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发明翁:自造楼梯车等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州市五一中路先施大厦门口,83岁的老科技工作者张瑞钧坐在一辆电动多功能“上下楼梯车上”,正在台阶上演示,引来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老人的这辆车上下楼梯平稳自如,无冲击现象发生,运行时靠齿形橡胶圈接触在台阶上,可有效防止下滑,省力省时,这车上楼梯时,把在平地用的大轮子收起,让履带曲面紧咬阶梯,通过电机转动带动轮子往上爬。爬楼梯过程中,坐椅可调整斜度,保持乘坐者平稳。另外,车子还可原地转圈,再小的楼梯拐角都能通过。许多残疾朋友观看后纷纷表示望能早日投产。据了解,该省老科协将这一实用型发明产品推荐到今年“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力促企业投资生产。
  
  草根老诗人:作诗800首
  
  今年78岁的姜家春,家在武汉市黄坡区蔡榨镇红岗山下一个小山村姜徐湾,全家3代7口人全靠几亩水稻田和山上的几小块茶叶地度日。尽管家境贫寒,姜家春却热爱中华诗词。2002年进了区老年大学古典诗词班后,他经常将自家采的茶托人帮着零卖,但为了学写诗,他每次上学要转3次车、往返三十多公里路,上一次要花三十多元钱。为了买笔墨纸砚和书籍资料,他常常在放学后饿着肚子往家赶。8年多来,老姜先后创作诗词八百多首,有四百多首在省内外各地刊物上发表,并在各类诗词竞赛中多次获奖,成为黄陂有名的草根诗人。古典诗词的陶冶,养成了姜家春豁达开朗的气质。去年曾有人问他有多大年纪,他诙谐地回答说:7岁。别人不解,他就用诗回答:弹指耄耋欠三春,留零去整是童龄。朝阳弃我何须惧,自有豪情秉烛明。
  
  退休老教师:领衔时尚潮
  
  写育儿日记、开育儿博客是80后辣妈们都爱干的事,没想到,71岁的退休音乐老师张慧云在34年前就开始领衔这一时尚风潮——她从1977年小儿子出生开始写育儿日记,一直坚持了近20年,到儿子高中毕业。如今,老人把这些日记集结成一本小册子,取了个名字叫《妈妈的日记》。“六一”儿童节前夕,张慧云在她9万字的育儿日记中挑选出319篇,加上写给儿子的书信、合照整理成集,汇聚成一段养育孩子的欢乐回忆。
  
  古稀“老顽童”:玩转万花筒
  
  一个圆筒,一卷胶布缠起几块玻璃,加上一小堆花花绿绿的碎纸屑,就可以变幻出瑰丽的万花世界。万花筒,如今的孩子们鲜有人识,就连成年人也已淡忘了这个儿时玩具。可是,年逾古稀的李鸿宽不仅没忘,还把这样一个简单玩具玩得出神入化,玩出了不少名堂。退休后,老李潜心钻研起万花筒来。一旦动起手,才发现小小的万花筒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涉及光学、数学、力学、声学等多门学科,老李硬是自学了高等数学和声学、光学等知识,不仅彻底搞懂了原理,还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创新。2005年,已被行内称为“中国万花筒第一人”的老李,被日本万花筒博物馆馆长大熊进一邀请参加第六届世界万花镜大赏公募展,李鸿宽用一个废弃的空瓶和从旧玩具上拆下的小电机,制作了一个充满寓意的“天女散花”万花筒,以其新颖的设计和环保理念成为唯一一个获奖的中国人。
其他文献
搬到新居已经快两年了。新居靠近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精心装修的房子宽敞,舒适,小区院子清静整洁,物业服务周到细致。关起门坐在家里真是很惬意,哪儿都不想去了。但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心里常常觉得有些空落落的,好像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哦,缺少了熟悉的邻居。  我原来住在北京二环路边上的一幢高楼里,这是当年中国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高知宿舍楼。住在楼里的有不少作家、画家、音乐家,以及各门类的文艺工
期刊
心系英雄,两地书结下纯美恋情    时光回溯到60年前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1951年夏,随着作家魏巍长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刊登,国内掀起一股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写信的风潮。那时,志愿军部队每天都能收到成千上万封国内来信。时年17岁的黄玉梅正在武汉一所师范学校读书,她也不甘落后,饱含深情地写了一封向志愿军战士致敬的书信。  很快,在数千里之外的朝鲜战场, 23岁的通
期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时下却有很多老年人,甚至年轻人都爱到郊区租地种菜,这给我很多启发。退休后悠闲无事,于是,我在自家小院里尝试种植蔬菜,不但收获颇丰,还享受到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  我家住在一楼,有一个不足8平方米的小院。我对这个小院进行了统筹安排,先在窗下砌了一个高50厘米、宽80厘米的花台,再修建了一套石桌、凳。最后,在墙下平整出一片土地。自此,我的基础工
期刊
张阿姨夫妇今年六十多岁了,老家在山东。  两年前,在郑州工作的儿子将两位老人从农村老家接了过来。小区周围的广场、休闲设施、超市一应俱全,但儿子买的房子在17楼,上下出行都是坐电梯,两位老人乘电梯时经常感觉头晕,不如在农村能接地气,心里踏实。来到城市后,老人很少出门,长时间待在家里。  在儿子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张阿姨就念叨:“地里庄稼该收了……”儿子、媳妇和孙子都对此表示不能理解:地里那点庄稼,能
期刊
不久前,央视八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月嫂》终于落下帷幕。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但从始至终倪萍都让我们含着眼泪笑。  倪萍饰演的月嫂牛丰收,是一个随丈夫闯荡上海的东北女人,她虽然大大咧咧,莽莽撞撞,但心肠特别好,人既善良又仁义。而牛丰收的上海婆婆则精明得近乎刁钻,因为看不起外地乡下人,她一登场就拒认牛丰收,接着又鼓动曾是上海知青的大儿子与其离婚,甚至明里暗里替大儿子重新张罗对象。作为过来人,我们深
期刊
一个广东文友,他父亲活了103岁,母亲年近九旬,几乎都是无疾而终。你以为他们家庭幸福美满,那就大错了。  他老爸是跨世纪的人,生于光绪年间,靠一根扁担挑起一家生活,挑担行走一二百里路是常事,小腿青筋暴出,如同裸露地面的树根。老人一生清贫。他总结出父亲长寿的秘诀:一是一辈子吃苦,难得见油星,基本吃素;二是迟婚,近四十才成家;三是没文化,不惹事;四是一生辛劳,到一百岁还扫地干活……他母亲更是一生为子女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怎么也想不到,竟会为家里请保姆的事情和我九十开外的老母亲弄得如此不愉快。  我母亲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弟弟不在国内,我必须独自承担找保姆的任务,可让保姆和我母亲、家人相处好,真是太不容易了。  先是我妻子对我找来的保姆不那么满意。我们家离我母亲的住处不近,我们两三天过去看一趟。我妻子总是给她备一些糕点零食,这些东西并不便宜,但是老太太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可保姆是个特别能吃的
期刊
前两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曾在黄金时段播出六集历史文献片《宋任穷》,介绍了宋任穷同志光辉的一生。遗憾的是其中介绍宋任穷及夫人钟月林同志在“文革”磨难时期的内容仅有一分半钟时间。  笔者在1969年10月到1973年3月,在位于辽宁省盘锦的三一二五部队农场和宋任穷、钟月林丽位老人朝夕相处了两年时间。记忆中,就是在很多平凡生活的小事中,两位老人凸现出崇高的人格魅力。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当时的一些情景作一描述。
期刊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商务部老干部局于2011年5月30日至6月3日,在商务部老干部活动中心隆重举办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主题的“商务部离退休干部书画展”,以此歌颂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丰功伟绩。  本次展览,共有商务部机关、直属事业单位老干部和商务部老年大学学员八十余人,一百五十余幅书画作品参展。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期刊
退休老职工创作彩绘葫芦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天津日报社86岁高龄的退休职工刘群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制作了一个彩绘葫芦。刘群选用国画水彩精心勾画葫芦上面的图案,图案的中央是一枚党徽,代表了党的光芒普照四方。在党徽正下方是一盘寿桃,共有9个,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寿桃左边的向日葵,寓意中国共产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一朵雍容华贵的“国花”牡丹置于寿桃右侧,表达了刘群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