态文明教育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教育 高中自然地理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具有建设性地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党的十八大明确定义了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
摘 要: 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后,作者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取舍陷入思考,审视现今语文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认为课堂更应该注重取舍,在取舍中让文字变轻盈,在取舍中让阅读变得高效,在取舍中追寻一课一得。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内容取舍 有效教学 一课一得  一、缘起:一节失败的公开课  2014年3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学校让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6课《全神贯注》。在初次试课后,感觉糟糕
摘 要: 分层教学是“以人为本”教育宗旨的直接体现,它以尊重学生认知实际为原则,通过分层指导的方法,让具有不同认识特点和性格特点的学生实现共同的提高与发展。在中职数学分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目标、课堂练习、作业等四个方面的“分层”引导而进行的。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中职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实践  中职生认知基础与能力的参差不齐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一味
摘 要: 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苏州市教育局基于苏州教育传统和教育实践提出了“苏式教学”与“苏式课堂”。“苏式课堂”到底是什么样的?“苏式课堂”下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者以姚敏校长的《北风和小鱼》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学习:化繁为简,在“说”上用心思;简中求精,在“读”上做文章;妙用口诀,在“写”上下工夫。  关键词: “苏式课堂” 语文素养 化繁为简 简中求精 妙用口
摘 要: 图谱教学具有形象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经常能用到,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抽象难理解,如果在小学低年级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宜学生认知水平的简易图谱,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达到喜爱音乐、享受音乐、提高音乐素养的效果,并且可以增强教师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音乐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 图谱教学 音乐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  当美妙的音乐回想在耳际的时候,我们几乎无法想象
摘 要: 为加强对学生体质的了解、掌握,本文从中挑选出2014年1-3年级学生的体测成绩,从多角度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我院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顺利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体测 数据分析 应对策略  为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院自2006年起对全院1-3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质测试工作。为加强对学生体质的了解、掌握,本文從中挑选出2014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