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服饰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82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俞敏(1992—)女,汉族,浙江省诸暨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摘要:女性服饰的变化发展,与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因此,女性服饰的变化发展,不仅受当时社会规范的制约,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男性的需要。到了近代,在民主革命的影响下,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她们追求妇女解放,提出了变革服饰的要求。废缠足、改良旗袍盛行以及女尚男装等新趋势,都体现了女性要求男女平权的思想。然而,到了当下社会,女性服饰的中性化趋势日益突显,女性追求平等进入了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女性服饰;社会性别;妇女解放
  服饰自产生之日起,按照主要功能来划分,其变化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遮蔽身体,防寒御暑→适应生产劳动→区分等级身份→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这四个发展阶段表明,服饰的功能由其显功能向潜功能转变,亦即由实用功能向社会功能转变。
  女性服饰的发展变化,与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阐述了“女性是后天养成的”。她认为,相对于男子,女性是它者,是第二性的。妇女是男子定义的,在传统的二元对立关系中是客体,与作为主体的男子相对存在。也就是说,女性没有独立地位,她是依附与男性而存在的。因此,女性服饰的变化发展,既受由男性主导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也满足了男性的要求。
  一、社会性别下的女性服饰
  英国学者蔼理斯曾说:“带着雄性动物打扮的意味,什么时候女性才开始打扮呢?是女性失去了地位,需要哀求男人和让男人看自己时。因此,两性中谁去打扮,关键在于两性的社会地位,即谁处于下风。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由于女性在社会分工中处于弱势,因此,社会权力由男性掌控,女性处于依附地位。正是男女两性这种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使对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身份与期待得以建构出来,由此形成了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对女性服饰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一)社会规范对女性服饰的制约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男性处于社会的主体地位,掌握着话语权,自然也在社会规范的制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我国汉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女性的道德规范。由此而形成的封建社会妇女的服饰消费习俗,严格禁止妇女体型上‘性’的显露和挑逗。女性从脖子到脚尖,都要裹得严严实实。”在这样的道德规范之下,古代的女性服饰宽大严实,丝毫不能展现出女性的体态美。如果有人想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则会被冠以“伤风败俗”的罪名。
  (二)男性审美标准对女性服饰的影响
  男性的审美标准也会对女性服饰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俗语“女为悦己者容”中便可见一斑。也就是说,女性的着装打扮,往往以男性的审美标准为立足点,去迎合男性对美的偏好。然而,古代社会中,男性对于美的标准,趋于病态,缠足这一陋习便是最好的佐证。明清时代有许多咏小脚的秾词艳句,如“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这种病态的审美标准,不仅是对女性自然之美的扭曲,更是对女性身心健康的摧残。
  (三)炫耀性消费对女性服饰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为了能够彰显出自己的雄厚财力,与普通民众拉开差距,巩固其统治地位,富有阶级往往会进行炫耀性消费。在古代社会,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也就是说,女性不具有独立地位,她们只不过是男性占有的一件物品罢了。因此,男性往往将女性视为炫耀自己权势、财富的东西。男性不仅要求属于自己的女性穿戴体面优雅,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还要求女性通过衣着打扮来为自己赢得面子。用凡勃伦的话来说就是,女性的分内之事,是在家庭之中产生“美化”的作用,并且她应当是家中的“主要装饰品”。
  二、近代女性服饰变革与妇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风美雨”的催发下,资产阶级政治运动高涨、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把变革女性服饰与妇女解放联系起来。在他们看来,传统的女性服饰是妇女处于奴隶地位的重要标志,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于是,他们要求服饰变革,废缠足、改良旗袍的盛行以及女尚男装便是在当时背景下,女性服饰出现的新趋势。
  (一)废缠足
  自宋朝起,女性缠足成为必须。“三寸金莲”成为衡量女性美的标准。这种病态的审美标准,不仅把女性当作玩偶,同时也严重地摧残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清末民初开展的废缠足,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
  清末开始,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废除缠足陋习,呼吁放足和天足。中华民国建立后,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习俗。这项法令迅速得到了推广。到1920年,上海女界多属天足。1928年,北京的缠足者仅剩7000人,占当时北京总人口6.6‰。全国各地大致类似。缠足者的迅速减少,说明了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她们认识到女性的美不应该以男性的审美为标准,更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二)改良旗袍盛行
  旗袍最初是满族女性的服饰,20年代初,旗袍开始在汉族女性中流行开来。在这一过程中,旗袍的造型、样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清末民初,以袍身宽大、线条平直为特点的旗袍,除了身、袖逐渐变窄之外,没有明显的变化。到了20年代,旗袍逐渐开始吸收欧美服饰讲求曲线适体的特点。20年代中期的旗袍,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袖口也渐短渐宽。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旗袍在领、袖及身长等方面,不断地发生变化。时而领高及耳,时而领低若无。衣袖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至露肘。袍长时而短仅至膝,时而长至扫地。旗袍结构简单,造型优美舒展,极好地表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受到了当时女性的普遍欢迎。
  (三)女尚男装
  到了近代,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男性相比,并不逊色,她们也同样具有社会价值。于是,女性就开始借用男性的服饰,以此来掩饰性别的特征,跨越了性别的分界。
  三、无性化的女装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毛主席提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后。刚开始走向多样化的女性服饰,又退回到了单调。十年文革期间,在“全民皆兵”、解放军“支左”、“军管”等政治观念的影响下,草绿色军装遍天下,而不管男女。
  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人的性別角色和性别特征都是靠性表现来决定的,服装和举止都是表现的道具,社会既固定了性歧视的场景也规定了男女角色的模式。在她看来,要想破除男权制度,最有效的办法是男女混装。
  在当下社会,“中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女性的服饰越来越男性化,呈现出阳刚之气,以至于分不清男女。这种彻底抹杀了性别差异的服饰,与其说是为了展现男女平等,还不如说是为了引人注目而进行的标新立异。(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2]邹慧.基于性别视角下的东周楚地女性服饰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1.
  [3]叶晖.我国女性服饰流变中的性别权力关系探析.阴山学刊[J].2005年8月.
  [4]吕美姬,《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
其他文献
山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我国,世界各地都收到了山寨问题的困扰.山寨虽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仍是弊大于利,有着很大的危害性.对于山
农网配电线路的稳定性一直是农用配电线路管理中的要点.在电力供应工作中,只有合理地使用配电线路分级保护技术,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用电线路的稳定性,本文介绍了在农网配电线
成熟的番茄是什么颜色?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创意农业园区的创意农业,可能会颠覆你的看法:绿色、黄色,甚至还有黑色的番茄,让人目不暇接.
摘要: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探讨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在创新改革上的思维和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改革;教学改革;实践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1、广泛的实用性。实用性广泛是艺术设计专业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因为它能很好地和相关的专业进行融合,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领域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这种广泛的实实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档案服务工作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档案服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快提升档案服务工作的水平,确保
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介绍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措施和方法.在原有A2/O二级处理的基础上,新增深度处理单元即混凝沉淀- 纤维转盘滤池工艺.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
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都相继提高,较之前来说改变巨大.生活水平提高推进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走向环保,逐渐让人们意识到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当然国家对于环
毛致用同志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我因工作关系,先后与他有过三次直接接触,他每次都嘱咐我当领导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rn第一次是2000年,我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
期刊
本文背景:rn2009年8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一个调解室内,两个“冷战”多时的家庭剑拔弩张:男方认为妻子安娜(化名)在有能力照顾、扶养患癌症丈夫的情况下,拒绝支付丈夫的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侵权纠纷更是愈发频繁。环境侵权是一类特殊的侵权,决定了其救济有特殊之处,如无过错责任原则、举证责任倒置等。但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