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生主动性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6100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学习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设计情境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教学中
  课堂设计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有限,再加上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一味地“就题解题”难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走神现象。由于情境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相结合,与学生有关,因此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可在课堂上模拟超市、文具店等学生熟悉的场所,标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小数),如“兔子水笔2.45元,买了3支”,将学生分成三组,A组用加法计算3支笔需要多少钱;B组用乘法计算买3支笔多少钱;C组则讨论两个得数之间的差异。由此容易得出结论:小数乘法即是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然后根据小数位数移动小数点。在学生掌握之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自行设计问题,进行计算。
  二、打开课本,放手学生自学
  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形式。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再让学生看课本。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了。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个五角星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有几个角?”一连串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答如流,这时教师接着问:“它的一个角有多少度?”学生谁也答不上,面面相觑。教师又问:“想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想”,此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出示课题“角的度量”后,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想到怎样量角。”“我想到用什么量角。”“我想到用什么单位计量。”……这些问题一出,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当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科书,同时鼓励学生:“谁能从书上找到答案,谁最聪明!”在放手让学生自己量角的同时,挑选量得又快又准的学生当小老师和教师一起巡视检查其他同学量角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学生间语言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能使新知掌握得更快、更好,不但避免了遗漏,还得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
  三、重视实践尝试,引导主动参与
  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办法。因为学生的尝试过程,也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如教学“平均数问题”时,出示问题1:“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2cm、131cm、135cm、129cm、128cm,求他们的平均身高。”通常的解法是用“总身高÷5”求得,可在尝试过程中却有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计算,用“130+5÷5”求得,这显然是学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问题2:“假如你是一个水利员,在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要修一条平均深度为1.5米的河道,该怎样施工?”一般学生都这样想:尽可能使每处的深度为1.5米。却有学生说:“靠海的一头深一点,靠山的一头浅一点,这样便于排水。因为平均深度为1.5米,不一定处处一样深。”教学中先让学生尝试,会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四、善于捕捉信息,及时反馈纠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信息,及时放手让学生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纠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因此,课堂教学要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例如,教学“多位数写法”时,我采用“学生自我校对”的反馈形式,让学生当“小记者”活动,进行写多位数的课堂练习,交代学生仔细听,认真写。教师“发布”信息后,立即用幻灯公布图文并茂的答案,让学生自我校对。由于教师只公布答案,可留给学生重新思索订正的余地,学生仍有获得最好成绩的希望,容易在认知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所以自我校对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同时,由于及时反馈纠正,留在学生头脑中的错误痕迹很短暂,容易纠正,而且获得印象更深刻、更牢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总之,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不仅能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而且学生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
  (责编黄海)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介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但在实际运用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活力。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给学生学习权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反复地说,学生重复地听;教师满堂灌,学生强制性地接受学习。这些现象都使教师离学生
通过引入第二配体2,2′-联吡啶(2,2′-bipyridine,bipy),在水热条件下得到3个低维ZnⅡ-二膦酸配位聚合物:[Zn1.5(H2L)(bipy)(H2O)]·3H2O(1),[Zn(H3L)(bipy)]2(2),[Zn(H3L)(bipy)(H2O)]·H2O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唯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拓展想象、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本质上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加强预习——提高有效教学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其实,学生通过预习后得
以酒石酸、硝酸氧锆和硝酸铅为原料,合成出了双金属盐酒石酸铅锆,采用有机元素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利用TG/DTG、DSC、固相原位反应池/FTI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要关注知识本身外,还需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课的新授部分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方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或智力水平,往往表现在他的解题之中。习题练习不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简单的形式性练习,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思维价值;复杂的题海式练习,只能是事倍功半,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心理学研究证明:练习量超负荷,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递减,智力迟钝。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质”“量”并重,重视练习设计的“营养价值”,让学生在少而精的作业练习中
用缓慢挥发法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镍配合物NiLPy(L=5-溴-2-羟基苯基苯基酮-4-甲氧基苯甲酰腙,Py=吡啶)(1)及铜配合物Cu(babh)2(Py)(Hbabh=查尔酮苯甲酰腙,Pv=吡啶)(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
制备了2个含有叠氮根和硫氰根配位单元的3,4-双咪唑噻吩(L)的锰(Ⅱ)配位聚合物[Mn(L)(N3)2(H2O)]n(1)和[Mn(L)2(SCN3)2]n(2)并报道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和2是通过3,4-双咪唑噻吩与四水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