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仙的归乡之旅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od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传递出来的对权贵的蔑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更愿意从李白碰壁之后对自我身份的发现去解读;这个访山求仙曾受道箓的诗人并不一定如我们所想是在寻找一条通向仕途的“终南捷径”,他骨子里自我仙化的情感意识似乎决定了这是一次谪仙的归乡之旅,是对谪仙身份的一次重新定位和郑重确认。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 谪仙 归乡之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历来我们都将李白的这一辞别家人奉召赴京的豪言壮语看作他求用心切受宠忘形的自画像,认为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李白的志得意满和极致自负,是对自我的一种充分唤醒,是不可怀疑向外张扬的自信,并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地被借用,越拭越亮,熠熠生辉,而我更愿意从自我身份定位与确认的角度去理解它。《南陵别儿童入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温情脉脉的世俗生活画面,子女牵衣嬉笑,呼儿烹鸡痛饮,尽享天伦之乐,备尝佳肴之美,若以平常之心待之,此乐何及,夫复何求!然而李白不是平常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才是他所以为的追求,于是就有了“会稽愚妇轻买臣”的浅薄和矫情(很遗憾我这么说),就有了“余亦辞家西入秦”的庸俗与功利,这是他人生中的重大机遇,是又一次离乡之旅,然而宿命往往是难以改变的,对自身“蓬蒿人”的身份否定,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暗示和想象,离开草野乡间,前往京城帝都就真的好吗?归宿真的就在庙堂之上吗?如若不然,那么日暮乡关何处是?
  “翰林待诏”的生活很快以“赐金放还”的体面结局落幕,天宝元年(742)入京,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李白在玄宗身边的三年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胸怀安邦定国大志的他并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政治机遇。自负其才并不等于真正有才;有诗文之大才,不一定有治国之大略;傲岸不谐放荡不羁往往和体制难以兼容。皇帝眼里舞文弄墨娱宾遣兴的供奉弄臣怎么能轻易地走上政治的前台呢?他所以为的人生追求其实并不适合他,他穷尽一生来证明这个事实,所以辉煌而悲壮,不知道他是无意间忽略自己应该走的路,还是故意忘记自己应该回去的故乡,然而宿命是无法摆脱的,精神的原乡几乎没有放逐过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归乡之旅。
  梦是一种补偿,常常带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在梦里没有了约束没有了禁忌,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浙东再普通不过的天姥山,以瑰丽神奇的仙境出现在李白的诗中,迎接这个在长安的富烟贵尘中迷途的羔羊。“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篇就以“瀛洲”仙山引发对神仙居所的无限遐想,微茫烟涛、明灭云霞又让我们陷入一种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世界中,神奇而充满诱惑。在梦境的想象中,诱惑就像催情的春药会无限放大对象的妩媚,于是“或可睹”的天姥山在作者笔下拥有了极为清晰的形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们常常把此处看作是李白入梦的缘由,是进入梦境之前的渲染和铺垫,然而这种对天姥山高峻雄伟的极限夸张何尝不是梦中之人的呓语呢?与天相连横断苍穹,高过五岳势掩赤城,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也俯首称臣的天姥山只能出现在想象之中、仙境之中,诗人已然入梦而不自知,我们已在梦中却以此为入梦之因,岂不谬哉!
  然而大谬不然的又不只是我们,“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伴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中有梦,梦中叠梦,诗人因梦中无限高峻的天姥山的诱惑而开始了新的梦境的营建,那是萦绕心头挥之难去的吴越锦绣之地。梦中的时间是凝聚的,梦中的距离是浓缩的,东鲁吴越,渺遥千里,一夜就可以飞渡到镜湖,这种短时间内远距离的跨越,梦中可以做到,神仙能够完成,那皎洁的明月和明月在清波粼粼的湖水中的倩影就是见证。梦中的诗人御风而行,咫尺天涯,亦仙亦神,“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多情的明月也乐意伴他到那临近天姥的剡溪。夜静如幕,月华似水,不自觉地仰视这与天相连的雄峻高山,似曾相识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是异地还是故园,这是远游还是归乡?“羁雉恋旧侣,迷鸟怀故林”,与体制格格不入的晋宋名士谢灵运,深陷山水,肆意遨游,一直不知疲倦地追寻着自己的家园,要挣脱蓬蒿和庙堂的羁绊,天姥山上他行走的足迹、他安睡的宿处,历经数百年仍然依稀可辨,清凌凌的澄澈湖水在风的催眠中轻轻地起伏舒展着,山的深处抑或在绝壁之上无眠猿猴的啼叫声清越而悠远,好一个去处,还磨蹭什么呢?不说了,登山吧!要到那幽深高峻险远奇崛的地方,旅游达人谢公特制的木屐是必须穿的,唯其如此,直上青云的陡峭山路才会俯首帖耳,恭送你到无限风光好的险峰,抑或仙峰。踏上征程的诗人此时此刻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好奇,期待或者是近乡的怯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趟旅程注定是不平凡的,在兴奋中急速攀登的诗人很快就到了半山腰,天将破晓,曙光乍现,一轮红日自苍茫迷蒙的广阔海面蓬勃而出,顿觉霞光万丈,绚烂辉煌,杳渺的天空中还传来桃都山上天鸡的声声鸣叫。千回百转,石径盘旋,愈登愈高,愈入愈深,烂漫的山花令人迷恋,走累了何不倚石稍憩,忽然觉得天色变暗,仿佛夜幕将要降临,这正是景致的奇异,“湖东雨落湖西晴,半山日暮半山明”,暮色中更有奇异的声音,那是栖息在这山水中的熊的咆哮和龙的长吟,岩石深涧间的泉水也为之震荡,深林战栗,层巅惊颤,这是何等的气势啊!这哪里是天姥山?云青欲雨,水澹生烟,烟雨空,迷离梦幻,何曾似人间?“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的诗人在这梦游的场景中迷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突然间,在层次错落铿锵有力的节奏中,电光闪闪,雷声阵阵,天惊地动,重重叠叠的高峻山峦在转瞬间崩塌摧折,幽深的洞府、沉沉的石门,伴随着巨大的声响,缓缓地从中间打开,这是到了哪里?这是怎样的一个去处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湛蓝湛蓝的天空悠窈无尽,极目处看不到边际,日月同出,高悬于碧霄,日光照耀着、月华洒落在金砌银铸的楼阁亭台、巍峨宫殿,这分明就是仙山洞天、神者府邸。“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正当惊异间,他们来了,云之君们纷纷现身,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作马,伏虎鼓瑟,仙鸾驾车,密密麻麻的仙人们列队来迎,谁有如此的荣耀,获得厚重的青睐,“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人回到了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身份需要重新定位和确认。我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回望故园路漫漫,长安不见使人愁。家不在京城,身不在庙堂,那么何处可以安心呢?这不,接引诗人的志同道合者来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中之梦忽然惊醒,魂魄悸动,恍然有失,仙境倏忽而逝,梦亦旋即破灭,刚才的霓虹烟霭霞光雾彩阒然消散,云之君们也杳然而不知所踪,唯独留下诗人沉甸甸的躯体静卧于枕席之上,为什么不带我走,我在这尘世间的贬谪何时是个尽头!有着仙风道骨神游八极之表的诗人也曾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此句常常被我们看作是诗人梦醒觉悟之后对人生的参透,传递出一种落寞无奈的伤感,从而引发了对现实的逃避。是的,参透了世间行乐和古来万事,红尘滚滚,凡此种种都如同东逝之水,不舍昼夜,却难再回,难以眷恋又何必眷恋,“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我的去处不在这里,“飘然挥手凌紫霞,骑龙飞上太清家”,自我放逐的仙人终于看到了家园的方向。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还有什么能够让我眷恋呢,东鲁诸公的深厚情谊已经了然于胸倍觉珍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离开了,就不要问我什么时候再回来;暂且安放在这青山碧崖间的白鹿,是我遍访名山时的坐骑。“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这才是我的生活,神仙的逍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说这是一个头撞南墙仕途失意者的愤懑,谁说这是长安三年压抑太久积聚于胸的不平块垒的仰天长吐,谁又说这是陶渊明式的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决绝与傲慢……这些都太小看盛唐这位天才的诗人了,“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的诗人怎么会卑躬屈膝折腰低眉地侍奉权贵呢,“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怎么会像可怜的杜甫一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呢!他的才华、豪情和气魄注定了他的选择,确立了他的身份!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其实初到长安的李白并没有真正理解并领会所谓“谪仙”的意味和境界,他只是把这看作别人对自己的称颂与高看,然而长安的经历、朝廷的遭遇,“赐金放还”的结局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于是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谪仙”意识和自我仙化的情感倾向终于醒了,淡看富贵,平揖王侯,“我辈岂是蓬蒿人”,更非庙堂之臣。《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自我发现后的一次归乡之旅,是对自我身份的一次重新定位和郑重确认;“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这分明就是一个回到故园纵情遨游肆意高歌的飘逸神仙啊!
  参考文献:
  [1] 朱金城等.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写.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 钱志熙.李白与神仙道教关系新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5).
其他文献
摘 要:《北上》 是“70后”作家徐则臣最新推出的以大运河为书写空间的文学作品。描写了大运河的百年沧桑史与若干个家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北上》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河,它还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历史的再现,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通过《北上》这部作品,可以看到徐则臣对大运河这一意象的全新诠释,进而更加鲜明地体现出大运河文学。  关键词:徐则臣 《北上》 大运河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历时四年推出
摘 要: 聂鑫森作为新时期小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人视角书写小城市中生活的文人故事,简洁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对聂鑫森短篇小说集《湘潭故事》中的《圆月桌》看似圆满,实则不满;悲凉中的一抹温情;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质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从而达到更深入的解读。  关键词:圆满 悲凉 艺术特质 《圆月桌》  论及新时期以来的小小说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的聂鑫森绝对是
摘 要:以语言再现“世界图像”的理论视角通读邓一光近年出版的三本小说集,可以发现作者努力认知、细心描摹深圳这个城市的倾向,其作品展示了深圳关内与关外、年关与平时、历史与当下不同的面孔,呈现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深圳。  关键词:邓一光 小说 深圳图景  著名作家邓一光近年先后出版了三本中短篇小说集,分别为《深圳在北纬22°27’~22°52’》(海天出版社2012年版)《你可以让百合生长》(海天出版社
摘要:《唐诗求是汇集了陈尚君先生在唐诗研究领域四十年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本文简述了其主要内容,整理了先生提出的新时代唐代大型诗文的编纂要求和唐集校勘原则以及女性作家作品、异文、互见诗等唐代诗文考证法等研究方法,对后辈学人更快掌握学术规范、提高学术技能指明了路径,最后,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文本研究 作家研究 专书研究 文献叙录  《唐诗求是》是陈尚君先生著、201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
摘 要: 王安石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以简洁拗折、凌厉峭拔等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位列唐宋八大家。历代读者对王安石文的接受与建构,使王安石文章内涵与艺术特质不断被揭示,扩大了王安石文章的内在属性。同时,进一步推动后世对王安石精神品格的传承,使其人与其文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后世读者心中永恒的经典。  关键词:王安石 文章 经典化 意义  王安石文章的经典化始于宋代,经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
摘 要: 作为音乐的一种文学流派,流行歌曲具有令人直白理解的文学性质,这是当代艺术流派中的一次特别发展。它已成为现代青年日常娱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内容无法评估。而流行音乐歌词的诞生多是从文学角度创作,所以对于其文学性的探究也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流行歌曲 歌词 文学性  一、合律传情的音乐  在诗歌词语上,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念起来行云流水般通畅,听起来有如金石玉器敲打的音乐美。歌
摘 要: 古典小说《红楼梦》继承和超越了前辈的经验,很多故事源自前代作品。而在具体情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能在承袭中衍生出新的含义。小说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的“情遗九龙配”一节,作者既巧妙地化用了前人作品,又通过文本彰显了自己高超的创作能力。  关键词 :“情遗九龙配” 继承 超越  一、累积型作品的智慧  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虽然不是时代累积型作品,但它是站在
摘 要:广西作家朱山坡的小说创作,背景多选择为粤桂两省交界地区的乡村、 城镇,包含着厚重的粤桂文化色彩。小说中表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带有风格鲜明的南方气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带有象征意味的父亲形象群反映出桂东地区成年男性群体坚韧、倔强、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行文更添奇崛。其“乡村之子”的写作姿态,是奠定朱山坡小说在广西乡土文学长河中独特地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朱山坡 粤桂文
摘 要:耽美小說作为网络文学的类型之一,近年来备受女性读者的欢迎。这种火热的文学现象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知名耽美小说家吴沉水的耽美小说为例,从男权文化的反叛、性别秩序的重建、女性意识的张扬这三个层面来探讨耽美小说女性书写的先锋性与革命性。  关键词:耽美小说 女性书写 吴沉水  耽美小说是中国当下网络文学的一个独特类型,主要是由女性作者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书写关于男男同性之间的爱情叙事文本
摘 要:本文探讨了空间介质在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沿革,分析了空间表现方式,并对其作用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空间表现 西方绘画 嬗变  西方绘画造像叙事性主题沿革,从视觉存证看,西方绘画与其建筑、雕塑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历史画卷。西方绘画经历了从造像叙事性主题向多维度的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哲学人文社会的思考之主题表达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起始于希腊神话的众神描绘,同时期的古希腊雕塑,如《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