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误译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意象是凝聚着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本文以英语世界具有代表性的苏轼诗词译本为例,探讨文化意象在译介过程中的扭曲、失落、变形和误译,并分析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苏作英译 文化意象 误译 多元阐释
  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而苏轼诗文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典故的使用,正如刘若愚所言,“苏轼诗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典故当属历史典故,约有一百多处。” 历史文化意象的提出实际上给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准确表达原作的内容,还要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苏轼有诗名《吴中田妇叹》,其中有两句:“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林语堂将其译为:
  Good-intentioned officials fill the court, but the people.
  suffer more, and I would be better off if I drowned.
  林语堂对诗义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直接译出了原诗中的意象所含纳的信息。他回避了 “河伯”一词,直接用“I drowned”代替“作河伯妇”,忠实地传达出原诗含义,但丧失了原诗中具有丰富内涵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意象,从而造成信息传递的偏离:原文末句是农妇对新政的不满和控诉,用意含蓄且符合女性口吻,而译诗则过于直白,无法体现苏轼诗歌多用典故、含蓄优美、意蕴丰富的特征。
  再看同首诗的伯顿·沃森译文:
  Wise man fill the court—why do things get worse?
  I’d be better off bride to the River Lord!
  Line16. “Bride to the River Lord.”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the custom each year to sacrifice a young girl as a “bride” to the River Lord, the god of the Yellow River, by placing her on a bed and letting her float down the river until the bed capsized and she drowned.
  再如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
  The more wise man at court, the harder the people’s lot—
  Harder than being bride to the River God.
  沃森和杨、戴的译文都注意到了“河伯”这一特殊文化意象,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诗歌的内在联系。根据诗题可知,这是苏轼运用女性的声音在控诉虐政,因此将原文中“作河伯妇”这层含义译出来更契合原诗的性别口吻,比林译更胜一筹。不同的是,沃森译文后对“河伯娶妻”这一神话传说的解释说明向英语世界读者阐释了它在中文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而杨、戴译文虽也是直译,但中文语境中“河伯”这一文化意象在英语文化中无特殊含义,因此译成英文后,对于英语世界的读者来说,不可能引起类似中文语境的联想。杨、戴译文的优势是语言表达上最接近原诗,同时也保留了原诗的韵律,能够让读者体会原诗的形式之美。
  再看一例,苏轼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傅君励将其译为:
  I would like to compare West Lake to Lady West: Light makeup or heavy powder, both are becoming.
  再看林语堂译文:
  I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Miss West”, Pretty in a gre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许渊冲译文:
  The West Lake looks like the fair lady at her best; Whether she is richly adorned or plainly dressed.
  再如王守义、约翰·诺弗尔的译文:
  I like to think of the beautiful Xishi and compare this western lake to her.She can use heavy make-up or light either way the man sees her is happy.
  比较以上四种译文,原诗中的“西子”这一意象呈现出四种不同的译法。傅君励和林语堂注意到了苏诗中“西湖”与“西子”在音韵上的对应性,译文呈现出译入语文化的特色,可译为“西女士”和“西小姐”;而许渊冲译文不仅没有保留原诗中音律的对应,且直接将“西子”转化为“美女”;而王守义、约翰·诺弗尔的译文将“西子”译为“西施”,保留了原诗的意象,但将原诗中的“西湖”译为了“西边的湖”。因此,前三种译文中“西子”和第四种译文中的“西湖”这两个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历史文化意象在语言的置换中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形、扭曲和失落。
  再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例,杨宪益、戴乃迭将其译为:
  My one wish for you, then, is long life And a share in this loveliness far, far away!
  再看林语堂译文:
  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   再如孙康宜译文:
  I only wish that we could live long To share this beautiful moon across a thousand miles.
  “婵娟”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指美女,二指明月。杨、戴译文和林译文未译出“婵娟”一词,使得译文的含义不甚明确。孙康宜有所改进,但译为中文是“远隔千里共赏美丽的圆月”,含义固然不错,但稍作联想可发现,“婵娟”的两个含义在苏词的意境中可融为一体进行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这里的“婵娟”若理解为嫦娥╱美女则使能使原作富含意蕴和想象之美。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即在中文语境中,提及嫦娥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明月,但经过语言的置换,英语世界的读者不可能作类似联想。因此,孙译虽不能完全传达原诗富含的意蕴,但也有其可资借鉴的价值。笔者认为,最好的译法是在译文后加注释,以弥补内容和意蕴只能达其一的遗憾。
  通过苏轼作品的几个译例,可窥见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的置换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信息的失落、变形或增生;二是文化意象在译入语中的变形有时是为了保留原文的形式或韵律美;三是文化意象是象征义和深层含义的有机统一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两者的完美统一。
  苏轼译本中的误译也同样值得关注。从传统的逻各斯中心的正/误、优/劣等二元对应范式来看,误译即错译,实不可取。而解构主义宣扬多元共生,将误读视为一种创造性阅读。保罗·德曼认为“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可能的误读和误释”。谢天振将德曼的文化误读理论纳入翻译研究,开拓出更为广阔的“误译”认知领域。试看一例,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林语堂将其译为:
  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
  With cup in hand, I ask of the blue Sky.
  再看徐忠杰译文:
  “How often comes a bright moon?”
  I asked this of the blue sky.
  I held up my drinking cup.
  As I pled for a reply.
  再如许渊冲译文:
  How long will the bright moon appear?
  Wine-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又如孙康宜译文:
  Since when did the bright moon come to existence?
  With a cup of wine in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以上四例可看出,同样的一句“明月何时有”,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呈现出不同风貌。林译是“明月多么难得”;徐译是“明月多久出现一次”;许译是“明月将会存在多久”;孙译是“自何时起明月开始存在”。刘若愚早在《北宋六大词家》中就“明月几时有”的几种译文进行过探讨,他指出,根据下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可推断词人是感叹“这宇宙由来有多久了”,因此第四种译文较为合理。但在笔者看来,古典诗歌语言本身及苏轼的本意就具有多元性,且译者的翻译是尊重客观的主观建设性过程,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阐释。况且,“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因此,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意象或同一句话采用不同的译文不足为怪。
  实际上,熟悉中国诗词的学者主要限于学术界、汉学家以及一些主修中文的学生。中国诗词在国外的翻译往往有多个版本,无论是中国学者的翻译,还是外国汉学家的翻译,意境都略有不同,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其实就在于它们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因此,英语世界读者若要了解苏轼作品的精髓,需实现不同译本之间的对读。
  【参考文献】
  [1]刘若愚.北宋六大词家[M].王贵苓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150,120.
  [2]林语堂.东坡诗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95,99,121.
  [3]Burton Watson. Tung-P’o: Selections from a Sung Dynasty Poe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5:40-41.
  [4]Yang Xianyi, Gladys Yang.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 Chinese Literature, 1984:247,252.
  [5]Victor H. Mai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350.
  [6]许渊冲.苏轼诗词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7.
  [7]王守义,约翰·诺弗尔.唐诗宋词英译[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91
  [8]]Kang-i Sun Chang.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175,195.
  [9]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0.
  [10]林语堂译.东坡诗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19.
  [11]徐忠杰选译.词百首英译[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59.
  [12]许渊冲.最爱唐宋词[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80-81.
  [13]钱锺书.七缀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0.
其他文献
学生要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听这门课,这门课就会学得好。有的学生喜欢老师甚至会去模仿教师的语言、手势、写字等,我们把这称之为“爱屋及乌”。 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呢?我的经验是: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在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觉得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 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 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 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 缺乏想象力。5. 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课堂需要注入生命活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跟着走”的教学模式已渐行渐远,新课改下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的积极投入,从而构建和谐、活力四射、创新无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生命活力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
期刊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训练的关键阶段,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必须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本文分析目前高中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提出在高中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素养高中生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信息全球化背景
期刊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思想,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合理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创造兴趣无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根据不同的角色,发掘每个学生的语文潜能,让学生思维自由,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氛围温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下面就谈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
期刊
【摘 要】在现有的教学科目中,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最强。根据当下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前进的要求,计算机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之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计算机教学要求,互动式教学模式提上日程。本文从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出发,分析其在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并探其具体表现性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计算机表现形式问题  1 前言  在众多教学科目中,计算机学科更新速度
期刊
【摘 要】当过班主任尤其是当过一年级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带一年级是最苦、最累、最熬心血的,除了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外还要抓班级管理、抓纪律、抓卫生等。我认为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有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培养班干部优化班级管理,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经常与科任老师沟通,同时提高家长的教育学素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优良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行为习惯 榜样 书香班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识字与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识字、写字教学的指导一直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识字教学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而写字是对识字的巩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然而现阶段写字有效教学在误区中渐行渐远,教师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仍不能行之有效。在写字教学中,教师的范字、字帖是学生写好字的根本。学生观察分析范字、字帖的过程被称为“读帖”。临写的质量取决
期刊
2014年高考是重庆市2010年高中新课改后的第二次高考,试题遵循《考试说明》中“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意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要求,兼顾数学基础、方法、思维、应用和潜能等方面的考查。试题总体上体现了“稳定和创新”,与2013年试题持平。试卷延续了近几年高考数学命题的风格,内容丰富,与教材联系紧密,难易梯度明显,试卷整体难度适中;试题无偏题怪题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堪忧的现状,提出通过“三步曲”——“教师引导、阅读练习、领悟能力”来培养初中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能力 引导 练习 领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养的重要渠道。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市语文中考的阅读文分值,占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一。显然,学生阅读
期刊