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邻居能救命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e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到新居已经快两年了。新居靠近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精心装修的房子宽敞,舒适,小区院子清静整洁,物业服务周到细致。关起门坐在家里真是很惬意,哪儿都不想去了。但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心里常常觉得有些空落落的,好像缺点什么。缺什么呢?哦,缺少了熟悉的邻居。
  我原来住在北京二环路边上的一幢高楼里,这是当年中国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高知宿舍楼。住在楼里的有不少作家、画家、音乐家,以及各门类的文艺工作者。楼里邻居相处了二十多年,常常相互串门聊天,谈艺术,谈创作,谈儿女,谈家常,每天下午人们常聚到小花园,冬天晒太阳,夏天乘风凉。在那座楼里,邻居往来让人感受到友谊、亲情,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而我更难忘的是:危急时刻好邻居能救命,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那是2002年6月17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忽然听到老伴杜高叫我:“不好了,我胸痛得很难受!”我在迷迷糊糊中说,你吃一片硝酸甘油试试。然后听到他去书房里找药,听到他去厕所。忽然听到他喊:“我出了一身汗,这回是真的不行了!”
  这一声,把我彻底吓醒了!我赶忙爬起来冲进卫生间,只见老杜坐在马桶上,头伏在前面的暖气上,浑身汗淋淋的,头上冰凉。我把他头扶起来,他软软地靠在马桶后面的墙上,面无血色,我心里这才紧张起来:出事了!
  赶紧打电话吧!往哪里打?120?999?我拿起电话好像拨了一个号码,什么没说又挂上了。北京市急救中心在宣武门呢,20分钟都到不了。我一个劲地提醒自己,别慌!别慌!想想该怎么办?最该做的事是什么?
  我决定还是要找人帮忙。
  我们这个楼是三叉楼,一层六户,5号和6号共走一个大门。我住706,705住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女的是中医院的妇产科医生郗云霞。我跑出去敲隔壁的门,喊道:“郗大夫,快来帮帮忙,杜高不行了!”屋里很快答应:“好,我马上就来。”
  几分钟以后,郗大夫和她的爱人卢雄就来了。郗大夫先给999打了电话,说了我们的地址,报告了病情,说可能是心梗。
  救护车不能马上到,我们不能干等。我们3个人合力把老杜抬到门厅的沙发上,让他平躺着,后来发现,他这时已经大小便失禁了。郗大夫给老杜把脉,她凝神按了一会儿,说:“你要有思想准备,没有脉搏了。”说完还抬手看了看表,很职业地报告:“五点十分。”
  我大吃一惊:“你说他死了?不会吧?不可能啊!”
  卢雄是个电器工程师,曾用人工呼吸救过两个触电的工人。他这时当机立断,把双手叠加起来按压老杜的胸部,一下,两下,按了七八下,一直按着老杜脉搏的郗大夫忽然轻轻地叫了一声:“跳了!”卢雄停了按压,郗大夫赶紧说:“又没了,接着按!”卢雄又接着一下一下地按压,大概又按了十来下,随着郗大夫一声惊喜:“脉搏跳了!”只见老杜喉咙鼓动了一下,呼噜冲出一口长气,接着又吐出一口气,再一口气,呼吸均匀起来,脸也有了血色。他睁开眼睛,好像不知道他刚才经历了一次死亡。
  看到老杜醒了,卢雄夫妇又通知传达室门卫打开院子的铁门,叫醒电梯工。住在20层楼上的蔡大夫闻讯也赶来了,帮着输氧。救护车来的时候,老杜已经脱离了危险,邻居们把他抬到车上,一直护送到医院里。
  送到医院后,医生检查说,由于抢救及时,心肌一点都未受损。有的医生甚至还怀疑是不是发生过梗死的情况。于是,惊魂未定的我一遍遍地向询问的医生和护士讲述事发经过。医生护士都很感慨地说,要是这样的急救常识能普及,亲属邻居帮忙自救互救,多少人能避免猝死啊!近年来听到不少文艺界名人突发心脏病猝死,我真为杜高感到万幸。杜高能大难不死,不,是死而复生,多亏我有这些好邻居。
  老杜后来到协和医院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他的一根冠状动脉已经堵塞75%以上。发病的前一天他和两个朋友三个人喝了两瓶五粮液,后来又吹了风,这是发病的诱因。医生说,就是这个动脉狭窄处被血栓堵塞造成了心梗。根据医生建议,为他装了个支架。这以后,老杜坚持戒烟限酒,饮食尽量低盐少油,按时服药。八九年过去了,他生活得很健康,朋友们都说他红光满面,一点不像已经年过八十的人。
  回顾这个事件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老两口自己住,老年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而又最危险的,临时呼叫儿女肯定来不及。我建议大家,出现紧急情况首先找邻居帮忙。多一个人就多一个帮手,多一份智慧就多一分生存康复的希望。
  第二,我对急救中心的认识原来也是错误的。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现在北京市的120和999急救系统很完善,一般的居民区附近都有急救中心,几分钟就能赶到。谁要是感觉很不舒服,别硬撑着自己去医院,尤其是心脑血管病,还是要由急救医生处理护送更安全。许多老同志都有老传统,以为叫救护车是件很严重的事,生怕自己小题大作。前几年我们这个楼里就有一位老人,上午和邻居们打麻将感觉不舒服回了家,下午老伴陪他去医院,刚出院门还没走到大街上,就一头栽倒再也没有起来。如果及时叫救护车完全可以避免这个悲剧。我在这里转告医生朋友对我的嘱咐:千万别不好意思,120急救中心就是为大家服务的。
  第三,要学习一点急救常识。建议每个社区都组织比较年轻而热心的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组建一个急救互助网络,在医生到来之前抓住“黄金五分钟”抢救。我在这里先报个名啦!
  (责编:金燕侠)
其他文献
李大姐:您好!  你担心女儿找一个与她不般配的男孩子将来婚姻会出问题,会不幸福,作为一个妈妈我非常理解你目前的焦虑。当然你尊重了女儿的选择,这是您的明智。但是尊重不等于压抑自己,现在要紧的是要了解女儿之所以这么选择的原因,那个看上去能力悬殊的男孩儿究竟能给予女儿什么?坐下来听听女儿的心里话,了解女儿的需要。然后才可以决定同意还是反对。与女儿的交流是关键,而不是马上让自己和女儿对立。  如果女儿勉强
期刊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成立  中华孝文化博物馆开始筹建  大张旗鼓传播中华孝文化  6月22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宣告成立,并在北京大兴区原红星农场,与北京园囿园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筹建中华孝文化博物馆。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孝道的系列宣传活动,先后出版了《中国敬老故事精华》、《中华孝道故事》,
期刊
60年前,住在北京东四的班大人胡同,60年后,思旧重游,思绪万千。童声、童颜不再,但童心依旧。  还记得穿开裆裤的日子,不怕风吹雨打,几个小伙伴满街乱跑。大家生活都不富裕,没钱买什么玩具。寻段钢筋,七手八脚弄弯弄圆,制作成铁环,推着玩,满头大汗,喜笑颜开。几个小伙伴围成一圈,人人手里拿着几个小画片,拍洋画比赛,赛赛谁有能耐赚它几张。省下几个零用钱买几颗玻璃球,在地上弹球玩,时光就这样流转。  那时
期刊
回顾历史,钓鱼岛是中国领土铁证如山。日本关于钓鱼岛问题“不存在争议”的说法经不起历史和媒体的拷问。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历史上就是中国固有领土,在行政上明朝隶属于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  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1120年北宋泉州知府陆藻在《修城记》一文中见证北宋时管辖钓鱼岛、台湾与澎湖。到了南宋乾道六年,泉州知州汪大猷为了保护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海山岛屿,还遣将分屯各岛
期刊
一  1961年,我10个月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爱极了父亲,父亲离世后,母亲就精神失常了。5岁时,母亲精神状态好转了,我才从幼儿园阿姨身边回到母亲身边,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还有一个母亲,她叫郑启梅。  母亲是个工作狂,那时,母亲在大连市妇联做宣传工作,没日没夜地下乡,很少管我和大我3岁的哥哥。那时,我家住在丹东街的一幢日式房子里,每到夜幕降临时,我和哥哥就会趴在窗前听脚步声,我多希望能听见妈妈的脚
期刊
一    2011年元旦刚过,让全家人特别高兴的一件事是由老太太——我的婆婆詹远英亲笔撰写的近20万字的自传《八十沧桑——一个老区小学女教师的人生自述》马上就要付梓了!  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诗意,热烈而富有激情。封底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着她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送给母亲的感恩之语,每一段话都是肺腑之言,令人回味深长。  在书的后记中,婆婆写了一句近乎于格言的话:普通人做好普通的事,这样的人生也很成功,也会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们聚会的话题中多了一项:抱怨各自的老爸。  安姐的老爸退休前是位资深科研人员,如今赋闲在家,擅长归纳总结的习惯仍然落了下来——不论什么事,他总能一下子抓住问题的要害,并将其概念化、理论化。  比如,眼瞅着安姐打算跳槽,离开那个看似光鲜却让她压抑得要死的500强企业。安爸得知消息,指着她的鼻子大叫:“你心术不正!”再比如,安姐打算趁着房价跌下来之前出手卖掉一套两居室,落袋为安
期刊
先做人后学艺     河南省宝丰县是全国响当当的魔术之乡,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县13个乡镇中7个普及了魔术,拥有魔术表演团体近2000人,魔术师近6万人,占全国民间艺人的一半。  丁德龙今年30岁,河南省宝丰县商酒务镇水牛里村人,他的父亲丁发生是远近闻名的魔术师。耳濡目染,丁德龙4岁时就学会了变手绢、变硬币的小戏法,看着灵气十足的儿子,丁发生却没有急于让他学习魔术
期刊
部里管理司的李司长是军人出身,山东人,高高的个子,人长得很英俊。几年前,他从部队转业到我们部里时,他老伴王枚作为随军家属被安排在司里的后勤部门搞卫生。因为当时日子过得艰难,王枚整天没笑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可她是个热心肠,碰到谁有困难都出手相助,且不图回报,所以在司里人缘极好。    捡来一个闺女    李司长有两个儿子,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很多人都知道他这个女儿是捡来的。  20年前,李司长还
期刊
婆婆去年89岁,耳聪目明。公公去世以后,婆婆就成了家中的宝贝,全家十几口人众星捧月般地照顾着她。婆婆的生日是1月25日,大家老早就盘算着转年给她过一个热热闹闹的90岁生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去年8月19日,婆婆的二儿子——我的小叔子文仲,在新疆旅游时突遭车祸身亡。家人闻讯如同遭到晴天霹雳一般,瞬间被击倒了。大家在巨大的悲痛和震惊中操办了丧事,接下来就是如何面对年迈的婆婆。  有道是:老年丧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