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年龄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在年龄里生死。
   刚出生,什么还没有呢,先有了年龄。无论活得多富贵,或者多卑微,死了,最后,比的还是年龄。这时,生命的好多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年龄留了下来。送行的人说,他比某某活得岁数大。一下子,就盖棺定论了。这,就是普通人一生的成就。
   只要活不成爱因斯坦,每个人注定都是肉体凡胎,都是凡夫俗子。没有成就可比的人,也只好比比年龄。与人见面,问话大都从年龄开始。即使是再势利的人,也要先从年龄这里绕个圈,才问到你的收入、职位和身世背景。问年龄,是搭讪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最后,言谈无味,要收场了,也完全可以用到年龄。说,你比我年轻多了,然后,哈哈一笑,鸟兽散。
   人们都是在年龄的强大追问中成长起来的。自有记忆起,大人就会问,几岁了?进一步,或者会问明年几岁了?再吊诡一些,就是在属相上蒙一下,说今年属猪,明年属什么?仿佛以此就考察了人们的聪明。于是,深深刻进心底的就是年龄。比如,说到掏鸟窝差点坠崖而死的事,第一反应还是年龄:那年,九岁,上小学三年级。
   人在青春里,韶光,素年,锦事,最容易记住年龄。比如,为成绩哭过鼻子,或者那么欣赏或者恨过一个老师,要不就是懵懂地喜欢过一个同学。这时,年龄就像打在一片树叶上的阳光,华美,炫目,摇曳着光泽。这是段牛奶一样鲜润的时光,灿烂,明媚,连忧伤也是彩色的。从这个年龄段往上看,所有的人都是老的,都觉得是一棵棵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树,与自己隔着遥远的,年华上的距离。
   刚上班的时候,也就二十出头。印象中,有一次,单位里一个同事问另一个同事年龄,说你今年多大了。姓韩的同事笑笑,摸一下头,说,三十多了。我当时一惊,认真地看了他一眼,清晰地记下他的头发、眼睛、脸以及背心和脚底的拖鞋。哦,他都三十多了,怎么就这么大了!当时觉得,一个年过而立的人,已经老得不行。
   人年轻时,会看到老,但不会想到老。总以为老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无关。甚至,都不会想到死,认为人原本就是要活着的,只会有生之绚烂,哪里还会有其他。
   这是多么宝贵的一段年华呀。说它宝贵,因为这时根本无视岁月的力量,也不用向岁月妥协什么。仿佛,岁月只是自己活着的一个载体,你载你的,我活我的,两不相干。
   人到四十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愿意记住年龄了。把年龄定格在某一个年岁上,不愿意加了,也不敢往上加了。但看春也来,秋也去,但见朝暾初出,也见暮色苍茫,知道日子在一年年地向前走,却情愿自己的年龄戛然而止,永远不走了,不走了,打死也不愿走了。这时候,最尴尬的事情,就是被问到年龄。一来是不愿被问,二来真是不知道自己多大了,还得掰着手指头算一番,还要在是虚岁还是实岁,是该加一岁还是减一岁上挣扎一番,最后,还是没算清楚。其实,就是不想算清楚。最后,干脆把出生年月报出来,是多是少,你们去算吧。
   活到这一刻,才明白了,岁月才是横亘在人生前路上最大的一座山。余生,就剩下跟它周旋了,跟它过不去了。当然了,最好是别过去,妥协也好,挣扎也好,反抗也罢,当事人就得这样去做。
   老早前,工作的单位有一群退休的老同志,每天他们都在一起遛弯,正着走几圈,倒着走几圈,算是锻炼吧。结果,过几年少一个,再过几年又少一个。想想看,走着走着,一回头,就少一个人;再一回头,又少一个人,这是多可怕的事情。多少生命,都要败在岁月里,最后,年龄戛然而止。
   赶上最老的年龄,活得像个谁好呢?我看,画家黄永玉就挺好的,叼着个大大的烟斗,对着一块画布画啊画的,画着画着就把个岁月给画投降了。然后,站在阳光下,看着一场风,越刮越小,小到,风的脚轻踩老而顽劣的心,小到,天地间风烟俱静,只剩日月江河,只剩,忘了年龄的自己。■
   摘自《河北日報》2021年4月23日
其他文献
《宋史》对北宋初期的宰相吕蒙正,评价很高,因为他是中国科举制度从民间选拔英才,由一个百姓子弟得以位列宰辅的成功例子。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幼年贫寒,随母被逐出家門,居无住处,生活无着,幸得龙门寺住持收留,得以在庙旁的破窑洞里栖身。那位老和尚倒也不是独具慧眼,只是看他好学不倦,谅非偃蹇之材,遂赒济他一处暂且栖身之地,也是照顾他无需花钱,赶斋蹭饭,不致饿肚子。穷人最
期刊
本文中说的“礼”,并非“礼品”,乃是指“礼貌”和“礼仪”。   先说一个小故事。1957年,主演电影《勇士的奇遇》和《红与黑》的著名法国明星钱拉·菲利普来访上海,轰动了喜爱这位帅哥的影迷们!一天,当他和为其饰演“芳芳”配音的韩非在饭店吃饭时,一个姑娘认出了他。她激动地睁大着眼,可又不好意思过来说话,只能是带着羞涩冲他直笑。钱拉·菲利普也注意到了这位姑娘。韩非说:“上海的观众都认识你,看过你的电影
期刊
前几天我去了一趟云南,在这个素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性著称的地方,于仓促行程间硬挤出小半天,专程逛了逛昆明一处人气旺盛的菜市场。从水果档开始,一路被热情的摊主们塞过来各式水果,免费品尝。红的黄的,青的紫的,直接撕开外皮递到手上,我不禁坏坏地想到“多逛几家,我是不是试吃都能混个饱”。果然,没走完一半,已经腾不出手,此时恰走到熟食档,摊主们一边忙于称重切配,一边招呼我这个“过路”看客,变戏法一般把各种试吃
期刊
小镇不大,但同时开着两个木匠铺。两家的生意都还不错,因此,每天都会产生很多下脚料。   第一个木匠,用乡下人的话说,有点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下脚料不是当劈柴烧了,就是干脆直接扔到了垃圾堆。第二个与其相反,心思缜密,会精打细算。他将那些下脚料做成精美的小木盒,或制作成简易的小木房子模型,很受城市孩子们的喜爱。很多家长慕名前来预购,简直有点供不应求。   同样的下脚料,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价值。纵观一下
期刊
在一个工地上,几个农民工边吃午饭边聊天。   一个看似很文静的小伙子说:“最近我读了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一个盲人,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看每一个一直善待我、陪伴我的人,感谢他们让我的生命变得有意义。第二天,我会黎明即起,望着黑夜渐渐转变为白天。第三天,我要在俗世里生活,置身于奔波营生的人群中。”   看过这,我突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三天权力
期刊
做人要“先方后圆”  海 若   我常恨自己字写得不好,许多要写字的场合常叫人尴尬。后来我找到了根子上的原因——小时用的第一本字帖,是赵孟頫的。赵字圆润、漂亮,弧线多,折线少,力度不够。当时我只觉好看,谁知这一学就入了歧途。字架子软,总是立不起来。   学字要先方后圆。先把架子立起来,以后怎么变都好说。就像盖房,先起钢筋、骨架、墙面,最后的装修任你发挥。如果先圆再去求方,就像面对一个已装修完的
期刊
葡萄园里,铺天盖地点上了成千上万只蜡烛。闪烁的烛光在黎明前的葡萄园中跳跃着,如梦如幻。如果不是有照片为证,您一定觉得我是在吹牛。   而且,不是作秀,不是表演。不是某个明星富翁的生日晚会,也不是哪家大品牌的新产品发布会。   当地时间4月7日深夜,在法国勃艮第夏布利等几处产区的葡萄园,酒农们冒着严寒,连夜点燃了成千上万支特制蜡烛。因为根据天气预报,那一夜,破记录的倒春寒将袭击这一地区。刚刚抽芽
期刊
主打母婴用品、以女性为消费群体的品牌全棉时代,最近却因为一则多平台投放的短视频广告引发了女性群体强烈反感。在这则广告中,一名美女深夜被不明男子尾随,就在万分紧张之际,女孩灵机一动,拿出该品牌的湿巾卸了妆,露出“真容”成功地“解救”了自己。  对此,品牌方的解释是,“视频为广告创意”,只是为了“突出商品的清洁功能”,并强调自己尊重爱护女性。但是作为一名女性,看到这样的“创意”却觉得心里堵得慌。短短几
期刊
“马上就办”竟变成“马上造假”,不是说办不办,就是敷衍着办、假装办……近日,《瞭望新闻周刊》一篇题为《变了味的“马上就办”》的记者调查,再次引发了如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讨论。   很多相关讨论都集中在如何使“假马上”转变为“真马上”,认为“马上就办”的重要是“办”,让“假办”变为“真办”。这当然没错,但我认为,更关键的是找出“马上就办”变味的根源。如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督促,能够解决形式主义所导致
期刊
近日,不少新媒体平台流传一个段子:“新冠密接成都案例:打牌,蹦迪,美甲,火鍋,茶馆;新冠密接北京案例:上班,开会,吃包子,加班,公交车……人在北京,今天你奋斗了吗?”应该说,无论创作者还是转发者,都没有什么恶意。如此调侃新冠密接者和感染者的生活工作状态,没有科学依据,且是片面无聊的,不过是恰巧吻合了大家对两地生活方式的印象,不该成为公众竞相转发的对象。   段子里带着看笑话的语气,随意抓出一些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