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传递出来的对权贵的蔑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更愿意从李白碰壁之后对自我身份的发现去解读;这个访山求仙曾受道箓的诗人并不一定如我们所想是在寻找一条通向仕途的“终南捷径”,他骨子里自我仙化的情感意识似乎决定了这是一次谪仙的归乡之旅,是对谪仙身份的一次重新定位和郑重确认。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 谪仙 归乡之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历来我们都将李白的这一辞别家人奉召赴京的豪言壮语看作他求用心切受宠忘形的自画像,认为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李白的志得意满和极致自负,是对自我的一种充分唤醒,是不可怀疑向外张扬的自信,并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地被借用,越拭越亮,熠熠生辉,而我更愿意从自我身份定位与确认的角度去理解它。《南陵别儿童入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温情脉脉的世俗生活画面,子女牵衣嬉笑,呼儿烹鸡痛饮,尽享天伦之乐,备尝佳肴之美,若以平常之心待之,此乐何及,夫复何求!然而李白不是平常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才是他所以为的追求,于是就有了“会稽愚妇轻买臣”的浅薄和矫情(很遗憾我这么说),就有了“余亦辞家西入秦”的庸俗与功利,这是他人生中的重大机遇,是又一次离乡之旅,然而宿命往往是难以改变的,对自身“蓬蒿人”的身份否定,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暗示和想象,离开草野乡间,前往京城帝都就真的好吗?归宿真的就在庙堂之上吗?如若不然,那么日暮乡关何处是?
“翰林待诏”的生活很快以“赐金放还”的体面结局落幕,天宝元年(742)入京,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李白在玄宗身边的三年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胸怀安邦定国大志的他并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政治机遇。自负其才并不等于真正有才;有诗文之大才,不一定有治国之大略;傲岸不谐放荡不羁往往和体制难以兼容。皇帝眼里舞文弄墨娱宾遣兴的供奉弄臣怎么能轻易地走上政治的前台呢?他所以为的人生追求其实并不适合他,他穷尽一生来证明这个事实,所以辉煌而悲壮,不知道他是无意间忽略自己应该走的路,还是故意忘记自己应该回去的故乡,然而宿命是无法摆脱的,精神的原乡几乎没有放逐过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归乡之旅。
梦是一种补偿,常常带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在梦里没有了约束没有了禁忌,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浙东再普通不过的天姥山,以瑰丽神奇的仙境出现在李白的诗中,迎接这个在长安的富烟贵尘中迷途的羔羊。“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篇就以“瀛洲”仙山引发对神仙居所的无限遐想,微茫烟涛、明灭云霞又让我们陷入一种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世界中,神奇而充满诱惑。在梦境的想象中,诱惑就像催情的春药会无限放大对象的妩媚,于是“或可睹”的天姥山在作者笔下拥有了极为清晰的形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们常常把此处看作是李白入梦的缘由,是进入梦境之前的渲染和铺垫,然而这种对天姥山高峻雄伟的极限夸张何尝不是梦中之人的呓语呢?与天相连横断苍穹,高过五岳势掩赤城,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也俯首称臣的天姥山只能出现在想象之中、仙境之中,诗人已然入梦而不自知,我们已在梦中却以此为入梦之因,岂不谬哉!
然而大谬不然的又不只是我们,“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伴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中有梦,梦中叠梦,诗人因梦中无限高峻的天姥山的诱惑而开始了新的梦境的营建,那是萦绕心头挥之难去的吴越锦绣之地。梦中的时间是凝聚的,梦中的距离是浓缩的,东鲁吴越,渺遥千里,一夜就可以飞渡到镜湖,这种短时间内远距离的跨越,梦中可以做到,神仙能够完成,那皎洁的明月和明月在清波粼粼的湖水中的倩影就是见证。梦中的诗人御风而行,咫尺天涯,亦仙亦神,“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多情的明月也乐意伴他到那临近天姥的剡溪。夜静如幕,月华似水,不自觉地仰视这与天相连的雄峻高山,似曾相识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是异地还是故园,这是远游还是归乡?“羁雉恋旧侣,迷鸟怀故林”,与体制格格不入的晋宋名士谢灵运,深陷山水,肆意遨游,一直不知疲倦地追寻着自己的家园,要挣脱蓬蒿和庙堂的羁绊,天姥山上他行走的足迹、他安睡的宿处,历经数百年仍然依稀可辨,清凌凌的澄澈湖水在风的催眠中轻轻地起伏舒展着,山的深处抑或在绝壁之上无眠猿猴的啼叫声清越而悠远,好一个去处,还磨蹭什么呢?不说了,登山吧!要到那幽深高峻险远奇崛的地方,旅游达人谢公特制的木屐是必须穿的,唯其如此,直上青云的陡峭山路才会俯首帖耳,恭送你到无限风光好的险峰,抑或仙峰。踏上征程的诗人此时此刻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好奇,期待或者是近乡的怯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趟旅程注定是不平凡的,在兴奋中急速攀登的诗人很快就到了半山腰,天将破晓,曙光乍现,一轮红日自苍茫迷蒙的广阔海面蓬勃而出,顿觉霞光万丈,绚烂辉煌,杳渺的天空中还传来桃都山上天鸡的声声鸣叫。千回百转,石径盘旋,愈登愈高,愈入愈深,烂漫的山花令人迷恋,走累了何不倚石稍憩,忽然觉得天色变暗,仿佛夜幕将要降临,这正是景致的奇异,“湖东雨落湖西晴,半山日暮半山明”,暮色中更有奇异的声音,那是栖息在这山水中的熊的咆哮和龙的长吟,岩石深涧间的泉水也为之震荡,深林战栗,层巅惊颤,这是何等的气势啊!这哪里是天姥山?云青欲雨,水澹生烟,烟雨空,迷离梦幻,何曾似人间?“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的诗人在这梦游的场景中迷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突然间,在层次错落铿锵有力的节奏中,电光闪闪,雷声阵阵,天惊地动,重重叠叠的高峻山峦在转瞬间崩塌摧折,幽深的洞府、沉沉的石门,伴随着巨大的声响,缓缓地从中间打开,这是到了哪里?这是怎样的一个去处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湛蓝湛蓝的天空悠窈无尽,极目处看不到边际,日月同出,高悬于碧霄,日光照耀着、月华洒落在金砌银铸的楼阁亭台、巍峨宫殿,这分明就是仙山洞天、神者府邸。“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正当惊异间,他们来了,云之君们纷纷现身,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作马,伏虎鼓瑟,仙鸾驾车,密密麻麻的仙人们列队来迎,谁有如此的荣耀,获得厚重的青睐,“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人回到了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身份需要重新定位和确认。我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回望故园路漫漫,长安不见使人愁。家不在京城,身不在庙堂,那么何处可以安心呢?这不,接引诗人的志同道合者来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中之梦忽然惊醒,魂魄悸动,恍然有失,仙境倏忽而逝,梦亦旋即破灭,刚才的霓虹烟霭霞光雾彩阒然消散,云之君们也杳然而不知所踪,唯独留下诗人沉甸甸的躯体静卧于枕席之上,为什么不带我走,我在这尘世间的贬谪何时是个尽头!有着仙风道骨神游八极之表的诗人也曾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此句常常被我们看作是诗人梦醒觉悟之后对人生的参透,传递出一种落寞无奈的伤感,从而引发了对现实的逃避。是的,参透了世间行乐和古来万事,红尘滚滚,凡此种种都如同东逝之水,不舍昼夜,却难再回,难以眷恋又何必眷恋,“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我的去处不在这里,“飘然挥手凌紫霞,骑龙飞上太清家”,自我放逐的仙人终于看到了家园的方向。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还有什么能够让我眷恋呢,东鲁诸公的深厚情谊已经了然于胸倍觉珍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离开了,就不要问我什么时候再回来;暂且安放在这青山碧崖间的白鹿,是我遍访名山时的坐骑。“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这才是我的生活,神仙的逍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说这是一个头撞南墙仕途失意者的愤懑,谁说这是长安三年压抑太久积聚于胸的不平块垒的仰天长吐,谁又说这是陶渊明式的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决绝与傲慢……这些都太小看盛唐这位天才的诗人了,“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的诗人怎么会卑躬屈膝折腰低眉地侍奉权贵呢,“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怎么会像可怜的杜甫一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呢!他的才华、豪情和气魄注定了他的选择,确立了他的身份!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其实初到长安的李白并没有真正理解并领会所谓“谪仙”的意味和境界,他只是把这看作别人对自己的称颂与高看,然而长安的经历、朝廷的遭遇,“赐金放还”的结局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于是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谪仙”意识和自我仙化的情感倾向终于醒了,淡看富贵,平揖王侯,“我辈岂是蓬蒿人”,更非庙堂之臣。《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自我发现后的一次归乡之旅,是对自我身份的一次重新定位和郑重确认;“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这分明就是一个回到故园纵情遨游肆意高歌的飘逸神仙啊!
参考文献:
[1] 朱金城等.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写.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 钱志熙.李白与神仙道教关系新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5).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 谪仙 归乡之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历来我们都将李白的这一辞别家人奉召赴京的豪言壮语看作他求用心切受宠忘形的自画像,认为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李白的志得意满和极致自负,是对自我的一种充分唤醒,是不可怀疑向外张扬的自信,并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地被借用,越拭越亮,熠熠生辉,而我更愿意从自我身份定位与确认的角度去理解它。《南陵别儿童入京》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温情脉脉的世俗生活画面,子女牵衣嬉笑,呼儿烹鸡痛饮,尽享天伦之乐,备尝佳肴之美,若以平常之心待之,此乐何及,夫复何求!然而李白不是平常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才是他所以为的追求,于是就有了“会稽愚妇轻买臣”的浅薄和矫情(很遗憾我这么说),就有了“余亦辞家西入秦”的庸俗与功利,这是他人生中的重大机遇,是又一次离乡之旅,然而宿命往往是难以改变的,对自身“蓬蒿人”的身份否定,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暗示和想象,离开草野乡间,前往京城帝都就真的好吗?归宿真的就在庙堂之上吗?如若不然,那么日暮乡关何处是?
“翰林待诏”的生活很快以“赐金放还”的体面结局落幕,天宝元年(742)入京,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李白在玄宗身边的三年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胸怀安邦定国大志的他并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政治机遇。自负其才并不等于真正有才;有诗文之大才,不一定有治国之大略;傲岸不谐放荡不羁往往和体制难以兼容。皇帝眼里舞文弄墨娱宾遣兴的供奉弄臣怎么能轻易地走上政治的前台呢?他所以为的人生追求其实并不适合他,他穷尽一生来证明这个事实,所以辉煌而悲壮,不知道他是无意间忽略自己应该走的路,还是故意忘记自己应该回去的故乡,然而宿命是无法摆脱的,精神的原乡几乎没有放逐过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归乡之旅。
梦是一种补偿,常常带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在梦里没有了约束没有了禁忌,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浙东再普通不过的天姥山,以瑰丽神奇的仙境出现在李白的诗中,迎接这个在长安的富烟贵尘中迷途的羔羊。“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篇就以“瀛洲”仙山引发对神仙居所的无限遐想,微茫烟涛、明灭云霞又让我们陷入一种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世界中,神奇而充满诱惑。在梦境的想象中,诱惑就像催情的春药会无限放大对象的妩媚,于是“或可睹”的天姥山在作者笔下拥有了极为清晰的形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们常常把此处看作是李白入梦的缘由,是进入梦境之前的渲染和铺垫,然而这种对天姥山高峻雄伟的极限夸张何尝不是梦中之人的呓语呢?与天相连横断苍穹,高过五岳势掩赤城,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也俯首称臣的天姥山只能出现在想象之中、仙境之中,诗人已然入梦而不自知,我们已在梦中却以此为入梦之因,岂不谬哉!
然而大谬不然的又不只是我们,“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伴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中有梦,梦中叠梦,诗人因梦中无限高峻的天姥山的诱惑而开始了新的梦境的营建,那是萦绕心头挥之难去的吴越锦绣之地。梦中的时间是凝聚的,梦中的距离是浓缩的,东鲁吴越,渺遥千里,一夜就可以飞渡到镜湖,这种短时间内远距离的跨越,梦中可以做到,神仙能够完成,那皎洁的明月和明月在清波粼粼的湖水中的倩影就是见证。梦中的诗人御风而行,咫尺天涯,亦仙亦神,“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多情的明月也乐意伴他到那临近天姥的剡溪。夜静如幕,月华似水,不自觉地仰视这与天相连的雄峻高山,似曾相识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是异地还是故园,这是远游还是归乡?“羁雉恋旧侣,迷鸟怀故林”,与体制格格不入的晋宋名士谢灵运,深陷山水,肆意遨游,一直不知疲倦地追寻着自己的家园,要挣脱蓬蒿和庙堂的羁绊,天姥山上他行走的足迹、他安睡的宿处,历经数百年仍然依稀可辨,清凌凌的澄澈湖水在风的催眠中轻轻地起伏舒展着,山的深处抑或在绝壁之上无眠猿猴的啼叫声清越而悠远,好一个去处,还磨蹭什么呢?不说了,登山吧!要到那幽深高峻险远奇崛的地方,旅游达人谢公特制的木屐是必须穿的,唯其如此,直上青云的陡峭山路才会俯首帖耳,恭送你到无限风光好的险峰,抑或仙峰。踏上征程的诗人此时此刻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好奇,期待或者是近乡的怯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趟旅程注定是不平凡的,在兴奋中急速攀登的诗人很快就到了半山腰,天将破晓,曙光乍现,一轮红日自苍茫迷蒙的广阔海面蓬勃而出,顿觉霞光万丈,绚烂辉煌,杳渺的天空中还传来桃都山上天鸡的声声鸣叫。千回百转,石径盘旋,愈登愈高,愈入愈深,烂漫的山花令人迷恋,走累了何不倚石稍憩,忽然觉得天色变暗,仿佛夜幕将要降临,这正是景致的奇异,“湖东雨落湖西晴,半山日暮半山明”,暮色中更有奇异的声音,那是栖息在这山水中的熊的咆哮和龙的长吟,岩石深涧间的泉水也为之震荡,深林战栗,层巅惊颤,这是何等的气势啊!这哪里是天姥山?云青欲雨,水澹生烟,烟雨空,迷离梦幻,何曾似人间?“胸次皆烟霞云石,无分毫尘浊”的诗人在这梦游的场景中迷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突然间,在层次错落铿锵有力的节奏中,电光闪闪,雷声阵阵,天惊地动,重重叠叠的高峻山峦在转瞬间崩塌摧折,幽深的洞府、沉沉的石门,伴随着巨大的声响,缓缓地从中间打开,这是到了哪里?这是怎样的一个去处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湛蓝湛蓝的天空悠窈无尽,极目处看不到边际,日月同出,高悬于碧霄,日光照耀着、月华洒落在金砌银铸的楼阁亭台、巍峨宫殿,这分明就是仙山洞天、神者府邸。“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正当惊异间,他们来了,云之君们纷纷现身,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作马,伏虎鼓瑟,仙鸾驾车,密密麻麻的仙人们列队来迎,谁有如此的荣耀,获得厚重的青睐,“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人回到了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身份需要重新定位和确认。我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回望故园路漫漫,长安不见使人愁。家不在京城,身不在庙堂,那么何处可以安心呢?这不,接引诗人的志同道合者来了!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中之梦忽然惊醒,魂魄悸动,恍然有失,仙境倏忽而逝,梦亦旋即破灭,刚才的霓虹烟霭霞光雾彩阒然消散,云之君们也杳然而不知所踪,唯独留下诗人沉甸甸的躯体静卧于枕席之上,为什么不带我走,我在这尘世间的贬谪何时是个尽头!有着仙风道骨神游八极之表的诗人也曾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此句常常被我们看作是诗人梦醒觉悟之后对人生的参透,传递出一种落寞无奈的伤感,从而引发了对现实的逃避。是的,参透了世间行乐和古来万事,红尘滚滚,凡此种种都如同东逝之水,不舍昼夜,却难再回,难以眷恋又何必眷恋,“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我的去处不在这里,“飘然挥手凌紫霞,骑龙飞上太清家”,自我放逐的仙人终于看到了家园的方向。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还有什么能够让我眷恋呢,东鲁诸公的深厚情谊已经了然于胸倍觉珍重。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离开了,就不要问我什么时候再回来;暂且安放在这青山碧崖间的白鹿,是我遍访名山时的坐骑。“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这才是我的生活,神仙的逍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说这是一个头撞南墙仕途失意者的愤懑,谁说这是长安三年压抑太久积聚于胸的不平块垒的仰天长吐,谁又说这是陶渊明式的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决绝与傲慢……这些都太小看盛唐这位天才的诗人了,“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的诗人怎么会卑躬屈膝折腰低眉地侍奉权贵呢,“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怎么会像可怜的杜甫一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呢!他的才华、豪情和气魄注定了他的选择,确立了他的身份!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其实初到长安的李白并没有真正理解并领会所谓“谪仙”的意味和境界,他只是把这看作别人对自己的称颂与高看,然而长安的经历、朝廷的遭遇,“赐金放还”的结局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于是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谪仙”意识和自我仙化的情感倾向终于醒了,淡看富贵,平揖王侯,“我辈岂是蓬蒿人”,更非庙堂之臣。《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人自我发现后的一次归乡之旅,是对自我身份的一次重新定位和郑重确认;“朝弄紫泥海,夕披丹霞裳。挥手折若木,拂此西日光”,这分明就是一个回到故园纵情遨游肆意高歌的飘逸神仙啊!
参考文献:
[1] 朱金城等.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写.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 钱志熙.李白与神仙道教关系新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